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的成語故事
拼音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
基本解釋眾人統(tǒng)一的意志;形成堅固的城墻。比喻團(tuán)結(jié)一致;力量無比強(qiáng) 大。城;城墻。
出處《國語 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p>
東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貴,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時,做了兩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鑄大錢,一件是鑄大鐘。大錢就是幣值高的錢。景王試圖以鑄行大錢的方式來收繳民間的小錢。大鐘即編鐘。景王準(zhǔn)備鑄造兩組巨型編鐘,一組是無射(讀yì),一組是大林。他打算把這兩組編鐘上下懸掛在一起配合著演奏。 景王身邊的大臣單穆公對此很擔(dān)憂,極力加以勸阻。他認(rèn)為鑄大錢不利于流通,是“絕民用以實王府”,是對平民百姓的殘酷掠奪;而鑄大鐘更是勞民傷財,既得不到悅耳的美的享受(鐘過大耳朵承受不了),又加重了百姓的負(fù)擔(dān)。所以這樣做將會使百姓離心,國家危險。但景王聽不進(jìn)去。 司樂大夫伶州鳩也勸阻說,編鐘的聲律強(qiáng)調(diào)和諧,如果百姓怨恨,那就沒有和諧了。他引用民諺“眾心成城,眾口鑠金”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老百姓共同喜歡的東西,很少不實現(xiàn)的;而他們共同厭惡的東西,也很少不廢滅的。但景王還是不聽。三年間,既鑄了大錢,也造了大鐘。結(jié)果是,景王在第二年就死于心疾,周王朝也隨即爆發(fā)了長達(dá)五年之久的內(nèi)亂。
眾志成城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眾志成城)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妖不勝德 | 《史記·殷本紀(jì)》:“臣聞妖不勝德?!?/td> |
安適如常 | 葉圣陶《線下 孤獨》:“待交了春,天氣漸見和暖,就安適如常了。” |
炒魷魚 | 張賢亮《出賣“荒涼”》:“絕對聽從我指示,做不到這點,立即‘炒魷魚’!” |
快馬加鞭 | 明 徐姬《殺狗記 看書苦諫》:“何不快馬加鞭,逕趕至蒼山,救取伯伯?!?/td> |
苦思冥想 | 巴金《創(chuàng)作回憶錄 關(guān)于<激流>二》:“我拿起筆從來不苦思冥想,我照例寫得快,說我‘粗制濫造’也可以,反正有作品在?!?/td> |
主憂臣勞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td> |
不費吹灰之力 | 清 劉鶚《老殘游記》第17回:“他因聽見老殘一封書去,撫臺便這樣的信從,若替他辦那事,自不費吹灰之力?!?/td> |
同心合力 | 《書·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td> |
學(xué)而不厭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喔咿儒睨 | 戰(zhàn)國 楚 屈原《卜居》:“栗斯,喔咿儒睨以事婦人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