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疑的成語
有關(guān)疑的成語
因篇幅關(guān)系,疑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遲疑不決 | 猶豫疑惑,不能決定。 | 《隋書 段文振傳》:“遲疑不決,非上策也?!?/td> |
疑鄰盜斧 | 疑:懷疑;斧:斧頭。懷疑鄰居偷他的斧頭。指不注重事實根據(jù),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 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說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tài)度,無為而不竊斧也?!?/td> |
疑人疑鬼 | 懷疑這個,懷疑那個。形容非常多疑。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2回:“無奈各房的人都是疑人疑鬼的不安靜,也添了人坐更,于是更加了好些食用。” |
聽微決疑 | 微:隱微。注意細微的情節(jié),解決疑難的問題。形容思想縝密,善于通過聽察解決疑難。 | 《鹖冠子·天則》:“圣王者有聽微決疑之道,能屏讒權(quán)實。” |
將信將疑 | 將:又;且。有些相信;又有些懷疑。形容對事物的看法處于猶豫不決的狀態(tài)。 | 唐 李華《吊古戰(zhàn)場文》:“其存其沒,家莫聞之;人或有言,將信將疑?!?/td> |
疑團莫釋 | 心里有很多疑問,沒有解開。 | 清·許奉恩《里乘》第二卷:“微君言,疑團莫釋!” |
毫不遲疑 | 毫:一點兒。一點兒也不遲疑。 | 毛澤東《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他們毫不遲疑地向土豪劣紳營壘進攻?!?/td> |
毫無疑問 | 不存在問題,十分肯定。 | 鄧小平《關(guān)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毫無疑問,他們的這種威信、影響和經(jīng)驗乃是黨、階級和人民的寶貴財富?!?/td> |
不容置疑 | 容:容許;疑:懷疑。不容許有什么懷疑。指真實、正確和可靠。 | 宋 陸游《謂南文集》:“蓋其靈響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td> |
質(zhì)疑問難 | 質(zhì)疑:請人解答疑難;癌難:對于疑問反復討論、分析或辯論。提出疑難,請教別人或一起討論。 | 清 徐枋《與曾青藜書》:“此既古人之所有取,亦友朋質(zhì)疑問難之一樂也。” |
半信半疑 | 信:相信;疑:懷疑。有些相信;又有點懷疑。對真假不能肯定。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36卷:“若他們聽過了,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安得不惰?” |
滿腹狐疑 | 一肚子的疑惑。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3回:“公子聽如此說,便不好問,只是未免滿腹狐疑?!?/td> |
疑神疑鬼 | 形容神經(jīng)過敏;總是沒有根據(jù)地胡亂猜疑。 | 明 徐光啟《欽奉明旨條畫屯田疏》:“蓋妄信流傳謂戾氣所化,是以疑神疑鬼,甘受戕害?!?/td> |
主少國疑 | 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懼不安。 |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于子乎?屬之于我乎?” |
疑團滿腹 | 疑團:許多弄不清的問題。形容心里充滿了疑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七回:“弄得寶玉滿肚疑團,沒精打采地,歸至怡紅院中?!?/td> |
稽疑送難 | 考察疑端,排除難點。 | 清 張三光《蔣石原先生傳》:“聽斷之暇,進其子弟之秀美者,稽疑送難?!?/td> |
自信不疑 | 相信自己,絕不懷疑。 | 宋·蘇軾《司馬溫公行狀》:“為政之日,自信而不疑。” |
夏蟲疑冰 | 比喻人囿于見聞,知識短淺。 | 語出《莊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td> |
滿腹疑團 | 一肚子弄不清的疑問。指很多弄不清的問題。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7回:“弄得寶玉滿肚疑團,沒精打采,歸至怡紅院中?!?/td> |
疑云滿腹 | 心中充滿了疑惑。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五章:“那時我就懷疑:晚上行軍,怎么可以打燈籠呢?自己疑云滿腹,莫測玄奧。” |
形跡可疑 | 舉止和神情很值得懷疑。形跡:舉動和神色;可疑:值得懷疑。 | 清 孔尚任《桃花扇》:“圓老故交雖多,因其形跡可疑,亦無人代為分辯?!?/td> |
好問決疑 | 喜歡向別人請教,以解決自己的疑問。 | |
毫無疑義 | 疑義:可疑的道理。絲毫沒有使人懷疑的地方。 | 清 劉鶚《老殘游記》第16回:“怎么他毫無疑義,就照五百兩一條命算呢?” |
毋庸置疑 | 毋庸:不必。不必懷疑。 | 柯崗《逐鹿中原》第七章:“勝利仍操我手,這是毋庸置疑的?!?/td> |
狐疑不決 | 狐疑:狐性多疑;猶豫;決:決斷。像狐貍那樣多疑慮而拿不定主意。比喻同事猶猶豫豫;拿不定主意。 | 南朝 宋 班固《后漢書 劉表傳》:“表狐疑不斷,乃遣嵩詣操,觀望虛實?!?/td> |
行跡可疑 | ||
狼顧狐疑 | 指左顧右昐,存有畏懼和猶豫之心。狼顧,狼走路時常常回頭看;狐疑,狐貍本性多疑。 | 孫中山《布告全國同胞書》:“行事或虎頭鼠尾,而存心復狼顧狐疑?!?/td> |
遲疑不斷 | 猶言遲疑不決。 | 唐 韓愈《淪淮西事宜狀》:“遲疑不斷,未有能成其事者也?!?/td> |
以疑決疑 | 用疑惑的認識來判斷捉摸不定的事物。 | 《荀子·解蔽》:“彼愚者之定物,以疑決疑,決必不當。夫茍不當,安能無過乎!” |
疑神見鬼 | 形容非常多疑。同“疑神疑鬼”。 |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五:“少見多怪,一點點兒眉毛大的事兒,就疑神見鬼似地!” |
疑誤天下 | 疑:懷疑。令天下迷惑不解。 | |
群疑滿腹 | 群:多;疑:疑問,困惑。形容猜疑心重。 | 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群疑滿腹,眾難塞于胸中?!?/td> |
疑心生暗鬼 | 指因為多疑而產(chǎn)生各種幻覺和錯誤判斷。 | 宋 呂本中《師友雜志》:“嘗聞人說鬼怪者,以為必無此理,以為疑心生暗鬼,最是切要議論。” |
猶豫狐疑 | 猶豫:遲疑不定;狐疑:狐貍多疑,因指猶疑不決。遲疑不決。 | 戰(zhàn)國·楚·屈原《楚辭·離騷》:“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td> |
疑信參半 | 懷疑相信各占一半。 | 宋 魏了翁《江陵別安撫書》:“少之時,有言人之簠簋不飾者,輒咎其誣人;迨稍涉世,疑信參半,今則信其有是人也?!?/td> |
無可置疑 | 事實明顯或理由充足,沒有什么可以懷疑的。 |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二節(jié):“戰(zhàn)國時某些地區(qū)已能制鋼,無可置疑?!?/td> |
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 懷疑的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的人就不要懷疑他。指用人應充分信任。 | 《金史·熙宗本紀》:“疑人勿使,使人勿疑。自今本國及諸色人,量才通用之。” |
滿肚疑團 | 疑團:弄不清的問題。形容心里充滿了疑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7回:“弄得寶玉滿肚疑團,沒精打采,歸至怡紅院中?!?/td> |
疑鬼疑神 | 懷疑有神怪,魔鬼。①形容疑心太重,胡亂猜疑。亦作“疑神疑鬼”、“疑人疑鬼”、“疑神見鬼”。②形容事物神秘離奇,令人難以捉摸。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如今安公子正在個疑鬼疑神的時候,遇見了這等一個神出鬼沒的腳色?!?/td> |
疑惑不解 | 心中懷疑,不明白。 | 顧寄南《黃橋燒餅》:“他疑惑不解。陳毅同志告訴他,這是準備給俘虜吃的?!?/td> |
疑心生鬼 | 指無中生有地亂猜疑,導致自己嚇唬自己。 | 宋·呂本中《師友雜志》:“嘗聞人說鬼怪者,以為必無此理,以為疑心生暗鬼,最是切要議論?!?/td> |
進退狐疑 | 進退兩難,遲疑不決。 | 唐·李靖《李衛(wèi)公兵法·將務兵謀》:“信任過說,一彼一此,進退狐疑,部伍狼籍?!?/td> |
無庸置疑 | 事實明顯或理由充足,沒有什么可以懷疑的。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4章:“無庸置疑,處在他眼下的地位,這種被別人關(guān)懷所引起的美好情感,簡直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
疑難雜癥 | 難辨或難治的各種病癥。比喻難以理解或解決的問題。 | 魯迅《二心集 風馬?!罚骸叭欢窍旅娴囊粋€名詞,卻不寫尚可,一寫倒成了疑難雜癥?!?/td> |
質(zhì)疑辨惑 | 謂提出疑問,請人解答并加以研究、辨析。 | 明·朱衡《道南源委》卷三:“[張彥清]初從朱子游,得其大旨,后與李公呂質(zhì)疑辨惑,造諧益深?!?/td> |
恫疑虛喝 | 虛張聲勢,恐嚇威脅。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蘇秦列傳》:“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后也。是故洞疑虛喝,驕矜而不敢進?!?/td> |
深信不疑 | 非常相信;毫不懷疑。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夢狼》:“慰藉翁者,咸以為道路訛傳,惟翁則深信不疑?!?/td> |
罪疑從輕 | 疑:不能確定。罪行輕重有可疑之處,只應從輕判處。 | 東漢·班固《漢書·于定國傳》:“其決疑平法,務在哀鰥寡,罪疑從輕,加審慎之心?!?/td> |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 疑:不相信。任用一個人,就不要懷疑他;懷疑一個人,就不要任用他。 | 宋·陳亮《論開誠之道》:“臣愿陛下虛懷易盛,開心見誠,疑則勿用,用則勿疑。與其位,勿奪其職;任徽事,勿間以言?!?/td> |
狐疑不定 | 狐疑:猶豫,狐性多疑。傳說狐貍多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時決定不下來。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4回:“臣為將軍決一死戰(zhàn),萬死不辭,只恐將軍狐疑不定?!?/td> |
恫疑虛猲 | 見“恫疑虛喝”。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齊策》:“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后也,是故恫疑虛猲,高躍而不敢進,則秦不能害齊亦明矣?!?/td> |
疑三惑四 | 懷疑這個懷疑那個。指人多疑。 | |
持疑不決 | 疑:疑慮。心懷疑慮,遲遲不能決定。 | 《周書·薛善傳》:“而崇禮猶持疑不決?!?/td> |
陰疑陽戰(zhàn) | 比喻侵略者氣焰囂張,逼使被侵略者奮起自衛(wèi)。 | 《周易 坤》:“陰疑于陽必戰(zhàn)?!?/td> |
眾難群疑 | 眾人心中都有疑難。 | 三國 蜀 諸葛亮《后出師表》:“群疑滿腹,眾難塞胸。” |
遲疑不定 | 猶言遲疑不決。 | 《易·蒙》“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唐·孔穎達疏:“師若遲疑不定,或再或三,是褻瀆,瀆則不告?!?/td> |
半疑半信 | 有點懷疑,又有點相信。表示對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 唐 元稹《古筑城曲》:“因茲請休和,虜往騎來過。半疑兼半信,筑城猶嵯峨。” |
疑事無功 | 工作信心不足,就不會有效果。 | 戰(zhàn)國·衛(wèi)·商鞅《商君書·更法》:“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td> |
遲疑未決 | 形容拿不定主意。 | 《新五代史 前蜀世家 王建傳》:“昭度遲疑未決,建遣軍士擒昭度親吏于軍門,臠而食之。 |
居之不疑 | 對自己所處的地位,毫不懷疑。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五回:“且說秦鳳梧跟了張露竹洋行里那班人,天天鬧在一起,吃喝頑笑,大家知道他是個有錢的財主,恭維他觀察長,觀察短,秦鳳梧也居之不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