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懷古鑒賞
注:王珪時任北宋左相,寫作此詩北宋在與西夏的兩次戰(zhàn)爭中均遭失敗。
首句破題,兼點時、地。為排解鄉(xiāng)思而懷古,但往事如煙,相隔久遠,難以追尋。獨自踟躕江邊古城,撲入眼簾的只有蕭索的秋景。“悠悠”、“獨上”、“滿目秋”,開篇即為全詩籠罩了一層孤寂、蕭索的氣氛,并與尾聯(lián)的“故國凄涼’‘誰與問”形成呼應。
中間二聯(lián),即承接“獨上江城滿目秋”,著力描寫詩人眼中的秋光。晚煙凄迷中,一只水鳥孤零零地落在僻靜無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瀝瀝,江面上稀落地飄零著幾片帆影,駛向歸途。蕭瑟的晚風,把山麓層林的紅葉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陰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壓垮。一句一景,猶如四幅畫屏,物象雖不同,卻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蕭瑟,創(chuàng)造了一個寥落清冷的意境。
中間二聯(lián),融情于景,鍛字煉句,顯出作者藝術匠心。用“蕭蕭”“慘慘”修飾“暮吹”與“寒云”,摹聲繪色,寫出了晚風凄景,寒云慘淡,也寫出了作者的心緒;“驚”運用擬人手法,既寫出了秋風中“紅葉”飄零的情狀,也寫出了詩人心頭之“驚”;“壓”既形象地寫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現(xiàn)出詩人心情之沉重。
尾聯(lián)歸結(jié)全詩,為金陵秋景圖點睛。這歷史上虎踞龍盤、人杰地靈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涼,無人過問;登臨此地,誰也沒有往日那種激揚分發(fā)、躊躇滿志的風情氣韻?!肮蕠鄾觥睉敖菨M目秋”,“誰與問”應“獨上”?!叭诵臒o復更風流”,由以上種種風物,水到渠成地誘發(fā)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體現(xiàn)了詩人深深的憂思。
北宋立國不久,逐漸形成積弱集貧的局面。時任左相的作者,對國勢日益衰微,感觸必深?!肮蕠鄾觥蔽幢刂皇堑豕胖?,很可能是感慨國勢的時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這首詩格調(diào)的寥落沉郁,與昂奮進取的盛唐氣象迥然有別。宋朝立國不久,逐漸形成積貧積弱的痼疾,旨在緩和危機的王安石變法,雖部分地達到了“富國”的目的,但“強兵”的效果甚微。元豐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進行兩次戰(zhàn)爭,都慘遭失敗。第二次的“永樂之敗”,喪師二十萬,神宗“臨朝痛悼,為之不食”(《宋史紀事本末》卷四十)。當時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對國勢日益凌夷,感觸必深。《金陵懷古》的“故國凄涼”之嘆,未必只是一般的發(fā)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國勢的時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王珪簡介
唐代·王珪的簡介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王珪進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國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贈太師,謚文恭。王珪歷仕三朝,典內(nèi)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自執(zhí)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時稱“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端膸烊珪份嬘小度A陽集》四十卷。
...〔 ? 王珪的詩(13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