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吞的成語
有關(guān)吞的成語
因篇幅關(guān)系,吞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壯氣吞牛 | 形容氣勢雄壯遠大。 | 明 孫梅錫《琴心記》第二十出:“男兒漢壯氣吞牛,丈夫志豈困荒丘?” |
氣吞牛斗 | 牛:牽牛星。斗:北斗星。牛斗泛指星空。形容氣魄很大。 | 明 胡文煥《群音類選〈蟠桃記 誕孫相慶〉》:“看蘭孫,氣吞牛斗,知不是等閑人?!?/td> |
狼吞虎咽 | 像狼虎一樣吞咽東西。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的樣子。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34回:“有一寸見方大小,和在飯里,不上一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個精光?!?/td> |
服氣吞露 | 服氣:導引之術(shù),即氣功。指修煉道術(shù)。 | 明·無名氏《洞玄升仙》第一折:“若論道姑休養(yǎng),服氣吞露,搬離運坎,施仁布義,必有成仙之日也?!?/td> |
吞吞吐吐 | 想說;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說。形容說話有顧慮。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
生吞活剝 | 比喻機械地套用別人的言論、經(jīng)驗、方法;或囫圇吞棗、食而不化。 | 唐 劉肅《大唐新語 譜謔》:“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人為之諺云:‘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td> |
氣吞斗牛 | 斗、牛:牽牛星和北斗星。氣勢可以吞沒星斗。形容氣魄宏大。 | |
囫圇吞棗 | 囫圇:整個兒;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學習時生吞活剝;缺乏思考;籠統(tǒng)地含糊地吸收知識。 | 宋 圓悟禪師《碧巖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圇吞個棗?!?/td> |
蠶食鯨吞 | 食:吃;吞:整個兒咽下去。像蠶啃桑葉一樣一點一點來;或像鯨魚吃食一樣大口大口吞。比喻強國用逐步侵占或一舉吞并的方式侵略弱國領(lǐng)土。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六》:“汝先遺二孤侄,汝蠶食鯨吞,幾無余瀝?!?/td> |
氣吞山河 | 氣勢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形容氣勢、氣魄很大。 | 元 金仁杰《追韓信》第二折:“背楚投江,氣吞山河,知音未遇,彈琴空歌?!?/td> |
人心不足蛇吞象 | 比喻人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樣。 | 元 無名氏《冤家債主》楔子:“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td> |
氣吞湖海 | 猶氣吞山河。 | 清·查慎行《送田間先生歸桐城兼寄高丹植明府》詩:“氣吞湖海豪猶昔,老閱滄桑骨已仙。” |
忍氣吞聲 | 忍:忍耐。吞聲:有話不敢說。形容受了氣而強自忍下;不能說出來。 | 元 關(guān)漢卿《魯齋郎》:“你不如休和他爭,忍氣吞聲罷!” |
飲恨吞聲 | 飲恨:強忍怨恨;吞聲:哭泣而不敢出聲。形容忍恨含悲,不敢表露。 | 南朝 梁 江淹《恨賦》:“莫不飲恨而吞聲?!?/td> |
嚙檗吞針 | 檗:俗稱黃柏,味苦。嚙檗:食用黃檗,比喻食物之味如黃檗之苦。吞針:將針吞下,比喻食物極難入口。形容食物難以下咽。 | 唐 康駢《李使君》:“及至冰餐,俱置一匙于口,各相眄良久,咸若嚙檗吞針 。” |
蛇食鯨吞 | 蛇食:像蛇一樣吞食。鯨吞:像鯨一樣吞咽。比喻強者逐步并吞弱者。 | 隋·薛道衡《老氏碑》:“天齊地軸之所,蛇食鯨吞;銅陵、玉壘之區(qū),狼顧鴟跱?!?/td> |
吞刀刮腸 | 比喻決心改過自新。 | 《南史 荀伯玉傳》:“若許某自新,必吞刀刮腸,飲灰洗胃。” |
半吞半吐 | 形容說話含糊不清,不直截了當。 |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五卷:“仿王孟以為高,而半吞半吐者,謂之貧賤驕人。” |
飲冰吞檗 | 見“飲冰食蘗”。 | 明·袁宗道《雜說》:“務(wù)此大事,不怙小解,惟求實知,臥薪嘗膽,飲冰吞檗。” |
鯨吞虎據(jù) | 鯨吞:像鯨一樣吞食;據(jù):盤踞。像鯨魚和老虎一樣窮兇極惡地吞食與占據(jù)獵物。比喻吞并土地和財物。 | 《舊唐書·蕭銑等傳論》:“自隋朝維絕,宇縣瓜分,小則鼠竊狗偷,大則鯨吞虎據(jù)?!?/td> |
吞聲飲氣 | 猶吞聲忍氣。 | 《北史·儒林傳下》:“吞聲飲氣,惡呻吟之響,忍酸辛之酷哉!” |
飲氣吞聲 | 謂不喘氣,不做聲。形容憂懼惶恐。 | 南朝·梁·任孝恭《為汝南王檄魏文》:“關(guān)東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淪蕪,室家顛殞,飲氣吞聲,志申讎怨?!?/td> |
吞舟是漏 | 本謂大魚漏網(wǎng),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遙法外。 | 《南史·陳慶之傳》:“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
吞舟之魚 | 能吞舟的大魚。常以喻人事之大者。 | 《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薄读凶印钪臁罚骸巴讨壑~,不游枝流;鴻鵠高飛,不集污池?!薄妒酚洝た崂袅袀餍颉罚骸熬W(wǎng)漏于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td> |
打落牙齒和血吞 | 和:混合。比喻吃了虧不讓別人知道或失敗了還要充好漢。 |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為了團結(jié),為了大敵當前,顧全抗戰(zhàn),只好‘打落牙齒和血吞’。” |
吞聲忍氣 | 吞聲:不敢出聲;忍:忍耐。形容受了氣而勉強忍耐,不敢出聲。 | 元 高文秀《黑旋風》第一折:“我只是吞聲忍氣,匿跡潛形?!?/td> |
鯨吞蛇噬 | 像鯨魚和蛇一樣吞食。比喻侵吞兼并。 | 清·魯一同《秦論》:“秦人一出其師以撓山東,諸侯莫能支,鯨吞蛇噬,不及百年,天下席卷而入于秦矣?!?/td> |
巴蛇吞象 | 巴蛇:傳說中的大蛇。一條蛇想吞吃一條大象。比喻人心不足,貪得無厭。 |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
渾掄吞棗 | 見“渾淪吞棗”。 | 元·耶律楚材《<心經(jīng)宗說>后序》:“嗟見渾掄吞棗,只管誦詩?!?/td> |
渾淪吞棗 | 整個地吞下棗子。比喻籠統(tǒng)地接受,不加分析,食而不化。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24卷:“今學者有幾個理會得章句,也只是渾淪吞棗?!?/td> |
蛇欲吞象 | 蛇想吞下大象。比喻貪欲極大。 |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戰(zhàn)國楚·屈原《天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
屏氣吞聲 | 猶言忍氣吞聲。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9卷:“貧兒屏氣吞聲,蹲踞墻外,又被群狗嚎吠?!?/td> |
虎咽狼吞 | 咽:吞。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的樣子。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62回:“你看八戒放開食嗓,真?zhèn)€是虎咽狼吞,將一笑果菜之類,吃得罄盡?!?/td> |
氣吞萬里 | 氣:氣勢;吞:吞掉。形容氣魄宏大。 | 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
慢慢吞吞 | 緩慢的樣子,動作非常慢,指做事沒有效率。 | 鄧小平《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議而不決,決而不行?!?/td> |
鯨吞蠶食 | 像鯨魚吞食一口吞下,像蠶吃桑葉逐步侵占。比喻用各種手段侵吞。 | 清 王韜《英宜保土》:“若土耳機三土一旦為俄所鯨吞蠶食,則地兼三海,拓疆萬里。” |
吞聲飲恨 | 謂抱恨無言。語本南朝梁江淹《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td> | 語出南朝·梁·江淹《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
一蛇吞象 | 一條蛇想吞吃一條大象。比喻人心不足,貪得無厭。 | 戰(zhàn)國·楚·屈原《天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
飲泣吞聲 | 泣:無聲的哭;吞聲:不敢出聲。不敢放聲大哭。 | 宋 王明清《玉照新志》第二卷:“悵然慘,嬌魂怨,飲泣吞聲。” |
鶻侖吞棗 | 把棗子整個兒吞下,不細嚼辨味。常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 | 宋·朱熹《答許順之書》:“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粗無二致,正是鶻侖吞棗。” |
杜口吞聲 | 形容一句話也不說。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宦者傳 黃節(jié)》:“群公卿士杜口吞聲,莫敢有言?!?/td> |
狼吞虎餐 |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 | 清·彭養(yǎng)鷗《黑籍冤魂》第23回:“他們把飯煮熟,菜燒好,聚在一起,就在村前打麥場上,狼吞虎餐的吃?!?/td> |
聲吞氣忍 | 吞:咽下。形容受了氣勉強忍耐,不敢出聲抗爭。 | 明·高明《琵琶記·瞷詢衷情》:“夫人,非是我聲吞氣忍,只為你爹行勢逼臨,怕他知我要歸去,將人廝禁。” |
氣吞河山 | 吞:吞掉。氣勢可以吞沒高山和大河。形容氣勢、氣魄很大。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1章:“稱頌他如何在戰(zhàn)場上橫刀躍馬,氣吞河山,大旗指處,悍賊披靡?!?/td> |
嚙雪吞氈 | 漢朝蘇武被匈奴單于囚禁于大窖中,不供應(yīng)飲食,蘇武乃嚼雪混同氈毛而吞食。事見《漢書·蘇建傳》。后用以比喻困境中艱難的生活。 | 明 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二十一出:“嚙雪吞氈,蘇卿猶?。徊退墒嘲?,到做得神仙侶。這糠呵!縱然吃些何慮?” |
負重吞污 | 見“負重含污”。 | 嚴復·夏曾佑《國聞報館附印說部緣起》:“仁人志士,椎心泣血,負重吞污,圖其所志。” |
吞云吐霧 | 原形容道士修煉養(yǎng)氣,不吃五谷,后形容人吸煙。 | 《梁書 沈約傳》:“始餐霞而吐霧,終凌虛而倒影?!?/td> |
鰲擲鯨吞 | 比喻文辭氣勢磅礴,跌宕起伏。亦作“鰲擲鯨呿”。 | 明 陳汝元《金蓮記 偕計》:“龍浮馬負之圖,已曾抉奧運會;鰲擲鯨吞之句,無不深研。” |
吞風飲雨 | 猶言餐風宿露。形容四處奔波,生活艱辛。 | 明·袁宏道《乞改稿》:“急莫急于國課,去年職開征之始,晝夜焦蒿,吞風飲雨,僅得免于參罰?!?/td> |
鯨吞虎噬 | 像鯨魚和老虎一樣吞食。多比喻吞并土地財物。 | 宋·范仲淹《上執(zhí)政書》:“前代亂離,鯨吞虎噬,無卜世卜年之意,故斯道久缺,反為不急之務(wù)?!?/td> |
吞聲飲泣 | 形容不出聲地悲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9回:“瓊英知道了這個消息,如萬箭攢心,日夜吞聲飲泣,珠淚偷彈?!?/td> |
輕吞慢吐 | 形容歌唱時聲音輕柔,吐詞緩慢。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0回:“妥娘唱畢,大家又稱贊了一會兒,朱貴兒方在輕吞慢吐,嘹嘹嚦嚦,唱將起來?!?/td> |
虎踞鯨吞 | 比喻豪強割據(jù)和相互兼并。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諸將皆來動問,盡皆愕然相顧曰:‘江北百萬之眾,虎踞鯨吞。不爭都督如此,倘曹兵一至,如之奈何?’” |
漆身吞炭 | 漆身:身上涂漆為癩;吞炭:喉嚨吞炭使啞。指故意變形改音,使人不能認出自己。 | 《戰(zhàn)國策·趙策一》:“豫讓又漆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滞烫繛閱?,變其音?!薄妒酚洝ご炭土袀鳌罚骸捌嵘頌閰枺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 |
吞刀吐火 | 古雜劇之一,泛稱魔術(shù)。 | 漢·張衡《西京賦》:“吞刀吐火,云霧杳冥?!?/td> |
網(wǎng)漏吞舟 | 網(wǎng):漁網(wǎng),比喻法網(wǎng);吞舟:吞舟的大魚,比喻大奸。網(wǎng)里漏掉吞舟大魚。比喻法律太寬,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網(wǎng)。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序》:“網(wǎng)漏于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td> |
咽苦吞甘 | 猶咽苦吐甘。偏指吃苦。 | 元關(guān)漢卿《蝴蝶夢》第三折:“想著我咽苦吞甘,十月懷耽,乳哺三年。” |
活剝生吞 | 比喻機械地搬用或生硬地模仿。 | 語出唐·劉肅《大唐新語·諧謔》:“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乃為詩曰:‘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鏡自憐回雪影,時來好取洛川歸’。人謂之諺曰:‘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td> |
吞言咽理 | 指不敢聲張和申辯。 | 《南史·王藻傳》:“其人雖眾,然皆患彰遐邇,事隔天朝,故吞言咽理,無敢論訴?!?/td> |
狼吞虎噬 | 像狼虎那樣吞食咬嚼。比喻極為貪婪殘忍。 | 明·無名氏《鳴鳳記·二相爭朝》:“你辟私門,賄賂行,半朝臣,皆從順。你狼吞虎噬傷殘了萬民百姓,害得那有功臣百事無成?!?/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