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唱的成語
有關(guān)唱的成語
有關(guān)唱的成語共收錄38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夫唱婦隨 | 唱:原為“倡”;即倡議;提出某種意見。丈夫說什么;妻子也跟著說什么。是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表現(xiàn)。形容夫妻和睦。 | 《關(guān)尹子 三極》:“天下之理,夫者唱,婦者隨。” |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 比喻按照實際情況變化而做出相應(yīng)的變化。 |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俗話說:‘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覀儫o論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辦理,文章和演說也是這樣?!?/td> |
雄唱雌和 | 比喻相互附和。 | 清·戴名世《已卯科鄉(xiāng)試墨卷》序:“而雷同剿襲,大抵老生腐儒之唾余,雄唱雌和,自相夸耀。” |
首唱義兵 | 唱:通“倡”,帶頭;兵:戰(zhàn)斗。首先發(fā)動正義的戰(zhàn)爭。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荀彧傳》:“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雖御難于外,乃心無不在王室。” |
唱對臺戲 | 過去,兩個戲班子為了搶生意,有時候會硐一時間演同樣的戲,稱為唱對臺戲。比喻采取與對方相對的行動,來反對或搞垮對方。 | 浩然《艷陽天》第40章:“他們喊他們的,咱們不跟他們唱對臺戲?!?/td> |
唱反調(diào) | 發(fā)表完全對立的言論;采取對立的舉措。 | 張潔《沉重的翅膀》:“鄭子云在會上,即使不和上面唱反調(diào),至少也得鬧出點新花樣?!?/td> |
吹唇唱吼 | 形容喧鬧喊叫。 | 《南史·侯景傳》:“丑徒數(shù)萬,同共吹唇唱吼而上。” |
千古絕唱 | 指從來少有的絕妙佳作。 | 明·李贄《與汪鼎甫書》:“所謂水中鹽味,可取不可得,是為千古絕唱,當與古文遠垂不朽者也?!鼻濉げ赊孔印断x鳴漫錄》卷二:“‘茶龜’對‘酒鱉’,真千古絕唱也。” |
首唱義舉 | 唱:通“倡”,帶頭;義舉:正義的舉動。首先發(fā)動正義的行動。 | 《晉書·劉弘傳》:“詔惟令臣以散補空缺,然沐鄉(xiāng)令虞潭忠誠烈正,首唱義舉,舉善以教,不能者勸,臣輒特轉(zhuǎn)潭補醴陵令。” |
唱高調(diào) | 發(fā)表似乎高明但脫離實際的論調(diào)或說得很好聽而不實際去做。 | 茅盾《茅盾選集·雷雨前》:“外邊樹梢頭的蟬兒卻在那里唱高調(diào):‘要死喲!要死喲!’” |
高唱入云 | 原形容歌聲嘹亮,直上云霄,后也形容一種論調(diào)或消息社會上傳說很盛。 | 晉 葛洪《西京雜記》第一卷:“后宮齊首高唱,聲入云霄?!?/td> |
男唱女隨 | 指女方必須附和男方。形容夫妻和睦。 | 《孔叢子 嘉言》:“十五許嫁而后從夫,是陽動而陰應(yīng),男唱而女隨之義也?!?/td> |
君唱臣和 | 唱:歌唱,吟詠;和:應(yīng)和。形容臣子緊緊遵循君主的旨意辦事。 | 《晏子外編》:“君唱臣和,教之隆也?!?/td> |
一唱雄雞天下白 | 公雞一叫,天就亮了。形容東方破曉,長夜宣告結(jié)束。指真相大白。 | 唐·李賀《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拿云,誰念幽寒坐鳴呃?!?/td> |
低吟淺唱 | 低吟:低聲吟詠。淺唱小聲唱歌。形容小聲哼著抒情歌曲。也形容小蟲在夜里鳴唱。 | |
此唱彼和 | 這里唱,那里隨聲附和。比喻互相呼應(yīng)。 | 清 陳田《<明詩紀事己簽>序》:“與前七子隔絕數(shù)十年,而此唱彼和,聲應(yīng)氣求,若出一軌?!?/td> |
更唱疊和 | 指相互以詩詞酬答。同“更唱迭和②”。 | 明 宋濂《寄和右丞溫迪罕詩卷序》:“吾昔在中州文物府中更唱疊和者,為何如耶?” |
和而不唱 | 贊同別人的意見,不堅持自己的說法。 | 《莊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
一吹一唱 | 吹:吹噓。唱:唱和。兩個人說話,互相幫襯。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二人一吹一唱,說得顏氏心中啞口無言,心下也生疑惑,委決不下,把一天歡喜,又變?yōu)槿f般愁悶?!?/td> |
你唱我和 | 和:依照別人詩詞的題材、體裁和韻腳來寫作詩詞。①指用詩詞相互酬答。②指雙方意見相同,互相支持。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7卷:“兩人每每你唱我和,做成聯(lián)句?!?/td> |
狐唱梟和 | 喻壞人互相呼應(yīng)。 | 宋·王禹偁《杜伏威傳贊序》:“由是世充、建德、黑闥、武周之輩,狐唱梟和,蝟芒而來?!?/td> |
唱籌量沙 | 把沙當做米,計量時高呼數(shù)字。比喻以假象安定軍心,迷惑敵人。 | 《南史 檀道濟傳》:“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軍謂資糧有余,故不復(fù)追?!?/td> |
一唱一和 | 和:應(yīng)和;附和。跟著別人唱和;比喻雙方互相配合;彼此呼應(yīng)。 | 宋 陳叔方《穎川語小》下卷:“句法有正有奇,有呼有應(yīng)。呼應(yīng)者一唱一和,律呂相宜以成文也?!?/td> |
唱沙作米 | 比喻以假亂真或以劣為優(yōu)。 | 清 李漁《閑情偶寄 詞曲 賓白》:“予所謂多,謂不可刪逸之多,非唱沙作米、強鳧變鶴之多也。” |
彼唱此和 | 比喻一方倡導(dǎo),另一方效仿。 | 《明史 劉世龍傳》:“仕者日壞于上,學者日壞于下,彼唱此和,靡然成風。” |
一唱三嘆 | 原指宗廟的樂曲;一個人唱;三個人贊嘆應(yīng)和。 | 先秦 荀況《荀子 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td> |
一唱百和 | 形容附和的人極多。 | 曾樸《孽?;ā返?5回:“那也是承了乾、嘉極盛之后,不得不另辟蹊徑,一唱百和,自然地成了一時風氣了?!?/td> |
淺斟低唱 | 慢慢地喝酒,低低地歌唱。形容封建時代的士大夫消閑享樂的情狀。 | 宋 陶穀《清異錄 釋族》:“李煜乘醉,大書石壁曰:‘淺斟低唱,偎紅倚翠?!?/td> |
山吟澤唱 | 山歌民謠。 | 明·吳承恩《<留恩錄>序》:“夫兔人葛婦,不班于黼芾;山吟澤唱,無謂于律呂?!?/td> |
一唱眾和 | 形容附和的人極多。 | 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詩經(jīng)》:“碰到節(jié)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樂,唱歌的機會更多?;蛞怀姾?,或彼此競勝?!?/td> |
鸞吟鳳唱 | 鸞鳳鳴叫相和。比喻優(yōu)美的樂曲。 | |
亢音高唱 | 亢:喉嚨。放開喉嚨,高聲歌唱。 | 漢 傅毅《舞賦》:“動朱唇,紆清揚,亢音高唱,為樂之方?!?/td> |
低唱淺斟 | 低唱:輕柔地歌唱;斟:喝酒。聽人輕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飲酒。形容一種安樂自在的神態(tài)。 | 宋 無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學士,嘗買得黨太尉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銷金暖帳下,淺斟低唱,飲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 |
低唱淺酌 | 低唱:輕柔地歌唱;酌:飲酒。聽人輕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飲酒。形容一種安樂自在的神態(tài)。 | 元 關(guān)漢卿《望江亭》第三折:“則這今晚開筵,正是中秋令節(jié)。只合低唱淺酌,莫待他花殘月缺。” |
引吭高唱 | 吭:嗓子,喉嚨。喉嚨高聲歌唱。 | 王蕙玲《人間四月天》第二卷一:“一個叫花子又從后臺我來一根連響棍,邊敲邊唱。志摩也引吭高唱一曲英國民歌?!?/td> |
隨者唱喁 | 喁:應(yīng)和的聲音。指后者附和前者。形容隨聲附和。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 |
更唱迭和 | ①彼此唱和。②亦作“更唱迭和”。相互以詩詞酬答。③指互相呼應(yīng)配合。 | 戰(zhàn)國·楚·宋玉《高唐賦》:“當年邀游,更唱迭和,赴曲隨流?!鼻濉ゅX泳《履園叢話·園林·逸園》:“太史之女曰蘊玉者,自號生香居士,亦能詩,與在山更唱迭和?!?/td> |
窮唱渭城 | 指窮的時候才唱《渭城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