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己的成語
有關(guān)己的成語
因篇幅關(guān)系,己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度己以繩 | 繩:糾正,約束。指一定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為合乎法度。 | 《荀子·非相》:“故君子之度己以繩,接人則用抴?!?/td> |
反求諸己 | 諸;之于的合音;反過來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或?qū)ψ约禾岢鲆蟆?/td>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
自己人 | 自己一方的人。指自家人或圈內(nèi)人。 | 錢鐘書《圍城》:“自己人之間,什么臭架子、壞脾氣都行;笑容愈親密,禮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td> |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施:加,給予。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 春秋·齊·管仲《管子·版法解》:“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td> |
損人不利己 | 損害別人對自己也沒有好處。 | 魯迅《書信 致曹聚仁》:“只有損人而不利己的事,我是反對的?!?/td> |
己溺己饑 | 亦作“己饑己溺”。語出《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饑”或“己饑己溺”謂視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們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zé)任。 | 語出《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td> |
度己失期 | 估計己經(jīng)誤了期限。 | |
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fēng) | 指一味助長別人的聲勢,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三回:“眾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fēng)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你兩個閉了鳥嘴!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fēng)。” |
成己成物 | 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nèi)外之道也。” |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比喻本來想損害別人,結(jié)果卻害了自己。 | 古華《芙蓉鎮(zhèn)》第三章:“活該!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直抒己見 | 直:直爽;抒:抒發(fā);表達。坦率地說出自己的意見。 | 清 方苞《與李剛主書》:“倘鑒愚誠,取平生所述訾謷朱子之語,一切稚芟,而直抒己見,以共明孔子之道?!?/td> |
舍己救人 | 舍己:犧牲自己。不惜犧牲自己去救別人。 | 老舍《老張的哲學(xué)》:“舍己救人也要湊好了機會,不然,你把肉割下來給別人吃,人們還許說你的肉中含有傳染病的細(xì)菌?!?/td> |
克己奉公 | 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奉公:以公事為重。指嚴(yán)格要求自己;一心為公。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td> |
己饑己溺 | 別人挨餓、落水就象自己挨餓、落水一樣。舊時形容在位者關(guān)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對別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將解除別人的痛苦為己任。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td> |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壞事終究要暴露。 |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td> |
安分守己 | 分:本分;守:保持;己:指自己活動的范圍或指自身所具有的品節(jié)。指謹(jǐn)慎老實;遵守合乎自己身分的規(guī)矩;不越軌外求;亦指安于現(xiàn)狀。 | 宋 袁文《甕牖閑評》第八卷:“自以為一己之能,萬一人主見喜,則超臘奮迅何事不可為,彼安分守己恬于進取者,方且以道義自居,其肯如此僥幸乎?” |
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 | 搬:移動。比喻本來想害別人,結(jié)果害了自己。自食其果。 | 毛澤東《關(guān)于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我在1938年十月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曾經(jīng)說過:‘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這就是張伯倫政策的必然結(jié)果?!?/td> |
士死知己 | 士:有才識的人。為了報答知己,不惜犧牲生命。亦作“士為知己者死”。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趙策》:“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td> |
固執(zhí)己見 | 固:頑固;執(zhí):堅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見解;不肯改變。 | 《宋史 陳宓傳》:“固執(zhí)己見,動失人心。” |
士為知己者死 |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為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獻身。 | 《戰(zhàn)國策 趙策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 |
舍己為公 | 為公共的利益而舍棄個人的利益。 | 方志敏《清貧》:“而矜持不茍,舍己為公,卻是每個共產(chǎn)黨員具備的美德。” |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四海之內(nèi)有知己朋友,即使遠(yuǎn)在天邊,也感覺象鄰居一樣近。 | 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td> |
知己知彼 | 既了解自己又熟悉對方(彼:他人;對方)。 | 元 高文秀《澠池會》第三折:“但上陣要知己知彼,若相持千戰(zhàn)千贏?!?/td> |
據(jù)為己有 | 據(jù):占據(jù)。以不正當(dāng)?shù)氖侄握紦?jù)國家、集體或他人的錢、財、物品等。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我故倡為析居之儀,將大宅良田,強奴巧婢,悉據(jù)為己有?!?/td> |
身不由己 | 受外界或內(nèi)心的影響;自身的活動由不得自己;不受自己的支配。 | 《宋元戲文輯佚 陳巡檢梅嶺失妻》:“瓜期信通,為著功名,奔走西東。見說出路自覺心慵,身不由己,意沖沖?!?/td> |
各抒己見 | 抒:抒發(fā),發(fā)表。各人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74回:“據(jù)我主意,何不各抒己見,出個式子,豈不新鮮些?” |
立身行己 | 存身自立,行為有度。 | 《北史·柳虬傳》:“機立身行己,本以寬雅流譽,至于登朝正色,可謂不違直道?!?/td> |
有己無人 | 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不顧別人。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19回:“雖是小事,顯見有己無人,貪心不死?!?/td> |
舍己從人 | 舍:棄;從:順。放棄自己的意見,服從眾人的主張。 | 《尚書 大禹謨》:“稽于眾,舍己從人?!?/td> |
人一己百 | 別人一次就做好或?qū)W會的,自己做一百次,學(xué)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趕上別人。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td> |
嚴(yán)于律己 | 律:約束。嚴(yán)格地約束自己。形容對自己要求嚴(yán)格。也作“嚴(yán)以律己”。 | 宋 陳亮《謝曾察院君》:“嚴(yán)于律己,出而見之事功;心乎愛民,動必關(guān)天治道?!?/td> |
修己安人 | 修己:修身。提高自身修養(yǎng),使人民安樂。 | 春秋·魯·孔丘《論語·憲問》:“子曰:‘修己以敬?!唬骸缢苟押??’曰:‘修己以安人?!?/td> |
各持己見 | 持:堅持;保持;見:意見、見解。各人都持自己的見解。 | 清 黃鈞宰《金壺浪墨 堪輿》:“甚至徒毀其師,子譏其父,各持己見,彼此相非?!?/td> |
枉己正人 | 枉:彎曲,不正;正:糾正。自己立腳不正,卻要去糾正別人。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已以正天下者乎?” |
攘為己有 | 竊奪別人的東西,據(jù)為己有。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73回:“就如人家做文,往往竊取陳編,攘為己有,惟恐別人看出,不免又添些自己意思,雜七雜八,強為貫串,以為掩人耳目?!?/td> |
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壞事終究要暴露。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54回:“焉知曉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人己一視 | 待別人象待自己一樣。比喻待人沒有私心。 |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二:“此正無意于我,人己一視之道,實賢人君子之盛德?!?/td> |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 絲毫不為個人利益著想,一心一意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 | 毛澤東《紀(jì)念白求恩》:“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xiàn)在他對工作的極端負(fù)責(zé)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熱忱。” |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 給他人便利,他人也會給自己便利。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八回:“施主莫惱?!c人方便,自己方便?!憔团c我說說地名如何?我也可解得你的煩惱?!?/td> |
推己及人 | 用自己的意志去推想別人的心意?!≈冈O(shè)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 宋 朱熹《與范直閣書》:“學(xué)者之于忠恕,未免參校彼己,推己及人則宜?!?/td> |
事不關(guān)己 | 事情同自己沒有關(guān)系。 | 《曹雪芹別傳》:“當(dāng)時的風(fēng)氣是謹(jǐn)言慎行,少發(fā)議論,事不關(guān)己,不必打聽,因此對這一次大征戰(zhàn)的命將出師,一直不甚了了。” |
尊己卑人 | 抬高自己,蔑視他人。形容自尊自大。 | 柯劭忞《清史稿》卷四三九:“中國地處亞東,又為數(shù)千年文化之古國,不免挾尊己卑人之見,未嘗取世界列國之變遷而比較之?!?/td> |
長他人銳氣,滅自己威風(fēng) | 長:助長。指助長別人的聲勢,輕視自己的力量。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0回:“吾何畏彼哉,公等休長他人銳氣,滅自己威風(fēng)?!?/td> |
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 | 認(rèn)為事情與己無關(guān),把它擱在一邊不管。 | 莆仙戲《父子恨》:“古道:‘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td> |
嚴(yán)以律己,寬以待人 | 對自己要求嚴(yán)格,待別人則很寬厚。 | 清·羅澤南《與蔣瀛海書》:“取古人嚴(yán)以律己,寬以待人之道,鞭策自己身心,以調(diào)和其血氣。” |
各執(zhí)己見 | 各人都堅持自己的意見。 | 《人民文學(xué)》1976年第3期:“兩人爭辯到這兒,就有點各執(zhí)己見,擱不下來?!?/td> |
克己慎行 | 克己:克制自己;慎:謹(jǐn)慎。約束自己,小心做事。 | 唐·韓愈《送齊皞下第序》:“故上之人行志擇誼,坦乎其無憂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確乎其無惑于上也?!?/td> |
叨在知己 | 叨:謙詞,表示辱沒他人,自覺慚愧;知己:友誼深厚的朋友。有愧于作為您的知己朋友。 | 清 霽園主人《夜潭隨錄 崔秀才》:“謂叨在知己,亟當(dāng)如命。 |
強者反己 | 強者:有權(quán)勢的人;反己:反省自己。指有權(quán)有勢的人自我反省 | 《雪濤諧史》:“鄉(xiāng)紳此語,足令強者反己,殊為可傳?!?/td> |
以天下為己任 | 把國家的興衰治亂作為自己的責(zé)任。 | 《南史 孔休源傳》:“休源風(fēng)范強正,明練政體,常以天下為己任。” |
夫己氏 | 指那個人。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文公十四年》:“終不曰公,曰夫己氏。” |
心不由己 | 不出于自己的本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2回:“那彩霞之母,滿心縱不愿意,見鳳姐自和她說,何等體面,便心不由己的滿口應(yīng)了出去?!?/td> |
求人不如求己 | 仰求別人,不如自己努力。 | 《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薄段淖印ど系隆罚骸霸谷瞬蝗缱栽?,求諸人不如求之己。” |
愛如己出 | 像對待親生子女那樣地愛護。 | 明 周輯《西湖二集 假鄰女誕生真子》:“果然方氏愛如己出,撫養(yǎng)成人長大。” |
患難見知己 | 只有經(jīng)過共同的患難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 | 余秋雨《霜冷長河·關(guān)于友情》:“他們說,患難見知己,烈火煉真金。” |
嗇己奉公 | 嗇:節(jié)儉。自己節(jié)儉,盡力辦好公共的事業(yè)。 | |
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fēng) | 長:助長。指助長別人的聲勢,輕視自己的力量。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你兩個閉了鳥嘴!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fēng)。” |
先人后己 | 首先考慮別人,然后想到自己。 | 《禮記·坊記》:“子云:‘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后己?!?/td> |
封己守殘 | 固步自封,抱殘守缺。 | 清·黃宗羲《留別海昌同學(xué)序》:“言理學(xué)者……薄文苑為辭章,惜儒林于皓首,封己守殘,摘索不出一卷之內(nèi)?!?/td> |
安份守己 | 安守本分,規(guī)矩老實。 | 李劼人《天魔舞》第17章:“所以我們對于空子,應(yīng)該廣勸他們安份守己的好?!?/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