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位大人,讀史使人明智,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貞觀朝前車之鑒,歷歷在目。
2.但是貞觀諍諫不可能改變封建*制的本質(zhì),與今天的民主更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3.厥后開元之治雖是媲美貞觀,而貴妃召禍,乘輿播遷,女寵代興,夏娣繼之,亦未始非陰盛之象。
4.貞觀八年,太宗修建永安宮;乾封二年,高宗增建太子宮,九成宮日漸敗落。
5.假如當(dāng)初蔡桓公能虛心聽取扁鵲的勸告,何至于病入膏肓,一命嗚呼呢?如果當(dāng)初唐太宗不能聽取魏征的逆耳之言,又怎么能出現(xiàn)“貞觀之治”呢?善納人言者,昌;不納人言者,亡。
6.李世民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他對內(nèi)發(fā)展經(jīng)濟、安定人民,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chǔ)。
7., 貞觀之治的出現(xiàn)離不開李世民那安邦定國的雄才大略。
8.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出自:唐·吳兢《貞觀政要·君道》為人純正,可以安定天下。吳兢
9.正是因為有了這類的法律規(guī)定,并鼓勵嚴格執(zhí)法,貞觀時期,才出現(xiàn)了“制馭王公、妃子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的政治局面。
10.假如當(dāng)初蔡桓公能虛心聽取扁鵲的勸告,何至于病入膏肓,一命嗚呼呢?如果當(dāng)初唐太宗不能聽取魏征的逆耳之言,又怎么能出現(xiàn)“貞觀之治”呢?善納人言者,昌;不納人言者,亡。
11.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愛女高陽公主大婚,嫁與房遺愛,怎料房遺愛卻心有所屬對自己明媒正娶的妻子不聞不問,一心照顧自己心愛的女子。
12.假如當(dāng)初蔡桓公能虛心聽取扁鵲的勸告,何至于病入膏肓,一命嗚呼呢?如果當(dāng)初唐太宗不能聽取魏征的逆耳之言,又怎么能出現(xiàn)“貞觀之治”呢?善納人言者,昌;不納人言者,亡。
13.貞觀年間,太宗皇帝捎平群雄,大定天下,治世有方而受萬民擁戴,百姓安居樂業(yè),父慈子孝,盡享天倫。
14.在伊吾(哈密)、鄯善等國臣服于唐朝之后,唐朝又于貞觀十四年攻滅了西域上的絆腳石?高昌國,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護府。
15.假如當(dāng)初袁紹能禮賢下士,虛心聽取許攸的勸告,何至于痛失烏巢。兵敗官渡呢?假如當(dāng)初唐宗不能聽取魏征逆耳忠言,又怎能出現(xiàn);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呢?善納忠言者昌;拒納人言者亡。
16.后人稱道的“貞觀之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唐太宗具有“安不忘危、治不忘亂”的憂患意識。
17.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出自:唐·吳兢《貞觀政要·君道》為人純正,可以安定天下。吳兢
※ "貞觀"造句求知網(wǎng)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