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違的成語
有關(guān)違的成語
有關(guān)違的成語共收錄5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事與愿違 | 事實與愿望相反。指原來打算做的事沒能做到。 | 三國 魏 稽康《幽憤》詩:“嗟我憤嘆,曾莫能儔。事與愿違,遘茲淹留。” |
靜言庸違 | 語言善巧而行動乖違。猶言口是行非。 | 《尚書·堯典》:“靜言庸違,象恭滔天?!?/td> |
德音莫違 | 德音:善言;莫違:不要違背。別人的好話不要不聽。 | 《詩經(jīng)·邶風(fēng)·谷風(fēng)》:“德音莫為,及爾同死?!?/td> |
違法亂紀 | 違犯法令,破壞綱紀。 | 任斌武《無聲的浩歌》:“毫無疑問,這是一起地地道道的欺上瞞下,弄虛作假的違法亂紀事件?!?/td> |
違強陵弱 | 避開強暴的,欺凌弱小的。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四年》:“唯仁者能之,違強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約,非仁也?!?/td> |
事與原違 | 事實與愿望相違背。 | |
忠不違君 | 違:違背。忠直的人不會違背他的君主。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臧洪傳》:“義不背親,忠不違君。” |
不違農(nóng)時 | 違:不遵守。不耽誤農(nóng)作物的耕種時節(jié)。 | 戰(zhàn)國 鄒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
靖言庸違 | 指言語巧飾而行動乖違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尊傳》:“傷害陰陽,為國家憂,無承用詔書之意,靖言庸違,象龔滔天?!?/td> |
循道不違 | 循:依照;違:違背。遵循道德規(guī)范而不違背。 | 唐·韓愈《河南府法曹參軍盧府君夫人苗氏墓志銘》:“循道不違,厥聲彌劭?!?/td> |
言與心違 | 言語與心意相違背。 | 《吳子·圖國》:“臣以見占隱,以往察來,主君何言與心違?” |
陽奉陰違 | 陽:表面;奉:奉行;遵守;陰:背后;暗里;違:違背。表面上遵從;暗地里違背。 | 明 范景文《革大戶行召募疏》:“如有日與胥徒比,而陽奉陰違,名去實存者,斷以白簡隨其后。” |
違天悖人 | 違背天理人情。 |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第八卷:“若浚此舉違天悖人,可取浚頭歸苗傅,不然,一有退縮,悉以軍法從事。” |
負心違愿 | 負:辜負。辜負和違背自己的心愿。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十九卷:“浩不能忘舊情,乃遣惠寂密告鶯曰:‘浩非負心,實被季父所逼,復(fù)與孫氏結(jié)親,負心違愿,痛徹心髓?!?/td> |
不相違背 | 指不會互相不符。 | 毛澤東《關(guān)于蔣介石聲明的聲明》:“結(jié)束其傳統(tǒng)的對外妥協(xié),對內(nèi)用兵、對民壓迫的錯誤政策,將國民黨引導(dǎo)到和人民愿望不相違背的地位?!?/td> |
事與心違 | 同“事與原違”。 | 北齊·魏收《魏書·王叡傳》:“誠思竭盡力命,以報所受,不謂事與心違,忽嬰重疾?!彼巍W陽修《紀德陳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詩:“貌先年老因憂國,事與心違始乞身?!?/td> |
色仁行違 | 表面上主張仁德,實際行動卻背道而馳。 | 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td> |
泥古違今 | 泥:拘泥,約束限制。比喻用古代的陳規(guī)硬套今天的事物。 | 宋·樓鑰《薦黃膚卿林椅札子》:“既非泥古以違今,直可據(jù)經(jīng)而從事?!?/td> |
違心之論 | 與內(nèi)心相違背的話。 | 魯迅《書信集 致王志之》:“也姑且不要求太求全,因為求全責(zé)備,則有些人便遠避了,壞一點的就來迎合,作違心之論?!?/td> |
逆天違理 | 指違背天道常理。亦作“逆理違天”。 | 漢·荀悅《漢紀·孝武帝紀》:“誠逆天違理而不見時也?!?/td> |
逆天違眾 | 謂違背天理人情。 | 東漢·班固《漢書·伍被傳》:“夫以吳眾不能成功者,何也?誠逆天違眾而不見時也?!?/td> |
棄信違義 | 信:信用;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 清·陳確《分三秦論》:“棄信違義,而背叛天下之所共主,以自行其智,雖得天下,其亡益違?!?/td> |
遷善塞違 | 猶言向善而防堵邪惡。 | 清·譚嗣同《劉淞芙<湘報館章程>跋》:“聞見既溥,法戒乃興,遷善塞違,教治以懋。” |
滅德立違 | 滅:消滅。敗壞道德,做違背道德的事。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桓公二年》:“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td> |
昭德塞違 | 彰明美德,杜絕錯誤。 | 《左傳·恒公二年》:“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孔穎達疏:“昭德,謂昭明善德,使德益彰聞也;塞違,謂閉塞違邪,使違命止息也?!?/td> |
違天害理 | 見“違天逆理”。 | 《南齊書·魏虜傳》:“武帝之胤悉被誅戮,初無報效,而反為今主盡節(jié),違天害理?!?/td> |
違時絕俗 | 違背世俗常情,與眾不同。 | 《后漢書·獨行傳·范冉》:“冉好違時絕俗,為激詭之行?!?/td> |
違世異俗 | 同“違時絕俗”。 | 《宣和書譜·宣召紀》:“米芾性好潔,世號‘水淫’,違世異俗,每與物迕,人又名米顛。” |
違條舞法 | 見“違條犯法”。 | 宋·蘇軾《論綱梢欠折利害狀》:“一般點檢,即二十九只船皆須住岸伺候,顯是違條舞法,析文破敕。” |
違強凌弱 | 違:避去;凌:欺侮。避回躲開強者,欺侮凌辱弱者。 | |
違條犯法 | 違犯法律條文。 | 元·關(guān)漢卿《魯齋郎》第四折:“他做了違條犯法的事,昨已斬了?!?/td> |
用違所長 | 違:違背。用人沒有使用他的專長。 | 《宋史·郭逵傳論》:“逵料葛懷敏之敗,如燭照龜卜,一時最為知兵。雖南征無功,用違其長,又何尤焉?!?/td> |
違利赴名 | 舍去利欲而求取名聲。 | 漢·王充《論衡·答佞》:“上世列傳,棄宗養(yǎng)身,違利赴名,竹帛所載?!?/td> |
違天逆理 | 做事殘忍,違背天道倫理。 | 《周書·文帝紀上》:“侯莫陳悅違天逆理,酷害良臣,自以專戮罪重,不恭詔命,阻兵水洛,強梁秦隴?!?/td> |
繩愆糾違 | 繩:束縛,扶正;愆:過失;糾:糾正。指舉發(fā)過失,糾正錯誤。 | 清·陳忱《續(xù)資治通鑒·宋真宗景德二年》:“中丞之職,非徒繩愆糾違,亦當顧國家大體。” |
依違兩可 | 依:贊成;違:反對;兩可:二者都可以。指對問題態(tài)度猶豫,沒有確定的意見。 | 《明史 方從哲傳》:“舉朝力爭,從哲依違兩可?!?/td> |
違鄉(xiāng)負俗 | 離別家鄉(xiāng),違背世俗。 | 南朝·陳·徐陵《勸進梁元帝表》:“昔蘇季、張儀違鄉(xiāng)負俗,尚復(fù)招三方以事趙,請六國以尊秦?!?/td> |
糾繆繩違 | 糾:督察,糾正;繆:同“謬”,錯誤;繩:糾正;違:過失。糾正錯誤與過失。 | 《舊五代史·崔沂傳》:“入梁,為御史司憲,糾繆繩違,不避豪右?!?/td> |
予違汝弼 | 違:過失;弼:糾正。我有過失,你應(yīng)幫我糾正。 | 《尚書·益稷》:“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后言?!?/td> |
違恩負義 | 違逆自己的恩人,有負其往日情義,使之受到傷害。 | 《南齊書·扶南國傳》:“永不恭從,違恩負義,叛主之愆,天不容載?!?/td> |
逆理違天 | 逆:違反;悖:違背。違背天道常理。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寶劍記·避難遇義》:“我存仁義,肯從他逆理違天。” |
違世乖俗 | 同“違時絕俗”。 | 清·管同《餓鄉(xiāng)記》:“故非違世乖俗,廉恥禮義之士,不得至是鄉(xiāng)?!?/td> |
違害就利 | 避開禍害,追求利益。 | 《吳子·圖國》:“謀者,所以違害就利,要者,所以保業(yè)守成?!?/td> |
樂行憂違 | 謂所樂的事就去做,所憂的事則避開。語本《易·干》:“樂則行之,憂則違之。” | 語出《易·干》:“樂則行之,憂則違之?!?/td> |
違心之言 | 違;違背。違背個人心意的言論。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88回:“仙凡路隔,尤不應(yīng)以違心之言,釋當日之恨?!?/td> |
不得違誤 | 公文用語,不得違反命令,耽誤公事。 | |
違信背約 | 違:違背。失信于人,背棄約定,毫無信義可言 | 《周書·武帝紀下》:“偽齊違信背約,惡稔禍盈?!?/td> |
避跡違心 | 指違背本意而隱匿。 | 清 陳確《答張考夫書》:“其為荊公與非荊公,亦難逃后世之公,某萬不敢避跡違心,以負兄夙所教督之意?!?/td> |
違世絕俗 | 同“違時絕俗”。 | 宋·陳師道《上蘇公書》:“謝公江海之士,違世絕俗乃其常耳?!?/td> |
違天悖理 | 見“違天逆理”。 | 《明史·王直傳》:“今敵肆猖獗,違天悖理,陛下但宜固封疆,申號令,堅壁清野?!?/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