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口的成語
有關(guān)口的成語
因篇幅關(guān)系,口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信口開合 | 比喻隨口亂說一氣。 | 元 關(guān)漢卿《魯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開合,絮絮聒聒?!?/td> |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翊笸跷髅娼槐鄱际虑?,何以異于牛后?” |
是非口舌 | 因說話引起的誤會或糾紛。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若是為田地上壞了手足親情,到不如窮漢赤光光沒得承受,反為干凈,省了許多是非口舌。” |
食不充口 | 見“食不餬口”。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5卷:“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無那晚夕的。” |
順口溜 | 民間的一種句子長短不等口頭韻文。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六章:“群眾中廣泛流傳的幾句順口溜形象地概括了眼下的形勢:上面放,下面望,中間有些頂門杠!” |
寧為雞口,毋為牛后 | 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同“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寧為雞口,毋為牛后,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寧自啖而不足?!?/td> |
寧為雞口,不為牛后 | 牛后:牛的肛門。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 《戰(zhàn)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乎?” |
??谥?/a> | 借指卑下的地位。 | 《史記·商君列傳》:“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呂氏春秋·舉難》等又載有寧戚飯牛得到齊桓公賞識的事。 |
口快心直 | 有啥說啥;想啥說啥。形容人性情直爽;語言明快。 | 清 曹雪芹《紅樓夢》:“云姑娘,你如今長大了,越發(fā)心直嘴快了?!?/td> |
心直口快 | 性情直爽;有話就說。直:直爽。 | 元 張國賓《羅李郎》第四折:“哥哥是心直口快射糧軍,哥哥是好人?!?/td> |
苦口之藥 | 苦口:口味苦。有療效的藥往往味苦難吃。比喻尖銳的批評,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對改正錯誤很有好處。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孫奮傳》:“夫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dá)者能受之?!?/td> |
空口無憑 | 憑:憑證。只是嘴說;沒有憑證。指不足為據(jù)。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27回:“空口無憑的話,門生也不敢朝著老師來說。” |
性急口快 | 性子急,有話就說。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40回:“那何小姐性急口快,便道:‘娘這話也說得是,那么著,我就在家里服侍婆婆,叫我妹子跟了他去?!?/td> |
死不開口 | 至死也不說話。指緘口不言 | 老舍《四世同堂》:“別跟我裝蒜了,死不開口。打開天窗說亮話,你的小命攥在我手心里。” |
口墜天花 | 據(jù)《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序品》載,佛祖說法,感動天神,“六欲諸天及天子眾,以天福力雨種種華:優(yōu)缽羅華,波頭摩華……于虛空中繽紛亂墜”,“天華亂墜滿虛空,眾香普熏于大會”。后遂以“口墜天花”喻指以夸誕之詞動人聽聞或以甘言騙人。華,同“花”。 | 據(jù)《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序品》載,佛祖說法,感動天神,“六欲諸天及天子眾,以天福力雨種種華:優(yōu)缽羅華,波頭摩華……于虛空中繽紛亂墜”,“天華亂墜滿虛空,眾香普熏于大會”。華,同“花”。 |
信口開河 | 隨口亂說一氣。指說話沒有根據(jù);不可靠。信口:隨口;開河:指說話時嘴唇張合。 | 元 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當(dāng)一個信口開合知?!?/td> |
金口木舌 | 以木為舌的銅鈴,即木鐸,古代施行政教傳布命令時所用。指宣揚(yáng)教化的人。 | 漢 揚(yáng)雄《法言 學(xué)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如將復(fù)駕其所說,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td> |
苦口婆心 | 苦口:不厭其煩地反復(fù)勸說與開導(dǎo);婆心:老婆婆的心腸;指好意、善意。好心好意;不厭其煩地勸說或開導(dǎo)。形容耐心懇切地再三規(guī)勸。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泉州道匡禪師》:“問:‘學(xué)人根思遲回,乞師曲運(yùn)慈悲,開一線道。’師曰:‘遮個是老婆心。’” |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鑠金:熔化金屬;積毀:積累的毀謗;銷骨:熔化骨頭。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紛紛而來的毀謗足以致人于死地。比喻輿論力量的強(qiáng)大。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心服口服 | 心里和嘴上都信服。形容真心服氣或認(rèn)輸。 | 先秦 莊周《莊子 寓言》:“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td> |
雞口牛后 | 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 《戰(zhàn)國策·韓策》:“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脫口而出 | 指話語未經(jīng)思索;隨口而言。脫口:不加思索地開口說。 | 清 吳趼人《瞎騙奇聞》:“我曉得你這個人向來是有口無心的,但也不可不拘什么話便脫口而出。” |
口是心非 | 心口不一致;口上說一套;心里想一套。形容心口不一致。 | 晉 葛洪《抱樸子 微旨》:“口是心非,背向異辭?!?/td> |
口耳并重 | 對說和聽的訓(xùn)練同等重視。 | 魯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給他進(jìn)了中西折中的學(xué)堂,英文又專是‘口耳并重’的?!?/td> |
拉家?guī)Э?/a> | 帶著一家大小(多指受家屬的拖累)。 | 苗培時《礦山烈火》:“老李,我真再也沒法過下去了,拉家?guī)Э诘模杀炔涣四切┕夤鱾兒没?。?/td> |
目瞪口呆 | 瞪:睜大眼睛直視;呆:發(fā)愣。眼睛大睜;眼珠發(fā)直;張嘴說不出話來。形容因恐懼而失神發(fā)愣的樣子。 | 元 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嚇得項(xiàng)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td> |
是非只為多開口 | 糾紛爭端都是說話太多引起的。 | 宋·無名氏《張協(xié)狀元》第40出:“一劍教伊死了休,黃泉路上必知羞,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qiáng)出頭?!?/td> |
贊不絕口 | 贊:稱贊;絕:停。不住口地稱贊。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假神仙大鬧華光廟》:“字勢飛舞,魏生贊不絕口?!?/td> |
口說無憑 | 單憑口說,不足為據(jù)。 | 元 喬吉《揚(yáng)州夢》第四折:“咱兩個口說無憑。” |
空口說白話 | 形容只是口頭說說而沒有事實(shí)證明或?qū)嶋H行動。 | 《舊唐書 憲宗本紀(jì)》:“凡好事口說則易,躬行則難。卿等既言之,須行之,勿空口說?!?/td> |
苦口良藥 | 好藥往往味苦難吃。比喻衷心的勸告,尖銳的批評,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對改正缺點(diǎn)錯誤很有好處。 | 《孔子家語·六本》:“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td> |
口講指畫 | 一面講一面用手勢幫助表達(dá)意思。 | 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其經(jīng)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 |
口耳之學(xué) | 指只知道耳朵進(jìn)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見,而沒有真正的學(xué)識。 | 荀況《荀子 勸學(xué)》:“小人之學(xué)也,入乎耳,出乎口。” |
黃口孺子 | 黃口:兒童;孺子:小孩子。常用以譏諷別人年幼無知。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3回:“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 |
口誅筆伐 | 口:指言語;誅:責(zé)罰;筆:指文字。伐:征討。用言語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 明 汪廷訥《三祝記 同謫》:“他捐廉棄恥,向權(quán)門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者羞?!?/td> |
膾炙人口 | 膾:細(xì)切的肉;炙:烤熟的肉。肉菜味道鮮美;使人愛吃。 | 五代 王定?!短妻?卷十 海敘不遇》:“李濤,長沙人也,篇詠甚著,如‘水聲長在耳,山色不離門’,……皆膾炙人口。” |
異口同音 | 不同人說同樣的話,形容看法、意見完全一致。 | 南朝·梁·沈約《宋書·庾炳之傳》:“伏復(fù)深思,只有愚滯,今之事跡,異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測得物之?dāng)?shù)耳?!?/td> |
十字路口 | 兩條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處在對重大事情需要決定怎樣選擇的境地。 | 魯迅《華蓋集 北京通信》:“但不幸我竟力不從心,因?yàn)槲易约阂舱驹谄缏飞?,——或者說得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 |
異口同聲 | 異:不同。不同的嘴說出同樣的話。形容人們的說法完全一致。也作“異口同音”。 | 晉 葛洪《抱樸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眾,本無至心,而諫怖者,異口同聲?!?/td> |
寧為雞口,勿為牛后 | 寧:寧愿;牛后:牛的肛門。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二回:“生員雖貧士也,語云,‘寧為雞口,勿為牛后?!M有圣門弟子,貪紈袴之膏粱,而亂朝廷之名教者乎!” |
牙白口清 | 比喻說話清楚。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九回:“怎當(dāng)?shù)檬枚ㄒ獑査麄€牙白口清,急得無法?!?/td> |
食不餬口 | 不能吃飽肚子。形容生活艱難困苦。 | |
礙口識羞 | 礙口:說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說話。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文若虛終是礙口識羞,待說又止。” |
口服心服 | 指從內(nèi)心及口頭都表示信服。 | 《人民文學(xué)》1977年第9期:“毛主席從革命的根本利益出發(fā),啟發(fā)我們顧全大局,使我口服心服?!?/td> |
口口聲聲 | 不止一次;反反復(fù)復(fù)地陳述或表白。形容總把某種說法掛在口頭上。 | 元 石君寶《秋胡戲妻》第三折:“你也曾聽杜宇,他那里口口聲聲攛掇,先生不如歸去?!?/td> |
口角風(fēng)情 | 口頭表示的情愛。 | 清·李漁《比目魚·聯(lián)班》:“那些用小錢的主子,只還他些口角風(fēng)情罷了。” |
舌尖口快 | 尖:尖銳,鋒利??欤轰J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說話爽快。也指說話尖刻,不肯讓人。 | 元·無名氏《獨(dú)角牛》第二折:“山海也似冤仇,我和他劈什么排,不是我舌尖口快。” |
出口入耳 | 指品德、才能超出同類之上。 |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年》:“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爾耳,誰告建也?’” |
禍從口出 | 災(zāi)禍從講話中引出。指說話不慎就會招來災(zāi)禍。 | 晉 傅玄《口銘》:“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
破口大罵 | 破:沖開。指滿口惡語罵人。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茶房未及開口,那女人已經(jīng)破口大罵起來?!?/td> |
張口結(jié)舌 | 結(jié)舌:舌頭像打了結(jié);不能說話。張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或由于緊張害怕而說不出話來。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3回:“公子被他問得張口結(jié)舌,面紅過耳。” |
守口如瓶 | 形容說話謹(jǐn)慎;嚴(yán)守秘密。 | 唐 道世《諸經(jīng)要集 擇交部 懲過》:“防意如城,守口如瓶?!?/td> |
口若懸河 | 若:像;懸河:瀑布;激流奔瀉。說起話來像河水傾瀉一樣滔滔不絕。形容口才好;能言善辯。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yù)》:“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td> |
啞口無言 | 像啞巴一樣;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的樣子。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語,說得張六嫂啞口無言?!?/td> |
眾口一詞 | 很多人都說同樣的話。 | 唐 令狐楚《謝賜冬衣狀》:“自臣而下,萬口一聲?!?/td> |
虎口奪食 | 從老虎嘴里搶奪食物。比喻十分危險的事情或十分勇敢的行為。 | 王朔《千萬別把我當(dāng)人》:“只要國內(nèi)出產(chǎn),全國人民不吃,虎口奪食也要給你弄來?!?/td> |
口直心快 | 想什么說什么,為人直爽。 | 巴金《家》:“倒是覺慧口直心快,他終于說了出來。” |
食不糊口 | 糊口:吃粥,比喻生活艱難。連粥都喝不飽肚子。形容生活艱難。 | 唐·陳子昂《漢州雒縣令張君吏人頌德碑》:“流亡初復(fù),貧鞠兼半,食不糊口,力未贍農(nóng)?!?/td> |
絕口不道 | 絕口:始終不開口。閉著嘴不說話。 | 東漢 班固《漢書 丙吉傳》:“吉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孫遭遇,吉絕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td> |
信口雌黃 | 古時寫字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雌黃涂了重寫。比喻不顧事實(shí);隨口亂說。雌黃:雞冠石;黃赤色。 | 南北朝 劉孝標(biāo)《廣絕交論》:“雌黃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李善注引晉 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