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
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宋代。蘇軾。 陶淵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臨流班坐,顧瞻南阜,愛曾城之獨秀,乃作斜川詩,至今使人想見其處。元豐壬戌之春,余躬耕于東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嘆,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長短句,以《江城子》歌之。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鳴。北山傾,小溪橫。南望亭丘,孤秀聳曾城。都是斜川當(dāng)日景,吾老矣,寄余齡。
陶淵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臨流班坐,顧瞻南阜,愛曾城之獨秀,乃作斜川詩,至今使人想見其處。元豐壬戌之春,余躬耕于東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嘆,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長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鳴。北山傾,小溪橫。南望亭丘,孤秀聳曾城。都是斜川當(dāng)日景,吾老矣,寄余齡。
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世俗沉沉的醉夢里了悟人生真諦的清醒者,算起來也只有陶淵明,是我的跨越時空的知音。嘗盡世態(tài)炎涼,宦海浮沉,回歸田園依舊躬身耕耘。欣逢昨夜春雨如甘霖,把我的東坡田園滋潤,更有喜鵲報喜來,晴暖氣象新。
最愛聽雪堂西畔一道幽泉的潺潺;最愛看北山傾斜的身姿,還有小溪橫流在山前;南望亭臺丘壑,錯落有致,四望亭的后丘聳立高山巔;這山水田園一一是淵明境界,真真是當(dāng)年斜川再現(xiàn)。嘆一聲吾老矣,就此寄余年。
注釋
江城子:詞牌名,又名“江神子”“村意遠(yuǎn)”。唐詞單調(diào),始見《花間集》韋莊詞。宋人改為雙調(diào),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韻。
陶淵明:一名陶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其游斜川事在晉安帝隆安五年(401),時陶淵明五十歲。斜川:古地名,在今江西都昌、星子之間的鄱陽湖畔。
班坐:依次列坐。
南阜(fù):南山,指廬山。
曾城:山名,在江西星子縣西五里,一名烏石山。
斜川詩:指陶淵明《游斜川》詩。
元豐壬戌(rén xū)之春: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春季。
東坡:蘇軾躬耕處。位于湖北黃岡東面,原為數(shù)十畝久荒的營地,蘇軾在其處筑茅屋五間,名日雪堂。
挹(yì):通“抑”,抑制。
長短句:詞曲的別稱。
了了:明白,清楚。
前生:先出生,此有前輩之意。
卻:還。躬耕:親自耕種。
鳥鵲:喜鵲。
傾:斜,此就山體形成的斜坡而言。
亭丘:即四望亭的后丘。
孤秀聳曾城:孤峙秀美如同聳立的曾城山。曾城,增城山,傳說中的地名。亦泛指仙鄉(xiāng)。
余齡:余生。
參考資料:
1、譚新紅.蘇軾詞全集:湖北辭書出版社,2011:147-148
2、朱靖華.蘇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680-683
3、朱靖華.蘇東坡黃州名篇賞析: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0:129-132
4、鄧紹基.中國古代十大詞人精品全集·蘇軾卷:大連出版社,1998:140-142
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創(chuàng)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蘇軾四十五歲,因“烏臺詩案”得罪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次年冬天,黃州大雪盈尺,十二月二日微雪,至二十五日大雪始晴。下雪期間,蘇軾在東坡營造了房屋蘇軾以為東坡雪堂初春的情景宛如淵明斜川之游,因有此作。
參考資料:
1、唐圭璋 等.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683-684
2、朱靖華.蘇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680-683
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鑒賞
這首詞充滿了強(qiáng)烈的主觀情緒,起筆甚為突兀,直以淵明就是自己的前生。他后來作的《和陶飲酒二十首》序云:“吾飲酒至少,常以把盞為樂,往往頹然坐睡。人見其醉,而吾中了然,蓋莫能名其為醉為醒也。”陶淵明好飲酒,自言:“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fù)醉?!保ā讹嬀贫住沸颍┨K軾能理解淵明飲酒的心情,深知他在夢中或醉中實際上都是清醒的,這是他們的共同之處?!白弑槿碎g,依舊卻躬耕”,充滿了辛酸的情感,這種情況又與淵明偶合,兩人的命運(yùn)何其相似。淵明因不滿現(xiàn)實政治而歸田,蘇軾卻是以罪人的身份在貶所躬耕,這又是兩人的不同之處。但他以曠達(dá)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的逆境,以逆為順,因而“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這些春天富于生氣的景物使他歡欣,感到適意。
詞的下片略敘東坡雪堂周圍的景觀。鳴泉、小溪、山亭、遠(yuǎn)峰,日與耳目相接,正如其《雪堂問潘邠老》所說:“余之此堂,追其遠(yuǎn)者近之,收其近者內(nèi)之,求之眉睫之間,是有八荒之趣。”僅以粗略的幾筆勾畫,表現(xiàn)出田園生活恬靜清幽的境界,“意適于游,情寓于望”,超世遺物。作者接著以“都是斜川當(dāng)日景”作一小結(jié),是因心慕淵明,向往其斜川當(dāng)日之游,遂覺所見亦斜川當(dāng)日之景,同時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陶淵明四十一歲棄官歸田,后來未再出仕,五十歲時作斜川之游。蘇軾這時已經(jīng)四十七歲,躬耕東坡,一切都好像淵明當(dāng)日的境況,而不知是否也會像淵明一樣就此以了余生。那時王安石已罷政數(shù)年,章惇、蔡確等后期變法派執(zhí)政,政治生活黑暗,蘇軾東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產(chǎn)生遲暮之感,有于此終焉之意。結(jié)句“吾老矣,寄馀齡”的沉重悲嘆,說明蘇軾不是自我麻木,盲目樂觀,而是對政局存在深深的憂慮,是“夢中了了”者。
這首詞似隨手寫出,未曾著意經(jīng)營,而詞人胸中自有成熟的構(gòu)想,故下筆從容不迫,不求工而自工。從縱的方面看:醉醒連淵明,淵明連躬耕,躬耕連東坡,東坡連及雪堂與周圍景物,景物連斜川,最后回應(yīng)到陶淵明《游斜川》詩之“開歲倏五十,吾生行歸休”,迤邐寫來,環(huán)環(huán)相扣,總不離于本題。從橫的方面看:寫周圍景物,于所居之東坡則加細(xì),說及一夜至?xí)缘拇河辍⑿虑?;對西南諸景則只大略點出泉、溪、亭、丘,似零珠之散,合之則儼然是一幅東坡坐眺圖,總歸到“都是斜川當(dāng)日景”之內(nèi),誠亦“至今使人想見其處”。以似斜川當(dāng)日之景,引出對斜川當(dāng)日之游的向往,對陶《游斜川》詩結(jié)尾所云“中觴縱遙懷,忘彼千載憂;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當(dāng)亦冥契于心。蘇軾對付逆境有自己的特殊態(tài)度。他對生活有信心,善于從個人痛苦情緒中解脫出來,很快適應(yīng)環(huán)境,將生活安排得很好,隨遇而安。從這首詞里也側(cè)面反映了他與險惡環(huán)境作斗爭的方式:躬耕東坡,自食其力,竊比淵明澹焉忘憂的風(fēng)節(jié),而且對謫居生活感到適意,怡然自樂,令政敵們對他無可奈何。蘇軾有時難免有一點衰遲之感,卻也留心著局勢的變化,注意保存自己,不久神宗皇帝死后,哲宗即位,他又起復(fù),積極從政了。
蘇軾簡介
唐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xué)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dá),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shù)表現(xiàn)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xué)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 蘇軾的詩(285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