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跡的成語
有關(guān)跡的成語
因篇幅關(guān)系,跡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gè)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浪跡江湖 | 到處漂泊,沒有固定的住處。 | 宋 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13卷:“某不能甘于寒苦,且浪跡江湖?!?/td> |
銷聲匿跡 | 不出聲;不露面。形容隱藏起來或不公開露面。銷:消失。 | 宋 孫光憲《北夢瑣言》第11卷:“然畏穎川知之,遂旅游資中郡,銷聲斂跡,惟恐人知?!?/td> |
來蹤去跡 | 蹤、跡:腳印。來去的蹤跡;指人、物的來歷或事物的前因后果。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6卷:“陸婆向來也曉得兒子些來蹤去跡,今番殺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問他,卻也懷著鬼胎?!?/td> |
息跡靜處 | 息:止息;跡:行跡,腳?。惶帲禾幩?。要想不見行跡,只有自己靜止不動(dòng)。引申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莊子 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shù)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td> |
鷗波萍跡 | 萍:浮萍。鷗鳥戲波,浮萍浪跡。比喻隱居者安逸閑適、自由自在的生活。 | 清·王士慎《池北偶談·談獻(xiàn)二·王公家書》:“事在身外,身在世外,鷗波萍跡,足寄此生?!?/td> |
避影斂跡 | 指隱蔽起來,不露形跡。 | 宋 葉適《劉建翁墓志銘》:“已而敷暢折衷,隱情遁節(jié),如鐿見象,奸民未嘗不避影斂跡也?!?/td> |
墨跡未干 | 寫字的墨跡還沒有干。比喻協(xié)定或盟約剛剛簽訂不久(多用于指責(zé)對方違背諾言)。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4卷:“說猶未了,思溫抬頭一看,壁上留題墨跡未干?!?/td> |
惡跡昭著 | 昭著:顯著,明顯。惡劣的事跡十分明顯,人所共見。形容罪行嚴(yán)重。 | |
畏影惡跡 | 比喻為人愚蠢,不明事理。 | 《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shù)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td> |
萍蹤浪跡 | 象浮萍、波浪一般的無定。比喻到處漂泊,沒有固定的住所。 | 明 徐霖《繡襦記》:“相公這樣人家,萍蹤浪跡,你那里去尋他?” |
名勝古跡 | 風(fēng)景優(yōu)美和有古代遺跡的著名的地方。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45章:“首都所有的名勝古跡都去了兩次以上?!?/td> |
蛛絲馬跡 | 蜘蛛絲;馬蹄痕。比喻隱約可尋的線索。蛛絲:蜘蛛絲;馬跡:馬蹄印。 | 唐 楊筠松《龍經(jīng) 武曲星》:“拋梭馬跡,蛛絲長,梭中自有絲不斷?!?/td> |
遺跡談虛 | 謂舍棄根據(jù)而空談玄虛。 | 宋·程大昌《〈演繁露〉序》:“然有退之(韓愈)之學(xué)則可,無退之之學(xué)而遺跡談虛,恐援據(jù)所及,金根金銀或相貿(mào)易,并可赧矣?!?/td> |
遁跡匿影 | 謂隱藏蹤跡和身形。 |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七》:“但諸公皆不知用兵,聞賊至則盛怒而出,一有敗衄則退然沮喪,遁跡匿影唯恐不密?!?/td> |
遁跡方外 | 猶言避世隱居于僧道中。 | 清·顧文彬《過云樓書畫記·衡山補(bǔ)圖元賢深翠軒詩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愷、秦衡、陸敘,類皆元季遺民,或逃名字宇內(nèi),或遁跡方外,并不欲以姓字傳者?!?/td> |
駢肩接跡 | 同“駢肩累跡”。 | 宋·劉炎《邇言》:“游者駢肩接跡,觀者嘖嘖詠嘆?!?/td> |
鼠跡狐蹤 | 比喻人行蹤鬼祟。 | 明·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史書拈畢》:“羽椿忠大節(jié),而世有責(zé)之備者;蒙鼠跡狐蹤,而世有贊其能者?!?/td> |
鳥跡蟲絲 | 比喻極易消失的事物。 | 清·蔣士銓《臨川夢·了夢》:“養(yǎng)娘真信人也,多勞,可憐他把鳥跡蟲絲收護(hù)的牢?!?/td> |
犬跡狐蹤 | 喻低弱的身手。 | 元·王實(shí)甫《麗春堂》第一折:“他每那祖宗是斑斕的大蟲,料想俺將門下無犬跡狐蹤?!?/td> |
雪泥鴻跡 | 同“雪泥鴻爪”。 | 清·馮珍《摸魚子·寄戴受茲》詞:“去年曾記深宵語,也算雪泥鴻跡?!?/td> |
變跡埋名 | 跡:痕跡,蹤跡。改變行蹤,隱蔽姓名。 | 明·梅鼎祚《玉合記·诇約》:“都?xì)w欲界,輕財(cái)任俠,也屬微塵,雖已變跡埋名,還要棄家訪道?!?/td> |
獸迒鳥跡 | 鳥獸之跡。 | |
藏蹤躡跡 | 躡:輕步行走的樣子。隱秘行蹤,悄悄行動(dòng)。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64回:“且說張橫將引三二百人,從蘆葦中間,藏蹤躡跡,直到寨邊,撥開鹿角,徑奔中軍?!?/td> |
隱跡埋名 | 隱藏行蹤、埋沒名姓以求不使人知。 | 元·關(guān)漢卿《裴度還帶》第二折:“或有山間林下,懷才抱德,隱跡埋名?!?/td> |
畏影避跡 | 比喻庸人自擾,不明事理。 | 先秦 莊周《莊子 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shù)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td> |
不留痕跡 | 指做事徹底,沒有留下蛛絲馬跡。 | 王朔《我是“狼”》:“你甚至能和辦公室里那些和你一樣閑得難受的同事討論怎么才能不留痕跡地殺人絲毫不會(huì)引起懷疑。” |
駢肩疊跡 | 形容人多擁擠。同“駢肩累跡”。 | 清·劉大櫆《乞捐輸以待周急引》:“京師為四方之會(huì),萬民之所聚處,仕宦賓旅,駢肩疊跡?!?/td> |
形跡可疑 | 舉止和神情很值得懷疑。形跡:舉動(dòng)和神色;可疑:值得懷疑。 | 清 孔尚任《桃花扇》:“圓老故交雖多,因其形跡可疑,亦無人代為分辯?!?/td> |
駕肩接跡 | 見“駕肩接武”。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道悟禪師》:“學(xué)徒依附,駕肩接跡;都人士女,向風(fēng)而至?!?/td> |
遁跡空門 | 見“遁入空門”。 | 《天雨花》第五回:“逼得我,此一身,走投無路,因此上,來披剃,遁跡空門?!?/td> |
馬跡蛛絲 | 馬蹄的痕跡,蜘蛛的細(xì)絲。比喻隱約可尋的痕跡和線索。 | 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五回:“明中之暗,正中之側(cè),側(cè)中之正,草蛇灰線,馬跡蛛絲?!?/td> |
駢肩迭跡 | 同“駢肩累跡”。 | |
覓跡尋蹤 | 覓:找;蹤:跡,腳印,指行蹤。到處尋找別人的行蹤。 | 元 吳昌齡《張?zhí)鞄煍囡L(fēng)花雪夜》第一折:“卻待要拄眼睜睛,覓跡尋蹤,莫非他錦陣花營,不曾廝共,險(xiǎn)教咱風(fēng)月無功?!?/td> |
蹤跡詭秘 | 行蹤隱秘難測。 | 《剪燈余話·泰山御史傳》:“率輕狂而自若,蹤跡詭秘,賄賂公行?!?/td> |
遁跡潛形 | 遁、潛:隱藏。跡、形:蹤跡,形跡。指隱藏蹤跡和身形。 | 明·張景《飛丸記·園中落穽》:“若要行刺呵,要隱。當(dāng)遁跡潛形,翦蔓除根才事穩(wěn)?!?/td> |
駢肩累跡 | 同“駢肩累跡”。 | 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夾道之人,相與駢肩累跡,瞻望咨嗟?!?/td> |
浮跡浪蹤 | 謂行蹤不定。 | 明·陳鐸《山坡羊·怨別》套曲:“一任他浮跡浪蹤,終須是有個(gè)相逢?!?/td> |
行跡可疑 | ||
聲銷跡滅 | 銷:通“消”,消失。不公開露面與說話。指隱藏形跡。 | 《北齊書·魏收傳》:“其舒也濟(jì)世成務(wù),其卷也聲銷跡滅。” |
比肩接跡 | 肩膀相靠,足跡相接。形容人多或接連不斷。 | 明 瞿佑《剪燈新話 修文舍人傳》:“賢者槁項(xiàng)黃馘而死于下,不賢者比肩接跡而顯于世?!?/td> |
浮蹤浪跡 | 浮:飄浮;浪:流浪。飄浮不定的蹤影,到處流浪的足跡。比喻四處飄泊,不安定的人或生活。 | 元·王子一《誤入桃園》第三折:“似恁般妄作胡為,敢欺侮咱浮蹤浪跡。” |
比肩迭跡 | 肩膀相靠,足跡相迭。形容人多。 | 唐 柳宗元《與友人論為文書》:“榮古虐今者,比肩迭跡?!?/td> |
血跡斑斑 | 形容留下的血跡很多。 |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ǎn)黨》:“……就是把一個(gè)封建的中國變?yōu)橐粋€(gè)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國的血跡斑斑的圖畫?!?/td> |
比肩疊跡 | 比:并。肩并肩,足跡相疊。形容人多。 | 唐 柳宗元《與友人論為文書》:“榮古虐今者,比肩疊跡?!?/td> |
遁跡黃冠 | 謂避開塵世而做道士。 | 劉復(fù)《奉答王敬先生》:“原來先生是個(gè)留學(xué)日本速成法政的學(xué)生,又是個(gè)‘遁跡黃冠’的遺老,失敬失敬?!?/td> |
浪跡浮蹤 | 到外漫游,行蹤不定。 | 元·白樸《梧桐雨》第四折:“想當(dāng)日恨沖沖,亂離間家業(yè)空,浪跡浮蹤,水遠(yuǎn)山重?!?/td> |
消聲匿跡 | 不公開講話,不出頭露面。形容隱藏起來,不再出現(xiàn)。 | 語出《藝文類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負(fù)薪畫贊》:“禽巢欲遠(yuǎn),魚穴惟深,消聲滅跡,何必山林!” |
寄跡山林 | 隱居山林間,不過問世事。 |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四回:“雖欲寄跡林泉,不但不敢,亦且不忍?!?/td> |
浪跡萍蹤 | 形容蹤跡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樣。 | 吳梅《風(fēng)洞山 埋忠》:“我草澤偷生苦淹留,卻教我浪跡萍蹤向何處投?!?/td> |
踵跡相接 | 同“踵趾相接”。 | 清·昭梿《嘯亭雜錄·梁提督》:“自叢嵐疊嶂間以刀掘路,士卒各懷一鐵釘,踵跡相接,攀釘而上?!?/td> |
匿跡潛形 | 匿:隱藏起來,不讓人知道;潛:隱藏。躲藏起來,不露形跡。 | 元 高文秀《黑旋風(fēng)》第一折:“我只是吞聲忍氣,匿跡潛形?!?/td> |
虎蹤貓跡 | 痕跡,蛛絲馬跡。 | |
杜門絕跡 | 指隱居不出。 | 《后漢書·黨錮傳·劉佑》:“(劉佑)后得赦出……詔拜中散大夫,遂杜門絕跡?!?/td> |
匿跡隱形 | 隱:隱藏。隱藏形跡,不使人知。 | 元 高文秀《黑旋風(fēng)》第一折:“那廝口內(nèi)頑涎望著我面上零,再不和他親折征,我只是吞聲忍氣,匿跡潛形?!?/td> |
惡跡昭著 | 昭著:顯著,明顯。惡劣的事跡十分明顯,人所共見。形容罪行嚴(yán)重。 | 宋·鄭剛中《北山文集·答潼川路于提刑》:“但先列罪人之詞,而繼之以今來勘狀,則惡跡昭著?!?/td> |
鏟跡銷聲 | 指隱藏起來,不公開露面。 | 《晉書·儒林傳論》:“若仲寧之清貞守道,抗志柴門;行齊之居室屢空,棲心陋巷;文博之漱流枕石,鏟跡銷聲;宣子之樂道安貧,弘風(fēng)闡教;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td> |
流風(fēng)遺跡 | 前代流傳下來的風(fēng)尚、陳跡。亦作“流風(fēng)遺躅”。 | 宋·蘇軾《黃州快哉亭記》:“至于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馳騖,其流風(fēng)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td> |
人跡罕至 | 罕:少。人的足跡很少到達(dá)。指荒涼偏辟的地方很少有人來過。 | 漢 荀悅《漢紀(jì) 孝武紀(jì)二》:“而夷狄殊俗之國,遼絕異黨之地,舟車不通,人跡罕至?!?/td> |
匿跡銷聲 | 指隱藏進(jìn)來或不公開露面。 |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錦江,然畏穎川知之,遂旅游資中郡,銷聲匿跡,惟恐人知?!?/td> |
龜文鳥跡 | 指古代的象形文字。 | 唐·張彥遠(yuǎn)《法書要錄》第七卷:“頡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彩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