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簡介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字大有,號水云,亦自號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宮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臨安陷,隨三宮入燕。嘗謁文天祥于獄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為道士,獲南歸,次年抵錢塘。后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詩多紀國亡前后事,時人比之杜甫,有“詩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類稿》。 ...〔? 汪元量的詩文(24篇)汪元量的名句(5條)〕人物生平
汪元量出生在一個琴而儒的大家庭中。年輕時,因精于彈琴作畫、寫詩填詞,“以詞章給 事宮掖”,成為供奉內(nèi)廷的琴師,侍謝太后(理宗之后)和王昭儀(度宗之嬪),并與柴望(著有《秋堂集》)、馬廷鸞(著有《碧梧玩芳集》)等有交往。
德祐二年(1276)宋廷降元,元世祖詔三宮北遷大都。汪元量以宮廷琴師身份隨太皇太后北行,“杭州萬里到幽州”,目睹了南宋奉表降元的悲慘一幕,也親身經(jīng)歷了三宮北上、燕京生活,由此寫下了《醉歌》、《越州歌》、《湖州歌》等具有強烈紀實性的詩史作品,以獨特的視角記錄宋元更替時期的真實事件,以補史書之不足。
文天祥兵敗被執(zhí),囚于大都,汪元量曾屢至囚所探視。文天祥為汪元量集杜甫詩句,成《胡笳十八拍》,并為元量作品作序。汪元量寫了《妾薄命呈文山道人》、《生挽文丞相》等詩,勉勵文天祥盡節(jié)。在文天祥壯烈殉國后,他又作了《孚丘道人招魂歌》九首,形式模仿杜甫的《同谷七歌》,為文天祥招魂。
汪元量伴隨三宮在北方生活了十三年,期間常出席元主舉行的各種筵席,并以琴名于大都,受到元主的特別恩遇。他還授瀛國公趙顯詩書,曾出仕翰林院,奉命降香。至元二十五年(1288)以后,太皇太后、王昭儀仙逝,十八歲的瀛國公趙顯入吐蕃學(xué)佛法,其母全太后入正智寺為尼,他守候的宋室王族分崩離析,此時汪元量毅然決然地上書太祖請求南歸,至元二十五年(1288)終得黃冠歸,自號水云子。南歸后,他組詩社,過瀟湘,入蜀川,訪舊友,后于錢塘筑“湖山隱處”,自稱“野水閑云一釣蓑”。據(jù)傳他行蹤飄忽,被時人稱為“神仙”,終老山水。
鶯啼序·重過金陵
金陵故都最好,有朱樓迢遞。嗟倦客又此憑高,檻外已少佳致。更落盡梨花,飛盡楊花,春也成憔悴。問青山、三國英雄,六朝奇?zhèn)ィ?/p>
麥甸葵丘,荒臺敗壘,鹿豕銜枯薺。正潮打孤城,寂寞斜陽影里。聽樓頭、哀笳怨角,未把酒、愁心先醉。漸夜深、月滿秦淮,煙籠寒水。
水龍吟·淮河舟中夜聞宮人琴聲
鼓鞞驚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風雨。歌闌酒罷,玉啼金泣,此行良苦。駝背模糊,馬頭匼匝,朝朝暮暮。自都門燕別,龍艘錦纜,空載得、春歸去。
目斷東南半壁,悵長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涼酸楚。粉陣紅圍,夜深人靜,誰賓誰主?對漁燈一點,羈愁一搦,譜琴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