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武的成語
有關(guān)武的成語
因篇幅關(guān)系,武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武不善作 | 意思是既動武就不能講斯文。 | 《西游記》第六三回:“常言道:‘武不善作’,但只怕起手處不得留情,一時間傷了你的性命。” |
止戈為武 | 意思是武字是止戈兩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戰(zhàn),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td> |
經(jīng)文緯武 | 治理國家的本領(lǐng),文的武的都具備。 | 唐 許敬宗《定宗廟樂議》:“雖復圣跡神功,不可得而窺測,經(jīng)文緯武,敢有寄于名言?!?/td> |
富貴不淫,威武不屈 | 富:有錢;貴:地位高;淫:惑亂;威武:武力。指不因有錢有勢而惑亂,不因武力或權(quán)勢而脅迫屈服。 | 清·方亨咸《邵村雜記·武風子傳》:“其有道者歟?不然,何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耶?” |
揚威耀武 | 見“揚威曜武”。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五回:“揚威耀武顯神通,走石飛沙弄本事。” |
文治武功 | 政績和戰(zhàn)功。指治理國家和對外用兵都功績顯著。舊時多用為對帝王或重臣的贊譽之詞。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法》:“湯以寬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td> |
踵武前賢 | 踵:腳跟。武:足跡。跟隨著前人的腳步走。比喻效法前人。 | 戰(zhàn)國·楚·屈原《離騷》:“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td> |
入文出武 | 稱人兼?zhèn)湮奈渲?,入朝為文臣,出朝為將帥?/td> | 唐·張說《河西節(jié)度副大使都督安公碑》:“總軍挾郡,入文出武。三十年間,式遏戎虜?!?/td> |
踵武相接 | 同“踵趾相接”。 | 宋·陳亮《跋焦伯強帖》:“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發(fā)絲粟之才,皆得以牽連成就,況且伯強之卓然能自見者乎!” |
威武不能屈 | 威武:武力。不屈從于威勢的鎮(zhèn)懾之下。形容不畏強暴。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td> |
武藝超群 | 武藝:武術(shù)上的本領(lǐng)。也指軍事、戰(zhàn)斗的本領(lǐng)。形容武藝高強,超出一般人。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9回:“據(jù)這柴大官人,名聞寰海,聲播天下的人,教頭若非武藝超群,他如何肯薦上山?” |
文武全才 | 文才與武功同時具備;能文能武。文:文才;武:武藝。 | 《舊五代史 和凝傳》:“和公文武全才而有志氣,后必享重位,爾宜謹事之。” |
揚威曜武 | 炫耀武力,顯示威風。 | 《魏書·蠕蠕匈奴宇文莫槐等傳論》:“是故魏氏祖宗揚威曜武,驅(qū)其畜產(chǎn),收其部落?!?/td> |
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 | 威武:武力;賤:地位低。不屈從于威勢的鎮(zhèn)懾之下,不因貧賤而改變節(jié)操。 | 魯迅《記蘇聯(lián)版畫展覽會》:“而且證明了我們中國,確有許多‘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必說真話的人們?!?/td> |
十八般武藝 | ①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領(lǐng)。亦泛指多種武藝。②比喻多種技能。 | 元 楊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折:“憑著俺十八般武藝,定下了六十四處征塵?!泵?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史進每日求王教頭點撥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锏劍鏈撾,斧鉞并戈戟,牌棒與槍叉。” |
謀臣武將 | 指有計謀的大臣和勇猛的戰(zhàn)將。 | 漢 張衡《南都賦》:“爾其則有謀臣武將,皆能攫戾執(zhí)猛,破堅摧剛?!?/td> |
武斷鄉(xiāng)曲 | 指憑借勢力在民間橫行霸道。 | 《史記 平準書》:“當此之時,網(wǎng)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xiāng)曲。” |
我武惟揚 | 形容威武凌厲,奮發(fā)向上的樣子。 | 《尚書·泰誓中》:“今朕必往,我武惟揚,侵于之疆,取彼兇殘,我伐用張,于湯有光?!?/td> |
武爵武任 | 依據(jù)戰(zhàn)功的大小給以爵位和官職。 | 《商君書 去強》:“興兵而伐,則武爵武任,必勝。” |
蘇武牧羊 | 蘇武:漢朝時人。蘇武寧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38回:“他取筆就畫了一幅蘇武牧羊,畫了又要我題?!?/td> |
繩厥祖武 | 繩:繼續(xù);武:足跡。踏著祖先的足跡繼續(xù)前進。比喻繼承祖業(yè)。 | 《詩經(jīng) 大雅 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 |
耀武揚威 | 耀:炫耀;夸耀;武:武力;揚威:顯示威風。炫耀武力;顯示威風;也作“揚威耀武”。 | 元 鄭光祖《老君堂》第二折:“俺這唐兵人強馬壯,耀武揚威,真?zhèn)€是將勇兵驍也?!?/td> |
韜戈偃武 | 收藏兵器,停止武備。謂息兵修文。 | 《隋書·煬帝紀》:“譯靡絕時,書無虛目,韜戈偃武,天下晏如?!?/td> |
一十八般武藝 | 泛指各種武術(shù)技藝。 | 元 白樸《梧桐雨》楔子:“臣左右開弓,一十八般武藝,無有不會?!?/td> |
乃武乃文 | 本用以贊譽天子之德,指其文經(jīng)天地,武定禍亂。后多指人既有武功又有文德。亦作乃文乃武。 | 語出《書經(jīng) 大禹謨》:“帝德廣運,乃圣乃神,乃武乃文?!?/td> |
文武雙全 | 文:文才;武:武藝。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藝都很出眾。 | 《舊唐書·李光弼傳》:“蘊孫、吳之略、有文武之才?!?/td> |
孔武有力 | 形容人很有力氣。 | 《詩經(jīng) 鄭風 羔裘》:“羔裘豹飾,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td> |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 遵循堯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 | 《禮記 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td> |
才兼文武 | 指人具有文武兩方面的才能。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盧植傳》:“熹平四年,九江蠻反,四府選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蠻寇賓服?!?/td> |
駕肩接武 | 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多。 | 《舊唐書·尹思貞李杰等傳論》:“有唐之興,綿歷年所,骨鯁清廉之士,懷忠抱義之臣,臺省之間,駕肩接武。” |
武昌剩竹 | 比喻尚可備用的材料。 | 《晉書 陶侃傳》:“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會,積雪始晴,聽事前作雪猶濕,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溫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ㄡ敚┭b船。其綜微密,皆此類也?!?/td> |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寬嚴相結(jié)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F(xiàn)用來比喻生活的松緊和工作的勞逸要合理安排。 | 《禮記·雜記下》:“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td> |
整軍經(jīng)武 | 經(jīng):治理。整頓軍隊,經(jīng)營武備。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經(jīng)也。子姑整軍而經(jīng)武乎!” |
威武不屈 | 強暴的壓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堅貞頑強。威武:權(quán)勢;武力。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td> |
不文不武 | 既不能文,又不能武。 | 唐 韓愈《瀧吏》詩:“不知官在朝,有益國家不?得無虱其間,不文亦不武?!?/td> |
偃武修文 | 偃:停止;修:致力于。停止武備;提倡文教。 | 《尚書 武成》:“王來自商,至于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td> |
橫搶武奪 | 見“橫搶硬奪”。 | 郭沫若《羽書集·我們失掉的只是奴隸的鐐銬》:“敵人看到我們的覺醒,因而發(fā)生了恐慌。假面具剝掉了,露出了它們的猙獰的面孔來橫搶武奪?!?/td> |
文經(jīng)武略 | 經(jīng)世的文才和軍事謀略。 | 《隋書·高帝紀》:“文經(jīng)武略,久播朝野?!?/td> |
文德武功 | 治理國家和對外用兵卓有成就。 | 唐·楊炯《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示之以文德,陳之以武功。所以夜戶不扃,所以重門罷柝?!?/td> |
能文善武 | 能:能夠,信任。指人文武雙全。 |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四折:“憑著我能文善武才人敵,俺父親將我來許?!?/td> |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 藝:技藝;貨:財物。學成文武全才,以求得皇帝的賞識重用。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19卷:“陳辛曰:‘我正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粩?shù)日,去赴選場,偕眾伺候掛榜。” |
兵藏武庫,馬入華山 | 兵器藏進武庫,軍馬放入華山。指天下太平。 | 北周 庚信《賀平鄴都表》:“當今鹿臺已散,離宮已遺,兵藏武庫,馬入華山。” |
黷武窮兵 | 濫用兵力,任意征討。 | 《周書 武帝紀論》:“若使翌日之瘳無爽,經(jīng)營之志獲申,黷武窮兵,雖見譏于良吏?!?/td> |
無用武之地 | 沒有使用武力的地方。比喻無法施展才能。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近又新破荊州,威震海內(nèi),縱有英雄,無用武之地。” |
漢武托孤 | 漢武:漢武帝;孤:遺孤。漢武帝把8歲的兒子托霍光輔佐。 | |
棄文就武 | 放棄文業(yè),改從武事。 | 元 無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吾聞詩禮傳家,此子棄文就武,亦各言其志也,曾讀《武經(jīng)七書》么?” |
文經(jīng)武緯 | ①謂文事武功都很出色。②菊花的一種。見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九花山子》。 | 唐·顏真卿《郭公廟碑銘》:“文經(jīng)武緯,訓徒陟步?!?/td> |
文修武偃 | 禮樂教化大行而武力征伐偃息。謂天下太平。 | 唐·王起《黿鼉?yōu)榱嘿x》:“我皇仁治道豐,文修武偃,要荒畢服。” |
繩其祖武 | 繩:繼續(xù);武:足跡。踏著祖先的足跡繼續(xù)前進。比喻繼承祖業(yè)。 | 《詩經(jīng) 大雅 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 |
英雄無用武之地 | 比喻有才能卻沒地方或機會施展。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td> |
朱雀玄武 | 朱雀:南方七星宿的總稱。玄武:北方七星宿的總稱。形容陣容整齊。 | 西漢·戴圣《禮記·曲禮》:“行前朱鳥而后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td> |
文婪武嬉 | 謂文武官員習于安逸,貪婪成性。 | 清·魏源《圣武記》第八卷:“黃殿、李勇、吳外等,因民弗忍,又窺臺吏文婪武嬉,遂謀變也?!?/td> |
左文右武 | 指文武并用。 | 唐·李咸用《遠公亭特丹》詩:“左文右武憐君榮,白銅碮上慚清明。” |
經(jīng)武緯文 | 經(jīng):絲織品的直線;武:武功;緯:絲織品的橫線;文:文治。以武功和文德治理國家。 | 南朝·梁·沈約《棋品序》:“若夫入神造極之靈,經(jīng)武緯文之德,故可與和樂等妙?!?/td> |
赳赳武夫 | 赳赳:雄壯威武的樣子。形容雄壯威武的勇士。 | 《詩經(jīng) 國風 兔置》:“赳赳武夫,公侯好仇?!?/td> |
偃武息戈 | 停息武備,不事戰(zhàn)爭。 | 《后漢書·公孫述傳》:“囂(隗囂)不及此時推危乘勝,以爭天命,而退欲為西伯之事,尊章句,賓友處士,偃武息戈,卑辭事漢,喟然自以文王復出也?!?/td> |
文恬武嬉 | 文官武將都耽于安樂;不以國事為務(wù)。文:文官;武:武將。 | 唐 韓愈《進撰平淮西碑文表》:“相臣將臣,文恬武嬉,習熟見聞,以為當然。” |
宣威耀武 | 耀:炫耀;武:武力。炫耀武力,顯示威風。 | |
勤兵黷武 | 黷:輕率。濫用武力,肆意發(fā)動戰(zhàn)爭。形容極端好戰(zhàn)。 | 凌力《少年天子》第一章:“他終于采納范文程和湯若望的政見,放棄了徒恃軍威的‘勤兵黷武’,采取了招降弭亂的‘文德綏懷’。” |
文弛武玩 | 文武官員玩忽職守。 | 清·夏燮《中西紀事·剿撫異同》:“成廟暮年,深見承平日久,文弛武玩,禁煙之令稍以操切治之,輒啟邊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