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逃的成語
有關(guān)逃的成語
有關(guān)逃的成語共收錄29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落荒而逃 | 離開大路;逃向荒野。形容戰(zhàn)敗后狼狽地逃走。也比喻處于尷尬窘迫境地時狼狽而去。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玄德望見‘地公將軍’旗號,飛馬趕來,張寶落荒而走。” |
臨陣脫逃 | 脫:離開。臨到上陣打仗時卻逃跑了。指貪生怕死;沒有膽量。 | 清 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四回:“你們中國的兵勇,一到有起事來,不是半途潰散,便是臨陣脫逃,那是不關(guān)我教習(xí)的事,在乎你們自己未雨綢繆的?!?/td> |
逃之夭夭 | 原形容桃樹枝葉繁茂。后來借“桃”諧“逃”的音;用作逃跑的詼諧說法。 | 《詩經(jīng)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td> |
死里逃生 | 從極危險的境地中逃脫;幸免于死。 | 《京本通俗小說 馮玉梅團圓》:“今日死里逃生,夫妻再合,乃陰德積善之報也?!?/td> |
席卷而逃 | 指偷了全部貴重衣物逃跑。 | 清·吳趼人《恨?!返诰呕兀骸斑^了沒有幾個月,這金如玉就罄其所有,席卷而逃,便把他鬧窮了?!?/td> |
插翅難逃 | 插上翅膀也難逃走。比喻陷入困境,怎么也逃不了。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37回:“康王見兀術(shù)將次趕上,真?zhèn)€插翅難逃,只得束手就擒?!?/td> |
逃災(zāi)躲難 | 逃脫災(zāi)害侵襲,避免罹難之禍。 | 明·無名氏《四馬投唐》第三折:“頗奈李密無禮,你逃災(zāi)躲難,到于此處,倒毀罵吾神?!?/td> |
倉皇出逃 | 倉皇:匆忙,慌張?;呕艔垙埖赝獬鎏优?。 | 南唐·李煜《破陣子》:“最是倉皇離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td> |
逃避現(xiàn)實 | 指不敢正視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 劉少奇《論共產(chǎn)黨員的修養(yǎng)》:“不能不顧現(xiàn)實,更不能逃避現(xiàn)實,也不能向丑惡的現(xiàn)實投降。” |
在劫難逃 | 劫:劫數(shù)。佛教指大災(zāi)難。原指命中注定;后指不可避免的災(zāi)難。 | 元 無名氏《馮玉蘭夜月泣江舟》:“那兩個是船家將錢覓到,也都在劫數(shù)里不能逃。” |
畏罪潛逃 | 潛:暗中。犯了罪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 | 郭沫若《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方士侯生、盧生等騙了始皇幾年,畏罪潛逃?!?/td> |
逃生不避路,到處便為家 | 指人在逃生時慌不擇路,只要有地方躲藏就可以安家。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回:“這魯達急急忙忙行過了幾處州府,正是‘逃生不避路,到處便為家’?!?/td> |
東躲西逃 | 躲:躲藏,避開。形容四處逃散,分頭躲藏。形容極為驚慌。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42回:“這公子左沖右突,那番兵東躲西逃,直殺透番營?!?/td> |
虎口逃生 | 從老虎嘴里逃脫出來。比喻從險境中逃出來。也作“虎口余生”。 | 元 無名氏《朱砂擔(dān)滴水浮漚記》第一折:“我如今在虎口逃生,急騰騰再不消停?!?/td> |
大敗而逃 | 指吃了敗仗慌張?zhí)优堋?/td>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99回:“斗了多時,李孝逸被余承志一槍刺在腿上,大敗而逃?!?/td> |
望風(fēng)而逃 | 遠(yuǎn)遠(yuǎn)望見對方的氣勢很盛;就嚇得逃跑了。風(fēng):風(fēng)聲;氣勢。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曹操以百萬之眾,聞吾之名,望風(fēng)而逃,今汝何人,敢不投降!” |
弩下逃箭 | 比喻近者反能免遭禍殃。因弩箭射遠(yuǎn)不射近,故有此比喻。 | 宋文瑩《湘山野錄》卷下:“今若匿得吾一身,則脫汝輩數(shù)家之禍,然萬無搜近之理,所謂‘弩下逃箭’也?!?/td> |
斂影逃形 | 隱藏身形。比喻隱居不出。 | 南朝·梁·江淹《奏記詣南徐州新安王》:“方斂影逃形,匡坐編蓬之下,遂遭煙露余彩,日月末光?!?/td> |
劫數(shù)難逃 | 佛家用語,命中注定的災(zāi)禍。命中注定的災(zāi)禍難以逃脫。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0回:“那怕你佛祖親來,也消了胸中五氣。逢此陣劫數(shù)難逃,遇他時真人怎躲。” |
東逃西竄 | 四處逃亡與逃避。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賣油郎獨占花魁》:“因那年避亂南奔,被官兵沖散了女兒瑤琴,夫妻兩口,凄凄惶惶,東逃西竄,胡亂的過了幾年?!?/td> |
馬腹逃鞭 | 《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焙笠浴榜R腹逃鞭”比喻躲脫懲罰。 | 《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
罪責(zé)難逃 | 因為犯罪,在法律上應(yīng)承擔(dān)的責(zé)任是難以逃卻的。 | 明·王守仁《批右江道移置鳳化縣南丹衛(wèi)事宜呈》:“若其因循玩愒,隳績廢事,非獨自敗壞,抑且罪責(zé)難逃。” |
逋逃之臣 | 逃亡的罪臣。 | 漢 荀悅《漢紀(jì) 成帝紀(jì)》:“以單于屈體稱臣奉使朝賀,無有二心,而今反受其逋逃之臣,是貪一夫之得,而失一國之心。” |
逃災(zāi)避難 | 避:躲開。逃脫災(zāi)害侵襲,避免罹難之禍。 |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似這等逃災(zāi)避難,倒不如奔井投河?!?/td> |
趨吉逃兇 | 趨:趨向。趨向吉祥避開災(zāi)難。 | 明·張鳳翼《灌園記·田單鐵籠》:“即墨近城東,不須憂恐,趨吉逃兇,仗劍當(dāng)陪奉,管取平安保我宗?!?/td> |
聞風(fēng)而逃 | 風(fēng):風(fēng)聲。聽到風(fēng)聲,立即逃跑。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12回:“只要望見土匪的影子,早已聞風(fēng)而逃?!?/td> |
東奔西逃 | 同“東逃西竄”。 |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打過多少次敗仗,東奔西逃,最后決定了與漢家和好的大計?!?/td> |
逋逃之藪 | 逋逃:逃亡者;藪:人或物集中的地方。一般指某處成為逃亡者的藏身之所。 | 《尚書 武成》:“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 |
避難逃災(zāi) | 避:躲開。逃脫災(zāi)害侵襲,避免罹難之禍。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5回:“爭奈宋江出身微賤,鄆城小吏,犯罪在逃,權(quán)居梁山水泊,避難逃災(zāi)?!?/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