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榆的成語
有關(guān)榆的成語
有關(guān)榆的成語共收錄21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榆木疙瘩 | 堅硬的榆樹根。比喻思想頑固。 | 葛洛《衛(wèi)生組長》:“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腦袋,像榆木疙瘩一樣,三斧子五斧子劈不開?!?/td> |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 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指日落處,也指日暮。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 《后漢書 馮異傳》:“始雖垂翅回奚,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td> |
望杏瞻榆 | 杏:杏花。指按時令勸勉耕種。 | 《隋書·音樂志下》:“瞻榆束來,望杏開田?!?/td> |
榆枋之見 | 榆枋,榆樹與枋樹。比喻狹小的天地。后用以比喻淺薄的見解。 | 《莊子 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蜩與學(xué)鳩笑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 東隅:指日出處,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處,表示晚年。早年的時光消逝,如果珍惜時光,發(fā)憤圖強(qiáng),晚年并不晚。 | 唐·王勃《滕王閣序》:“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
桑榆晚景 | 桑榆;夕陽余光所在的地方。夕陽斜照桑榆樹的黃昏景象,指傍晚。比喻垂老之年。 | 宋·蘇軾《罷登州謝杜宿州啟》:“桑榆晚景,忽蒙收錄之恩?!?/td> |
榆次之辱 | 用以指無故受辱之典。 | 《史記 刺客列傳》:“荊軻嘗游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 |
屑榆為粥 | 屑:研成碎末。把榆樹皮研成細(xì)末煮粥充饑。指艱苦生活。 | 《新唐書·陽城傳》:“歲饑,屏跡不過鄰里,屑榆為粥,講論不輟?!?/td> |
暮景桑榆 | 夕陽斜照在桑樹和榆樹頂端,一派黃昏景象。比喻晚年的時光。桑榆,古人以為是日所入處。 | 三國 魏 曹植《贈白馬王彪》詩:“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蹦铣?梁 蕭統(tǒng)《文選 劉鑠〈擬古二首〉》:“愿垂薄暮景,照妾桑榆時?!?/td> |
景入桑榆 | 比喻垂老之年。 | |
桑榆暮景 | 夕陽的余輝照在桑榆樹梢上。指傍晚。比喻晚年的時光。 | 元 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一折:“教子讀書志未酬,桑榆暮景且淹留?!?/td> |
榆木腦殼 | 比喻思想頑固。同“榆木腦袋”。 | 劉紹棠《柳傘》三:“‘大叔,謝謝您老人家!’黃金印淌下了熱淚,‘您敲開了我脖腔子上這顆榆木腦殼?!?/td> |
收之桑榆 | 《后漢書 馮異傳》:“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謂初雖有失,而終得補(bǔ)償。后以“收之桑榆”謂事猶未晚,尚可補(bǔ)救。 | 《后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
桑榆之景 | 指晚年時光。 | 唐·劉禹錫《謝分司東都表》:“雖迫桑榆之景,猶傾葵藿之心?!?/td> |
榆木圪垯 | 堅硬的榆樹根。喻思想頑固。 | |
榆木腦袋 | 比喻思想頑固。亦作“榆木腦殼”。 | 谷峪《新事新辦》:“你娘不是那榆木腦袋!娶親不坐轎,這年頭凈這幺辦,俺也贊成?!?/td> |
桑榆末景 | 同“桑榆暮景”。 | 清·顧炎武《與李霖瞻書》:“桑榆末景,或可回三舍之戈?!?/td> |
桑榆暮影 | 桑榆;夕陽余光所在的地方。夕陽斜照桑榆樹的黃昏景象,指傍晚。比喻垂老之年。 | 《書言故事·耆老類》:“年老云桑榆暮影。” |
豆重榆瞑 | 原指多吃大豆使人發(fā)胖,吃榆能使人久睡。后形容人本性難改。 | 三國·魏·稽康《養(yǎng)生論》:“豆令人重,榆令人瞑?!?/td> |
日薄桑榆 | 猶日薄西山。比喻老年的時光。 | 《隋書·李穆傳》:“臣日薄桑榆,位高軒冕,經(jīng)邦論道,自顧缺然?!?/td> |
榆瞑豆重 | 用以指身懶神昏。 | 語出《文選 嵇康<養(yǎng)生論>》:“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崩钌谱ⅲ骸啊恫┪镏尽吩疲骸扯谷?,則身重,行止難?!衷唬骸⒂埽瑒t瞑不欲覺也?!?/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