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海的成語
有關(guān)海的成語
因篇幅關(guān)系,海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海內(nèi)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 四海之內(nèi)都會有知心朋友;盡管遠(yuǎn)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鄰一樣。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遠(yuǎn)也親近。海內(nèi);四海之內(nèi);古時候認(rèn)為中國四周都是海;把國內(nèi)稱為海內(nèi);現(xiàn)泛指世界。天涯:天邊;比鄰:緊靠的邊鄰。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td> |
醋海翻波 | 醋:比喻嫉妒。比喻男女間因愛情而引起的糾葛。 | |
泥牛入海 | 泥塑的牛進(jìn)入大海中就會化掉。比喻一去不返;杳無音信。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潭州龍山和尚》:“我見兩個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 |
百川歸海 | 百川:泛指大小江河。所有江河最終都流入大海。比喻眾望所歸或大勢所趨。也比喻許多事物由分散而匯集到一處。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氾論訓(xùn)》:“百川異源,而皆歸于海;百家殊業(yè)而皆務(wù)于治?!?/td> |
天涯海角 | 天的邊緣;海的盡頭。形容非常偏僻遙遠(yuǎn)的地方。也指彼此相隔極遠(yuǎn)。涯:邊。 | 唐 呂巖《絕句》:“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見人?!?/td> |
海底撈月 | 也作“水中撈月”、“海中撈月”。撈:撈取。從海中撈月亮。形容做事白費力氣;根本達(dá)不到目的。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7卷:“先前的兩個轎夫,卻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無蹤,海中撈月,眼見得一個夫人送在別處去了。” |
海水不可斗量 | 斗:量器。指海水的多少不可能以斗所能計量的。常與“人不可貌相”連用;比喻不能憑人的相貌或現(xiàn)狀來測量他的品格、才能或未來。 | 《淮南子·泰族訓(xùn)》:“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td> |
文山會海 | 形容文件會議多得泛濫成災(zāi)。 | 《人民日報》1988年11月26日:“機關(guān)干部解脫了文山會海之后,獲得更多時間和精力,該是一件幸事?!?/td> |
道山學(xué)海 | 道、學(xué):學(xué)問。學(xué)識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學(xué)識淵博。 | 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游學(xué)》:“道山學(xué)海功非淺,孔思周情文可傳?!?/td> |
縱橫四海 | 縱橫:奔馳無阻。在天下任意往來,沒有阻擋。比喻無敵于世。 | 《三國志通俗演義·青梅煮酒論英雄》:“得志則縱橫四海?!?/td> |
湖海飄零 | 飄零:飄泊。居無定所,四處飄泊。 | |
春深似海 | 春天美麗的景色像大海一樣深廣。形容到處充滿了明媚的春光。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0回:“這屋里那塊‘四樂堂’的匾,可算掛定了!不然,這‘春深似海’的屋子,也就難免‘愁深似?!??!?/td> |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相:估量,評價。指不能以貌取人就像海水不能用斗來量一樣。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別是一番面目,想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名揚四海 | 四海:指全國各地。名聲傳遍全國。形容名聲很大。 | 元·關(guān)漢卿《五侯宴》第四折:“雄糾糾名揚四海,喜孜孜笑滿腮?!?/td> |
義山恩海 | 恩義像海一樣深,像山一樣高。 | 元·柯丹丘《荊釵記·憶母》:“欣然便周全助路費,召共居,感此義山恩海深難棄?!?/td> |
海水群飛 | 比喻國家不安寧。 | 漢·揚雄《太玄經(jīng)·劇》:“海水群飛,終不可語也?!?/td> |
浩如煙海 | 浩:廣大;眾多;煙海:茫茫大海。指廣大繁多如茫茫煙海。形容書籍、資料、文獻(xiàn)等非常豐富。 | 宋 司馬光《進(jìn)<資治通鑒>表》:“簡牘盈積,浩如煙海,抉摘幽隱,枝計毫厘?!?/td> |
海岱清士 | 海岱:東海與泰山之間的地方,引申為海內(nèi)。海內(nèi)的清廉之士。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人所應(yīng)有,其不必有;人所應(yīng)無,己不必?zé)o,真海岱清士?!?/td> |
倒山傾海 | 形容聲勢很大,力量無比。 | 《后漢書·董卓傳》:“及殘寇乘之,倒山傾海,昆岡之火,自茲而焚,《版蕩》之篇,于焉而極?!?/td> |
大海撈針 | 在大海里撈一枚針。比喻范圍大;沒有線索;事情很難辦成。含有白費力氣之意。 | 明 王錂《春蕪記 定計》:“覓利如大海撈針,攪禍似干柴引火?!?/td> |
瞞天過海 | 瞞住上天;偷渡大海。形容采取謊言和偽裝蒙蔽別人以達(dá)到目的的欺騙行為。 | 明 阮大鋮《燕子箋 購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瞞天過海無人問,今年大比期又臨?!?/td> |
??菔癄€ | 枯:枯干;爛:朽爛。海水干涸;石頭朽爛。形容經(jīng)歷極長的時間或不可能實現(xiàn)。多用作誓言;表示意志堅定;永不改變。也作“石爛海枯”。 | 金 元好問《西樓曲》:“??菔癄€兩鴛鴦,只合雙飛便雙死?!?/td> |
回山倒海 | 形容力量和氣勢極強大,能壓倒一切。 | 北齊 魏收《魏書 高閭傳》:“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騎數(shù)十萬南臨瓜步,諸郡盡降?!?/td> |
山珍海味 | 山珍:山里產(chǎn)的珍異食品;海味:海里的美味食品。指山里和海里出產(chǎn)的各種珍貴食品?,F(xiàn)泛指各種美味佳肴。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39回:“姑娘們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膩了?!?/td> |
曾經(jīng)滄海 | 曾經(jīng):以前經(jīng)歷過;滄海:大海。曾經(jīng)見過大海。后比喻人見過大世面;眼界很高。 | 唐 元稹《離思》詩:“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td> |
五湖四海 | 五湖:我國的五大湖泊(指鄱陽湖、洞庭湖、洪澤湖、太湖、巢湖)。泛指四面八方;全國各地。有時也指世界各地?,F(xiàn)有時也比喻廣泛的團結(jié)。 | 唐 呂巖《絕句》:“斗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td> |
滄海桑田 | 滄海:大海;桑田:種桑樹的地;泛指農(nóng)田。大海變成農(nóng)田;農(nóng)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也作“桑田滄?!?;又簡稱“滄?!?。 | 晉 葛洪《神仙傳 麻姑》:“麻姑自說云,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td> |
情天淚海 | 形容一味沉溺于感傷的愛情世界。 | 金松岑《論寫情小說于新社會之關(guān)系》:“取無數(shù)高領(lǐng)窄袖花冠長裙之新人物,相與歌泣,于情天淚海之世界?!?/td> |
海闊天空 | 闊:遼闊。像海一樣遼闊;像天空一樣沒有邊際。指天地寬廣無邊。原比喻人心胸開闊;無拘無束。現(xiàn)常用來形容漫無邊際的議論或隨意漫談;沒有中心。 | 唐 劉氏瑤《暗別離》:“朱弦暗斷不見人,風(fēng)動花枝月中影;青鸞脈脈西飛去,海闊天空不知處?!?/td> |
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 八仙:傳說的仙人,即漢鐘離、張果老、呂洞賓、鐵拐李、曹國舅、韓湘子、藍(lán)采和、何仙姑。比喻做事各有各自的辦法。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81回:“正是八仙過海,獨自顯神通?!?/td> |
倒海翻江 | 形容力量或聲勢非常浩大。 | 宋 陸游《夜宿陽山磯將曉大雨北風(fēng)甚勁遂抵雁翅浦》詩:“五更顛風(fēng)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殘暑。白浪如山潑入船,家人驚怖篙師屋?!?/td> |
刀山火海 | 比喻極其艱險的地方。也作“火海刀山”。 | 漢 高安世譯《佛說鬼問目連經(jīng)》:“我一生已來,或登刀山劍樹地獄,或墮火坑……” |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四海之內(nèi)有知己朋友,即使遠(yuǎn)在天邊,也感覺象鄰居一樣近。 | 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td> |
人山人海 | 人多得像大山大海一樣;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特別多。 | 《西胡老人繁勝錄》:“四山四海,三千三百,衣山衣海,卦山卦海,南山南海,人山人海?!?/td> |
學(xué)海無涯 | 學(xué)問的海洋無邊無際。指對知識的學(xué)習(xí)永遠(yuǎn)沒有止境。學(xué)海:指知識;涯:邊際。 | 明 張岱《小序》:“學(xué)海無邊,書囊無底。世間書怎讀得盡?!?/td> |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 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辦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領(lǐng)互相比賽。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81回:“正是八仙過海,獨自顯神通?!?/td> |
海外奇談 | 海外:指中國以外:奇談:奇怪的說法?!渡胶=?jīng)》中有部分內(nèi)容記敘海外各國的異人怪物;被認(rèn)為是荒誕不經(jīng)的。后指荒唐的;沒有根據(jù)的說法或外國的奇異小說。 | 明 沈德符《野荻編補遺 臺疏譏謔》:“宇淳批其牘尾曰:‘海外奇談’?!?/td> |
海內(nèi)澹然 | 海內(nèi):四海之內(nèi);澹然:安靜的樣子。形容國家安定,生活正常。 | 東漢·班固《漢書·揚雄傳》:“海內(nèi)澹然,永亡邊城之災(zāi),金革之患?!?/td> |
移山倒海 | 移動山岳;倒翻大海。比喻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36回:“善能移山倒海,慣能撒豆成兵?!?/td> |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 佛教語。意指塵世如同苦海,無邊無際,只有悟道,才能獲得超脫。亦以比喻罪惡雖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 宋 朱熹《朱子語類》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這里,更何用求?適見道人題壁云:‘苦海無邊,回頭是岸?!f得極好?!?/td> |
氣吞湖海 | 猶氣吞山河。 | 清·查慎行《送田間先生歸桐城兼寄高丹植明府》詩:“氣吞湖海豪猶昔,老閱滄桑骨已仙?!?/td> |
精衛(wèi)填海 | 精衛(wèi):古代神話中的小鳥名。古代神話;炎帝的女兒在東海淹死;化為精衛(wèi)鳥;每天銜西山的木石來填東海。后用來比喻不畏困難;意志堅決。 | 晉 陶淵明《山海經(jīng)》詩:“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td> |
翻江倒海 | 把大江大海都翻轉(zhuǎn)過來;形容水勢很大;現(xiàn)在多用來形容聲勢浩大或力量巨大。也用以形容混亂不堪破壞極甚的情況。 | 唐 李筌《太自陰經(jīng)》:“東溫而層冰澌散,西烈則百卉摧殘,鼓怒而走石飛沙,翻江倒海?!?/td> |
后海先河 | 語本《禮記·學(xué)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北扔髯鍪乱缺竞竽?。 | 語出《禮記·學(xué)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td> |
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 | 放:放置;之:代詞;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準(zhǔn):準(zhǔn)確。原指孝道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人們奉行的準(zhǔn)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適用的。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西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南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北海而準(zhǔn)?!?/td> |
海市蜃樓 | 蜃:蛤蜊。古代傳說蜃能吐氣成樓臺的形狀。實際上是大氣由于光線折射把遠(yuǎn)外的樓臺等城市景物顯現(xiàn)在空中或地面上。這種幻景多出現(xiàn)在夏天的海邊或沙漠地帶?,F(xiàn)比喻虛無縹緲實際上不存在的事物。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天官書》:“海旁蜃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然?!?/td> |
眼空四海 | 形容自高自大,什么都看不見。 | 明 李贄《答耿司寇書》:“渠眼空四海,而又肯隨人腳跟走乎?” |
排山倒海 | 排:排開;倒:翻倒。推開山岳;翻倒大海。形容來勢猛;聲勢浩大;力量強大;壓倒一切。原作“回山倒海”。 | 宋 楊萬里《病起喜雨聞鶯》詩:“病勢初來敵頗強,排山倒海也難當(dāng)?!?/td> |
滄海橫流 | 滄海:大海;橫流:水溢出河道四處奔流。海水泛濫;四處奔流。比喻政治混亂;社會動蕩不安;也作“橫流滄?!?。 | 《晉書 王尼傳》:“滄海橫流,處處不安也?!?/td> |
海中撈月 | 喻勞而無功,白費氣力。 |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臨安府也沒奈何,只得行個文書訪拿,先前的兩個轎夫,卻又不知姓名住址,無影無蹤,海中撈月,眼見得一個夫人送在別處去了?!?/td> |
地負(fù)海涵 | 謂大地負(fù)載萬物,海洋容納百川。形容包羅萬象,含蘊豐富。語本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志銘》:“其富若生蓄,萬物必具,海含地負(fù),放恣橫從,無所統(tǒng)紀(jì)。”語本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志銘》:“其富若生蓄,萬物必具,海含地負(fù),放恣橫從,無所統(tǒng)紀(jì)?!?/td> | 語出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志銘》:“其富若生蓄,萬物必具,海含地負(fù),放恣橫從,無所統(tǒng)紀(jì)?!?/td> |
海北天南 | 形容萬里之遙,相距極遠(yuǎn)。亦形容地區(qū)各異。 | 唐·劉禹錫《送別四十六首·洛中逢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五首》:“昔年意氣結(jié)群英,幾度朝回一字行。海北天南零落盡,兩人相見洛陽城?!?/td> |
架海金梁 | 梁:橋梁。架在海上的金橋。比喻能夠身肩重任的棟梁之才。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30回:“一個是擎天玉柱,一個是架海金梁?!?/td> |
東洋大海 | 東洋:東邊的大海。泛指無邊無際的大海。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7卷:“弄得神魂顛倒,意亂心迷,將前妻昔日恩義,撇向東洋大海?!?/td> |
大膽???/a> | 膽:膽量;??冢赫f大話。大著膽子夸???。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89回:“況孤在此城,今已五代,不是大膽海口,孤也頗有個賢名在外?!?/td> |
放諸四海而皆準(zhǔn) |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同“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 | 《禮記 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西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南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北海而準(zhǔn)?!?/td> |
海外扶余 | 指遙遠(yuǎn)的外國。 | 清·張岱《與王白岳》:“海外扶余,隱然復(fù)有世界。” |
跨山壓海 | 跨過高山,接近大海。喻勢力擴展。 | 南唐·劉崇遠(yuǎn)《金華子雜編》下卷:“黨與既成,則連衡同惡,跨山壓海?!?/td> |
放龍入海 | 比喻放走敵人,留下后患。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1回:“此放龍入海,縱虎歸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 |
東海揚塵 | 大海變陸地。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 晉 葛洪《神仙傳 麻姑》:“麻姑自說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于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fù)還為陵陸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復(fù)揚塵也?!?/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