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燒的成語
有關(guān)燒的成語
有關(guān)燒的成語共收錄37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 諺語。原比喻平時不往來,遇有急難才去懇求。后多指平時沒有準(zhǔn)備,臨時慌忙應(yīng)付。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11章:“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一旦聽說要考試了,三位大臣立時著了慌?!?/td> |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比喻只要還有生命,就有將來和希望。 | |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 野火不能燒盡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長出來了。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殺不了。 | 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td> |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 比喻只要基礎(chǔ)或根本還存在,暫時遭受損失或挫折無傷大體。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2回:“姑娘身上不大好,還得自己開解著些。身子是根本,俗語說的:‘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td> |
赤舌燒城 | 赤:火紅色。赤舌如火,足以燒城。比喻毀謗或挑拔離間的話非常傷害人。 | 漢 揚(yáng)雄《太玄 干》:“赤舌燒城,吐水于瓶?!?/td> |
燒高香 | 向神佛虔誠燒香,比喻真誠地向人致謝。 | 老舍《有了小孩以后》:“說十四那天早晨須給小胖子左腕上季一根紅線,備清水一碗,燒高香三炷,必能消災(zāi)除難?!?/td> |
千日打柴一日燒 | 比喻持久奮斗而一旦成功。也比喻平時積攢,一朝花費。同“千日斫柴一日燒”。 | |
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 抱佛腳:拜佛。比喻平時不往來,遇有急難才去懇求。指平時沒有準(zhǔn)備,臨時慌忙應(yīng)付。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正是‘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鞲靼敌?,落得受了買東西吃?!?/td> |
磕頭燒香 | 比喻求人說好話。 | |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 | 平時:平常;抱佛腳:拜佛。比喻平時不往來,遇有急難才去懇求。指平時沒有準(zhǔn)備,臨時慌忙應(yīng)付。 | 魯迅《雜論管閑事·做學(xué)問·灰色等》:“卻還用‘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十個字形容當(dāng)今學(xué)術(shù)界大部分的狀況?!?/td> |
火燒眉毛 | 火燒到眉毛了。比喻情勢非常緊迫。也作“火燒眉睫”。 | 宋 釋普濟(jì)《五燈會元 蔣山法泉禪師》:“問:‘如何是急,切一句?’師曰:‘火燒眉毛?!?/td> |
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 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條件,其他問題就可得到解決。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二回:“身子是根本,俗語說的:‘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
不伏燒埋 | 伏:屈服;燒埋:燒埋銀錢,舊時官府向殺人犯追繳賠給死者家屬的埋葬費。比喻不伏罪或不聽勸解。 | 元 康進(jìn)之《李逵負(fù)棘》第四折:“休道你兄弟不伏燒埋,由你便直打到梨花月上來;若不打,這頑皮不改。” |
怒火中燒 | 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燒。形容極端憤怒。 | 宋 王邁《臞軒集》:“虛舟相觸何心在,怒火雖炎一響空?!?/td> |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比喻只要還有生命,就有將來和希望。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雖是遭此大禍,兒子官職還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 |
惹火燒身 | 惹:招引。比喻自己招災(zāi)惹禍害自己。 | 明 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莊上人見典史親來捉獲,不知一件什么天大的事,生怕惹火燒身,連忙把余琳并馮氏,都送將出來。” |
引火燒身 | 比喻自招災(zāi)禍;自討苦吃或自取滅亡。也可比喻主動暴露自己的錯誤;爭取大家的批評;幫助。 | 明 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莊上人見典史親來捉獲,不知一件什么天大的事,生怕引火燒身,連忙把余琳并馮都送將出來?!?/td> |
燒犀觀火 | 喻洞察事物。 | |
火燒火燎 | 燎:烘烤;燒烤。指火在燃燒;火在烘烤。形容心情十分焦灼急迫或疼痛難熬。 | 魏巍《山雨》:“小嘎子火燒火燎地再也忍耐不住,就鉆出磨房來?!?/td> |
真金不怕火來燒 | 比喻真理或立身、行事正直的人經(jīng)得起實踐檢驗,不怕任何非議。 | 郭沫若《相見以誠》:“有誠便能有勇,所謂‘真金不怕火來燒’?!?/td> |
千日斫柴一日燒 | ①比喻持久奮斗而一旦成功。②比喻平時積攢,一朝花費。亦作“千日打柴一日燒”。 | |
揀佛燒香 | 比喻看人行事或待人有厚薄。 | 唐 寒山《詩》之一五九:“擇佛燒好香,揀僧歸供養(yǎng)?!?/td> |
燒眉之急 | 比喻非常迫切。 | 《水滸傳》第三五回:“既是天教我知了,正是度日如年,燒眉之急。我馬也不要,從人也不帶一個,連夜自趕回家?!?/td> |
妒火中燒 | 因忌妒而異常激動,心神錯亂或狂亂。 | 沈從文《元宵》:“到妒火中燒時他是完全不為自己設(shè)想也不為女人幸福設(shè)想,只想等待那機(jī)會一到,就將成為戀愛的人?!?/td> |
燒琴煮鶴 | 拿琴當(dāng)柴燒,把鶴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西昆體》:“《西清詩話》云:‘《義山雜纂》,品目數(shù)十,蓋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殺風(fēng)景,謂清泉濯足,花上曬裈,背山起樓,燒琴煮鶴,對花啜茶,松下喝道?!?/td> |
饑火燒腸 | 形容饑餓難忍。 | 宋·蘇軾《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應(yīng)》:“饑火燒腸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 |
薰香自燒 | 薰:香草。薰草因為有香氣而招致焚燒。比喻人因有才能而招致災(zāi)禍。 | 東漢·班固《漢書·龔勝傳》:“薰以香自燒,膏以明自銷,龔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td> |
覆醬燒薪 | 指著作無價值或不受重視。 | 康有為《與菽園論詩》詩:“吟風(fēng)弄月各自得,覆醬燒薪空爾悲。” |
忿火中燒 | 猶言怒火中燒。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張鴻漸》:“甲詞益狎逼。張忿火中燒,反刀直出,剁甲中顱?!?/td> |
放火燒山 | 比喻煽風(fēng)點火,挑撥離間。 | 康濯《東方紅》:“你不知道,那狼叼豹咬的齊占杰,前一陣可光在我面前放火燒山呀!” |
赤口燒城 | 赤舌:指讒言。比喻讒言為害極其嚴(yán)重。 | 明·楊慎《后蚊賦》:“譖有國兮,赤口燒城;煩言噴兮,積毀銷骨?!?/td> |
饑焰中燒 | 猶饑火燒腸。形容饑餓難忍。 | 清 王韜《淞隱漫錄 王蟾香》:“日既暮,枵腹獨行衢市間,饑焰中燒,無所為計?!?/td> |
奸擄燒殺 | 奸淫婦女,搶劫財物,殺人放火。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十五章:“老頭子說:‘別看他們這樣,這叫做假行仁義,收買人心。等他一占了開封,就會奸擄燒殺,無惡不作。’” |
燒香禮拜 | 敬奉神佛的一種儀式。 | 《晉書·佛圖澄傳》:“王度疏斷,漢人悉不聽,詣寺燒香禮拜以遵典禮?!?/td> |
湯燒火熱 | 謂生病發(fā)高燒。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回:“又見他湯燒火熱,自己守著他,歪在旁邊勸他:‘只養(yǎng)病,別想著些沒要緊的事?!?/td> |
煮鶴燒琴 | 見“焚琴煮鶴”。 | 唐·韋鵬翼《戲題盱眙壁》詩:“自從煮鶴燒琴后,背卻青山臥月明?!?/td> |
灼背燒項 | 灼:燒。指佛教徒燃艾或焚香燒炙頭頂背脊。 | 《宋史·朱壽昌傳》:“用浮屠法灼背燒頂,刺血書佛經(jīng)?!?/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