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納的成語
有關(guān)納的成語
有關(guān)納的成語共收錄56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去故納新 | 猶言去舊迎新。 |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經(jīng)過瓜田,不可彎腰提鞋;經(jīng)過李樹下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 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td> |
藏垢納污 | 垢、污:骯臟的東西;納:容納。比喻包容壞人壞事。也比喻居上位者有容人之量;能夠容忍有損自己的言行。也作“藏污納垢”。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td>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藝文類聚》卷四一引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td> |
深文周納 | 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條文;把無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把不根據(jù)事實(shí)而牽強(qiáng)附會給人硬加罪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與趙禹共定諸律令,務(wù)在深文?!?/td> |
納屨踵決 | 納:穿;屨:鞋;踵:腳后跟;決:破裂。穿上鞋子,破了后跟。形容衣著襤褸。 | 《莊子·讓王》:“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td> |
納履決踵 | 納:穿;履:鞋;決:破裂;踵:腳后跟。穿鞋而后跟即破。比喻窮困、窘迫。 | 明 程登吉《幼學(xué)瓊林 貧富》:“曾子捉襟見肘,納履決踵,貧不勝言?!?/td> |
招財納福 | 納:享受。發(fā)財享福。 | 伊索《伊索寓言·赫耳墨斯的雕像》:“他看見自己的像,心想自己是個掌管招財納福的天使,人們一定要出高價來買,就問值多少錢?!?/td> |
納貢稱臣 | 繳納貢品,自稱為臣下。后來也用以比喻心悅誠服,甘拜下風(fēng)。 | 《清史稿·太宗本紀(jì)》:“宜要其納貢稱臣,以黃河為界?!?/td> |
水里納瓜 | 把瓜捺在水里,放手便浮起。形容不能容納。 | 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我勸諫他似水里納瓜,他看覷咱如鏡里觀花?!?/td> |
納垢藏污 | 垢、污:骯臟的東西。比喻隱藏或包容壞人壞事。 | 《左傳 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td> |
海納百川 | 納:容納,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條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東西非常廣泛,而且數(shù)量很大。 | 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言其包含廣也?!?/td> |
吐故納新 | 原指人體呼吸。呼出二氧化碳;吸進(jìn)新鮮氧氣。后比喻揚(yáng)棄舊的;吸進(jìn)新的;不斷更新。故:舊的;納:吸入。 | 先秦 莊周《莊子 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 |
納履踵決 | 納:穿;履:鞋;踵:腳后跟;決:破裂。提上鞋,鞋的腳后跟處卻破裂。形容處境困難。 |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一:“[原憲]楮冠黎杖而應(yīng)門,正冠則纓絕,振襟則肘見,納履則踵決?!?/td> |
招權(quán)納賄 | 招權(quán):弄權(quán),攬權(quán);納賄:接受賄賂。抓權(quán)力,受賄賂。 | 宋 葉紹翁《四朝聞見錄 臣寮雷孝友上言》:“遂招權(quán)納賄,其門如市?!?/td> |
川澤納污 | 以湖泊江河能容納各種水流的特性。比喻人有涵養(yǎng),能包容所有的善惡、毀譽(yù)。 | 《左傳 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td> |
按納不住 | 按納:克制。指激動、憤怒等感情無法抑制。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8卷:“不想遇著許仙,春心蕩漾,按納不住,一時冒犯天條?!?/td> |
格格不納 | 謂難以接受。 | 清·昭槤《嘯亭雜錄·詩文澀體》:“其《新唐書》好用僻字澀句,以矜其博,使人讀之,胸臆間格格不納,殊不爽朗?!?/td> |
納新吐故 | 吸入新鮮的吐出陳舊的。 | 元 辛文房《唐才子傳 呂巖》:“熊經(jīng)鳥伸,納新吐故,無七情以奪魂魄?!?/td> |
半籌不納 | 比喻一點(diǎn)辦法也沒有。 | 元 馬致遠(yuǎn)《漢宮秋》第一折:“若是越勾踐姑蘇臺上見他,那西施半籌也不納,更敢早十年敗國亡家。” |
招賢納士 | 招:招收;賢:有德有才的人;納:接受;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網(wǎng)羅人才。 | 《戰(zhàn)國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痹ゑR致遠(yuǎn)《陳摶高臥》第二折:“早則是澤及黎民,又待要招賢納士禮殷勤,幣帛降玄纁。” |
稱臣納貢 | 舊時指小國向大國臣服而年年進(jìn)貢。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七回:“凡漢東小國,無不稱臣納貢?!?/td> |
納諫如流 | 虛心聽取諫議。 | 元 金仁杰《追韓信》第一折:“為我王納諫如流,因此上丞相奏準(zhǔn)?!?/td> |
鑿楹納書 | 謂藏守書籍以傳久遠(yuǎn)。 | 《晏子春秋·雜下三十》:“晏子病,將死,鑿楹納書焉。謂其妻曰:‘楹語也,子壯而示之?!?/td> |
招降納叛 | 指招收接納敵方投降叛變的人。現(xiàn)多用來形容網(wǎng)羅壞人;擴(kuò)充力量;結(jié)黨營私。 | 《賴古堂名賢尺牘新鈔 與卓珂月》:“輒欲奏記自通,已又念近日時刻中諸君子,所記載文籍,不啻招降納叛,而世之附名其中者,雖不盡弭耳乞盟,然意已近之?!?/td> |
水底納瓜 | 同“水里納瓜”。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好家私水底納瓜,親子父在拳中的這掿沙?!?/td> |
鋪胸納地 | 一種上半身貼近地面的跪拜禮,表示虔敬與隆重。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十六回:“三藏展背舒身,鋪胸納地,望金像叩頭?!?/td> |
芥納須彌 | 須彌:傳說中的古印度山名。佛教說法,小小的芥子可包容須彌大山或整個世界。 | |
含垢納污 | 垢、污:臟垢;污穢。心里忍受著羞恥和污辱。本指國君應(yīng)當(dāng)有容忍恥辱和誣枉的氣度。后指有容忍恥辱的度量;也轉(zhuǎn)用以形容穢惡聚集之處;或包容壞人壞事。 |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td> |
納士招賢 | 招:招收;賢:有德有才的人;納:接受;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網(wǎng)羅人才。 | 《戰(zhàn)國策 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痹?馬致遠(yuǎn)《陳摶高臥》第二折:“早則是澤及黎民,又待要招賢納士禮殷勤,幣帛降玄纁?!?/td> |
藏污納垢 | 污、垢:骯臟的東西。比喻隱藏或包容壞人壞事。 | 清 孫雨林《皖江血 定計》:“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殘山,洗盡這二百年藏污納垢?!?/td> |
正冠納履 | 端正帽子,穿好鞋子。古時講李樹下不要弄帽子,瓜田里不要弄鞋子,以避免有偷李摸瓜的嫌疑。亦作“正冠李下”。 | 晉·李闡《右光祿大夫西平靖侯顏府君碑》:“久要心許之信,夷險不爽;正冠納展之嫌,終始不蹈?!?/td> |
納污藏疾 | 納:接受;疾:弊病,缺點(diǎn)。包藏容納罪過缺失。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td> |
納污含垢 | 納:接受;垢:污穢。包藏容納污穢的東西。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td> |
養(yǎng)賢納士 | 招養(yǎng)收容有才德的人。 | 明·無名氏《孟母三移》第一折:“養(yǎng)賢納士,修德治民?!?/td> |
整冠納履 | 語本《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后以“整冠納履”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動。 | 語本《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招降納款 | 招:招引;納:接納;款:投誠。指招引接納敵方投降、叛變的人擴(kuò)充勢力。 | 宋·何坦《西疇老人常言·明道》:“豈非招降納款,開之以自新乎!” |
納污藏穢 | 納:容納;穢:骯臟,污穢。包藏容納污濁骯臟的東西。比喻包容壞人壞事。 | 宋·葉適《東嘉開河記》:“故大川淺不勝舟,而小者納污藏穢,流泉不來,感為癘疫,民之病此,積四五十年矣。” |
出納之吝 | 亦作“出內(nèi)之吝”。舍不得拿出去,出手小氣。 | 《論語·堯白》:“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內(nèi)之吝謂之有司?!?/td> |
納奇錄異 | 納:接納;錄:錄用。接納錄用有奇異才能的人。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9回:“今吾孫將軍親賢禮士,納奇錄異,世所罕有?!?/td> |
閉門不納 | 納:入,進(jìn)來。關(guān)上門不讓人進(jìn)來。 | 明 余繼登《典故紀(jì)聞》卷十四:“欲入城則閉門不納,將入山則又與賊遇。 |
攬權(quán)納賄 | 攬:把持。納:接納。把持權(quán)勢,并接受賄賂。 |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六回:“到了湖北,方才曉得李統(tǒng)領(lǐng)因為京里有人參他攬權(quán)納賄等事。” |
招權(quán)納賂 | 見“招權(quán)納賄”。 | 《元史·樸不花傳》:“不花驕恣無上,招權(quán)納賂,奔競之徒,皆出其門,骎骎有趙高、張讓、田令孜之風(fēng)。” |
招權(quán)納賕 | 見“招權(quán)納賄”。 | 《明史·石亨傳》:“因劾亨招權(quán)納賕,肆行無忌?!?/td> |
計勞納封 | 計:計算;勞:功勞;納:接受;封:封賞。指按功勞大小接受封賞。 | 《晉書·庾亮傳》:“此之厚幸,可謂弘矣,豈復(fù)得計勞納封,受賞司勛哉!” |
招降納附 | 招:招引;納:接納;附:歸附。指招引接納敵方投降、叛變的人擴(kuò)充勢力。 | 《元史·來阿八赤傳》:“今出兵分定其地,招降納附,勿縱士卒侵掠?!?/td> |
招門納婿 | 招門:招進(jìn)門。舊時男子家貧,女家無子,招以為婿。 | 老舍《駱駝祥子》:“劉老頭兒大概是看上了祥子,而想給虎妞弄個招門納婿的‘小人’?!?/td> |
納污藏垢 | 納:容納;垢:污穢。比喻包容壞人壞事。 | 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第四節(jié):“所最可痛者,舊病未去,新病復(fù)來,日積月涂,納污藏垢,馴至良醫(yī)束手,岌岌待亡?!?/td> |
啟寵納侮 | 謂開寵端而招致侮慢。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元年》:“啟寵納侮,其此之謂也?!?/td> |
穿花納錦 | 以穿紗的方法做成的刺繡花樣。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十六回:“行者一一觀之,都是些穿花納錦,刺繡銷金之物。” |
招降納順 | 招:招引;納:接納;順:歸順。指招引接納敵方投降、叛變的人擴(kuò)充勢力。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回:“昔高祖之得天下,蓋為能招降納順?!?/td> |
言從計納 | 講的話、出的主意,都聽從采納。 | 漢·蔡邕《司空臨晉侯楊公碑》:“及其所以匡輔本朝,忠言嘉謀,造膝危辭,當(dāng)事而行,言從計納?!?/td> |
納頭便拜 | 納頭;低頭。一見面就低頭行下拜禮。形容人謙虛有禮貌。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50回:“進(jìn)了大門,二層廳上立定,萬中書納頭便拜?!?/td> |
山容海納 | 形容胸懷寬廣,能象山谷和大海一樣容物。 | 唐·歐陽詹《送張尚書書》:“以尚書山容海納,則自斷于胸襟矣,豈在攸攸八行尺牘進(jìn)退于人乎?” |
招亡納叛 | 招引接納敵方叛逃的人。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高帝五年》:“高祖起豐、沛以來,罔羅豪桀,招亡納叛,亦已多矣?!?/td> |
納忠效信 | 納;獻(xiàn)納;效:獻(xiàn)出。獻(xiàn)出忠心和諍言 | 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yù),自結(jié)明主?!?/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