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遁簡介
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稱支公,也稱林公,別稱支硎,本姓關(guān)。陳留(今河南開封市)人,或說河?xùn)|林慮(今河南林縣)人。東晉高僧、佛學(xué)家、文學(xué)家。他初隱余杭山,25歲出家,曾居支硎山,后于剡縣(今浙江省嵊縣)沃洲小嶺立寺行道,僧眾百余。晉哀帝時應(yīng)詔進京,居?xùn)|安寺講道,三年后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詩文傳世。據(jù)文獻記載,《神駿圖》畫的是支遁愛馬的故事。 ...〔? 支遁的詩文(19篇)〕軼事典故
《世說新語》記載之盾曾養(yǎng)馬養(yǎng)鶴,據(jù)文獻記載,《神駿圖》畫的是支遁愛馬的故事。
故事說的是,有人送給高僧支遁五十兩黃金和一匹駿馬。他處理這兩件事物的方法與眾不同,把黃金送了人,卻把馬留下來飼養(yǎng),而且時時前往觀看。以世俗的觀點長看,黃金可以生利息,而馬卻要吃草料,何不把黃金留卜而把馬匹遣發(fā)?怪不得世俗之人都說支遁不善處理事物。支遁卻笑著說:“他們哪里知道?貧道愛其神駿之性耳!”“神駿之性”是名馬的一種了不起的英駿共相,這是百支遁以一個藝術(shù)欣賞的角度愛馬賞馬的超人之處?!渡耱E圖》描繪的是支遁愛馬的一個場面。
《神駿圖》是一件絹本重彩中國畫,工筆畫人物、海水和樹石。畫的右邊一僧人坐岸邊石床之上,身著架裟,肩負錫杖長達地面,此人就是支遁。支遁對面坐一士人,侍立者為西域奴仆,臂上立一雄鷹。三人都正凝視著迎面踏浪而來的駿馬。馬上騎者為一散發(fā)童子,手執(zhí)木桿,欣然自得;馬無韁繩鞍韉,昂首健步,渡海如履平地,迎面馳騁。畫中,馬的駿健,人的凝眸,都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藝術(shù)水平。
主要成就
他的生平習(xí)好,也帶著當(dāng)時名士所共同具有的風(fēng)趣?!妒勒f新語》記載他曾養(yǎng)馬養(yǎng)鶴,他擅長草書隸書,詩也寫得不錯?!稄V弘明集》收錄他的古詩二十多首,其中有些也帶著濃厚的老莊氣味。支遁在內(nèi)典之中,對《般若經(jīng)》下的功夫最深。他在出家以前,就曾研究過《般若》。後來又經(jīng)常辯論、講誦《般若》。他所著的論文中可視為支遁般若義的代表作是《即色游玄論》。此論已經(jīng)亡佚,在慧達《肇論疏》中有所證引∶“吾以為即色是空,非絕滅空,此斯言至矣。何者,夫色之性,色雖色而空。如知不自知,雖知而恒寂也?!薄吨姓撌栌洝芬渡介T玄義》,文字上稍有不同∶“夫色之性,色不自色。不自,雖色而空。知不自知,雖知而寂。”其義又見於《支遁集·妙觀章》∶“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雖有而空。故曰色即為空,色復(fù)異空”(《世說新語·文學(xué)篇》注引)。他這些話的大意是∶所謂色不自色者,即明色法無有自性。亦即謂其色雖有,而自性無有,亦即是空。無體,故曰∶“色復(fù)異空”。非別有空,故曰∶“色即是空”。既主色無禮,無自性,則非色象滅壞之後,乃發(fā)現(xiàn)空無之本體,故曰∶“非色滅空”。後人對即色義雖有不同的看法,但支公所論要不失為一家之言。
他又著有《釋即色本無義》、《道行指歸》(并見《出三藏記集》卷十二)。原書已經(jīng)亡佚,但由書名推測,一定也是解釋《般若》的作品。此處還有《圣不辯知論》、《辯三乘論》、《釋蒙論》等,也都亡佚。他又曾就大小品《般若》之異同,加以研討,作《大小品對比要鈔》。但原書也不存在了?!冻鋈赜浖肪戆诉€保存著這部書的序。
此外,他也曾注意過禪學(xué),撰寫過《安般經(jīng)注》及《本起四禪序》。又曾致力於《本業(yè)經(jīng)》,《出三藏記集》收錄他的《本業(yè)略例》、《本業(yè)經(jīng)注序》。又曾講過《維摩詰經(jīng)》和《首楞嚴(yán)經(jīng)》。
他又是主張頓悟的一個人,南齊劉《無量義經(jīng)序》論頓悟說∶“尋得旨之匠,起自支安?!薄妒勒f新語·文學(xué)篇》注引《支法師傳》∶“法師研十地,則知頓悟於七住?!庇捎谒鲝埖降谄叩厣痤D悟,七地以上尚須進修,因此又稱為“小頓悟”。如慧達《肇論疏》說∶“第二小頓悟者,支道林師云,七地始見無生?!?/p>
他的集子《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八卷,加注說∶《梁十三卷》?!短茣に囄闹尽纷魇???墒堑搅饲宄醯摹蹲x書敏求記》和《述古堂書目》就都作兩卷了,可見此書缺佚已久。
現(xiàn)存的清光緒年邵武徐氏刊本《支遁集》有兩卷,附補遺一卷。
人物生平
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稱支公,亦曰林公,別號支硎。東晉高僧,陳留人,善草隸,好畜馬。魏晉時代,玄學(xué)流行,名士清談,蔚然成風(fēng),支遁精通老莊之說,佛學(xué)造詣也很深,他家世代崇信佛教,年曾著《圣不辯之論》,《道行旨歸》,《學(xué)道戒》等論書,在《即色游玄論》中,他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創(chuàng)立了般若學(xué)即色義,成為當(dāng)時般若學(xué)“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
約晉愍帝建興二年(314年),他出生在一個佛教徒的家庭里。幼年時期即流寓江南。在京城建康時,他同一些名士如王蒙、殷融等有來往,并備受賞識。在馀杭山隱居時,他研究《道行般若》等經(jīng)典。二十五歲出家。其後他回到吳地建立了支山寺。
魏晉時代老莊的玄學(xué)極盛行,佛教僧侶有的也加入了清談的行列,佛經(jīng)也成了名士們的清談之資,而支遁幾乎是這種風(fēng)氣的代表人物。因而支遁一生交往的名士很多,名士也喜歡和他來往,并且非常推崇他。在以記載清談家言行為主的《世說新語》中,關(guān)于支遁的記載就有四十多條。支遁是一位典型的具有清談家條件雜揉老釋的僧人,他對於清談家最為宗奉的典籍《莊子》更有獨到的見釋。對于《莊子》的《逍遙游》篇尤能獨抒己見,曾為當(dāng)時名士王羲之等所欣賞。
後來他去剡地(今浙江嵊縣)經(jīng)會稽郡時,與王羲之晤面,王請他住在靈嘉寺。以後移到石城山,立棲光寺。晉哀帝即位(362年)以後,曾屢次派人徵請。他于是又到建康,住在東安寺。在晉京停留將近三年,上書請求回山,哀帝應(yīng)允并給了他很優(yōu)厚的饋贈和照顧。太和元年(366年)去世,年五十三歲。
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四恭逢晉代支遁法師圓寂紀(jì)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