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怒的成語
有關(guān)怒的成語
因篇幅關(guān)系,怒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羞惱成怒 | 羞:羞臊;惱:氣惱。因煩惱羞愧到了極點而發(fā)怒。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1回:“這婆子,一則吃了酒,二則被這丫頭揭著弊病,便羞惱成怒了?!?/td> |
勃然大怒 | 勃然:因生氣或驚慌等突然變臉色的樣子。形容突然變臉;發(fā)起脾氣來。 | 東漢 班固《漢書 谷永傳》:“是故皇天勃然發(fā)怒。” |
心花怒開 | 怒開:盛開。心里高興得像花兒盛開一樣。形容極其喜悅興奮。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8回:“又怎樣給碧桃母子訛詐,說得牛氏心花怒開?!?/td> |
怒臂當(dāng)轍 | 怒臂:螳螂發(fā)怒用臂膊阻擋車輪;轍:車轍。比喻與強者為敵,不自量力。 | 宋·呂祖謙《東萊博議·隨叛楚》:“隨非惟不自憂,乃不自量其力,怒臂當(dāng)轍,以蹈禍敗?!?/td> |
惱羞成怒 | 惱:氣惱;羞:羞臊。指由于氣惱、羞臊而大怒。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六回:“那撫臺見是如此,知道王協(xié)臺有心瞧他不起,一時惱羞成怒?!?/td> |
戟指怒目 | 指著人,瞪著眼。形容大怒時斥責(zé)人的神態(tài)。 | 馬輅《國共和談演義》第六回:“張學(xué)良還要解釋,蔣早氣得七竅生煙,戟指怒目??谷?,抗日,等我死了以后,你再去抗日好了!” |
怒形于色 | 形:顯露;色:臉色。滿腔憤怒顯于臉上。 | 宋 洪邁《夷堅決》:“夫子賜之酒五尊。子夏怒形于色,舉足蹴其二。” |
金剛怒目 | 金剛:舊時寺院山門內(nèi)的四大天王塑像;俗稱四大金剛。形容面目威猛可怕。原作“金剛努目”。 | 宋 龐元英《談藪 薛道衡》:“金剛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
喜怒哀樂 | 形容人感情上幾種不同的表現(xiàn)。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td> |
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 | 比喻憤怒到極點就會膽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也泛指惱怒到極點。 | 《五代史平話》:“朱溫未聽得萬事俱休,才聽得后,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td> |
怒氣沖天 | 怒氣直沖天際。形容憤怒到了極點。 | 元 楊顯之《瀟湘雨》四:“只落口嗔嗔忿忿,傷心切齒,怒氣沖天?!?/td> |
心花怒放 | 心里高興得像花兒盛開一樣。形容極其高興。怒放:盛開。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只他這一番言語舉動,便把個舅爺騙得心花怒放?!?/td> |
敢怒而不敢言 | 心里憤怒而嘴上不敢說。指懾于威脅,胸中憤怒不敢吐露。 | 唐 杜牧《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td> |
老羞成怒 | 由于羞愧到了極點,下不了臺而發(fā)怒。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6回:“那一個老羞成怒,就假公濟私,把他參改,拿問在監(jiān)?!?/td> |
怒不可遏 | 遏;止住。憤怒得難以抑制。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27回:“卻說賈大少爺正在自己動手掀王師爺?shù)匿伾w,被王師爺回來從門縫里瞧見了,頓時氣憤填膺,怒不可遏?!?/td> |
怒發(fā)沖冠 | 冠:帽子。憤怒得頭發(fā)豎起;頂著帽子。形容憤怒到極點。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td> |
怒氣沖沖 | 形容憤怒得氣呼呼的樣子。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二回:“[錢同秀]一手將煙燈砸在地下,說道:‘好好,你們做了一路!’就怒氣沖沖的出來上車?!?/td> |
怒臂當(dāng)車 | 怒臂:螳螂發(fā)怒用臂膊阻擋車輪。比喻與強者為敵,不自量力。 | 明·許三階《節(jié)俠記·俠晤》:“小生怒臂當(dāng)車,自取戮辱,慚愧慚愧!” |
怒猊抉石,渴驥奔泉 | 猊:狻猊,即獅子;抉:踢開;驥:駿馬。如憤怒的獅子踢開石頭,口渴的駿馬奔向泉水。形容書法遒勁奔放。 | 《唐書·徐浩傳》:“嘗書四十三幅屏,八體皆備,如怒猊抉石,渴驥奔泉?!?/td> |
鯨波怒浪 | 猶言驚濤駭浪。 | 清·昭梿《嘯亭雜錄·端午龍舟》:“乾隆初,上于端午日命內(nèi)侍習(xí)競渡于福海中,皆畫船簫鼓,飛龍蠲首,絡(luò)繹于鯨波怒浪間?!?/td> |
人怨神怒 | 形容民憤極大。 | 《晉書 孔愉傳》:“天罰既集,罪人斯殞,王旅未加,自相魚肉。豈非人怨神怒,天降其災(zāi)!” |
驚濤怒浪 | 同“驚濤駭浪”。 | 宋·韓拙《論觀畫別識》:“巔崖峻壁之間,一水飛出,如練千尺懸灑于萬仞之下,有驚濤怒浪,涌竑騰沸,噴濺漂流。” |
怒猊渴驥 | 猊:狻猊,即獅子;驥:駿馬。如憤怒的獅子撬扒石頭,口渴的駿馬奔向泉水。形容書法遒勁奔放。 | 《新唐書·徐浩傳》:“始,浩父嶠之善書,以法授浩,益工。嘗書四十二幅屏,八體皆備,草隸尤工,世狀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驥奔泉?!啤?/td> |
老羞變怒 | 老:很。因羞愧惱恨而發(fā)怒。 | 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想因卻奩一事,太激烈了,故此老羞變怒耳。” |
怒容滿面 | 滿臉怒氣。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17回:“老殘看剛弼怒容滿面,連聲吆喝,卻有意嘔著他頑,便輕輕的說道:‘你先莫問我是什么人,且讓我說兩句話?!?/td> |
鮮車怒馬 | 怒:氣勢強盛。嶄新的車,肥壯的馬。形容服用講究,生活豪華。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第五倫傳》:“蜀地肥饒,人吏富貴,掾吏家貲多至千萬,皆鮮車怒馬,以財貨自達?!?/td> |
狂風(fēng)怒號 | 怒:憤怒;發(fā)怒;號:號叫。大風(fēng)刮得像發(fā)怒一樣號叫。 | 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td> |
怒目橫眉 | 聳起眉毛,瞪大眼睛。形容怒視的樣子。 | 五代 后蜀 何光遠《監(jiān)戒錄》引陳裕詩:“橫眉怒目強干嗔,便作閻浮有力神。禍福豈由泥捏漢,燒香代養(yǎng)弄蛇人。” |
怒火沖天 | 形容憤怒之極,無法抑制。 | 老舍《龍須溝》第一幕:“[程娘子]怒火沖天,不顧一切地沖向狗子拚命,卻被狗子一把抓住。” |
直眉怒目 | 形容發(fā)怒的樣子。 | 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十七:“孔二老婆并不上他的當(dāng),直眉怒目罵他。” |
天怒人怨 | 上天震怒;人民怨恨。形容作惡多端;激起普遍憤怒。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袁紹傳》:“自是士林憤痛,人怨天怒,一夫奮臂,舉州同聲?!?/td> |
滿腔怒火 | 滿腔:充滿心中;怒火:形容極大的憤怒。心里充滿著極大的憤怒。 | 《我們的戰(zhàn)友邱少云》:“我們懷著滿腔怒火,勇猛地沖上‘391’高地?!?/td> |
敢怒不敢言 | 敢:膽量大;言:說。內(nèi)心憤怒但不敢說出來。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三回:“正是啞子吃黃連,苦在自肚里,敢怒不敢言?!?/td> |
室怒市色 | 室:家;市:指在外面;色:臉色。指在家里受氣,到外邊遷怒于人。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十九年》:“諺所謂‘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謂矣?!?/td> |
嬉笑怒罵 | 嬉:戲樂。指由各種感情產(chǎn)生的不同表現(xiàn)。 | 宋 黃庭堅《東坡先生真贊》:“東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罵,皆成文章?!?/td> |
東怒西怨 | 比喻遷怒于人。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省事》:“厲色揚聲,東怒西怨?!?/td> |
橫眉怒目 | 眉毛橫豎;雙目怒睜。形容強、兇狠的神情。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1回:“不一時,只聽得院子里許多腳步響,早進來了橫眉怒目,挺胸凸肚的一群人?!?/td> |
怒氣填胸 | 胸中充滿了憤怒。形容憤怒到了極點。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卻說周瑜怒氣填胸,墜于馬下,左右急救歸船?!?/td> |
藏怒宿怨 | 藏、宿:存留。把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懷怨恨,久久難消。 | 戰(zhàn)國 鄒 孟軻《孟子 萬章上》:“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
怒火中燒 | 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燒。形容極端憤怒。 | 宋 王邁《臞軒集》:“虛舟相觸何心在,怒火雖炎一響空。” |
眾怒如水火 | 眾人的憤怒像水火一樣厲害。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三年》:“眾怒如水火焉,不可為謀。” |
雷霆之怒 | 雷霆:霹靂。象霹靂一樣的盛怒。形容憤怒到了極點。 | 《三國志 吳志 陸遜傳》:“今不忍小忿,而發(fā)雷霆之怒,違垂堂之戒,輕萬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td> |
怒目切齒 | 瞪大眼睛;咬緊牙齒。形容憤恨之極的樣子。切齒:咬緊牙齒。 | 晉 劉伶《酒德頌》:“怒目切齒,陳說禮法,是非鋒起。” |
怒目而視 | 怒目:瞪著發(fā)怒的眼睛;視:看。非常憤怒地瞪著雙眼看。 | 明 施耐庵《水滸傳》:“林沖、楊志怒目而視,有欲要發(fā)作之色?!?/td> |
敢怒敢言 | 敢于憤怒,又敢于說出來。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一回:“那計氏雖也還敢怒敢言,當(dāng)不起晁大舍也敢為敢做?!?/td> |
赫然而怒 | 形容大怒?;鹈叭傻臉幼印?/td> | |
渴驥怒猊 | 驥:駿馬;猊:狻猊,即獅子。如憤怒的獅子踢開石頭,口渴的駿馬奔向泉水。形容書法遒勁奔放。 | 清·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書法精妙,如渴驥怒猊。” |
遷怒于人 | 受甲的氣向乙發(fā)泄或自己不如意時拿別人出氣。 | 《論語·雍也》:“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朱熹注:“怒于甲者,不移于乙?!?/td> |
積羞成怒 | 猶惱羞成怒。指羞愧至極,轉(zhuǎn)生憤怒。 | 梁啟超《清議報一百冊祝辭并論報館之責(zé)任及本館之經(jīng)歷》:“既而臣民犯顏,友邦側(cè)目,志不得逞,遂乃積羞成怒,大興黨獄?!?/td> |
春筍怒發(fā) | 春天的竹筍迅速茂盛地生長。比喻好事層出不窮地產(chǎn)生。 | |
喜怒不形于色 | 高興和惱怒都不表現(xiàn)在臉色上。指人沉著而有涵養(yǎng),感情不外露。 | 《三國志 蜀志 先主傳》:“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結(jié)豪俠,年少爭附之。” |
喜怒無常 | 常:一定;無常:變化不定。一會兒高興??;一會兒發(fā)怒;變化不定。指人的性情多變;叫人捉摸不透。 | 《魏書 楊大眼傳》:“征淮堰之役,喜怒無常?!?/td> |
破口怒罵 | 破口:惡語。滿口惡語罵人。 | 《紅日》第12章:“他竭力掙脫,掙脫不開,連連求饒,陶二嫂還是拳打腳踢,破口怒罵?!?/td> |
心花怒發(fā) | 猶心花怒放。 | 清·鄭燮《花間堂詩草跋》:“一旦心花怒發(fā),便如太華峰頭十丈蓮矣?!?/td> |
惱羞變怒 | 見“惱羞成怒”。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30回:“昌得官見他如此的說法,不禁惱羞變怒,喝令左右:‘替我趕他出去!’” |
發(fā)怒穿冠 | 毛發(fā)豎起的樣子。形容極度憤怒。同“發(fā)上沖冠”。 | 三國 魏 曹植《鼙舞歌五首》之五:“張目決眥,發(fā)怒穿冠。” |
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 比喻憤怒到極點就會膽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也泛指惱怒到極點。 | 《五代史平話》:“朱溫未聽得萬事俱休,才聽得后,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td> |
雷嗔電怒 | 暴怒貌。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7回:“如今且說寶玉只道王夫人不過來搜檢搜檢,無甚大事,誰知竟這樣雷嗔電怒的來了?!?/td> |
天怒民怨 | 怒:發(fā)怒;怨:怨恨。上天震怒,人們怨恨。形容為害作惡非常嚴(yán)重,引起普遍的憤怒。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4回:“三綱盡絕,五倫有乖,天怒民怨,自古及今,罪惡昭著未有若此之甚者?!?/td> |
嘻笑怒罵 | ①指嬉戲、歡笑、憤怒、詈罵等不同的情緒表現(xiàn)。②謂不拘守規(guī)格,率情任意地發(fā)揮表現(xiàn)。③嘲弄辱罵。 | ①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詞采》:“照此法填詞,則離合悲歡,嘻笑怒罵,無一語、一字,不帶機趣而行矣?!雹谇濉ゑT班《鈍吟雜錄·讀古淺說》:“嘻笑怒罵,自是蘇文病處;君子之文必莊重?!?/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