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薪行》鑒賞
原文
夔州處女發(fā)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
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長咨嗟。
土風坐男使女立,應(yīng)當門戶女出入。
十猶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yīng)供給。
至老雙鬟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釵并。
筋力登危集市門,死生射利兼鹽井。
面妝首飾雜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賞析
此詩寫出了夔州婦女的勤勞困苦,表現(xiàn)了詩人對她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結(jié)句答問,正是深意所在。詩中通過對夔州一帶重男輕女風俗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勞動婦女的深切關(guān)懷和同情,也是杜甫一貫的憂國憂民思想的具體反映。
開頭四句并非著意寫夔州的生活習俗,而是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歷史性的社會問題。《后漢書·周舉傳》指出當時的社會弊病是:“內(nèi)積怨女,外有曠夫?!边@在安史之亂以后的唐朝社會同樣存在。女子“上頭”后一般至十六、七歲即出嫁,而夔州女已經(jīng)頭發(fā)半自,四五十歲了,仍然是找不到丈夫的老處女,原因是她們遭逢喪亂,男丁減員,女子嫁不出。夔州處女被安史之亂葬送了青春年華,所以抱恨終生,令人嘆息?!翱白舌怠保蛔鳌伴L咨嗟”,用“堪”字是表現(xiàn)作者對夔州處女命運的哀憐和悲嘆,而用“長”字則是夔州處女的自怨自悒。
此詩的第二個層次,即“土風”以下二句,著重寫男尊女卑、男逸女勞的當?shù)仫L俗。女子同時肩負著男人和女人的兩種義務(wù),承受著心理和體力的雙重折磨,卻處在男人的附屬地位上。
“十有”以下八句是對夔州婦女日常生活的具體描寫,也可以說是詩的第三個層次。這一層寫得很有特色,八句之中兩兩交叉,分別寫夔州女的勞動和妝束。她們十之八九要砍柴、賣柴,換的錢來養(yǎng)家糊口。女子既要維持家計,又要應(yīng)付官府攤派,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老處女的肩上。接下去兩句寫她們的服飾,頗有畫龍點睛之妙。杜甫寫的是老處女,所以她們把頭發(fā)挽成垂頸的雙鬟。因為是處女,她們愛美的心思尚未泯滅,盡管頭發(fā)已經(jīng)半白了,上面卻插著銀釵和野花山葉等飾物。這些還只是作為鋪墊,目的是寫夔州處女的操勞之苦。滾西一帶的集市在高處,她們背著柴草拼力爬高到市集上出賣。對于“死生射利兼鹽井”句,意思是背鹽只賺得蠅頭微利,是販私鹽,是偷偷摸摸地販賣私鹽,這樣“死生射利”四字才有著落。夔州女除了負薪,還得背鹽。在唐代鹽鐵由國家專賣,販私鹽不允許,但可以多賺一點錢。她們冒著生命危險去販賣一點私鹽,并不是像大商人那樣為了屯積居奇。杜甫把史書中的“乘時射利”和“豪賈射利”改為“死生射利”,正是為了說明背鹽女子像獲取獵物一樣冒險掙錢?!八郎倍质嵌ㄐ缘?,“射利”二字是繪形的。正因為負薪女掙扎在饑寒和死亡線上,所以她們備感生活的艱辛,揮淚度日。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酸的圖畫。
最后二句是反詰語,用以照應(yīng)全篇,意謂夔州處女老大嫁不出去,并不是因為她們長得粗丑,美貌動人的王昭君的故鄉(xiāng)不就是在這一帶嗎?這里的“巫山”與宋玉《高唐賦》的巫山神女無直接關(guān)系,當指地名而言,但其中也包含著此地自古出美人的意思,從而增強了全詩的譏刺意味。
此七言古詩,在現(xiàn)存杜詩中系一首頗為別致、耐人尋味的風土詩。詩以貧苦的勞動婦女為題材,其描繪當時夔州一帶的農(nóng)村婦女,乃具有典型之意義。杜甫對此不僅寄以深厚的同情,且在最后“若道巫山”二句中,尤針對封建統(tǒng)治者誣蔑勞動婦女為“鹿丑”的不實之詞,理正詞嚴地予以駁斥。此在全部古典詩歌史上乃是鮮見的。詩寫土風,文字質(zhì)樸。
杜甫簡介
唐代·杜甫的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