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跡五首·其三》翻譯及注釋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譯文: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xiāng)村至今留存。
注釋: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明妃:指王昭君。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譯文: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注釋:去:離開。紫臺:漢宮,紫宮,宮廷。朔漠:北方的沙漠。青冢:指王昭君的墳?zāi)埂?/p>
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夜月一作:月夜環(huán)佩一作:環(huán)珮)
譯文: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里環(huán)佩叮當是昭君歸魂。
注釋:省識:略識。春風(fēng)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譯文: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diào),曲中抒發(fā)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杜甫簡介
唐代·杜甫的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 杜甫的詩(113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