始作俑者的成語故事
拼音shǐ zuò yǒng zhě
基本解釋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開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壞事的人。
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始作俑者的典故
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p>
戰(zhàn)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wù)撝螄?。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p>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么不同的?!?/p>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么不同?!?/p>
孟子接著說:“現(xiàn)在大王的廚房里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dāng)權(quán)者在帶領(lǐng)著野獸來吃人??!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么當(dāng)權(quán)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么能當(dāng)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jīng)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jù)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這句話,后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fēng)氣的創(chuàng)始人。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始作俑者)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震耳欲聾 | 沙汀《呼嚎》:“每座茶館里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聲?!?/td> |
改過遷善 | 《周易 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td> |
翹尾巴 | 毛澤東《關(guān)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一萬年也不要驕傲,永遠(yuǎn)不要翹尾巴。” |
阿世取容 | 魯迅《漢文學(xué)史綱要》第六篇:“至叔孫通,則正以曲學(xué)阿世取容,非重其能定朝儀,知典禮也。” |
信及豚魚 | 《周易 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td> |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樂府詩集·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fù)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td> |
草菅人命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1卷:“所以說為官做吏的人,千萬不要草菅人命,視同兒戲!” |
官僚主義 | 毛澤東《必須注意經(jīng)濟(jì)工作》:“第二,動員群眾的方式,不應(yīng)該是官僚主義的。” |
萬里長城 | 《南史·檀道濟(jì)傳》:“道濟(jì)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乃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 |
百無一是 | 宋·袁采《袁氏世范》:“至于百無一是,且朝夕以此相臨,極為難處?!?/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