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不顧身的成語故事
拼音fèn bù gù shēn
基本解釋奮:振作精神;鼓起干勁。指勇往直前;不顧個人安危。
出處西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奮不顧身的典故
“奮不顧身”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奮勇向前,不顧個人安危。這個成語來源于《漢書·司馬遷傳》,然仆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著名大將,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為騎都尉,率軍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戰(zhàn)斗中,由于寡不敵從,無奈投降了匈奴。聽說李陵投降,漢武帝很是生氣,認為李陵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紛紛指責李陵沒有骨氣。只有太史令司馬遷不這樣認為,他說:“我和李陵一向沒什么交情,但我見他為人很講義氣,孝順父母,友愛兵士。他常常想奮不顧身地解救國家的災難,所以,我認為李陵這次在領兵不到五千的情況下,與數(shù)萬名敵兵對陣,最后由于傷亡慘重,彈盡糧絕,歸路被切斷,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還認為,他這次投降,并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彼抉R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為他是替李陵辯護,是非不分,將他關進了監(jiān)獄,施行“腐刑”。以后,漢武帝還殺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xiàn)他奮不顧身、為國捐軀的愿望。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奮不顧身)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不過爾爾 | 清 沈復《浮生六記 浪游記快》:“其紅門局之梅花,姑姑廟之鐵樹,不過爾爾。” |
眾多非一 | 漢 王充《論衡 別通》:“孔子道美,故譬以宗廟,眾多非一,故喻以百官?!?/td> |
筋疲力竭 | 唐 元稹《有酒》詩:“精衛(wèi)銜蘆塞海溢,枯魚噴沫救池燔。筋疲力竭波更大,鰭焦甲裂身已干?!?/td> |
德容言功 | 語出《禮記·昏義》。見“德言容功”。 |
一文不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佞幸列傳》:“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td> |
今來古往 | 唐·崔玨《道林寺》詩:“今來古往人滿地,勞生未了歸丘墟?!?/td> |
揚威耀武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五回:“揚威耀武顯神通,走石飛沙弄本事?!?/td> |
進銳退速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其進銳者,其退速?!?/td> |
雞胸龜背 | 章炳麟《新方言·釋形體》:“《說文》:‘奚,大腹也?!袢酥^匈(胸)腹間大者為奚匈,呼如雞匈,遂有‘雞胸龜背’之語?!?/td> |
繪聲繪影 | 清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第五卷:“繪聲繪影,字字陰森,綠人毛發(fā),真乃筆端有鬼?!?/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