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聾的成語
有關(guān)聾的成語
有關(guān)聾的成語共收錄38個(gè)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震耳欲聾 | 耳朵都要振聾了。形容很大;特別響。 | 沙汀《呼嚎》:“每座茶館里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gè),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聲?!?/td> |
聾者之歌 | 聾者學(xué)人唱歌,卻聽不到歌聲,無以自樂。形容模仿別人的行為,實(shí)際上并不了解其中真義。 | 《淮南子 原道》:“夫內(nèi)不開于中,而強(qiáng)學(xué)問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異于聾者之歌也,效人為之而無以自樂也,聲出于口則越而散矣?!?/td> |
振聾發(fā)聵 | 使聾子都受到振動和醒悟(發(fā):開啟;聵:耳聾)。比喻喚醒糊涂、麻木的人。 | 清 袁枚《隨園詩話補(bǔ)遺》第一卷:“此數(shù)言,振聾發(fā)聵,想當(dāng)時(shí)必有迂儒曲士以經(jīng)學(xué)談詩者?!?/td> |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 | 指作為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涂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92回:“又道‘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這個(gè)笑話,細(xì)細(xì)想去,卻很有意味?!?/td> |
舌敝耳聾 | 講的人舌頭破了,聽的人耳朵聾了。形容議論多而雜,別人不予理睬。 | 《戰(zhàn)國策·秦策一》:“舌敝耳聾,不見成功?!?/td> |
裝聾作啞 | 假裝耳聾口啞。形容故意不理睬;裝做不知或不懂;或故意置身事外。也作“裝聾做啞”。 | 元 馬致遠(yuǎn)《青衫淚》第四折:“可怎生裝聾作???” |
耳聾眼瞎 | 指因突然遭到強(qiáng)烈刺激而耳朵變聾,眼睛變瞎。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回:“那個(gè)昏大官人就像耳聾眼瞎的一般?!?/td> |
不癡不聾,不成姑公 | 姑公:婆婆,公公。指作為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涂 | 《南史·庾仲文傳》:“言‘仲文貴要異他尚書’,又云‘不癡不聾,不成姑公’。敢作此言,亦為異也?!?/td> |
不癡不聾 | 人不傻,耳朵也不聾。常與“不成姑公”連用,意為不故作癡呆,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dāng)阿婆阿公。形容長輩要寬宏大量。 | 《宋書 庾炳之傳》:“不癡不聾,不成姑公?!?/td> |
妝聾做啞 | 假裝耳聾口啞,故意不理睬。 | 元·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一個(gè)悄悄冥冥,一個(gè)絮絮答答。卻早禁住隋何,迸住陸賈,叉手躬身,妝聾做啞?!?/td> |
醒聵震聾 | 猶言振聾發(fā)聵。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為之震驚,受到啟發(fā)。 | 陶曾佐《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一躍而登此莊嚴(yán)美麗之舞臺中,一奮萃此醒聵震聾之盤渦里?!?/td> |
裝聾做啞 | 假裝聾啞。指故意不理睬,只當(dāng)不知道。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十卷:“方氏已許出了口,不好悔得,只得裝聾做啞,聽他娶了一個(gè)妾?!?/td> |
推聾裝啞 | 比喻裝作一無所知的樣子。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3回:“三藏聞言,推聾妝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td> |
發(fā)聾振聵 | 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也能聽到。發(fā):開啟;振:振動;聵:耳聾。比喻言論文章等喚醒麻木糊涂的;給人以極大的震動和啟發(fā)。 | 清 蕊珠舊史《京塵雜錄 廠年玉筍志》:“如洛鐘之應(yīng)銅山,蒲牢夜半鳴,足以發(fā)聾振聵?!?/td> |
耳聾眼黑 | 指因突然遭到強(qiáng)烈刺激而耳朵變聾,眼睛變瞎。 | 清 翟灝《通俗編 身體 耳聾眼黑》:“《傳燈錄》,百丈被馬祖一喝,直得三日耳聾眼黑?!?/td> |
裝聾裝啞 | 假裝聾啞。指故意不理睬,只當(dāng)不知道。 | 茅盾《小巫》:“蔓姐幾次三番乘機(jī)會說起娘在上海不知道是怎樣過日子,老爺只是裝聾裝啞?!?/td> |
耳聾眼花 | 指年老體衰者聽覺、視覺衰退。形容人對事物的知覺極為遲鈍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90回:“晁夫人又不頭疼腦熱,又不耳聾眼花……喜喜笑笑,那像一個(gè)將要不好的人。” |
不啞不聾 | 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dāng)阿婆阿公。指長輩要寬宏大量。 | 《古尊宿語錄·大慧普覺禪師》:“豈不見道,不啞不聾,不做大家公?!?/td> |
詐啞佯聾 | 假裝啞巴聾子。指置身事外。 | 《群音類選 官腔類 雙忠記 睢陽陷守》:“身在伍倫中,怎做得詐啞佯聾,為官食祿,直須盡職輸忠?!?/td> |
推聾作啞 | 見“推聾妝啞”。 | 明·梅鼎祚《昆侖奴》第二折:“他說著英雄話,你怎的喬禁架,使不得推聾作啞?!?/td> |
裝聾作癡 | 假裝聾啞癡呆。指故意不理睬,只當(dāng)不知道。 | |
振聾啟聵 | 聵:耳聾。使耳聾的人都受到振動和醒悟。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麻木的人,指力量強(qiáng)大。 |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六章:“創(chuàng)辦一個(gè)《民心日報(bào)》,想在輿論方面,多做些振聾啟聵的工作?!?/td> |
裝聾賣傻 | 故意裝作聾子傻子。形容明明知道,假裝糊涂。 | 老舍《四世同堂》二二:“他應(yīng)當(dāng)鼓舞起他們的愛國心,告訴他們抵抗敵人,但是他自己怎么還在這里裝聾賣傻的教書,而不到戰(zhàn)場上去呢?” |
推聾做啞 | 假裝聾啞。指故意不理睬,假做不知。 | 元·無名氏《鬧銅臺》第二折:“我如今裝醉如癡,推聾做啞,待時(shí)守分?!?/td> |
不癡不聾,不做家翁 | 指作為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涂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第224卷:“鄙諺有之‘不癡不聾,不為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 |
不瞽不聾 | 意為不故作癡呆,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dāng)好阿公阿婆。形容長輩要寬宏大量。 | 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諺云:不聰不明,不能為王;不瞽不聾,不能為公?!?/td> |
眼瞎耳聾 | 看不見也聽不到。比喻對周圍情況完全不了解。 | 京劇《平原作戰(zhàn)》第八場:“日本鬼子眼瞎耳聾,就靠漢奸給他當(dāng)拐棍?!?/td> |
啟瞶振聾 | 比喻喚醒糊涂與麻木不仁者。 | |
鄭昭宋聾 | 比喻情況不同。 | 《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齊,曰:‘無假道於宋?!嗍构玉T聘於晉,不假道於鄭。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曰:‘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踉唬骸畾⑴?,我伐之?!娤小<八?,宋人止之……乃殺之?!?/td> |
不喑不聾,不成姑公 | 姑公:婆婆,公公。指作為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涂 | 《釋名·釋首飾》:“不喑不聾,不成姑公?!?/td> |
震聾發(fā)聵 | 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為之震驚,受到啟發(fā)。 | 劉心武《寫在水仙花旁》一:“一旦有滿足這種要求的作品出現(xiàn),形同震聾發(fā)聵,會引起強(qiáng)烈的反響?!?/td> |
以聾辨聲 | 用聾的耳朵辨別聲音。比喻沒有正確的方法是達(dá)不到目的的。 | 戰(zhàn)國·趙·荀況《荀子·修身》:“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也?!?/td> |
警憒覺聾 | 發(fā)出很大的聲音,使昏聵的人覺醒,耳聾的人感知。比喻用語言文字等喚醒糊涂麻木的人。 | 陳去病《論戲劇之有益》:“賢士大夫主持風(fēng)教,固宜默握其權(quán),時(shí)與厘定,以為警憒覺聾之助,初非徒娛心適志已也?!?/td> |
啟聵振聾 | 聵:耳聾。使耳聾的人都受到振動和醒悟。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麻木的人,指力量強(qiáng)大。 | 清·鄧顯鶴《鄒君墓志銘》:“居德善俗,啟聵振聾,儒者之效,匪徒言說?!?/td> |
下塞上聾 | 塞:堵塞不通。聾:耳朵的聽覺失靈。下邊堵塞不通,上邊聽覺失靈。比喻真實(shí)情況不能上傳下達(dá)。 | 唐·韓愈《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校頌》:“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聾,邦其傾矣?!?/td> |
發(fā)瞽振聾 | 發(fā):開啟;瞽:盲人;振:振動;聾:耳聾。使盲人也能看見,使聾人也聽得見。比喻言論文章使人清醒感奮。 | 漢·枚乘《七發(fā)》:“當(dāng)時(shí)之是,雖有淹病滯疾,猶將伸佉起蹙,發(fā)瞽振聾而觀望之也。” |
昭聾發(fā)聵 | 使耳聾的人也能夠聽到。比喻用語言文字等給人以極大的啟發(fā),即使糊涂麻木的人也會清醒過來。 | 《天討·望帝<四川討滿洲檄>》:“巴縣鄒烈士容首起大呼,昭聾發(fā)聵,正義浹乎寰宇,回響振乎棧峽?!?/td> |
推聾妝啞 | 謂裝作不聞不問,什么都不知道。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3回:“三藏聞言,推聾妝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