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術的成語
有關術的成語
有關術的成語共收錄24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駐顏有術 | 有方法保持青春,形容容顏不老。 | |
不學無術 | 術:技術;技藝。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贊》:“然光不學亡術,暗于大理?!?/td> |
計然之術 | 見“計然之策”。 | |
壞人心術 | 使人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的居心。 |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答安東守約問八條(其一)》:“若真能學者,如明鏡在懸,凡物之來,妍媸立辨,豈為彼物所移,何能壞人心術?” |
人海戰(zhàn)術 | 以眾多人數(shù)來進行戰(zhàn)斗或解決問題的方法。 | 毛澤東《丟掉幻想,準備斗爭》:“……不敬師長,共產(chǎn)公妻,人海戰(zhàn)術,總之是一群青面獠牙,十惡不赦的人。” |
心術不定 | 心術:心計。心計難以捉摸。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9回:“不想今日去往無門,非在位次低微,且王倫只心術不定,語言不準,難以相聚?!?/td> |
心術不正 | 指人用心不忠厚,不正派。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9回:“宮曰:‘汝心術不正,我故棄汝!’” |
神術妙計 | 神妙莫測的計謀。 | 明·無名氏《陰山破虜》第一折:“今索請李靖軍師,至邊關用神術妙計可除番虜也?!?/td> |
分身無術 | 分身:分出精力照顧其他方面。沒有一身同時兼顧幾個方面的法術。 | 陸天明《省委書記》:“黃群在另一間屋里陪小揚在燈下做功課,同時又惦記著那邊的馬揚,分身無術,心神不定?!?/td> |
仁心仁術 | 心地仁慈,醫(yī)術高明。 | 《孟子·離婁上》:“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td> |
點金乏術 | 術:法術,方法。沒有點鐵成金的法術。比喻沒有最好的方法籌集錢財,解決貧困。 | 明·徐光啟《恭承新命謹陳急切事宜疏》:“只今遼左用餉不貲,司農(nóng)束手,臣又一一求多,實是點金無術?!?/td> |
點金無術 | 見“點金乏術”。 | 明·徐光啟《恭承新命謹陳急切事宜疏》:“只今遼左用餉不貲,司農(nóng)束手,臣又一一求多,實是點金無術?!?/td> |
回天乏術 | 回天:比喻力量大,能移轉極難挽回的時勢;乏術:缺少方法。比喻局勢或病情嚴重,已無法挽救。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25回:“占元保境有責,回天乏術,請查照前電,任命蕭耀南為湖北督軍,或可挽回危局?!?/td> |
心術不端 | 心地不正派;居心不良。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二十七卷:“好笑那莫稽只想著今日富貴,卻忘了貧賤的時節(jié),把老婆資助成名一段功勞化為春水,這是他心術不端處?!?/td> |
戰(zhàn)略戰(zhàn)術 | 泛指指導或決定全局的策略和作戰(zhàn)具體部署和克敵制勝的謀略。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紅軍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是在這種尖銳的對比上發(fā)生的?!?/td> |
單復之術 | 術:手段、策略。指軍事上的正規(guī)作戰(zhàn)及出奇制勝的戰(zhàn)術。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周魴傳》:“臣知無古人單復之術,加卒奉大略。” |
束手無術 | 同“束手無策”。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七回:“喬道清束手無術,不能解救?!?/td> |
棄道任術 | 《史記·商君列傳》:“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后因以“棄道任術”謂統(tǒng)治者不行王道而行霸術。 | 《史記·商君列傳》:“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td> |
神機妙術 | 機:心思;術:手段,策略。靈巧的心思,奇妙的謀劃。形容計謀高明。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8回:“楊戩神機妙術奇,呂岳空自費心機?!?/td> |
回春之術 | 回春:本指冬去春來,比喻醫(yī)道高明,能治愈難治之病,挽救垂危的病人。術:醫(yī)術。指起死回生的醫(yī)術。參見“妙手回春”。 | |
神術妙法 | 術:手段,策略。神妙莫測的計策。 | 明·無名氏《廣成子》第二折:“師父當展神術妙法,可以立國安邦,顯耀英豪也?!?/td> |
神術妙策 | 術:手段,策略;策:計策。神妙莫測的計策。 | 明·無名氏《黃眉翁》第三折:“老仙長,將你那延壽的神術妙策,說與小官聽者?!?/td> |
知人之術 | 術:手段。指能識別人的才能和品行的眼光。 | 漢·荀悅《漢紀·成帝紀》:“治天下者,曹賢考功則治,簡賢退功則亂,誠審思知人之術,論才選士,必稱其職。” |
教亦多術 | 教:教誨;術:方法。教誨人有多種方法。 | 《孟子·告子下》:“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