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是的成語
有關(guān)是的成語
因篇幅關(guān)系,是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混淆是非 | 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比喻故意制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 清 陶曾佑《論文學(xué)之勢力及其關(guān)系》:“錮蔽見聞,淆混是非?!?/td> |
俯拾即是 | 俯:低頭;彎腰;即:就。一彎腰就可撿得;到處都是。形容為數(shù)很多;極容易得到。 | 唐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諸鄰?!?/td> |
見風(fēng)是雨 | 比喻只看到一點跡象,就輕率地信以為真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25回:“他們做都老爺?shù)?,聽見風(fēng)就是雨,皇上原許他風(fēng)聞奏事,說錯了又沒有不是的?!?/td> |
師心自是 | 師心:以心為師。指固執(zhí)己見,自以為是。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座,謬誤差失者多矣。” |
失敗是成功之母 | 母:先導(dǎo),根源。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先導(dǎo)。指從失敗中吸取教訓(xùn)就能取得勝利。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經(jīng)驗對于干部是必需的,失敗是成功之母?!?/td> |
是非口舌 | 因說話引起的誤會或糾紛。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若是為田地上壞了手足親情,到不如窮漢赤光光沒得承受,反為干凈,省了許多是非口舌?!?/td> |
莫衷一是 | 莫:不;還是;衷:折衷;斷定;是:對。指不知哪個正確。形容各種意見都有。得不出一致的看法。 | 清 吳趼人《痛史》第三回:“議論紛紛,莫衷一是?!?/td> |
亦復(fù)如是 | 復(fù):又,再。也是這樣。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劉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撫御,一日雖有數(shù)千人歸投,其逃散而去,亦復(fù)如此。所以卒無所建。” |
習(xí)非成是 | 對某些錯誤事情習(xí)慣了,反以為本來就是對的。 | 西漢 揚雄《法言 學(xué)行》:“習(xí)乎習(xí),以習(xí)非之勝是,況習(xí)是之勝非乎?” |
觸目皆是 | 觸目:目光所及;皆:都。眼睛所見到的都是。 | 魯迅《華蓋集續(xù)編 一點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單是羊肉鋪就觸目皆是?!?/td> |
百無一是 | 是:對的;正確的。一點正確的地方也沒有。 | 宋·袁采《袁氏世范》:“至于百無一是,且朝夕以此相臨,極為難處?!?/td> |
今是昨非 | 現(xiàn)在是對的;過去錯了。 | 晉 陶潛《歸去來兮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td> |
共商國是 | 國是:國事;國家的大政方針。共同商量國家的政策和方針。 | |
休戚是同 | 休:歡樂,吉慶;戚:憂愁;是:語助詞。彼此間的憂樂和禍福共同承擔(dān)。形容關(guān)系密切,同甘共苦。 | 《晉書·王導(dǎo)傳》:“吾與元規(guī)休戚是同,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td> |
各行其是 | 行:做;是:對的;其是:他自己認為是對的。各人按照自己認為對的去做。形容思想、行動不一致。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九卷:“兩者俱賢,各行其是?!?/td> |
似是而非 | 是:對;正確;非:不對;錯誤。好像是對的;實際上不對。指表面上相似;實際上不一樣。 | 先秦 孔子《孟子 盡心下》:“孔子曰:‘惡似而非者?!?/td> |
不寧唯是 | 寧:請助詞,無義;唯:只是;是:這樣。不只是這樣。即不僅如此。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元年》:“不寧唯是,又使圍蒙其先君?!?/td> |
唯利是圖 | 只要有利就去追求。惟:只有;惟獨;圖:貪圖;追求。 | 晉 葛洪《抱樸子》:“名過其實,由于夸誑,內(nèi)抱貪濁,惟利是圖?!?/td> |
惹是生非 | 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爭事端。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安分守己,并不惹是生非?!?/td> |
是非曲直 | 曲:無理;直:有理。指對事物的評斷。 | 漢 王充《論衡 說日篇》:“二論各有所見,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td> |
搬弄是非 | 搬弄:挑撥;是非:指口舌紛爭。把別人的話搬來弄去;有意從中挑撥是非出來。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回:“惱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調(diào)三窩四。” |
口是心非 | 心口不一致;口上說一套;心里想一套。形容心口不一致。 | 晉 葛洪《抱樸子 微旨》:“口是心非,背向異辭?!?/td> |
沒衷一是 | 衷:折中。指意見紛歧,不能決定哪一方面對。 | 郭沫若《盲腸炎 一個偉大的教訓(xùn)》:“就我見聞所及,論者的意見仍屬沒衷一是。” |
是非只為多開口 | 糾紛爭端都是說話太多引起的。 | 宋·無名氏《張協(xié)狀元》第40出:“一劍教伊死了休,黃泉路上必知羞,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
唯鄰是卜 | 指找住房應(yīng)該選擇鄰居。 | 《左傳·昭公三年》:“非宅是卜,唯鄰是卜?!?/td> |
耳聽是虛,眼見為實 | 虛:虛假。聽到的不足信,親眼看到的才真實可靠。 | 《星火燎原 跨上新的高度》:“那時我還缺乏理解,但是也曉得大部分同志習(xí)慣于‘耳聽是虛,眼見為實’,‘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td> |
物是人非 | 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可是人已不是原來的人了。多用于表達事過境遷。因而懷念故人。 | 三國 魏 曹丕《與吳質(zhì)書》:“節(jié)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 |
實事求是 | 實事:客觀事物;求:研究。是:事物內(nèi)部的規(guī)律性。指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 | 東漢 班固《漢書 河間獻王劉德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xué)好古,實事求是。” |
惟利是圖 | 一心為利,別的什么都不顧。 | 晉·葛洪《抱樸子·勤求》:“由于夸誑,內(nèi)抱貪濁,惟利是圖?!?/td> |
唯命是聽 | 是命令就服從,不敢有半點違抗。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td> |
是非人我 | 是非:正確和謬誤。正確與錯誤,他人和自己。泛指人與人之間的種種復(fù)雜關(guān)系。 | 元·谷子敬《城南柳》第四折:“你做了酒色財氣,你辭了是非人我,今日個老鄉(xiāng)惹上仙風(fēng),和小桃都成正果。” |
同是天涯淪落人 | 大家都是有不幸的遭遇的人。 | 唐·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
馬首是瞻 | 首:頭;是:指示代詞;起提前受事成分的作用;瞻:往前或向上看。原指作戰(zhàn)時士卒看主將的馬頭行事。后比喻服從指揮或依附某人。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十四年》:“茍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td> |
古是今非 | 古代、現(xiàn)在的是非得失。指評論從古到今的功過曲直。 | 元·馬致遠《青衫淚》:“一個待詠月嘲風(fēng),一個待飛觴走斝,談些古是今非,下學(xué)上達?!?/td> |
非昔是今 | 昔:過去。今:現(xiàn)在。認為過去是錯誤的,現(xiàn)在是正確的。 | 《宣和書譜·隸書敘論》:“秦并六國一統(tǒng)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是今?!?/td> |
頭頭是道 | 原為禪宗語;原指道無所不在。后多形容說話、做事條理清楚;道理充分;面面俱到。 | 《續(xù)傳燈錄 慧力洞源禪師》:“方知頭頭皆是道,法法本圓成。” |
明辨是非 | 分清楚是和非、正確和錯誤。 | 宋 歐陽修《與王懿敏公》:“某竊位于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茍且,負抱愧恥,何可勝言?!?/td> |
積非成是 | 非:謬誤;是:正確的東西。長期形成的謬誤;久而久之被當(dāng)作正確的。 | 清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 原善序》:“治經(jīng)之士,莫能綜貫,習(xí)所見聞,積非成是,余言恐未足以振茲墜緒也?!?/td> |
色即是空 | 佛家語。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質(zhì))的本性(內(nèi)在真實性)都是空無所有。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12回:“本庵法名,向以‘色即是空’四字為則,如前歲收的幾個小徒?!?/td> |
回頭是岸 | 回頭:回過頭來;指改邪歸正。佛家語;意思是要皈依佛法;就能登上超脫苦海的彼岸。后借來比喻犯錯的人;只要悔改;就有出路。 | 元 無名氏《度翠柳》:“世俗人爭長競短,你死我活。有呵吃些個,有呵穿些個??嗪o邊,回頭是岸?!?/td> |
改是成非 | 是:正確的,對的;非:錯誤的。把正確的改成錯誤的。指顛倒是非。 | 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三折:“俺請受了人幾文錢改是成非,似這般所為,磣可可的話取民心髓。” |
在在皆是 | 在在:到處。到處都是,經(jīng)常碰到。形容同類的事物或現(xiàn)象到處都存在。 | 清·袁枚《答友人某論文書》:“仆疑足下于詩文之甘苦,尚未深歷,故覺與我爭名者在在皆是,而獨震于考訂家瑣屑斑駁以為其傳??杀匾俊?/td> |
寸陰是惜 | 日影移動一寸的時間也應(yīng)當(dāng)愛惜。表示時間極其寶貴。 | 南朝·梁·周興嗣《千文字》:“尺壁非寶,寸陰是競?!?/td> |
貌是情非 | 表面做的與心里想的完全兩樣。比喻表里不一。 | 《與僧正教》:“信可謂心與事背,貌是情非?!?/td> |
如是我聞 | 如是:指佛經(jīng)經(jīng)文內(nèi)容如此;我聞:阿難自稱我聞之于佛。佛教傳說,后為佛經(jīng)開卷語。 | 《佛地經(jīng)論》一:“如是我聞?wù)?,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td> |
女子無才便是德 | 舊道德規(guī)范認為婦女無須有才能,只需順從丈夫就行。 | 清·嚴復(fù)《浮生六記》第三卷:“‘女子無才便是德?!媲Ч胖裂砸??!?/td> |
不是冤家不聚頭 | 聚頭:碰頭。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見的人偏偏相逢,無可回避。 | 《京本通俗小說 西山一窟鬼》:“這個不是冤家不聚會。好教官人得知,卻有一頭好親在這里?!?/td> |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 佛教語。意指塵世如同苦海,無邊無際,只有悟道,才能獲得超脫。亦以比喻罪惡雖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 宋 朱熹《朱子語類》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這里,更何用求?適見道人題壁云:‘苦海無邊,回頭是岸?!f得極好?!?/td> |
大是大非 | 是:正確;非:錯誤。原則性的重大是非問題;多指政治方面的。 | 徐遲《歌德巴赫猜想》:“一頁一頁的歷史寫出來了,大是大非,終于有了無私的公論。” |
是是非非 | 把對的認為是對的,把錯的認為是錯的。比喻是非、好壞分得非常清楚。 | 先秦 荀況《荀子 修身》:“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td> |
唯命是從 | 只要有命令就聽從;形容完全服從命令。唯:唯獨;命:命令。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十二年》:“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將唯命是從,豈其愛鼎?” |
無是無非 | 沒有是與不是。比喻空閑沒有事情。 | 元·貫石屏《村里迓鼓·隱逸》曲:“冷清清無是無非誦《南華》,就里乾坤大?!?/td> |
獨行其是 | 是:對的。不考慮別人的意見,只照自己認為對的去做。 | 茅盾《子夜》七:“美國還不能在世界上獨行其是,尤其在東方,他有兩個勁敵?!?/td> |
自行其是 | 自己認為對的就做,不考慮別人的意見。 | 周恩來《政府工作報告(1954年)》:“他們在工作中往往自行其是,不尊重上級的統(tǒng)一領(lǐng)導(dǎo)。” |
從惡是崩 | 學(xué)壞象高山崩塌一樣迅速。比喻學(xué)壞很容易。 | 《國語·周語下》:“諺曰:‘從善如登,從惡是崩?!?/td> |
顛倒是非 | 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指善惡不明或故意歪曲事實。 | 唐 韓愈《唐太學(xué)博士施先生墓志銘》:“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箋注紛羅,顛倒是非?!?/td> |
一無是處 | 是:對,正確。沒有一點兒對的或好的地方。 | 宋 歐陽修《與王懿敏公》:“事與心違,無一是處,未知何日遂得釋然?!?/td> |
面是背非 | 當(dāng)面贊成,背后反對。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9卷:“反比那面是背非,臨財茍得,見利忘義,一班峨冠博帶的不同?!?/td> |
是非顛倒 | 是:對;非:錯。把錯的說成對的,對的說成錯的。把是非弄顛倒了。 | 唐 韓愈《施先生墓銘》:“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箋注紛羅,顛倒是非?!?/td> |
自以為是 | 自己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形容主觀、不虛心。(為:認為;是:對;正確)。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眾皆悅之,自以為是?!?/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