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祺簡介
陳壽祺(1771—1834),清代儒學家。字恭甫、介祥、葦仁,號左海、梅修,晚號隱屏山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慶四年進士,十四年充會試同考官,父母歿后不出仕,主講鰲峰、清源書院多年,有《左海全集》。 ...〔? 陳壽祺的詩文(16篇)〕人物生平
陳壽祺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于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六十四歲。家住黃巷 [1]? ,與梁章鉅毗鄰。陳家世代業(yè)農,從祖父陳起龍起,棄農讀書,父陳鶴書,歲貢生,以經學教授生徒。壽祺5歲發(fā)蒙,“不飲,不弈,樗蒲不入座,惟手不釋卷”。6歲從名師周立巖,年15補縣學生員,師從大儒孟超然。孟以國士待之,并預言:“十年后,福建有通儒起,陳生是也?!蹦晔?,上??蛋舶夙嵲姴⑿?,沈博絕麗,時稱才子。
乾隆五十四年(1789)得中舉人;嘉慶四年(1799年),進京應進士試,最初試卷被分房考官所遏,幸座師阮元向主考大學士朱珪極力推薦,才被錄取。進士及第后,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在京時,與武進張惠言、高郵王引之以治經學齊名。不久,告假回閩省親,途經杭州,座師阮元正任浙江巡撫,留他主講杭州敷文書院,兼教詁經精舍生徒。阮元組織人編纂群經古義為《經郛》數萬卷,其義例皆請壽祺擬定。壽祺還自撰《五經異義疏證》,成了當時的經學名著。
嘉慶八年(1803年),還京銷假,翌年,任廣東鄉(xiāng)試副考官。
嘉慶十二年(1807)為河南鄉(xiāng)試副考官,曾親閱二、三場所有落卷。
嘉慶十四年(1809)任會試同考官,京察一等,記名御史。
嘉慶十五年(1810年),父親病逝,陳壽祺連夜趕回家,為奉養(yǎng)老母,從此決定不再出仕,此時僅40歲。
嘉慶十七年(1812),福建巡撫張師誠入朝,皇帝命將御制《全史詩》帶回交學者編定,張師誠請陳壽祺主持,陳壽祺如期完成,編定中頗有獨到見解。孝服滿后,陳壽祺到泉州主講清源書院,歷10年,以經學教授諸生。當時,清源書院常成為過境官員的旅舍,影響學業(yè),陳壽祺致函督、撫請禁,并要求通飭本省各府、州、縣,不得再以書院招待過往官員,此風遂絕。 [2]?
道光二年(1822),陳壽祺丁母憂回里,服滿,主講福州鰲峰書院達10年。在此,陳壽祺首重考核學生品行,其次才是考該課文。并訂立規(guī)章,整肅課程,厲行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教育,并作《義利辨》、《知恥說》、《科舉論》3文,傳示諸生。10年中造就不少人才,其中著名者有詩人張際亮、史學家王捷南、理學家梁文等。
陳壽祺還關心家鄉(xiāng)的建設和文化事業(yè),如賑濟福州貧民,興修東湖、西湖和莆田木蘭陂,都由陳壽祺主持或協(xié)助辦理。福州貢院修建已及百年,陳壽祺建議閩浙總督孫爾準、巡撫韓克均募款修建,增添號舍,加高圍墻,僅6個月完工。
陳壽祺熱心宣揚本省的先賢和良吏。道光四年(1824),陳壽祺聯(lián)合士紳,呈請督、撫將黃道周從祀孔廟,并為之刊行《黃忠端集》66卷。
嘉慶(1796~1820)末年,福建布政使李庚蕓居官清正,因對總督汪志伊和巡撫王紹蘭的官僚作風不滿,遭誣陷迫害,以致自縊身死。陳壽祺深為不平,動員生員林天光等向欽差呈訴,使李庚蕓的冤案得以平反,汪志伊、王紹蘭被罷官。
陳壽祺關心修志工作,《福建通志》自乾隆三十三年(1768)修成續(xù)志以后,已過60多年未曾修纂,地方文獻散失甚多,而康熙志和乾隆正、續(xù)兩志又存在一些錯誤。陳壽祺建議地方當局,把修繕貢院的余款2萬余緡作為修纂新志的費用。當局接受其建議,并請陳壽祺擔任總纂。
道光九年(1829),通志館開局,陳壽祺為通志創(chuàng)立義例,并自撰《形勢》、《山川》二門和《儒林》、《文苑》后傳。編撰新志3年中,陳壽祺患病日漸沉重,仍抱病修訂稿本。
道光十四年(1834),《福建通志》即將完成之時,陳壽祺已耗盡心力,于是年二月二十日病逝福州黃巷家中。
有子陳喬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