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反的成語
有關(guān)反的成語
因篇幅關(guān)系,反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反手可得 | 反:翻轉(zhuǎn)。翻轉(zhuǎn)手掌學(xué)可得到。形容極其易得。 | 《荀子·非相》:“誅旦公,定楚國,如反手爾?!?/td> |
迷而不反 | 迷路后不知回來。比喻犯了錯誤不知改正。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鐘會傳》:“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發(fā),玉石皆碎?!?/td> |
反哺之私 | 反哺:幼鳥長大后,銜食喂其母。比喻子女長大奉養(yǎng)父母,報答養(yǎng)育之恩。 | 晉 成公綏《烏賦》:“雛既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 |
反復(fù)無常 | 反復(fù);顛過來倒過去;無常:沒有常態(tài)。經(jīng)常變化沒有穩(wěn)定的狀態(tài)。形容變動不定或狡詐多變。 | 宋 陳亮《與范東叔龍圖書》:“時事反復(fù)無常,天運所至,亦看人事對付如何?!?/td> |
反唇相稽 | 反唇:回嘴;頂嘴;稽:爭論;計較。受到指責(zé)不服氣;抓住對方話把;反過來責(zé)問對方。 | 漢 賈誼《治安策》:“婦姑不相說(悅),則反唇而相稽。” |
反求諸己 | 諸;之于的合音;反過來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或?qū)ψ约禾岢鲆蟆?/td>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td> |
匡亂反正 | 消除混亂局面,恢復(fù)正常秩序。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禮廢樂崩,追修經(jīng)術(shù),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于正?!?/td> |
回光反照 | 指日落時由于反射作用而天空中短時發(fā)亮。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興奮。也比喻事物滅亡前夕的短暫興旺。 | 元 楊暹《劉行首》第三折:“陽臺霧鎖,楚岫云遮,棄死歸生,回光返照。” |
極重不反 | 同“極重難返”。 | 清·陳確《答張考夫書》:“今《大學(xué)》之為圣經(jīng),已成極重不反之勢?!?/td> |
反老還童 | 反:回。由衰老恢復(fù)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滿了活力。 | 清 翟灝《通俗編 識馀》:“《急就章》‘長樂無極老復(fù)丁’即《參同契》所云老翁復(fù)丁壯也,今變之曰反老還童。” |
反治其身 | 治:整治;身:身體;其身:自身。反而整治自身。指自己反被自己整治的別人的方法所治服。 | |
反面無情 | 翻臉不講情面。形容對人的態(tài)度突然變壞;不留情面。 | 明 邵璨《香囊記》:“他也是一個君主,恐怕反面無情,那時節(jié)悔之晚矣!” |
聰明反被聰明誤 | 自以為聰明反而被聰明耽誤或妨害了。 | 宋 蘇軾《東坡續(xù)集 洗兒》:“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
愛毛反裘 | 古時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比喻不重視根本,輕重倒置。 | 西漢 劉向《新序 雜事二》:“魏文侯出游,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暮钤唬骸舨恢淅锉M而毛無所恃邪?’” |
反戈一擊 | 反:反轉(zhuǎn);調(diào)轉(zhuǎn);戈:古代的一種兵器;尖頭橫刃;長柄;像矛。調(diào)轉(zhuǎn)矛頭;向自己原來的營壘進攻。比喻掉轉(zhuǎn)方向;對自己陣營的壞人壞事進行斗爭。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吾與楊軍反戈擊之。” |
揮戈反日 | 揮舞兵器,趕回太陽。比喻排除困難,扭轉(zhuǎn)危局。 | 《淮南子·覽冥訓(xùn)》:“魯陽公與韓構(gòu)難,戰(zhàn)酣日暮,援戈而偽(揮)之,日為之反三舍?!?/td> |
適得其反 | 恰恰得到相反的結(jié)果。形容結(jié)果正好與希望相反。 | 清 魏源《籌海篇 議守上》:“今議防堵者,莫不曰:‘御諸內(nèi)河不若御諸??冢T??诓蝗粲T外洋?!恢诉m得其反也。” |
還淳反素 | 同“還淳反樸”。 | 《周書·蘇綽傳》:“先王之所以移風(fēng)易俗,還淳反素,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莫不由此。” |
收視反聽 | 不視不聽。指不為外物所驚擾。 | 晉·陸機《文賦》:“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 |
一反既往 | 一:完全;既往:從前。完全與從前相反。 | |
反聽收視 | 不聽不視。指不為外物所驚擾。 | 宋˙范仲淹《蒙以養(yǎng)正賦》:“務(wù)實去華,育德之方斯在;反聽收視,養(yǎng)恬之義相應(yīng)。” |
畫虎不成反類犬 |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同“畫虎不成反類狗”。 | 唐 劉知幾《史通 六家》:“如君懋《隋書》,雖欲祖述商周,憲章虞夏,觀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語》、臨川《世說》,可謂畫虎不成反類犬也。” |
反目成仇 | 反目:翻轉(zhuǎn)眼皮;以白眼珠瞪人。反眼相看成為仇人;指夫妻不和鬧得很僵;以致互相成為仇人。也指其他原來關(guān)系非常親密;相處十分要好的人;矛盾激化;互相對立。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甚致憐新棄舊,反目成仇,多著呢?” |
反攻倒算 | 指被打倒的階級敵人或反動勢力糾集起來向革命人民進行反撲報復(fù)。 | 丁玲《在嚴(yán)寒的日子里》第四章:“哪里只是當(dāng)干部的才受壓迫,才怕地主反攻倒算,才要躲出去。” |
官偪民反 | 見“官逼民反”。 | |
連鎖反應(yīng) | 連鎖:像鎖鏈似的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比喻一系列相關(guān)的事物;只要一個產(chǎn)生變化;其他都跟著發(fā)生變化。 | 莫應(yīng)豐《將軍吟》第20章:“疑問一個套一個,急速地產(chǎn)生了連鎖反應(yīng),把整個的觀念境界全部攪亂了?!?/td> |
反敗為勝 | 扭轉(zhuǎn)敗局,變?yōu)閯倮?/td>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6回:“將軍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堅壘,任謗任勞,使反敗為勝,雖古之名將,何以加茲!” |
反戈相向 | 戈:古代的兵器;向:對著。掉轉(zhuǎn)兵器,相與對立。比喻幫助敵人反對自己。 | 《尚書·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 |
輾轉(zhuǎn)反側(cè) | 翻來復(fù)去;睡不著覺。形容心事重重。 | 《詩經(jīng) 周南 關(guān)雎》:“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
反裘負芻 | 反裘:反穿皮衣;負:背;芻:柴草。反穿皮襖背柴。形容貧窮勞苦。也比喻為人愚昧,不知本末。 |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雜上二四》:“晏子之晉,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負芻,息于涂側(cè)者,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td> |
欲益反弊 | 猶言欲益反損。 | 金·王若虛《五經(jīng)辨惑上》:“元凱于此,不獨誣經(jīng),而其于《左傳》,亦所謂欲益而反弊也?!?/td> |
反臉無情 | 形容翻臉不認人,不講情誼。 | 吳玉章《從甲午戰(zhàn)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但自日俄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它就反臉無情,和清朝反動政府勾結(jié)起來?!?/td> |
物極必反 | 極:盡頭;反:轉(zhuǎn)向反面。指事物發(fā)展到極端;必定會向相反方向轉(zhuǎn)化。 | 宋 朱熹《近思錄》引宋 程頤曰:“如《復(fù)卦》言七日來復(fù),其間無不斷續(xù),陽已復(fù)生,物極必返,其理須如此?!?/td> |
撥亂反治 | 猶撥亂反正。指消除混亂局面,恢復(fù)正常秩序。 | 元 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一折:“區(qū)區(qū)見五代之亂,天下涂炭極矣,常有撥亂反治之志。” |
議不反顧 | 指為了正義奮勇向前,不回頭、后退。議,通“義”。 | 《文選 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觸白刃,冒流矢,議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讎。”《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作“義不反顧”。 |
反復(fù)推敲 | 多次捉摸,選擇最佳方案。 | 《詩話總龜》:“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钟啤?,煉之未定?!?/td> |
易如反掌 | 像翻轉(zhuǎn)手掌一樣;比喻做事很容易。 | 漢 枚乘《上書諫吳王》:“必若所欲為,危于累卵,難于上天;變所欲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 |
反經(jīng)行權(quán) | 經(jīng):常道;權(quán):權(quán)宜的辦法。指違反常規(guī),采取權(quán)宜之計。 | 元 施惠《幽閨記 招商諧偶》:“倘遇不良之人,無賴之輩,強逼為婚,非惟玷污了身己,抑且所配非人。不若反經(jīng)行權(quán),成就了好事罷。” |
迷而知反 | 迷路后知道回來。比喻有了過失能夠改正。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袁術(shù)傳》:“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td> |
蒼黃反復(fù) | 蒼:青色。反復(fù):顛過來倒過去。青的一會兒變成黃的,黃的一會變成青的。比喻變化不定,反復(fù)無常。亦作“蒼黃翻復(fù)”。 | |
報本反始 | 報:報答;本:根源;反:回到;始:開始。指受恩思報,不忘所自。 | 西漢 戴圣《禮記 郊特牲》:“唯社,丘乘共粢盛,所以報本反始也?!?/td> |
反反復(fù)復(fù) | 一次又一次。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床上臥了兩個多月,反反復(fù)復(fù)只是不愈,連累主人家小廝,伏侍得不耐煩?!?/td> |
歸真反璞 | 歸:返回;真:天然,自然;璞:蘊藏有玉的石頭,也指未雕琢的玉。去掉外飾,還其本質(zhì)。比喻回復(fù)原來的自然狀態(tài)。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齊策四》:“歸真反璞,則終身不辱。” |
義無反顧 | 義:宜;應(yīng)該做的事;反顧:回頭看。做正當(dāng)合理的事;只有上前的事;絕不回頭。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 |
反面文章 | 從事情的反面做的文章。多指反語。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七回:“紫芝道:‘我仿《毛詩》:巨屨揚矣,于彼高岡;大足光矣,于彼馨香?!狠x道:‘“馨香”二字是褒中帶貶,反面文章,含蓄無窮,頗有風(fēng)人之旨。’” |
反面教員 | 反面:壞的消極的一面。指與人民為敵的人的言行。指能從反面教育人民的人或事。 | 毛澤東《我們黨的一些歷史經(jīng)驗》:“它是全世界人民的反面教員。” |
秀才造反 | 舊指知識分子對現(xiàn)實不滿;有所反抗、斗爭。比喻軟弱無力;難以成功。秀才:舊時一般儒生的泛稱;造反:反叛朝廷。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無論他們有沒有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實有其事,且派個人去查一查,看他們?yōu)楹巫鞔伺e動,再作道理。” |
迷途知反 | 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犯了錯誤能改正。 | 《南史 陳伯之傳》:“夫迷途知反,往哲是與?!?/td> |
反其道而行之 | 反;相反;其:他的;道:方法;辦法;行:做;之:它;指事情。采取同對方相反的方法行事。 | 清·吳趼人《痛史》第14回:“只是宗兄勸你去做教習(xí),你卻去做學(xué)生,未免反其道而行之了!” |
革命反正 | 變革天命,使之恢復(fù)正常。借指改朝換代。 | 《周易·革》“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
反唇相譏 | 反唇:原指翻嘴唇表示不服氣;引申為頂嘴。譏:諷刺、挖苦、嘲笑。反過嘴來譏諷對方。 | 清 俞樾《古書疑義舉例 誤增不字義》:“于是知不善讀書而率臆妄改,皆與古人反唇相譏也?!?/td> |
反勞為逸 | 勞:疲勞;逸:安閑,休息。把疲勞轉(zhuǎn)化為安逸。 | 明·揭喧《兵經(jīng)百篇·更字》:“我一戰(zhàn)而人數(shù)應(yīng),誤逸為勞;人數(shù)戰(zhàn)而人數(shù)休,反勞為逸;逸則可作,勞則可敗。” |
一反常態(tài) | 一反:完全相反;整個兒相反;常態(tài):平常的情態(tài)。完全和平常的態(tài)度相反。形容態(tài)度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 | 郭澄清《大刀記》第16章:“可是而今,他卻一反常態(tài),神采飛揚地高談闊論起來?!?/td> |
反水不收 | 水已潑出去,不能再收回。比喻不可挽回。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光武帝紀(jì)上》:“雖仲尼為相,孫子為將,猶恐無能為益。反水不收,后悔無及?!?/td> |
舉一反三 | 反:類推。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相似的許多事情。比喻善于學(xué)習(xí);能夠由此及彼。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td> |
官逼民反 | 在反動統(tǒng)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人民無法生活,被迫奮起反抗。 | 清 魏源《圣武記》第九卷:“初教匪起事,皆以官逼民反為詞?!?/td> |
反間之計 | 間:離間。原意為利用敵人的間諜把假情況告知敵人使之失誤的計策。后來指離間敵人內(nèi)部,使之不團結(jié)的計策。 | 《孫子·用間》:“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 |
流連忘反 | 留戀不舍,忘記返回。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5回:“人君之宴樂有常,未聞流連忘反?!?/td> |
反客為主 | 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比喻變被動為主動或變次要為主要。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1回:“可激勸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zhàn)而擒之,此乃反客為主之法。” |
反哺之情 | 比喻子女長大奉養(yǎng)父母,報答恩情。 |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部》:“慈鳥: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慈孝矣?!?/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