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曲譯文及注釋
譯文
鸀鳥雙雙飛離水面,水滿小塘,菰蒲深處,鴛鴦兩兩戲水。
船槳劃在滿是白蘋的水面上,我歸來已晚,只看到秋日岸邊的蘆絮像霜一樣。
我將一葉小舟系在岸邊林蔭下,上岸來,一陣秋風(fēng)吹得我兩鬢生起白發(fā)。
我不理萬事,醉后又醒,只希望永遠(yuǎn)占據(jù)江上,欣賞這一輪明月。
注釋
屬玉:鸀,水鳥名,似鴨而大,長頸赤目,紫紺色。
菰蒲:菰,即茭白;蒲,即蒲草。
白蘋:即白蘋,水草。棹:槳。
林樾:指樹林叢聚成蔭處。
清江曲鑒賞
這首詩寫于詩人三十七歲以前。清江曲是蘇庠泛舟清江所作。詩人一生主要過著遁跡江湖的隱居生活,這首詩便以其自得其樂的心情,描繪了嘯傲江湖、放任自適的閑逸生活。清江,泛指詩人居處附近的一條清澈江河。
前六句所寫,既是詩人隱逸生活的一日,又是長年生活的縮影。一二句寫觀賞。詩人生活在江河邊,觸目之景,最多的是水鳥:鸀常常嬉戲在塘水中,不過一有動靜,便雙雙驚起,飛離水面;倒是偶居不離的鴛鴦,在那菰蒲深處,“相對浴紅衣”,可以不受外界“騷擾”。長時(shí)間地觀賞這些可愛而有靈性的水鳥,詩人感到有趣,感到欣喜。三、四句寫歸來。徜徉在“清江”之上,其樂無窮,詩人流連忘返,待回來時(shí),往往天色已晚。槳劃到白蘋盛開的岸邊,他向岸上望去,只見岸上挺立著叢叢蘆葦。雪白的蘆花連成一片,好像是給兩岸鋪上了一層皚皚的濃霜。情景如畫,詩人心曠神怡。五、六句寫系舟。將一葉扁舟系在岸邊林蔭下,上得岸來,迎面一陣蕭蕭秋風(fēng),吹起了詩人兩鬢花白頭發(fā)。如平鏡的水面上起了一陣漣漪,詩人心田也掠過一個念頭:對那些熱衷于用世的人來說,這種江湖隱逸生活太平淡乏味了,不過,他卻覺得其中有無限的清情趣。因此最末兩句,詩人表明自己的志趣?!叭f事不理”,指不問人事,不與世事。觀其一生出處,這里有著詩人與現(xiàn)實(shí)不合作的意味在內(nèi)?!芭髟隆?,指賞玩月色。詩人聲稱:我就喜愛這種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的生活,萬事都不必、也不愿去理會,每日除了醒復(fù)醉、醉復(fù)醒外,便是“長占煙波弄明月”,小楫輕舟,永遠(yuǎn)占據(jù)在煙波江上,優(yōu)哉游哉地觀賞風(fēng)景,玩賞月色,這是十分舒心愜意的。
這首詩,以屬玉、鴛鴦、菰蒲、白蘋、蘆花、扁舟、林樾等景物,創(chuàng)造出一種幽美清新的江湖世界,活動在其間的詩人,又是一位孤高出塵、自由不羈的隱逸者,因此,全詩給人以一種脫盡塵世煙火的感覺,而使蘇軾大為贊賞:“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誰復(fù)疑其非也?”(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認(rèn)為可與李白詩媲美。其與李白詩相似處有二:寄情山水、縱酒行樂、蕭散灑脫的不群風(fēng)致相似;隨興揮灑、辭氣夸張、清新自然的飄逸風(fēng)神相似。
蘇庠簡介
唐代·蘇庠的簡介
蘇庠(1065~1147)南宋初詞人。字養(yǎng)直,初因病目,自號眚翁。本泉州人,隨父蘇堅(jiān)徙居丹陽(今屬江蘇)。因卜居丹陽后湖,又自號后湖病民。蘇堅(jiān)有詩名,曾與蘇軾唱和,得蘇軾賞識,并因蘇軾稱譽(yù)其詩而聲名大振。徽宗大觀、政和之際,蘇庠曾依蘇固與徐俯、洪芻、洪炎、潘淳、呂本中、汪藻、向子諲等結(jié)詩社于江西。在澧陽(今湖南澧縣)筑別墅以供游憩。其后居京口。高宗紹興年間,蘇庠與徐俯同被征召,獨(dú)不赴,隱逸以終。
...〔 ? 蘇庠的詩(7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