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唇的成語
有關唇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唇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反唇相稽 | 反唇:回嘴;頂嘴;稽:爭論;計較。受到指責不服氣;抓住對方話把;反過來責問對方。 | 漢 賈誼《治安策》:“婦姑不相說(悅),則反唇而相稽。” |
掉舌鼓唇 | 炫耀口才,夸夸其談。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79回:“妝女的呈嬌獻媚,令人消魂;耍丑的掉舌鼓唇,令人捧腹?!?/td> |
斗唇合舌 | 猶言耍嘴皮子,賣弄口才。 | 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韓三十五老大漢向同年覓得一副使,而更學斗唇合舌?!?/td> |
共為唇齒 | 比喻互相輔助。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鄧芝傳》:“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td> |
唇槍舌劍 | 嘴唇像槍;舌頭像劍。形容能言善辯;言詞犀利;針鋒相對。也作“舌劍唇槍。” | 元 高文秀《澠池會》一折:“憑著我唇槍舌劍定江山。” |
驢唇不對馬嘴 | 比喻說話寫文章;前言不搭后語;兩不相合。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9卷:“驢唇馬嘴夸我解問,十轉五繞你從朝?!?/td> |
唇亡齒寒 | 亡:沒有。嘴唇?jīng)]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兩者關系密切;相互依存;利害相關。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td> |
唇不離腮 | 比喻關系親近,經(jīng)常待在一起。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2回:“我和娘成日唇不離腮?!?/td> |
反唇相譏 | 反唇:原指翻嘴唇表示不服氣;引申為頂嘴。譏:諷刺、挖苦、嘲笑。反過嘴來譏諷對方。 | 清 俞樾《古書疑義舉例 誤增不字義》:“于是知不善讀書而率臆妄改,皆與古人反唇相譏也?!?/td> |
舌敝唇枯 | 敝:破;枯:枯干。舌頭破爛,嘴唇干焦。形容費盡了唇舌。 | 孫中山《<民報>發(fā)刊詞》:“近時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強中國以比歐美?!?/td> |
共相唇齒 | 唇齒:比喻關系密切,互相依存。比喻互相依存,有共同的利害關系。 | 《魏書·百濟傳》:“或南通劉氏,或北約蠕蠕,共相唇齒,謀陵王略?!?/td> |
吹唇唱吼 | 形容喧鬧喊叫。 | 《南史·侯景傳》:“丑徒數(shù)萬,同共吹唇唱吼而上。” |
挑牙料唇 | 搖動嘴唇。謂吵嘴,爭吵。 |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二折:“又不是挑牙料唇,只待要尋爭覓釁。” |
唇揭齒寒 | 見“唇亡齒寒”。 | |
驢唇馬觜 | 胡扯,瞎說。 | |
焦唇干舌 | 見“焦唇干舌”。 | 《孔子家語·屈節(jié)》:“孤嘗不料力而興吳難,受困會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徒欲與吳王接踵而死。” |
搖唇鼓喙 | 猶言搖唇鼓舌。 | 明·宋濂《送徐大年還淳安序》:“世之好議論者,見其辭祿而歸,搖唇鼓喙,詡詡相夸獎?!?/td> |
鼓舌搖唇 | 同“鼓唇搖舌”。 | 元·高文秀《誶范叔》第二折:“幾時行通利方,憑著咱鼓舌搖唇,立取他封侯拜將。” |
枉費唇舌 | 白費言辭,不起作用。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九回:“這官去后,伯伯仍前舊性不改,卻不枉費唇舌?” |
焦唇敝舌 | 謂費盡口舌。 | 明·呂坤《呻吟語》第二卷:“不然,終日三五聚談,焦唇敝舌,成得甚事?” |
唇焦口燥 | 焦:干。形容說話過多而口唇干燥。 | 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
鼓唇弄舌 | 鼓:撥動,振動。振動嘴唇,撥弄舌頭。形容憑口舌挑撥、煽動或進行游說。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4回:“今已陷之于喪亡,尚不自恥,猶敢鼓唇弄舌于眾諸侯之前耶?” |
乖唇蜜舌 | 形容口齒伶俐,慣于說討人喜歡的甜言蜜語。 | 《醒世姻緣傳》第一百回:“素姐那乖唇蜜舌,又拿著沒疼熱的東西交結童奶奶這伙子人,不惟把他可惡,且都說起他的好處?!?/td> |
鼓唇搖舌 | 耍嘴皮,嚼舌頭。形容耍弄嘴皮進行挑撥煽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們,你鼓唇搖舌的, 自己開心作戲,卻說是稱功頌德呢?!?"" |
鼓舌揚唇 | 轉動舌頭,張開嘴唇。形容開口說唱。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揚唇,唱一年家春盡一年家春?!?/td> |
唇齒相須 | 猶唇齒相依。 | 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四海冶》:“宣鎮(zhèn)東起四海冶、火焰山,接昌鎮(zhèn)、黃花鎮(zhèn)界。四海冶正直黃花鎮(zhèn)北,適當山陵后背,乃唇齒相須之地?!?/td> |
挑唇料嘴 | 見“挑牙料唇”。 | 元·李致遠《還牢末》第一折:“誰與你挑唇料嘴,辨別個誰是誰非?!?/td> |
唇齒相依 | 嘴唇和牙齒互相依靠;比喻雙方關系密切;互相依存;利害與共。也作“唇齒相濟?!?/td>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鮑勛傳》:“王師屢征而未有所克者,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td> |
咂嘴弄唇 | 見“咂嘴弄舌”。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王舉人]眼看見那小學生的仿紙上的名字是荀玫,不覺就吃了一驚;一會兒咂嘴弄唇的,臉上做出許多怪物像?!?/td> |
齒白唇紅 | 牙齒白,嘴唇紅。形容面容美。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0回:“那廝喚做小張三,生得眉清目秀,齒白唇紅。” |
張唇植髭 | 謂唇吻開合。形容滔滔不絕地論列是非的樣子。 | 嚴復《論中國分黨》:“其一則極守舊之人,夙負盛名,為天下所歸往,及見西法,不欲有一事為彼所不知不能也,乃舉聲光化電之粗跡,兵商工藝之末流,毛舉糠秕,附會經(jīng)訓,張唇植髭,不自愧汗?!?/td> |
薄唇輕言 | 形容多嘴,說話隨便。 | 春秋 無名氏《靈樞經(jīng) 逆順肥瘦篇》:“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td> |
膏唇試舌 | 用膏涂嘴唇,用巾揩舌頭。比喻非常想把心里的話說出來。 | 《后漢書·宦者呂強傳》:“群邪項領,膏唇試舌,競欲咀嚼,造作飛條?!?/td> |
唇竭齒寒 | 見“唇亡齒寒”。 | 《莊子·胠篋》:“故曰,唇竭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圣人生而大盜起?!?/td> |
唇干口燥 | 形容說話過多而出現(xiàn)口干舌燥的現(xiàn)象。 | 《古樂府·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干?!?/td> |
銅唇鐵舌 | 比喻雄辯的口才。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3回:“不得賢弟自來力救,便有銅唇鐵舌,也和他分辯不得?!?/td> |
唇輔相連 | 猶言唇齒相依。語本《左傳·僖公五年》:“輔車相依,唇亡齒寒?!?/td> | 語出《左傳·僖公五年》:“輔車相依,唇亡齒寒?!?/td> |
調舌弄唇 | 猶言調唇弄舌。 | 明·徐元《八義記·孤兒出宮》:“須不會調舌弄唇。對天修合方真藥圣,揭榜入宮庭?!?/td> |
唇齒之邦 | 嘴唇與牙齒互相儲存依存。比喻雙方關系密切,利害與共。 | 《三國志·魏志·鮑勛傳》:“王師屢征而未有所克者,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td> |
焦唇干肺 | 謂憂心如焚,肺為之枯干。 | 戰(zhàn)國·衛(wèi)·呂不韋《呂氏春秋·順民》:“三年苦身勞力,焦唇干肺,內(nèi)親群臣,下養(yǎng)百姓,以來其心?!?/td> |
膏唇拭舌 | 潤滑嘴唇,拭凈舌頭。意謂極力用話語打動人,多指讒毀。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宦者呂強傳》:“群邪項領,膏唇試舌,競欲咀嚼,造作飛條。” |
朱唇粉面 | 形容女子貌美。亦指美女。 | 元·高明《琵琶記·牛氏歸奴》:“繡屏前品竹彈絲,擺列的是朱唇粉面?!?/td> |
唇敝舌腐 | 猶唇焦舌敝。 | |
舌敝唇焦 | 敝:破;焦:干。舌頭破爛;嘴唇干焦。形容說話很多;費盡口舌。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夫差內(nèi)傳》:“焦唇干舌,苦身勞力,上事群臣,下養(yǎng)百姓?!?/td> |
搬唇弄舌 | ①挑撥是非。②賣弄口才。 | ①明 徐某《殺狗記 看書苦諫》:“搬唇弄舌,口是心非,到底有失,不可輕信?!雹谠S地山《海角底孤星》:“你們念書人底能干只會在女人面前搬唇弄舌罷?!?/td> |
唇紅齒白 | 嘴唇紅,牙齒白。形容人容貌俊美。 | 明·胡文煥《瓊琚記·桑下戲妻》:“只見唇紅齒白,桃花臉,綠鬢朱顏柳葉眉,因此不忍而去?!?/td> |
唇尖舌利 | 言詞尖利。 | |
唇焦舌敝 | 焦:干;敝:破。嘴唇干,舌頭破。形容說話太多,費盡唇舌。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夫差內(nèi)傳》:“焦唇乾舌,苦身勞力,上事群臣,下養(yǎng)百姓。” |
齰舌緘唇 | 咬舌閉口。形容閉口不言。 | |
口燥唇干 | 口腔和嘴唇都干了。形容話說得很多或費盡口舌。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相和歌辭十一 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干。今日相樂,皆當喜歡?!?/td> |
膏唇販舌 | 猶言膏唇拭舌。販舌,謂賣弄口舌。 | 南朝·陳·徐陵《與楊仆射書》:“其外膏唇販舌,分路揚鑣,無罪無辜,如兄如弟。” |
油嘴花唇 | 形容說話油滑虛浮。 | 清·李玉《清忠譜·創(chuàng)祠》:“日日假忙,說道某鄉(xiāng)紳叫管家來邀;時時搗鬼,說道某官府著農(nóng)民相召。止不過油嘴花唇,無非要騙人錢鈔?!?/td> |
朱唇皓齒 | 鮮紅的雙唇,雪白的牙齒。形容容貌美麗。 | 戰(zhàn)國楚·屈原《大招》:“朱唇皓齒,嫭以姱只。” |
膏唇岐舌 | 猶言膏唇拭舌。岐舌,謂舌頭上?;ㄕ?,說話反復無常。 | 清·錢謙益《復李叔則書》:“生平迂愚,恥以文字媚人,況敢膏唇岐舌,以誑知己?!?/td> |
鼻塌唇青 | 形容臉部傷勢嚴重。 | 李涵秋《廣陵潮》第六五回:“想罷再看看嚴大成,已打得鼻塌唇青,簡直不成模樣?!?/td> |
舌劍唇槍 | 舌如劍,唇象槍。形容爭辯激烈,言詞鋒利,針鋒相對,各不相讓。 | 元 劉唐卿《降桑椹》第一折:“平日之間,別無甚么買賣,全憑著舌劍唇槍,說嘴兒哄人的錢使?!?/td> |
咂嘴舔唇 | 見“咂嘴弄舌”。 | 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十段:“武震卻吃得又香又甜,一面吃一面還咂嘴舔唇的,品著滋味。” |
驢唇不對馬口 | 比喻說話寫文章,前言不搭后語,兩不相合。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94回:“稍一疏神,便說的驢唇不對馬口,那還有什么趣味呢!” |
唇腐齒落 | 比喻讀書諷誦極為勤苦。 | 漢·東方朔《答客難》:“今子大夫修先生之術,慕圣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不可勝記,著于竹帛,唇腐齒落,服膺而不可釋?!?/td> |
喉焦唇干 | 喉嚨和嘴唇都非常干。形容極力勸說。 | 漢·焦延壽《易林》第13卷:“龍馬上山,焦無水泉,喉焦唇干,渴不能言?!?/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