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隱的成語
有關(guān)隱的成語
因篇幅關(guān)系,隱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gè)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難言之隱 | 言:說;隱:隱衷;隱情;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事。難以說出口的隱衷。 | 清 錢謙益《跋留庵》:“錢氏少為黨魁,晚托禪悅,生平頗多壹郁難言之隱?!?/td> |
隱居求志 | 隱居不仕,以實(shí)現(xiàn)自己的志愿。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dá)其道?!?/td> |
禍起隱微 | 隱微:隱蔽細(xì)小的地方。指災(zāi)禍往往萌發(fā)于隱蔽細(xì)小的地方。 | 宋·王曾《諫作玉清昭應(yīng)宮》:“圣人貴于謀始,智者察于未形。禍起隱微,危生安逸?!?/td> |
隱隱約約 | 指看起來或聽起來模糊,不很清楚,感覺不很明顯。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回:“只見山坡旁隱隱約約,倒象攛出一箭,直向大蟲面上射去。” |
終老隱居 | 終老:直到老死,一輩子。指隱居直到老死。 | 《宋史·劉爚傳》:“爚從熹武夷山講道讀書,怡然自適,筑云莊山房,為終老恤居之計(jì)?!?/td> |
泥中隱刺 | 比喻說話中帶著譏諷。 | 元·高茂卿《兒女團(tuán)圓》第四折:“莫怪他泥中隱刺,他又不曾道節(jié)外生枝?!?/td> |
子為父隱 | 兒子幫父親隱瞞惡跡。這是封建綱常禮教所提倡的。 | 《論語·子路》:“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漢·桓寬《鹽鐵論·周秦》:“聞子為父隱,父為子隱,未聞父子之相坐也。” |
鉤深索隱 | 鉤:鉤??;索:探索。色取深處的,探索隱秘的。指鉆研深?yuàn)W的學(xué)問,探索隱秘的事情。 | 《周易·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yuǎn)?!?/td> |
言中事隱 | 謂言語雖然委曲卻中正不偏,論事雖然放縱卻隱藏著精深的道理。語出《易·系辭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 | 語出《易·系辭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 |
隱約其詞 | 指語意隱晦不明或說話躲躲閃閃。亦作“隱約其辭”。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51回:“刁邁彭隱約其詞,似乎嫌張?zhí)粋€(gè)錢不肯放松,這事總不會(huì)了?!?/td> |
隱跡埋名 | 隱藏行蹤、埋沒名姓以求不使人知。 | 元·關(guān)漢卿《裴度還帶》第二折:“或有山間林下,懷才抱德,隱跡埋名?!?/td> |
林棲谷隱 | 謂在山林隱居。亦指隱居的人。 | |
直言無隱 | 直言無諱。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臣不忍坐視君國之危亡,故敢直言無隱?!鼻濉だ畎俅ā毒G野仙蹤》第三回:“年兄宜直言無隱,某亦有肺腑相通?!?/td> |
擿伏發(fā)隱 | 擿:揭露。伏:隱藏。發(fā):揭發(fā)。隱:隱蔽。揭露檢舉壞人和隱藏的壞事。亦作“擿奸發(fā)伏”、“擿伏發(fā)奸”。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9卷:“蒞任之后,擿伏發(fā)隱,不畏豪橫,不上半年,治得縣中奸尻斂跡,盜賊潛蹤,人民悅服?!?/td> |
隱姓埋名 | 隱瞞自己的真實(shí)姓名。 | 元 王子一《誤入桃源》:“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聞達(dá),隱姓埋名作莊家學(xué)耕稼。” |
時(shí)隱時(shí)見 | 隱:隱沒。見:同“現(xiàn)”;出現(xiàn)。有時(shí)隱沒,有時(shí)出現(xiàn)。遠(yuǎn)處事物忽明忽暗。 | 宋·邵博《聞見后錄》第25卷:“其間林木薈蔚,云煙掩映,高樓曲榭,時(shí)隱時(shí)見,使畫工極思不可圖。” |
惻隱之心 | 惻:悲傷;隱:傷痛;惻隱:對遭受不幸的人表示同情。指憐憫受苦受難者的心情。 | 戰(zhàn)國 鄒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td> |
巖棲谷隱 | 指隱居山谷之中。亦作“巖棲谷飲”。 | 宋葉適《總干黃公行狀》:“士不遇,巖棲谷隱,姓名淪滅,其常也?!?/td> |
花遮柳隱 | 形容不讓人看見,悄悄地走。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1回:“五兒聽罷,便心下要分些贈(zèng)芳官,遂用紙另包了一半,趁黃昏人稀之時(shí),自己花遮柳隱的來找芳官?!?/td> |
潛德隱行 | 謂不為人知的德行。 | 宋·歐陽修《右班殿直贈(zèng)右羽林軍將軍唐君墓志銘》:“士之為善者,雖潛德隱行,必有時(shí)而發(fā)。” |
山林隱逸 | 隱居山林的士人。即隱士。 | 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韻》:“聽他說話,像幾個(gè)山林隱逸?!?/td> |
隱忍不言 | 把事情蕆在心里不說。 | 清 歸莊《與季滄葦侍御書》:“即受侮嫚,亦為親屈,欲終隱忍不言?!?/td> |
鉤隱抉微 | 鉤:探??;抉:排出,挖出。在治學(xué)上能發(fā)掘幽深精微。 | 宋·郭紹彭《宋王先生壙銘》:“《從書》門分類聚,鉤隱抉微,考證經(jīng)史百氏,下致騷人墨客佚事,細(xì)大不捐。” |
掛冠歸隱 | 冠:帽子,官帽。把官帽取下掛起來。比喻辭官歸隱。 | 魯迅《理水》:“有的咬了一口松皮餅,極口嘆賞它的清香,說自己明天就要掛冠歸隱,去享這樣的清福?!?/td> |
潛休隱德 | 隱藏美德。 | 明·方孝孺《宋氏為善堂記》:“而推榮二代,潛休隱德,見稱于圣主,而大白于四方?!?/td> |
有犯無隱 | 犯:觸犯。臣下對君主應(yīng)采取直言進(jìn)諫的態(tài)度。雖然有所冒犯,也不應(yīng)該隱諱不言 | 唐·嚴(yán)郢《駁議呂堙》:“公有犯無隱,引經(jīng)正辭。上是其言,刑為之省。” |
潛光隱耀 | 隱藏光采。常指隱居。 | 《后漢書·鄭玄傳》:“又南山四皓有園公、夏黃公,潛光隱耀,世嘉其高,皆悉稱公?!?/td> |
素隱行怪 | 隱:隱暗的事;行:從事;怪:怪事。求索隱暗的事情,而行怪迂之道。意指身居隱逸的地方,行為怪異,以求名聲。 | 《漢書·藝文志》:“孔子曰:‘索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td> |
若隱若顯 | 若:好象;隱:隱藏;顯:顯現(xiàn)。好象隱藏不露,又好象顯現(xiàn)出來。形容隱隱約約,看不清楚的樣子。 | 宋 趙佶《宣和畫譜 山水三》:“作《風(fēng)煙欲雨圖》,非陰非霽,如梅天霧曉,霏微暗靄之狀,殊有深思,使他人想象于微茫之間,若隱若顯,不能窮也?!?/td> |
遁世隱居 | 避世而深居不仕。 | 漢·焦贛《易林·革之旅》:“遁世隱居,竟不逢時(shí)。” |
隱忍不發(fā) | 亦作“隱忍不言”??酥迫棠停幌蛉税l(fā)泄、透露。 | 宋·秦觀《淮海集·石慶論》:“特以太后之故,隱忍而不發(fā)?!?/td> |
隱惡揚(yáng)善 | 隱:隱匿;隱瞞;揚(yáng):宣揚(yáng)。隱蔽別人的壞處;宣揚(yáng)別人的好處。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yáng)善。” |
若隱若現(xiàn) | 好像隱沒了;又好像現(xiàn)出了。形容隱隱約約、依稀可見的狀態(tài)。 | 唐 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現(xiàn),運(yùn)有福而長今。” |
隱晦曲折 | 意思含糊晦澀;轉(zhuǎn)彎抹角。常指說話或?qū)懳恼掠秒[隱約約、轉(zhuǎn)彎抹角的方式來表達(dá)思想。隱晦:不明顯;曲折:轉(zhuǎn)彎抹角。 |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ì)上的講話》:“我們可以大聲疾呼,而不要隱晦曲折,使人民大眾不易看懂。” |
匿跡隱形 | 隱:隱藏。隱藏形跡,不使人知。 | 元 高文秀《黑旋風(fēng)》第一折:“那廝口內(nèi)頑涎望著我面上零,再不和他親折征,我只是吞聲忍氣,匿跡潛形?!?/td> |
韜光隱晦 | 同“韜光養(yǎng)晦”。 | 郭沫若《<虎符>附錄·寫作緣起》:“這也與其說是由于信陵君的悲觀、失望而至于消極,倒寧可說是由于魏王的猜忌、殘忍,而使他不得不韜光隱晦的。” |
如有隱憂 | 憂:愁苦,憂愁。好像內(nèi)心有說不出的憂愁 | 《詩經(jīng)·邶風(fēng)·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隱憂?!?/td> |
洞隱燭微 | 形容目光犀利,觀察事物深刻透徹。 | 清·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課書》:“[學(xué)師]謂[馬建忠]能洞隱燭微,提綱挈領(lǐng),非徒鉆故紙者可比?!?/td> |
隱約其辭 | 隱約:時(shí)隱時(shí)現(xiàn);辭:言辭;說話。說話隱隱約約;躲躲閃閃;不明確;不清楚。 | 清 平步青《霞外捃屑 倪文正公與弟獻(xiàn)汝二書》:“使白太夫人,謂欲禮佛行也者,迎抵會(huì)城卒歲,無功為親者諱,故隱約其辭不盡也?!?/td> |
南山隱豹 | 隱:隱伏。比喻隱居山林不仕的賢人。 | 《列女傳·賢明·陶答子妻》:“妾聞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 |
大隱朝市 | 朝市:朝廷和集市。指真正的隱士不必隱居山林,可以隱居在鬧市 | 晉·王康琚《反招隱詩》:“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td> |
隱鱗藏彩 | 比喻潛藏起來,等待時(shí)機(jī)。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逸民傳 陳留老父》:“夫龍不隱鱗,鳳不藏羽,網(wǎng)羅高懸,去將安所?!?/td> |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 見:通“現(xiàn)”;顯:明顯。看來是隱蔽的、最細(xì)微的,實(shí)際上是最明顯、最具體的。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dú)也?!?/td> |
探賾索隱 | 探:尋求,探測;賾:幽深玄妙;索:搜求;隱:隱秘。探究深?yuàn)W的道理,搜索隱秘的事情。 | 《周易 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yuǎn),以定天下之吉兇。” |
山棲谷隱 | 在山中棲身,到谷中喝水。形容隱居生活。 | 《魏書·肅宗紀(jì)》:“其懷道丘園,昧跡板筑,山棲谷飲,舒卷從時(shí)者,宜廣戔帛,緝和鼎飪。” |
隱若敵國 | 隱:威嚴(yán)莊重的樣子;若:象;敵:匹敵,同等;敵國:相當(dāng)于一國。指對國家起舉足輕重作用的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游俠列傳》:“吳楚反時(shí),條侯為太尉,乘傳車將至河南,得劇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無能為已矣?!煜买}動(dòng),宰相得之若得一敵國云?!?/td> |
父為子隱 | 父親為兒子隱藏劣跡。 | 《論語·子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
隱隱綽綽 | 隱隱約約。 |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88回:“那云氣如飛而至,隱隱綽綽。” |
潛光隱德 | 謂隱藏德才。 | 南朝·梁·慧皎《高僧傳·道淵》:“眾經(jīng)數(shù)論,靡不通達(dá),而潛光隱德,世莫之知。” |
發(fā)隱擿伏 | 揭露隱蔽的壞人壞事。 | 宋 秦觀《越州請立程給事祠堂狀》:“[程給事]發(fā)隱擿伏,敏捷如神?!?/td> |
時(shí)隱時(shí)現(xiàn) | 現(xiàn):顯露。時(shí)而隱沒時(shí)而現(xiàn)出。形容隱隱約約、依稀可見的狀態(tài) | 明·袁宏道《廣莊·人間世》:“子房當(dāng)烹狗藏弓之世,時(shí)隱時(shí)現(xiàn),托赤松以自保?!?/td> |
隱君子 | 隱居逃避塵世的人,借指吸毒成癮或吸煙成癮的人。 | 西漢·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隱君子也?!?/td> |
深中隱厚 | 內(nèi)心廉正忠厚。 | 西漢·司馬遷《史記·韓長孺列傳論》:“余與壺遂定律歷,觀韓長孺之義,壺遂之深中隱厚。世之言梁多長者,不虛哉!” |
潛蹤隱跡 | 隱蔽蹤跡。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六卷:“我到此地了,你們卻潛蹤隱跡,沒處追尋?!?/td> |
隱介藏形 | 介:鱗甲。隱藏形體,使人看不見。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td> |
鴻隱鳳伏 | 比喻賢才不遇。 | 清·蒲松齡《賀章丘縣周素心入泮序》:“盡當(dāng)鴻隱鳳伏,斥鷃得而笑之,而不知一朝奮跡,閶闔可叫而開不難也?!?/td> |
探幽索隱 | 同“探賾索隱”。 |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紀(jì)策考》:“夫仁者樂,知者好誠,秉禮者探幽索隱?!?/td> |
韜跡隱智 | 謂藏匿蹤跡,不露才智。 | 北齊·劉晝《新論·韜光》:“是以古之有德者,韜跡隱智,以密其外?!?/td> |
發(fā)奸摘隱 | 發(fā):揭發(fā)。揭發(fā)隱秘的壞人壞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9卷:“再說陸公在任,公文不要,愛民如子,況又發(fā)奸摘隱,剔清利弊?!?/td> |
韜光隱跡 | 同“韜光晦跡”。 | 金·馬鈺《滿庭芳·詠和師叔辭世》詞:“懷美,便韜光隱跡,二十余年?!?/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