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藥的成語
有關(guān)藥的成語
有關(guān)藥的成語共收錄40個(gè)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苦口之藥 | 苦口:口味苦。有療效的藥往往味苦難吃。比喻尖銳的批評,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對改正錯誤很有好處。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孫奮傳》:“夫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dá)者能受之。” |
藥石無效 | 藥石:藥和治病的石針。藥和石針都不見效。形容病情嚴(yán)重。 | 漢·枚乘《七發(fā)》:“今太子之病,可無藥石針刺灸療而已?!?/td> |
苦口良藥 | 好藥往往味苦難吃。比喻衷心的勸告,尖銳的批評,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對改正缺點(diǎn)錯誤很有好處。 | 《孔子家語·六本》:“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td> |
靈丹妙藥 | 丹:按藥方制成的顆粒狀或粉末狀的中藥;或是精煉的成藥;靈丹:靈驗(yàn);妙:指有特殊效力。能醫(yī)治百病的靈驗(yàn)有效的藥。比喻能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 元 無名氏《玩江亭》第二折:“靈丹妙藥都不用,吃的是生姜大蒜辣憨蔥。” |
無可救藥 | 比喻壞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為之謀主以害楚國,不可救療?!?/td> |
換湯不換藥 | 比喻名稱或形式雖然改變而實(shí)際不變。 | 馬南邨《燕山夜話 文章長短不拘》:“把一大篇改成幾小篇,表面看去,文章似乎很短,但在實(shí)際上不過是為短而短,內(nèi)容仍舊換湯不換藥?!?/td> |
藥到病除 | 藥一服下病就好了。形容用藥效果非常好。 | 張錫純《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藥到病除,效如桴鼓。” |
對癥下藥 | 癥:病癥;下藥:用藥。醫(yī)生針對病人的病情開方用藥。比喻針對具體情況;采取具體有效措施。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41卷:“克己復(fù)禮,便是捉得病根,對證下藥?!?/td> |
不龜手藥 | ①使手不凍裂的藥。②比喻微才薄技。 | 《陸游詩集卷二十二 寓嘆》:“人生各自有窮通,世事寧論拙與工。裹馬革心空許國,不龜手藥卻成功。早朝玉勒千門雪,夜坐蓬窗萬壑風(fēng)。借得奇書且勤讀,小兒能續(xù)地爐紅?!?/td> |
藥店龍 | 藥店里的龍骨。比喻人瘦骨嶙峋。 | 唐·李商隱《垂柳》詩:“舊作琴臺鳳,今為藥店龍?!?/td> |
狗皮膏藥 | 中醫(yī)用狗皮膏藥消腫止痛。比喻騙人的貨色。 | 劉復(fù)《<半農(nóng)雜文>自序》:“再往下說,那就是信口開河,不如到廟會上賣狗皮膏藥去!” |
香藥脆梅 | 果脯名。 | |
心病還須心藥醫(yī) | 心里的憂慮或戀念成了精神負(fù)擔(dān),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fù)擔(dān)的因素。 | |
對證下藥 | 見“對癥下藥”。 | 《朱子語類》卷四一:“克己復(fù)禮,便是捉得病根,對證下藥?!?/td> |
心病還用心藥醫(yī) | 心里的憂慮或戀念成了精神負(fù)擔(dān),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fù)擔(dān)的因素才能解決。 | 清·如蓮居士《薛剛反唐》第86回:“自古道,心病還用心藥醫(yī)。怎生設(shè)計(jì)害了方表,弄他妻子到手?!?/td> |
心病還將心藥醫(yī) | 心里的憂慮或精神負(fù)擔(dān)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fù)擔(dān)的因素。 | 明·周楫《西湖二集·吹鳳簫女誘東墻》:“真心病還將心藥醫(yī)也?!?/td> |
不可救藥 | 藥:用藥治療。病重得沒法醫(yī)治。比喻人或事物壞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也作“無可救藥”。 | 《詩經(jīng) 大雅 板》:“多將熇熇,不可救藥?!笨追f達(dá)疏:“多行慘酷毒害之惡,熇熇然使惡加于民,不可救止而藥治之?!?/td> |
藥石之言 | 藥石:治病的藥物和砭石,泛指藥物。比喻勸人改過的話。 | 《舊唐書 高季輔傳》:“(太宗)特賜鐘乳一劑,曰:‘進(jìn)藥石之言,故以藥石相報(bào)?!?/td> |
良藥苦口 | 良:好;苦口:口味苦。有療效的好藥往往味苦難吃。比喻勸誡、批評的話;雖然聽起來不舒服;但很有益處。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孫奮傳》:“夫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dá)者能受之?!?/td> |
毒藥苦口 | 毒藥:攻毒的藥物。比喻尖銳的批評雖然像毒藥一樣苦口難服,卻能讓人醒悟 | 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藥苦口利于病’,愿沛公聽樊噲言?!?/td> |
不藥而愈 | 愈:病好了。生病不用吃藥而自行痊愈。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7回:“老伯不必多慮,世妹之病,大約可以不藥而愈?!?/td> |
不死之藥 | 長生不死的藥。 | 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說林上》:“有獻(xiàn)不死之藥于荊王者,謁者操以入。” |
采蘭贈藥 | 蘭:蘭花,花味清香;藥:芍藥。比喻男女互贈禮物,表示相愛。 | 《詩經(jīng) 鄭風(fēng) 溱洧》:“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td> |
對癥發(fā)藥 | 針對病根下藥。比喻針對缺點(diǎn)錯誤采取相應(yīng)辦法。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25回:“女人家肚痛得那么利害,怕不是生產(chǎn),這正是對癥發(fā)藥呢!” |
藥店飛龍 | 飛龍:指中藥龍骨。藥店里的龍骨。比喻人瘦骨嶙峋。 | 南朝宋樂府《讀曲歌》:“自從別郎后,臥宿頭不舉,飛龍落藥店,骨出只為汝。”唐·李商隱《垂柳》詩:“舊作琴臺鳳,今為藥店龍。” |
賣狗皮膏藥 | 比喻說得很動聽,實(shí)際上在騙人。 | 劉復(fù)《<半農(nóng)雜文>自序》:“再往下說,那就是信口開河,不如到廟會上賣狗皮膏藥去!” |
藥籠中物 | 藥籠中備用的藥材。比喻備用的人才。 | 《新唐書 儒學(xué)傳下 元行沖》:“君正吾藥籠中物,不可一日無也?!?/td> |
妙藥靈丹 | 妙:指有特殊效力;丹:顆粒狀的中藥丸;靈丹:靈驗(yàn)。非常靈驗(yàn)?zāi)苤伟俨〉钠嫠?。比喻能解決一切問題的好辦法。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21回:“我賣妙藥靈丹無虛假,專治那古怪病癥與惡瘡?!?/td> |
對癥之藥 | 針對病根下的藥。比喻糾正缺點(diǎn)錯誤所用的相應(yīng)辦法。 | 《三國志 魏志 華陀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dāng)下之,延當(dāng)發(fā)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shí),延內(nèi)實(shí),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并起?!?/td> |
苦藥利病 | 良藥苦口對病有好處。比喻嚴(yán)厲的勸誡或批評有利于人的進(jìn)步。 | 漢·袁康《越絕書·越絕計(jì)倪內(nèi)經(jīng)》:“古人云,苦藥利病?!?/td> |
蜀賈賣藥 | 賈:商人。四川商人賣藥,各得其所。指商人投機(jī)取巧謀取暴利。 | 《郁離子》:“蜀賈三人,皆賣藥于市。” |
剪須和藥 | 須:胡須;和:混和,拌。剪掉胡須拌藥。比喻上級體恤下屬。 | 《新唐書·李勣傳》:“帝乃自剪須以和藥,及愈入謝,頓首流血?!?/td> |
售胝足之藥 | 胝:手掌或腳掌上的老繭。指賣狗皮膏藥騙人。 | 《廳史》:“昔人有以胝足之藥售于市者,輒揭扁于門曰:‘供御?!?/td> |
腐腸之藥 | 腐:腐蝕。有害腸胃的藥。指肥肉和醇酒。 | 漢·枚乘《七發(fā)》:“皓步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濃,命曰腐腸之藥。” |
萬應(yīng)靈藥 | 能治各種病的靈藥。比喻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好辦法。 | 魯迅《花邊文學(xué) 看書瑣記(二)》:“不過我們中國人是聰明的,有些人早已發(fā)明了一種萬應(yīng)靈藥,就是'今天天氣……哈哈哈!'” |
對癥用藥 | 癥:病癥。針對病癥用藥。比喻針對具體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 | 宋·陽枋《編類錢氏小兒方證說》:“凡小兒關(guān)節(jié)脈理百髖九竅五臟六腑,粲然在目,故能察病論癥,對癥用藥,如指諸掌。” |
早占勿藥 | 不用服藥而病愈。祝人早日病愈的話。 | 《易·無妄》:“無妄之疾,勿藥有喜。” |
靈丹圣藥 | 非常靈驗(yàn)、能起死回生的奇藥。比喻幻想中的某種能解決一切問題的有效方法。 |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fēng)》:“還有不少的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書本上的某些個(gè)別字句看作現(xiàn)成的靈丹圣藥,似乎只要得到了它,就可以不費(fèi)氣力地包醫(yī)百病?!?/td> |
勿藥有喜 | 勿:不要。祝賀人病愈。 | 《周易·無妄》:“無妄之疾,勿藥有喜?!?/td> |
韓康賣藥 | 隱士逃名避世。指賣藥。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韓康傳》:“韓康,字伯休,一名恬休,京兆霸陵人。家世著姓。常采藥名山,賣于長安市?!?/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