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迷的成語
有關(guān)迷的成語
因篇幅關(guān)系,迷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目迷五色 | 迷:迷亂;五色:指各種顏色。眼睛被五彩繽紛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紛呈;使人眼花繚亂;也形容事物錯綜復(fù)雜;辨不清本質(zhì)所在。 | 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td> |
迷而不反 | 迷路后不知回來。比喻犯了錯誤不知改正。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鐘會傳》:“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發(fā),玉石皆碎。” |
迷離惝恍 | 形容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 清 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 槐西雜志三》:“惟留二百余金,恰足兩月余酒食費,一家迷離惝恍,如夢乍回。” |
迷迷糊糊 | 使人混亂煩躁迷惑不清,使渾濁不清。 | 曾樸《孽?;ā返?2回:“車門已硼的關(guān)上了,弄得彩云迷迷糊糊,又驚又嚇?!?/td> |
鬼迷心竅 | 竅:孔穴。古人認(rèn)為心有好幾竅;竅不通;人就糊涂。鬼迷住了心竅。比喻受錯誤認(rèn)識支配而糊涂。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61回:“一時鬼迷心竅,后悔不及?!?/td> |
迷離恍惚 | 模糊閃爍;分辨不清;似有若無。 | 清 曾樸《孽海花》:“庭中一半似銀海一般的白,一半?yún)s迷離惝恍,搖曳著桐葉的黑影?!?/td> |
迷而知反 | 迷路后知道回來。比喻有了過失能夠改正。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袁術(shù)傳》:“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td> |
迷途知反 | 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犯了錯誤能改正。 | 《南史 陳伯之傳》:“夫迷途知反,往哲是與?!?/td> |
迷離撲朔 | 迷離:眼睛半閉半睜的樣子;撲朔:腳亂蹬亂動。原指分辨不清雌雄、男女。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橫吹曲辭五 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惝恍迷離 | 惝恍:也作:“惝況”,失意的樣子。迷離:模糊不清。指茫然若失而模糊不清的樣子。 | |
迷頭認(rèn)影 | 佛家語。形容非常糊涂。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言經(jīng)》:“如演若多,迷頭認(rèn)影?!?/td> |
迷魂淫魄 | 迷人魂、亂人魄。形容事物美好,使人醉迷。 | 晉 王嘉《拾遺記 殷湯》:“師延乃更奏迷魂淫魄之曲,以歡修夜之娛。” |
撲朔迷離 | 撲朔:兔腳搔爬;迷離:兔眼半閉。原指難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認(rèn)不清是男是女。后來形容事情錯綜復(fù)雜;不容易看清真相。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橫吹曲辭五 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迷而不返 | 迷路后不知回來。比喻犯了錯誤不知改正。 | 漢 王粲《為劉表與袁尚書》:“若使迷而不返,遂而不改,則戎狄蠻夷將有誚讓之言?!?/td> |
迷魂陣 | 比喻使人迷惑而上當(dāng)?shù)娜μ?、計謀。 | 元·關(guān)漢卿《救風(fēng)塵》第三折:“我可也強打入迷魂陣?!?/td> |
迷留沒亂 | 心神不定的樣子。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著小生迷留沒亂,心癢難撓?!?/td> |
迷離徜仿 | 見“迷離惝恍”。 | |
執(zhí)迷不反 | 見“執(zhí)迷不返”。 | 唐·姚思廉《梁書·元帝紀(jì)》:“若執(zhí)迷不反,拒逆王師,大軍一臨,刑茲罔赦?!?/td> |
紙醉金迷 | 比喻沉醉于富麗的環(huán)境;也比喻奢侈豪華的生活。 | 宋 陶穀《清異錄 居室》:“(癰醫(yī)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煥明,器皆金飾,紙光瑩白,金彩奪目,所親見之,歸語人曰:‘此室暫憩,令人金迷紙醉?!?/td> |
認(rèn)影迷頭 | 佛家語。形容非常糊涂。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言經(jīng)》:“如演若多,迷頭認(rèn)影?!?/td> |
天臺路迷 | 天臺:山名,在今浙江省天臺縣北。原指誤入仙境而迷途。后用以形容前途茫茫,無路可走。 | 《太平御覽》卷九六七引《幽冥錄》:“剡縣劉晟,阮肇共入天臺山取谷皮,迷不得返?!?/td> |
云霧迷蒙 | 迷蒙:形容模糊不清的樣子。云霧籠罩,使景物隱隱約約,看不清楚。 | |
財迷心竅 | 迷:昏亂。指一心愛財而心中糊涂 | 孫犁《秀露集 耕堂讀書記》:“如果當(dāng)時這位作者,明達(dá)冷靜一些,不財迷心竅,天下原可以平安無事的?!?/td> |
迷涂知反 | 見“迷途知反”。 | |
遂迷忘反 | 見“遂迷不寤”。 | 《南齊書·顧憲之傳》:“竊尋民之多偽,實由宋季軍旅繁興,役賦殷重,不堪勤劇,倚巧祈優(yōu),積習(xí)生常,遂迷忘反?!?/td> |
迷離徜恍 | 見“迷離惝恍”。 | |
痰迷心竅 | 指中風(fēng)昏迷。也形容一心貪圖某一事物而失去理智。 | 魯迅《熱風(fēng) 對于批評家的希望》:“那是無論怎樣的呆廚子,也難免要說這位客官是痰迷心竅了。” |
昏迷不醒 | 神志昏沉,不省人事。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鬧陰司司馬貌斷獄》:“次日昏迷不醒,叫喚也不答應(yīng),正不知甚么病癥?!?/td> |
心醉魂迷 | 形容佩服愛幕到極點。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 慕賢》:“所值名賢,未嘗不心醉神迷,向慕之也。” |
迷迷惑惑 | 心神迷亂,辨不清是非。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彼時寶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眾人忙端上桂圓湯來,呷了兩口,遂起身整衣?!?/td> |
一葉迷山 | 意謂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世上這般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 |
指破迷團 | 指點解說,破除疑問。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九回:“玉蟾道:‘妹子也疑這個托字不妥,今聽姐姐之言,真是指破迷團,后人受益不淺?!?/td> |
迷蹤失路 | 迷失了道路。 | |
花不迷人人自迷 | 花不會去迷人,因人喜歡而美麗。指人對某事傾注了感情色彩。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1回:“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直饒今日能知悔,何不當(dāng)初莫去為?” |
迷惑視聽 | 使人耳目迷亂。比喻以錯誤的言論欺騙社會,毒害群眾。 | 蕭作霖《復(fù)興社述略》:“這是因為當(dāng)時我們畢竟還不敢公然承認(rèn)我們主張實行法西斯主義,還是覺得抱著三民主義這塊招牌較能迷惑視聽?!?/td> |
云迷霧罩 | 見“云迷霧鎖”。 | 明·李開先《寶劍記》第三七出:“忽然間昏慘慘云迷霧罩,疏剌剌風(fēng)吹葉落,振山林聲聲虎嘯,繞溪澗哀哀猿叫?!?/td> |
迷而知返 | 迷路后知道回來。比喻有了過失能夠改正。 | 《宋書 二兇傳 元兇劭》:“所以淹霆緩電者,猶冀弟迷而知返耳?!?/td> |
誤入迷途 | 指受人迷惑而走上迷途。 | |
迷途知返 |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來。迷失了道路;知道后改到正路上來。比喻犯了錯誤后;知道改正。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袁術(shù)傳》:“以身試禍,豈不痛哉!若迷而知返,尚可以免?!?/td> |
迷離馬虎 | 糊里糊涂 | |
心蕩神迷 | 蕩:搖動。形容心神不定,難以自持。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八回:“陽衍正在心蕩神迷,一聞此語,慌忙接過芍藥道:'承女郎見愛,何福能消!但未識芳閨何處?'” |
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 | 當(dāng)局者:下棋的人;旁觀者:看棋的人。當(dāng)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 《新唐書 元澹傳》:“當(dāng)局稱迷,傍觀必審,何所謂疑而不申列?” |
色膽迷天 | 色:女色。形容貪戀淫欲膽量很大。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7卷:“吳氏經(jīng)過兒子幾番道兒,也該曉得謹(jǐn)慎些,只是色膽迷天,又欺他年小,全不照顧。” |
迷離徜彷 | ||
蜂迷蝶猜 | 比喻男子對女子的思慕。 | 明 高明《琵琶記 丞相教女》:“絳羅深護奇葩小,不許蜂迷蝶猜?!?/td> |
當(dāng)局者迷 | 迷:糊涂,迷惑。指當(dāng)事人反而糊涂 | 宋 辛棄疾《戀繡衾 無題》:“我自是笑別人的,卻元來當(dāng)局者迷。” |
金迷紙醉 | 形容使人沉醉迷惘的繁華奢侈的環(huán)境。也形容驕奢淫逸的享樂生活。也作“紙醉金迷”。 | 宋 陶穀《清異錄 金迷紙醉》:“有一小室,窗牖煥明,器皆金飾,光瑩四射,金采奪目。所親見之,歸語人曰:‘此室暫憩,令人金迷紙醉。’” |
迷惑不解 | 指對謀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 | 老舍《鼓書藝人》二十七:“她鞠了個躬,轉(zhuǎn)身慢慢走進(jìn)了下場門。掌聲很熱烈。聽眾瞧著她,迷惑不解。” |
迷迷蕩蕩 | 晃悠貌,搖蕩的樣子。 | |
目亂精迷 | 眼花繚亂,神情迷惑。形容所見情景復(fù)雜紛繁或怪異多變,令人驚異。 |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lán)記·景樂寺》:“異端奇術(shù),總萃其中。剝驢投井,植棗種瓜,須臾之間皆得食。士女觀者,目亂精迷?!本?,一本作“睛”。 |
執(zhí)迷不悟 | 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 《梁書 武帝紀(jì)上》:“若執(zhí)迷不悟,距逆王師,大眾一臨,刑茲罔赫,所謂火烈高原,芝蘭同泯?!?/td> |
戀酒迷花 | 戀:沉迷;迷:癡迷;花:娼妓,歌女。指沉迷于酒色和女色之中。 | 元 無名氏《小孫屠》:“知它是爭名奪利?知它是戀酒迷花?使奴無情無緒?!?/td> |
目亂睛迷 | 見“目亂精迷”。 |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lán)記·景樂寺》:“異端奇術(shù),總萃其中。剝驢投井,植棗種瓜,須臾之間皆得食。士女觀者,目亂精迷?!?/td> |
迷人眼目 | 迷惑他人視線,使人分辨不清。指耍花招欺騙人。 | 毛澤東《質(zhì)問國民黨》:“這些人也是敵人的第五縱隊,不過比前一種稍具形式上的區(qū)別,借以偽裝自己,迷人眼目而已?!?/td> |
傍觀者審,當(dāng)局者迷 | 指局外人對事物觀察得周詳慎密,當(dāng)事人則往往會迷惑糊涂。 | 宋·馬永卿《懶真子》第三卷:“夫為人畫策,則工;若自為計,多拙。故曰傍觀者審,當(dāng)局者迷。” |
霧鎖煙迷 | 謂為云霧所掩蔽。 | 元·無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蕩洪波不分一個天地,望前程尚隔霧鎖煙迷?!?/td> |
蜂迷蝶戀 | 舊指男女間行為放蕩。同“蜂狂蝶亂”。 | 《白雪遺音 嶺兒調(diào) 草橋驚夢》:“說不盡夢兒里半推半就,蜂迷蝶戀花心動?!?/td> |
迷魂湯 | 比喻迷惑人的語言或行為。 | 《全元散曲 點絳唇 贈妓》:“使了些巧心機,那里有真情實意。迷魂湯滋味美,紙湯瓶熱火猥?!?/td> |
迷花沾草 | 指拈花惹草。 | 明 孟稱舜《嬌紅記 雙逝》:“休只為迷花沾草,斷送了美身軀?!?/td> |
罪惡迷天 | 迷:迷漫。形容罪惡極大。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5回:“文面小吏,罪惡迷天,曲辱貴人到此,接待不及,望乞恕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