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v日本v欧美v在线播放|伊人网中文字幕

<nav id="3u6n6"></nav><samp id="3u6n6"><tr id="3u6n6"><track id="3u6n6"></track></tr></samp>
    <legend id="3u6n6"><fieldset id="3u6n6"></fieldset></legend>

      
      

    1. 首頁 > 古籍 > 水經(jīng)注詩人 > 卷三十九

      卷三十九

      酈道元Ctrl+D 收藏本站

      原文

        洭水出桂陽縣盧聚,水出桂陽縣西北上驛山盧溪,為盧溪水,東南流徑桂陽縣故城,謂之洭水?!兜乩碇尽吩唬簺龉痍?,南至四會是也。洭水又東南流,嶠水注之,水出都嶠之溪,溪水下流,歷峽南出,是峽謂之貞女峽。峽西岸高巖,名貞女山。山下際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狀如女子,故名貞女峽。古來相傳,有數(shù)女取螺于此,遇風(fēng)雨晝晦,忽化為石。斯誠巨異,難以聞信。但啟生石中,摯呱空桑,抑斯類矣。物之變化,寧以理求乎?溪水又合洭水。洭水又東南入陽山縣,右合漣口,水源出縣西北百一十里石塘村,東南流,水側(cè)有豫章木,本徑可二丈,其株根猶存,伐之積載,而斧跡若新。羽族飛翔不息,其旁眾枝,飛散遠(yuǎn)集,鄉(xiāng)亦不測所如,惟見一枝,獨(dú)在含洭水矣。漣水東南流注于洭。洭水又東南流,而右與斟水合。水導(dǎo)源近出東巖下,穴口若井,一日之中,十溢十竭,信若潮流,而注洭水。洭水又南徑陽山縣故城西,耆舊傳曰:往昔縣長臨縣,輒遷擢超級,太史徑觀言勢使然。掘斷連岡,流血成川,城因傾阤,遂即傾敗。閣下大鼓,飛上臨武,乃之桂陽,追號圣鼓,自陽山達(dá)乎桂陽之武步驛,所至循圣鼓道也。其道如塹,迄于鼓城矣。洭水又徑陽山縣南,縣故含洭縣之桃鄉(xiāng),孫皓分立為縣也。洭水又東南流也。東南過含洭縣,應(yīng)劭曰:洭水東北入沅。瓚注《漢書》,沅在武陵,去洭遠(yuǎn),又隔湘水,不得入沅。洭水東南,左合翁水。水出東北利山湖,湖水廣圓五里,潔逾凡水,西南流注于洭,謂之翁水口??谝严?,東岸有圣鼓杖,即陽山之鼓杖也。橫在川側(cè),雖沖波所激,未嘗移動。百鳥翔鳴,莫有萃者。船人上下,以篙撞者,輒有瘧疾。洭水又東南,左合陶水,水東出堯山。山盤紆數(shù)百里,有赭巖迭起,冠以青林,與云霞亂采。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陵,有大堂基,耆舊云,堯行宮所。陶水西徑縣北,右注洭水。洭水又徑含洭縣西。王歆《始興記》曰:縣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岡。咸康中,郡民張魴為縣,有善政,白鹿來游,故城及岡并即名焉。

        南出洭浦關(guān),為桂水。

        關(guān)在中宿縣。洭水出關(guān),右合溱水,謂之洭口?!渡胶=?jīng)》謂之湟水。

        徐廣曰:湟水一名洭水,出桂陽,通四會,亦曰洭水也。漢武帝元鼎元年,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征南越,出桂陽,下湟水,即此水矣。桂水其別名也。深水出桂陽盧聚,呂忱曰:深水,一名邃水,導(dǎo)源盧溪,西入營水,亂流營波,同注湘津。許慎云:深水出桂陽南平縣也?!督?jīng)》書桂陽者,縣本隸桂陽郡,后割矚始興。縣有盧溪、盧聚山,在南平縣之南,九疑山東也。

        西北過零陵營道縣南,又西北過營浦縣南,又西北過泉陵縣,西北七里至燕室,邪入于湘。

        水上有燕室丘,亦因?yàn)榫勖?。其下水深不測,號曰龍淵。鐘水出桂陽南平縣都山,北過其縣東,又東北過宋渚亭,又北過鐘亭,與漼水合。

        都山即都龐之嶠,五嶺之第三嶺也。鐘水即嶠水也。庾仲初曰:嶠水南入始興溱水,注于海。北入桂陽,湘水注于江是也。漼水,即桂水也。漼、桂聲相近,故字隨讀變,《經(jīng)》仍其非矣。桂水出桂陽縣北界山,山壁高聳,三面特峻,石泉懸注,瀑布而下。北徑南平縣,而東北流屆鐘亭,右會鐘水,通為桂水也。故應(yīng)劭曰:桂水出桂陽,東北入湘。

        又北過魏寧縣之東,魏寧,故陽安也。晉太康元年改曰晉寧??h在桂陽郡東,百二十里??h南、西二面,阻帶清溪,桂水無出縣東理,蓋縣邑流移,今古不同故也。又北入于湘。

        耒水出桂陽郴縣南山。

        耒水發(fā)源出汝城縣東烏龍白騎山,西北流徑其縣北,西流三十里,中有十四瀨,各數(shù)百步,濬流奔急,竹節(jié)相次,亦為行旅溯涉之艱難也。又西北徑晉寧縣北,又西,左合清溪水口,水出縣東黃皮山,西南流歷縣南,又西北注于耒水。汝城縣在郡東三百余里,山又在縣東,耒水無出南山理也。又北過其縣之西,縣有淥水,出縣東俠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謂之程鄉(xiāng)溪??ぶ镁乒?,醞于山下,名曰程酒,獻(xiàn)同酃也。耒水又西,黃水注之。水出縣西黃岑山,山則騎田之嶠,五嶺之第二嶺也。黃水東北流。按盛弘之云:眾山水出注于大溪,號曰橫流溪。溪水甚小,冬夏不干,俗亦謂之為貪泉,飲者輒冒于財賄,同于廣州石門貪流矣。廉介為二千石,則不飲之。昔吳隱之挹而不亂,貪豈謂能渝其貞乎?蓋亦惡其名也。劉澄之謂為一涯溪,通四會,殊為孟浪而不悉也。庾仲初云:嶠水南入始興溱水,注海。即黃岑水入武溪者也。北水入桂陽湘水,注于大江,即是水也。右則千秋水注之。水出西南萬歲山,山有石室,室中有鐘乳。山上悉生靈壽木,溪下即千秋水也。水側(cè)民居,號萬歲村。其水下合黃水,黃水又東北徑其縣東,右合除泉水。水出縣南湘陂村,村有圓水,廣圓可二百步,一邊暖,一邊冷。冷處極清綠,淺則見石,深則見底。暖處水白且濁,玄素既殊,涼暖亦異,厥名除泉,其猶江乘之半湯泉也。水盛則瀉黃溪,水耗則津徑輟流。郴,舊縣也,桂陽郡治也,漢高帝二年分長沙置。《地理志》曰:桂水所出,因以名也。王莽更名南平,縣曰宣風(fēng)。項(xiàng)羽遷義帝所筑也??h南有義帝冢,內(nèi)有石虎,因呼為白虎郡?!稏|觀漢記》曰:茨充,字子河,為桂陽太守,民惰懶,少粗履,足多剖裂,茨教作履。今江南知織履,皆充之教也。黃溪東有馬嶺山,高六百余丈,廣圓四十許里。漢末,有郡民蘇眈,棲游此山?!豆痍柫邢蓚鳌吩疲喉瘢豢h人。少孤,養(yǎng)母至孝。言語虛無,時人謂之癡。常與眾兒共牧牛,更直為帥,錄牛無散。每至眈為帥,牛輒徘徊左右,不逐自還。眾兒曰:汝直,牛何道不走耶?眈曰:非汝曹所知。即面辭母云:受性應(yīng)仙,當(dāng)違供養(yǎng)。涕泗。又說:年將大疫,死者略半。穿一井飲水,可得無恙。如是有哭聲甚哀。后見眈乘白馬,還此山中,百姓為立壇祠,民安歲登,民因名為馬嶺山。黃水又北流注于耒水,謂之郴口。耒水又西徑華山之陰,亦曰華石山,孤峰特聳,枕帶雙流。東則黃溪、耒水之交會也。耒水東流沿注,不得北過其縣西也。兩岸連山,石泉懸溜,行者輒徘徊留念,情不極已也。

        又北過便縣之西,縣故惠帝封長沙王子吳淺為侯國,王莽之便屏也??h界有溫泉水,在郴縣之西北,左右有田數(shù)千畝,資之以溉。常以十二月下種,明年三月谷熟,度此水冷,不能生苗。溫水所溉,年可三登。其余彼散流,入于耒水也。又西北過耒陽縣之東,耒陽,舊縣也,蓋因水以制名。王莽更名南平亭。東傍耒水,水東肥南,有郡故城??h有溪水,東出侯計山,其水清轍,冬溫夏冷。西流謂之肥川。川之北有盧塘。塘他八頃,其深不測,有大魚常至,五月輒一奮躍,水涌數(shù)丈,波襄四陸,細(xì)魚奔迸,隨水登岸,不可勝計。又云:大魚將欲鼓作,諸魚皆浮聚。水側(cè)注。西北徑蔡洲,洲西即蔡倫故宅,傍有蔡子池。倫,漢黃門,順帝之世,搗故魚網(wǎng)為紙,用代簡素,自其始也。

        又北過酃縣東,縣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資以給釀,酒甚醇美,謂之酃酒,歲常貢之。湖邊尚有酃縣故治,西北去臨承縣十五里。從省隸?!妒葜尽吩唬捍髣e水南出耒陽縣太山,北至酃縣入湖也。

        北入于湘。

        耒水西北至臨承縣,而右注湘水,謂之耒口也。

        洣水出荼陵縣上鄉(xiāng),西北過其縣西,水出江州安成郡廣興縣太平山,西北流,徑荼陵縣之南。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節(jié)侯訢之邑也。王莽更名聲鄉(xiāng)矣。洣水又屈而過其縣,西北流注也?!兜乩碇尽分^之泥水者也。

        又西北過攸縣南,攸水出東南安成郡安復(fù)縣封侯山,西北流徑其縣北,縣北帶攸溪,蓋即溪以名縣也。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則為攸輿侯,即《地理志》所謂攸縣者也。攸水又西南流入荼陵縣,入于洣水也。

        又西北過陰山縣南,縣本陽山縣也,縣東北猶有陽山故城,即長沙孝王子宗之邑也。言其勢王,故塹山堙谷,改曰陰山縣??h上有容水,自侯曇山下注洣水,謂之容口。水有大穴,容一百石,水出于此,因以名焉。洣水又西北徑其縣東,又西徑歷口??h有歷水,下注洣,謂之歷口。洣水又西北,與洋湖水會。水出縣西北樂藪岡下洋湖,湖去岡七里,湖水下注洣,謂之洋湖口。洣水東北有峨山,縣東北又有武陽龍尾山,并仙者羽化之處。上有仙人及龍馬跡,于其處得遺詠,雖神棲白云,屬想芳流,藉念泉鄉(xiāng),遺詠在茲。覽其余誦,依然息遠(yuǎn),匪直邈想霞蹤,愛其文詠可念,故端犢抽札,以詮其詠。其略曰:登武陽,觀樂藪,峨嶺千蕤洋湖口,命蜚螭,駕白駒,臨天水,心踟躕,千載后,不知如。蓋勝賞神鄉(xiāng),秀情超拔矣。又西北入于湘。

        流水出醴陵縣東漉山,西過其縣南,醴陵縣,高后四年,封長沙相侯越為國??h南臨淥水,水東出安城鄉(xiāng)翁陵山。余謂漉、淥聲相近,后人藉便,以淥為稱,雖翁陵名異,而即麓是同。屈從縣西,西北流至流浦,注入于湘。瀏水出臨湘縣東南瀏陽縣,西北過其縣,東北與澇水合。瀏水出縣東江州豫章縣首裨山,導(dǎo)源西北流,徑其縣南,縣憑溪以即名也。又西北注于臨湘縣也。

        西入于湘。

        水出豫章艾縣,《春秋左氏傳》曰:吳公子慶忌諫夫差,不納,居于艾是也。王莽更名治翰。

        西過長沙羅縣西,羅子自枝江徙此,世猶謂之為羅侯城也。水又西流,積而為陂,謂之町湖也。又西至累石山,入于湘水?! ±凼皆诒?,亦謂之五木山,山方尖如五木狀,故俗人藉以名之。山在羅口北。水又在羅水南,流注于湘,謂之東町口者也。

        贛水出豫章南野縣西,北過贛縣東,《山海經(jīng)》曰:贛水出聶都山,東北流注于江,入彭澤西也。班固稱南野縣,彭水所發(fā),東入湖漢水。庾仲初謂大庾嶠水,北入豫章,注于江者也?!兜乩碇尽吩唬涸フ滤鲒M縣西南,而北入江。蓋控引眾流,總成一川,雖稱謂有殊,言歸一水矣。故《后漢郡國志》曰:贛有豫章水。雷次宗云:似因此水為其地名。雖十川均流,而此源最遠(yuǎn),故獨(dú)受名焉。劉澄之曰:縣東南有章水,西有貢水,縣治二水之間。二水合贛字,因以名縣焉。是為謬也,劉氏專以字說水,而不知遠(yuǎn)失其實(shí)矣。豫章水導(dǎo)源東北流,徑南野縣北。贛川石阻,水急行難。傾波委注,六十余里,又北徑贛縣東,縣即南康郡治,晉太康五年分廬江立。豫章水右會湖漢水,水出雩都縣,導(dǎo)源西北流,徑金雞石,其石孤竦臨川,耆老云:時見金雞出于石上,故石取名焉。湖漢水又西北徑贛縣東,西入豫章水也。

        又西北過廬陵縣西,廬陵縣,即王莽之桓亭也?!妒葜尽贩Q:廬水西出長沙安成縣。武帝元光六年,封長沙定王子劉蒼為侯國,即王莽之用成也。吳寶鼎中立,以為安成郡,東至廬陵入湖漢水也。

        又東北過石陽縣西,漢和帝水平九年,分廬陵立。漢獻(xiàn)帝初平二年,吳長沙桓王立廬陵郡,治此。豫章水又徑其郡南,城中有井,其水色半清半黃,黃者如灰汁,取作飲粥,悉皆金色,而甚芬香。

        又東北過漢平縣南,又東北過新淦縣西,牽水西出宜春縣,漢武帝元光六年,封長沙定王子劉成為侯國,王莽之修曉也。牽水又東徑吳平縣,舊漢平也,晉太康元年改為吳平矣。牽水又東徑新淦縣,即王莽之偶亭,而注于豫章水。湖漢及贛,并通稱也。又淦水出其縣下,注于贛水。

        又北過南昌縣西,旺水出南城縣,西北流徑南昌縣南,西注贛水。又有濁水注之,水出康樂縣,故陽樂也。濁水又東徑望蔡縣,縣因汝南上蔡民萍居此土,晉太康元年,改為望蔡縣。濁水又東徑建成縣,漢武帝元光四年,封長沙定王子劉拾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多聚也??h出然石,《異物志》曰:石色黃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熱,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則冷,灌之則熱,如此無窮。元康中,雷孔章入洛,赍石以示張公。張公曰:此謂然石。于是乃知其名。濁水又東至南昌縣,東流入于贛水。贛水又歷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吳嘉禾中,太守長沙徐熙于墓隧種松,太守南陽謝景于墓側(cè)立碑。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于碑傍立恩賢亭。松大合抱,亭世修治,至今謂之聘君亭也。贛水又北歷南塘,塘之東有孺子宅,際湖南小洲上。孺子名稚,南昌人,高尚不仕。太尉黃瓊辟,不就?;傅蹎柹袝铌愞盒熘桑b誰為先后?蕃答稱:袁生公族,不鏤自雕。至于徐稚,杰出薄域,故宜為先。桓帝備禮征之,不至。太原郭林宗有母憂,稚往吊之,置生芻于廬前而去。眾不知其故,林宗曰:必孺子也。《詩》云:生芻一束,其人如玉。吾無德以堪之。年七十二,卒。贛水又徑谷鹿洲,即蓼子洲也,舊作大艑處。贛水又北徑南昌縣故城西,于春秋屬楚,即令尹子蕩師于豫章者也,秦以為廬江南部。漢高祖六年,始命陳嬰定豫章置南昌縣,以為豫章郡治,此即陳嬰所筑也。王莽更名縣曰宜善,郡曰九江焉:劉歆云:湖漢等九水入彭蠡,故言九江矣,陳蕃為太守,署徐稚為功曹。蕃在郡,不接賓客,惟稚來,特設(shè)一榻,去則懸之,此即懸榻處也。建安中,更名西安,晉又名為豫章。城之南門曰松陽門,門內(nèi)有樟樹,高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圍,枝葉扶疏,垂蔭數(shù)畝。應(yīng)劭《漢官儀》曰:豫章樟樹生庭中,故以名郡矣。此樹嘗中枯,逮晉永嘉中,一旦更茂,豐蔚如初,咸以為中宗之祥也?!抖Y斗威儀》曰:君政訟平,豫樟常為生。太興中,元皇果興大業(yè)于南。故郭景純《南部賦》云:弊樟擢秀于祖邑是也。以宣王祖為豫章故也。贛水北出,際西北歷度支步,是晉度支校尉立府處,步即水渚也。贛水又徑郡北,為津步,步有故守賈萌廟,萌與安侯張普爭地,為普所害,即日靈見津渚,故民為立廟焉。水之西岸有盤石,謂之石頭,津步之處也。西行二十里曰散原山,疊嶂四周,杳邃有趣。晉隆安末,沙門竺曇顯建精舍于山南,僧徒自遠(yuǎn)而至者相繼焉。西北五六里,有洪井,飛流懸注,其深無底,舊說洪崖先生之井也。北五六里有風(fēng)雨池,言山高瀨激,激著樹木,罪散遠(yuǎn)灑若雨。西有鸞岡,洪崖先生乘鸞所憩泊也。岡西有鵠嶺,云王子喬控鵠所徑過也。有二崖,號曰大蕭、小蕭,言蕭史所游萃處也,雷次宗云:此乃系風(fēng)捕影之論。據(jù)實(shí)本所未辨,聊記奇聞,以廣井魚之聽矣。又按謝莊詩,莊常游豫章,觀井賦詩。言鸞岡四周有水,謂之鸞陂。似非虛論矣。東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與城齊,南緣回折至甫塘,本通章江,增減與江水同。漢永元中,太守張躬筑塘以通南路,兼遏此水。冬夏不增減,水至清深,魚甚肥美。每于夏月,江水溢塘而過,民居多被水害。至宋景平元年,太守蔡君西起堤,開塘為水門,水盛旱則閉之,內(nèi)多則泄之。自是居民少患矣。贛水又東北徑王步,步側(cè)有城,云是孫奮為齊王鎮(zhèn)此,城之。今謂之王步,蓋齊王之渚步也??|南二十余里,又有一城,號曰齊王城。筑道相通,蓋其離宮也。贛水又北徑南昌左尉廨西,漢成帝時,九江梅福為南昌尉,居此。后福一旦舍妻子,去九江,傳云得仙。贛水又北徑龍沙西,沙甚潔白,高峻而阤,有龍形,連亙五里中,舊俗九月九日升高處也。昔有人于此沙得故??檀u,題云:西去江七里半,筮言其吉,卜言其兇。而今此冢垂沒于水,所謂筮短龜長也。贛水又徑椒丘城下,建安四年,孫策所筑也。贛水又歷釣圻邸閣下。度支校尉治,太尉陶侃移置此也。舊夏月,邸閣前洲沒,去浦遠(yuǎn),景平元年,校尉豫章因運(yùn)出之力,于渚次聚石為洲,長六十余丈。洲里可容數(shù)十舫。贛水又北徑陽縣,王莽之豫章縣也。余水注之。永東出余汗縣,王莽名之曰治干也。余水北至陽縣注贛水。贛水又與鄱水合,水出鄱陽縣東,西徑其縣南武陽鄉(xiāng)也。地有黃金采,王莽改曰鄉(xiāng)亭。孫權(quán)以建安十五年,分為鄱陽郡。鄱水又西流,注于贛。又有繚水入焉。其水導(dǎo)源建昌縣,漢元帝永光二年分海昏立。繚水東徑新吳縣,漢中平中立。繚水又徑?;杩h。王莽更名宜生。謂之上繚水,又謂之?;杞?,分為二水??h東津上有亭,為濟(jì)渡之要。其水東北徑昌邑城,而東出豫章大江,謂之慨口。昔漢昌邑王之封海昏也,每乘流東望,輒憤慨而還,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分別注,入于循水也。

        又北過彭澤縣西,循水出艾縣西,東北徑豫寧縣,故西安也,晉太康元年更從今名。循水又東北徑永循縣,漢靈帝中平二年立。循水又東北注贛水,其水總納十川,同臻一瀆,俱注于彭蠡也。北入于江。

        大江南,贛水總納洪流,東西四十里,清潭遠(yuǎn)漲,綠波凝凈,而會注于江川。

        廬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彭澤縣西,北入于江。

        《山海經(jīng)》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王彪之《廬山賦敘》曰:廬山,彭澤之山也。雖非五岳之?dāng)?shù),穹隆嵯峨,實(shí)峻極之名山也。孫放《廬山賦》曰:尋陽郡南有廬山,九江之鎮(zhèn)也。臨彭蠡之澤,接平敞之原?!堕_山圖》曰:山四方,周四百余里,疊鄣之巖萬仞,懷靈抱異,苞諸仙跡?!对フ屡f志》曰:廬俗,字君孝,本姓匡,父東野王,共鄱陽令吳芮佐漢定天下而亡。漢封俗于陽,曰越廬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術(shù),遂寓精于宮庭之山。故世謂之廬山。漢武帝南巡,睹山以為神靈,封俗大明公遠(yuǎn)法師。《廬山記》曰:殷、周之際,匡俗先生,受道仙人,共游此山,時人謂其所止為神仙之廬,因以名山矣。又按周景式曰:廬山匡俗,字子孝,本東里子,出周武王時,生而神靈,屢逃征聘,廬于此山,時人敬事之。俗后仙化,空廬猶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烏號。世稱廬君,故山取號焉。斯耳傳之談,非實(shí)證也。故《豫章記》以廬為姓,因廬以氏,周氏遠(yuǎn)師,或托廬慕為辭,假憑廬以托稱。二證既違,二情互爽。按《山海經(jīng)》創(chuàng)之大禹,記錄遠(yuǎn)矣。故《海內(nèi)東經(jīng)》曰: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是曰廬江之名,山水相依,互舉殊稱,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強(qiáng)引此類,用成章句耳。又按張華《博物志。曹著傳》,其神自云姓徐,受封廬山。后吳猛經(jīng)過,山神迎猛,猛語曰:君王此山,近六百年,符命已盡,不宜久居,非據(jù)。猛又贈詩云:仰矚列仙館;俯察王神宅,曠載暢幽懷,傾蓋付三益。此乃神道之事,亦有換轉(zhuǎn),理難詳矣。吳猛,隱山得道者也?!秾り栍洝吩唬簭]山上有三石梁,長數(shù)十丈,廣不盈尺,杳然無底。吳猛將弟子登山,過此梁,見一翁坐桂樹下,以玉杯承甘露漿與猛。又至一處,見數(shù)人,為猛設(shè)玉膏。猛弟子窈一寶,欲以來示世人,梁即化如指,猛使送寶還,手牽弟子,令閉眼相引而過。其山川明凈,風(fēng)澤清曠,氣爽節(jié)和,土沃民逸。嘉遁之士,繼響窟巖。龍潛風(fēng)采之賢,往者忘歸矣。秦始皇、漢武帝及太史公司馬遷咸升其巖,望九江而眺鐘、彭焉。廬山之北有石門水,水出嶺端,有雙石高竦,其狀若門,因有石門之目焉。水導(dǎo)雙石之中,懸流飛瀑,近三百許步,下散漫十許步,上望之連天,若曳飛練于霄中矣。下有磐石,可坐數(shù)十人。冠軍將軍劉敬宣,每登陟焉。其水歷澗,徑龍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門釋慧遠(yuǎn)所建也。其水下入江。南嶺,即彭蠡澤西天子鄣也。峰隥險峻,人跡罕及。嶺南有大道,順山而下,有若畫焉。傳云匡先生所通至江道。巖上有宮殿故基者三,以次而上,最上者極于山峰。山下又有神廟,號曰宮亭廟,故彭湖亦有宮亭之稱焉。余按《爾雅》云:大山曰宮。宮之為名,蓋起于此,不必一由三宮也。山廟甚神,能分風(fēng)擘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過必敬祀而后得去。故曹毗詠云:分風(fēng)為貳,擘流為兩。昔吳郡太守張公直自守征還,道由廬山。子女觀祠,婢指女戲妃像人。其妻夜夢致聘,怖而遽發(fā),明引中流,而船不行。合船驚懼,曰:愛一女而合門受禍也。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于江。其妻布席水上,以其亡兄女代之,而船得進(jìn)。公直方知兄女,怒妻曰:吾何面目于當(dāng)世也。復(fù)下己女于水中。將渡,遙見二女于岸側(cè),傍有一吏立,曰:吾廬君主簿,敬君之義,悉還二女。故于寶書之于感應(yīng)焉,山東有石鏡,照水之所出。有一圓石,懸崖明凈,照見人形。晨光初散,則延曜入石,豪細(xì)必察,故名石鏡焉。又有二泉,常懸注,若白云帶山?!稄]山記》曰:白水在黃龍南,即瀑布也。水出山腹,掛流三四百丈,飛湍林表,望若懸素。注處悉成巨并,其深不測。其永下入江淵。廬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緬然,與霄漢連接。秦始皇三十六年,嘆斯岳遠(yuǎn),遂記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丈尺里數(shù),今猶得刻石之號焉。湖中有落墾石,周回百分步,高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因以名焉。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周回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為瑰異。上生林木,而飛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詳也。春舊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紀(jì)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歲月已久,莫能合辨之也。

      譯文及注釋

        洭水發(fā)源于桂陽縣的盧聚,

        洭水發(fā)源于桂陽縣西北上驟山的盧溪,叫盧溪水,往東南流經(jīng)桂陽縣老城,稱為洭水。《 地理志》 說:洭水發(fā)源于桂陽,往南流到四會。洭水又往東南流,有嬌水注入。嬌水發(fā)源于都嬌之溪,溪水下流,穿過山峽,從南邊出峽,這條山峽叫貞女峽,峽西岸有高巖,名為貞女山,山下有一塊巖石,形狀像一個女人,高七尺,所以叫貞女峽。據(jù)古來相傳,有幾個姑娘在這里撿螺蜘,遇上了暴風(fēng)雨,白晝天昏地暗,姑娘們忽然都變成了石頭。這實(shí)在是天大的奇聞,聽來難以置信。但啟在巖石中降生,摯在空心桑樹中呱呱出世,或許也是類似的事。事物的變化很多,難道都是可按常理來解釋的嗎?溪水又與洭水匯合,洭水又往東南流入陽山縣,右邊在漣口匯合漣水。漣水的源頭出自陽山縣西北一百一十里的石塘村,往東南流,水邊有豫章木,樹根直經(jīng)約二丈,至今株根還在,砍伐已經(jīng)多年,但斧痕仍像新砍的一樣。據(jù)說伐木時群鳥不停地繞樹飛翔,樹倒之后,眾枝忽然遠(yuǎn)飛而去,也不知道落到哪里,以后只見到一枝,還孤零零地在含框水上。漣水往東南流,注入洭水。洭水又往東南流,右邊匯合了斟水。斟水的源頭就在近處的東巖下,洞口如井,一日之中,泉水十次溢出,十次涸竭,就像潮汐一樣準(zhǔn)時,水流注入洭水。洭水又往南流經(jīng)陽山縣老城西邊,老人們傳說:從前縣官一到縣里來,就會越級升官,太史經(jīng)過這里察看后,說是地勢風(fēng)水所造成的,就把相連的山岡掘斷,于是流血成河,城也就傾斜崩毀,立即倒塌了,同時閣下的大鼓也飛上了臨武,直到桂陽,以后稱為圣鼓。從陽山通到桂陽武步驟的路,就是循著圣鼓的路徑開成的。這條路好像壕溝一樣,直到鼓城為止。洭水又流經(jīng)陽山縣南。陽山縣就是原來含洭縣的桃鄉(xiāng),孫皓把它分出另立為縣。洭水又往東南流去。往東南流過含洭縣,

        應(yīng)劭說:穿匡水往東北流,注入沉水。薛攢注《 漢書》 ,說玩水在武陵,離洭水很遠(yuǎn),又隔著湘水,是不可能注入玩水的。洭水往東南流,左邊與翁水匯合。翁水發(fā)源于東北方的利山湖,湖水方圓五里,比一般的水要潔凈得多,往西南流,注入洭水,匯流處稱為翁水口。翁水口下流,東岸有圣鼓杖,就是陽山之鼓的鼓杖,橫擱在川流旁邊,雖然受到水浪的沖擊,但卻絲毫沒有移動。百鳥在這里飛鳴,卻并不聚集于杖上。船夫撐船往來經(jīng)過這里,如用篙去戳杖,就會得瘧疾。洭水又往東南流,在左邊匯合了陶水。陶水發(fā)源于東面的堯山。堯山盤曲綿延數(shù)百里,山上有儲紅色的巖石層疊而起,巖頂林木青蔥,相映艷如朝霞。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緩的丘陵,還有大堂遺址。據(jù)老人相傳,這是堯行宮的所在地。陶水往西流經(jīng)縣北,向右邊注入框水??蛩至鹘?jīng)含洭縣西邊。王散《 始興記》 說:縣里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岡。咸康年間( 335 -342 ) ,郡人張紡當(dāng)縣令,有利民的政績,于是白鹿來游,城和山岡都因而得名了。

        往南流出洭浦關(guān),叫桂水。

        洭浦關(guān)在中宿縣,洭水流出洭浦關(guān),在右邊與漆水匯合,匯流處叫洭口?!?山海經(jīng)》 稱為涅水。徐廣說:徨水又名框水,發(fā)源于桂陽,通四會,也叫催水。漢武帝元鼎元年(前116 ) ,路博德為伏波將軍,遠(yuǎn)征越南,出桂陽,下浪水,就是這條水。桂水是別名。

        深水發(fā)源于桂陽盧聚。

        呂忱說:深水又名邃水,發(fā)源于盧溪,西流注入營水,與營水亂流一同注入湘水。許慎說,深水發(fā)源于桂陽南平縣。《 水經(jīng)》 之所以說桂陽,是因?yàn)槟掀娇h本來隸屬于桂陽郡,后來才劃給始興郡的緣故。縣里有盧溪、盧聚山,在南平縣以南、九疑山以東。

        往西北流過零陵郡營道縣南邊,又往西北流過營浦縣南邊,又往西北流過泉陵縣,往西北流了七里到燕室,斜流人湘水。深水上有燕室丘,也就用以作為聚落名了。燕室丘下水深不可測,號稱龍淵。

        鐘水發(fā)源于桂陽郡南平縣都山,往北流過縣東,又往東北流過宋渚亭,又往北流過鐘亭,與淮水匯合。

        都山就是都龐之嬌,是五嶺中的第三嶺。鐘水就是嶠水。庾仲初說:嬌水往南流入始興漼水,注入大海。另一條往北流入桂陽湘水,注入大江。漼水就是桂水,漼、桂讀音相近,所以字也跟讀音而變,《 水經(jīng)》 也就跟著錯了。桂水發(fā)源于桂陽縣北界山,山上崖壁高聳,三面異常峻峭,山石間的泉水奔瀉而下,成為瀑布。往北流經(jīng)南平縣,然后往東北流到鐘亭,在右邊與鐘水匯合,通稱桂水。所以應(yīng)劭說:桂水發(fā)源于桂陽,往東北注入湘水。

        又往北流經(jīng)魏寧縣東邊,魏寧就是舊時的陽安,晉太康元年(280 )改名晉寧。魏寧在桂陽郡東一百二十里,清溪繞過縣城南面和西面,因此桂水決無從縣東流出去的道理。這大概是因?yàn)榭h城遷移,古今地點(diǎn)不同的緣故。

        又往北注人湘水。

        耒水發(fā)源于桂陽郡郴縣的南山。

        末水發(fā)源于汝城縣東邊的烏龍白騎山,往西北流經(jīng)該縣北邊,又往西流三十里,其間有十四處礁灘,各長數(shù)百步,又深又急的水流,與礁灘如竹節(jié)相間,旅人逆水行舟或涉水渡河,都有很大的困難。耒水又往西北流經(jīng)晉寧縣北邊,又往西流,左邊匯合清溪水于清溪水口。清溪水發(fā)源于縣東黃皮山,往西南流經(jīng)縣南,又往西北注入耒水。汝城縣在桂陽郡城東三百余里,山又在縣東,耒水決無發(fā)源于南山的道理。

        又往北流過縣西。

        郴縣有綠水,發(fā)源于縣東俠公山,往西北流,然后向南轉(zhuǎn)彎注入耒水,稱為程鄉(xiāng)溪。桂陽郡設(shè)置酒官,在山下釀酒,稱為程酒,也同鄙酒一樣,是用來進(jìn)貢的。末水又往西流,有黃水注入,黃水發(fā)源于縣西的黃岑山;山有騎田之嬌,是五嶺中的第二嶺。黃水往東北流,盛弘之說:從諸山流出的水,注入大溪,名為橫流溪。溪水很小,但冬夏不涸,民間也稱之為貪泉,喝了這水,就會變得貪財,同廣州石門的貪流一樣。清廉的太守是不喝這水的。從前吳隱之飲了貪泉,卻并未受到誘惑,貪泉難道能改變他的清節(jié)嗎?不飲這水,大概也是因?yàn)橛憛捤拿种拾?。劉澄之說是同一條溪,通四會,實(shí)在太輕率無知了。庚仲初說:嬌水往南流入始興漆水,注入大海,這就是注入武溪的黃岑水;北水匯合桂陽湘水,注入大江,就是這條水。右邊有千秋水注入,千秋水發(fā)源于西南的萬歲山。山上有巖洞,洞中有鐘乳,山上長遍靈壽木,溪的下流就是千秋水。水邊的居民點(diǎn)叫萬歲村,此水下派與黃水匯合。黃水又往東北流經(jīng)縣東,右邊匯合了除泉水。除泉水發(fā)源于縣南的湘破村,村中有圓水,方圓約二百步,一邊水暖,一邊水冷。冷處極其澄清,水色翠綠,淺的地方看得到石子,深的地方看得到底;暖處水色乳白而渾濁。水色既不相同,冷暖也是互異,名為除泉,正如江乘的半湯泉一般。水大時流瀉入黃溪,水小時就會斷流。郴縣是舊縣,桂陽郡治所就在這里。桂陽郡是漢高帝二年(前205 ) ,從長沙郡分出來的?!?地理志》 說:桂水發(fā)源在這里,因此稱為桂陽。王莽改郡名為南平,縣名為宣風(fēng),城是項(xiàng)羽遷義帝時所筑??h南有義帝墓,內(nèi)有石虎,‘因此叫白虎郡?!?東觀漢記》 說t :茨充字子河,他當(dāng)桂陽太守時,看到老百姓很懶惰,連粗劣的鞋子也很少穿,腳上常有破傷,于是就教他們做鞋子?,F(xiàn)在江南知道做鞋都是茨充教會的。黃溪東有馬嶺山,高六百余丈,方圓約四十里。漢末郡里有個叫蘇耽的人,曾在這座山上居住和遨游。《 桂陽列仙傳》 說:蘇耽,郴縣人,小時父親就死了,他奉養(yǎng)母親極其孝順,但說的都是些虛無縹緲的事一,人們都說他是個傻子。他常常和孩子們一起放牛,大家輪流看管,把牛群趕到一起,以免散失。每次輪到蘇耽值班時,牛就只在近傍走動,不必去趕,都會自行返回的。孩子們問:你值班時,牛為什么不走開呢?蘇耽說:這一點(diǎn)你們是不知道的。他就辭別母親,說:我生性應(yīng)當(dāng)成仙,不能再供養(yǎng)你了。又流著淚說:今年將有一場大疫病,人要死掉一半。鑿一口井飲水,可以不得病。蘇耽母親去世安葬后,人們聽到山上有哭聲很是悲哀。后耒看到蘇耽騎著一匹白馬回到山中,百姓為他立祠,于是人民安寧,年成豐熟,因此把山叫做馬嶺山。黃水又往北流,注入耒水,匯流處稱為郴口。耒水又往西流經(jīng)華山北面。華山也叫華石山,孤峰屹然高聳,山旁有兩條溪水流過,東邊是黃溪與耒水的匯合處。耒水一路向東奔流,是不可能往北流經(jīng)縣西的。兩岸山巒連綿起伏,山巖間懸掛著下瀉的流泉,行人到這里就會盤桓不去,流連忘返。

        又往北流過便縣西邊,

        便縣,從前惠帝曾封給長沙王的兒子吳淺,立為侯國。也就是王莽的便屏。便縣邊界上有溫泉水,在郴縣西北,兩岸有田數(shù)千畝,全都靠此水灌溉,常常在十二月下種,次年三月, 稻子成熟;過了這里,水都是冷的,就不能長稻苗。溫水灌溉得到的地方,每年三熟。灌溉剩余下來的水,就散流注入耒水。

        又往西北流過耒陽縣東邊,

        耒陽是舊縣,是按水命名的。王莽改名為南平亭。縣城東瀕耒水。在耒水以東、肥川以南,有一座老郡城。耒陽縣有一條溪水,發(fā)源于東方的侯計山,水很清澈,冬溫夏冷;往西流叫肥川。肥川北面有盧塘,面積八頃,深不可測,塘里有大魚,到了五月間,魚就在水面騰躍,激起水浪上涌數(shù)丈,向四面岸上橫溢,小魚紛紛逃散,隨水被沖到岸上的多得數(shù)不清。又說:大魚將要鼓動水浪時,魚群就浮上水面,聚集在一起。肥川從旁流過注入耒水,耒水往西北流過蔡洲,蔡洲西邊就是蔡倫的故居,旁有蔡子池。蔡倫是漢時的太監(jiān),順帝時,蔡倫用破魚網(wǎng)搗爛造紙,以代替竹簡和帛。造紙就是蔡倫創(chuàng)始的。

        又往北流過都縣東邊,

        鄙縣有鄙湖,湖中有個沙洲,洲上居民就用湖水來釀酒,這種酒味極醇美,稱為鄙酒,每年常用來進(jìn)貢。湖邊還有鄙縣老縣城,西北距臨承縣十五里。太元二十年(395 ) ,撤廢鄙縣,并入臨承?!?十三州志》 說:大別水發(fā)源于南方耒陽縣的太山,北流到鄙縣注入鄙湖。往北注人湘水。

        耒水往西北流,到了臨承縣,在右邊注入湘水,匯流處叫耒口。

        洣水發(fā)源于茶陵縣的上鄉(xiāng),往西北流過縣西,

        洣水發(fā)源于江州安成郡廣興縣的太平山,往西北流經(jīng)茶陵縣南邊。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把茶陵封給長沙定王的兒子節(jié)侯訴作為食邑;王莽改名為聲鄉(xiāng)。洣水又轉(zhuǎn)彎流過縣城,然后往西北流去。這就是《 地理志》 所說的泥水。

        又往西北流過故縣南邊,

        牧水發(fā)源于東南方安成郡安復(fù)縣的封侯山,往西北流經(jīng)縣北。枚縣北面有修溪流過,彼縣就是按溪來命名的。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封長沙定王的兒子則為枚輿侯,就是《 地理志》 里所說的枚縣。枚水又往西南流入茶陵縣,注入洣水。

        又往西北流過陰山縣南邊,

        陰山縣本來是陽山縣。該縣東北還有陽山老城,就是長沙孝王的兒子宗的食邑。據(jù)說這里的地勢有王氣,所以掘山填谷,并改名為陰山縣。縣里有容水,從侯曇山注入洣水,匯流處叫容口。源頭有個大湖,容得下一百石,因?yàn)樗l(fā)源在這里,所以名為容水。洣水又往西北流經(jīng)縣東;又往西流經(jīng)歷口。縣里有歷水,注入洣水,匯流處叫歷口。洣水又往西北流,與洋湖水匯合。洋湖水出自陰山縣西北樂蔽岡底下的洋湖,洋湖離岡七里,湖水往下注入洣水,匯流處叫洋湖口。洣水往東北流,有峨山;縣城東北有武陽山和龍尾山,都是修仙學(xué)道的人飛升的地方。山上有仙人和龍馬的足跡,在那里還發(fā)現(xiàn)他們留下的歌。他們的神靈雖然棲息于白云之上,心情向往著靈山秀水,但仍然懷念著故鄉(xiāng),在這里留下吟詠。讀他們的詩歌,可以感到他們依然心在遠(yuǎn)處。我不止是遙想他們駕著祥云來往的蹤跡,還喜愛他們的歌辭朗朗上口,所以拿了紙筆抄錄下來。歌辭大略是:登上武陽山,眺望著樂蔽,獲嶺千花競發(fā)在洋湖口。驅(qū)著蜚璃,駕著白駒,飛臨藍(lán)天碧水,不禁心里躊躇。千年萬代后,世事茫茫,不知何如。仙人游賞這迷人的神鄉(xiāng),他們高雅的感情真是超凡絕俗的了。

        又往西北注人湘水。

        漉水發(fā)源于澄陵縣東邊的漉山,往西流過縣南。

        醴陵縣,于高后四年(前184 )封給長沙相侯越為封國??h城南瀕淥水,水源出自東方安城鄉(xiāng)的翁陵山。我想漉、淥二字讀音相近,后人為圖方便,就以淥字為名了。雖然翁陵一名相異,但靠近山麓卻是相同的。轉(zhuǎn)彎從縣西往西北流,到了漉浦,注人湘水。

        瀏水發(fā)源于臨湘縣東南的瀏陽縣,往西北流過該縣,往東北與勞水匯合。

        瀏水發(fā)源于瀏陽縣東邊江州豫章縣的首裨山,發(fā)源后往西北流,經(jīng)過瀏陽縣南,該縣就是因溪而得名的。又往西北流向臨湘縣。往西流注人湘水。

        氵買水發(fā)源于豫章艾縣,

        《 春秋左氏傳》 說:吳公子慶忌向夫差進(jìn)諫,夫差不聽,于是慶忌就住到艾去。王莽改名為治翰。

        往西流過長沙羅縣西邊,

        羅子從枝江遷移到這里,世人至今還把它稱為羅侯城。氵買水又往西流,積水成為陂塘,叫町湖。

        又往西流到累石山,注人湘水。

        累石山在北,也叫五木山,山形方而尖,像是五顆骸子,所以俗人就用以作山名。山在羅口北邊。氵買水又在羅水南邊,流注于湖水,匯流處叫東町口。

        贛水發(fā)源于豫章郡南野縣西邊,往北流過贛縣東邊,

        《 山海經(jīng)》 說:贛水發(fā)源于聶都山,往東北流,注入江水,流入彭澤縣西部。班固說:南野縣,彭水發(fā)源在這里,東流注入湖漢水。庚仲初說;大庚嬌水往北流入豫章,注入江水。《 地理志》 說:豫章水發(fā)源于贛縣西南,北流入江,它接納了許多支流,合成一條大川。以上諸說中雖然名稱不同,但說的都是同一條水。所以《 后漢書? 郡國志》 說:贛縣有豫章水。雷次宗說:豫章似乎就是以這條水為地名的。雖然水有十條,流量差不多一樣大,但以贛水源流最遠(yuǎn),所以唯獨(dú)此水得名。劉澄之說:贛縣東南有章水,西有貢水,縣治在兩水之間,兩字相合,成為贛字,因此就作為縣名了。這說法很荒唐。劉氏專門以字來釋水,不知道這一來便遠(yuǎn)遠(yuǎn)失實(shí)了。豫章水發(fā)源后往東北流,經(jīng)過南野縣北邊,贛水因亂石梗阻,水流湍急,行船困難,滾滾的波濤一瀉六十里。又往北流經(jīng)贛縣東邊,南康郡的治所就設(shè)在縣城中。南康郡是晉太康五年( 284 )從廬江郡分出來的。豫章水在右邊匯合了湖漢水。湖漢水發(fā)源于零都縣,往西北流經(jīng)金雞石。這塊巨石獨(dú)自臨江聳峙著,據(jù)老人們說:時常見有金雞出現(xiàn)于石上,所以取名金雞石。湖漢水又往西北流經(jīng)贛縣東邊,往西注入豫章水。

        又往西北流經(jīng)廬陵縣西邊,

        廬陵縣就是王莽的桓亭?!?十三州志》 說:廬水發(fā)源于西方的長沙郡安成縣。武帝元光六年(前129 ) ,把安成封給長沙定王的兒子劉蒼,立為侯國。就是王莽的用成。吳寶鼎年間(266 一269 )設(shè)立為安成郡,廬水東流,到廬陵注入湖漢水。

        又往東北流過石陽縣西邊,

        石陽縣,是漢和帝永平九年,從廬陵分出來的。漢獻(xiàn)帝初平二年(191 ) ,吳長沙桓王設(shè)立廬陵郡,治所就在這里。豫章水又流經(jīng)郡南,城中有井,井水顏色半清半黃,黃的像灰汁,汲水煮粥,就成金色,非常芳香。

        又往東北流過漢平縣南邊,又往東北流過新淦縣西邊,

        牽水發(fā)源于西方的宜春縣。漢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 ) ,把宜春封給長沙定王的兒子劉成,立為侯國,就是王莽的修曉。牽水又往東流經(jīng)吳平縣,就是舊時的漢平;晉太康元年(280 )改為吳平。牽水又往東流經(jīng)新淦縣― 就是王莽鵡亭一一注入豫章水。湖漢水和贛水都是通稱。此外,還有淦水發(fā)源于縣中,注入贛水。

        又往北流過南昌縣西邊,

        吁水發(fā)源于南城縣,往西北流經(jīng)南昌縣南邊,西流注入贛水。又有濁水注入。濁水發(fā)源于康樂縣,就是舊時的陽樂。濁水又往東流經(jīng)望蔡縣。因?yàn)槿昴仙喜痰娜嗣窳髟⒃谶@里,所以在晉太康元年(280 )改為望蔡縣。濁水又往東流經(jīng)建成縣,漢武帝元光四年(前131 ) ,將這地方封給長沙定王的兒子劉拾,立為侯國,王莽改名為多聚。該縣出產(chǎn)燃石,《 異物志》 說:燃石呈黃白色,質(zhì)地疏松,澆水就會發(fā)熱,把鍋?zhàn)訑R在上面,就可以把東西燒熟。放著不動它就冷,澆水就熱,可以無窮無盡地用下去。元康年間(291- 299 ) ,雷孔章去洛陽,帶了這仲石頭給張公看。張公說:這叫燃石,這才知道這種石頭的名稱。濁水又往東流到南昌縣,往東流入贛水。贛水又流經(jīng)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吳嘉禾年間(232 一238 ) ,太守長沙人徐熙在墓道旁植松,太守南陽謝景在墓旁立碑。永安年間(304 ) ,太守梁郡人夏侯篙在碑旁造思賢亭。松樹大可合抱,亭子世代修繕,現(xiàn)在稱為聘君亭。贛水又往北流經(jīng)南塘,塘東有孺子故居,在湖南小洲邊。孺子名稚,南昌人,品格高尚,不肯做官;太尉黃瓊征召他,他不去?;傅蹎柹袝铌愞盒熘伞⒃u二人,論排行誰該居先?誰該在后?陳蕃答道:袁生是公子,不必別人抬舉,自己早已出人頭地了;至于徐稚,是在窮鄉(xiāng)僻壤脫穎而出的,所以排行應(yīng)當(dāng)居先?;傅蹨?zhǔn)備了禮品征召他,他不肯去。太原郭林宗母親去世,徐稚去悼吊,在墓前放了一束新割的青草后離去,人們都不知道這是什么意思,郭林宗說:那一定是孺子了?!?詩》 說:青草一束,其人如玉。我沒有這么高的德望可以當(dāng)?shù)闷鹧?!徐稚到七十二歲去世。贛水又流經(jīng)谷鹿洲,就是蘿子洲。過去是建造大船的地方。贛水又往北流經(jīng)南昌縣老城西邊,南昌縣在《 春秋》 中屬楚國,令尹子蕩出兵就是這地方。秦時作為廬江郡的南部都尉治,漢高祖六年(前201 )才派陳嬰去平定豫章,設(shè)置南昌縣,郡治也在這里,城就是陳嬰筑的。王莽改名,縣稱宜善,郡名九江。劉欲說:湖漢等九水注入彭蠢,所以叫九江。陳蕃做太守,任徐稚為功曹,陳蕃在郡里從不接待賓客,只有徐稚來,才特地為他擺了一張坐榻,他去后就掛起來,這里就是懸榻的地方。建安年間(196- 220 ) ,改名西安,晉時又名豫章。豫章城的南門叫松陽門,門內(nèi)有樟樹,高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圍,枝葉扶疏,樹蔭掩蔽的地面廣達(dá)數(shù)畝。應(yīng)動《 漢官儀》 說:豫章有樟樹生在庭院中,所以作為郡名。此樹一度曾經(jīng)枯凋,到晉永嘉年間(307- 313 )忽又茂盛起來,枝葉繁茂猶如當(dāng)年,人們都以為是中宗的吉祥征兆。《 禮? 斗威儀》 說:君王政治修明,訴訟平息,豫樟就常常盛長。太興年間(318 ? 321 ) ,元帝果然在南方振興起大業(yè)。所以郭景純《 南郊賦》 說:在祖先的城邑里,凋萎了的樟樹又長出一片綠蔭。這是因?yàn)樾鄣淖嫦葋碜栽フ轮?。贛水往北流,在郡城西北流過度支步,這是晉度支校尉設(shè)立官署的地方,步,就是水邊。贛水又流經(jīng)郡北的渡頭,渡頭上有從前的郡守賈萌的祠廟。賈萌與安侯張普爭地盤,被張普謀害,當(dāng)日鬼魂在渡頭水邊顯靈。所以百姓為他立廟,贛水西岸有巨石,叫石頭,是渡頭的所在地。西行二十里,有散原山,四周峰巒層沓,山深谷遠(yuǎn),別有幽趣。晉隆安(397 一401 )末年,僧人竺曇顯在山南修建寺院,僧徒從遠(yuǎn)方來這里的絡(luò)繹不絕。西北六七里處有洪井,上有瀑布,飛瀉直下,注入井中,深不可測。舊時傳說這是仙人洪崖先生的井。往北五六里有風(fēng)雨池,說是因山高灘急,飛流沖激到樹木,水花就飄散遠(yuǎn)灑,像下雨一樣。西邊有鶯岡,是洪崖先生騎鶯停下休息的地方。山岡西有鵲嶺,傳說是仙人王子喬駕鵲經(jīng)過的地方。有兩座石崖,稱為大蕭、小蕭,傳說是蕭史游憩的地方。雷次宗說:這都是捕風(fēng)捉影的話。我本來就沒有對那些事跡作過鑒別,只是聊以記下奇聞異事,以增廣見聞罷了。謝莊常游豫章,見過此井,又寫過詩。按他的詩,說鶯岡四周有水,叫鶯破,好像這些說法又不是毫無根據(jù)的。東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面與城相平,南面彎彎曲曲,通到南塘,此湖本來與章江相通,湖水的漲落與江水相同。漢永元年間(89 -105 ) ,太守張躬筑塘以通南路,同時又?jǐn)r截章江的水,使江水無論冬夏都不增不減。水極清深,魚極肥美,但每到夏天,江水從塘上泛濫四溢,村莊居民常遭水災(zāi)。到了宋景平元年(423 ) ,太守蔡君在西邊筑堤,在塘上開了水閘,天旱時關(guān)閉閘門,水大就開閘排泄,從此以后,居民很少再遭受水災(zāi)了。贛水又往東北流過王步,旁邊有城,據(jù)說孫奮做齊王鎮(zhèn)守這里時,筑了這座城。現(xiàn)在稱為王步(埠頭),因?yàn)檫@是齊王水邊的埠頭??こ菛|南二十余里還有一座城,稱為齊王城,筑路相通,這是齊王的行宮。贛水又往北流經(jīng)南昌左尉官署西邊。漢成帝時,九江梅福當(dāng)南昌尉,曾住在這里。后來一天梅福拋下妻子兒女去到九江,傳說他成仙了。贛水又往北流經(jīng)龍沙西邊,沙很潔白,堆成沙丘,高峻傾斜,連綿長達(dá)五里,形狀像龍,照老風(fēng)俗,這是九月九日登高的地方。從前有人在這里沙地中找到一座古墓,磚上刻的字說:西面離江七里半,用著草占,說吉利;用龜甲卜,說不祥。現(xiàn)在墓就將沒入水中了,真所謂簽短龜長了。贛水又流經(jīng)椒丘城下,這座城是建安四年(199 )孫策所筑。贛水又流經(jīng)釣沂糧倉下,這里原是度支校尉的治所,太尉陶侃曾遷到這里來。從前夏天時糧倉前的洲諸被水淹沒,離水邊較遠(yuǎn)。景平元年(423 ) ,豫章校尉借助運(yùn)米的人力,在諸旁用石頭結(jié)集成洲,長六十余丈,洲里可以容納數(shù)十只船。贛水又往北流經(jīng)鄒陽縣― 就是王莽的豫章縣一一有余水注入。余水發(fā)源于東方的余汗縣,王莽稱為治干。余水往北流到郊陽縣,注入贛水。贛水又與都水匯合。都水發(fā)源于都陽縣東邊,往西流經(jīng)縣南,就是武陽鄉(xiāng)。那地方有個黃金采,王莽改名為鄉(xiāng)亭。建安十五年(210 ) ,孫權(quán)把豫章分開另立都陽郡。都水又往西流注入贛水。又有繚水注入??澦闯鼋úh,該縣是漢元帝永光二年(前42 )把?;璺珠_而設(shè)立的??澦鶘|流經(jīng)新吳縣,該縣是漢中平年間(184 一189 )所立??澦至鹘?jīng)?;杩h― 王莽改名為宜生― 叫上贛水,又叫?;杞譃閮蓷l??h東渡頭上有個亭子,是過渡的要道。水向東北流經(jīng)昌邑城,往東從豫章流入大江,匯流處叫慨口。從前漢昌邑王封于?;?,每次在江上泛舟東望,就滿懷憤慨而回,因此世人稱為慨口。一條水分支流到別處,注入循水。

        又往北流過彭澤縣西邊,

        循水發(fā)源于艾縣西邊,往東北流經(jīng)豫寧縣,豫寧就是舊時的西安。晉太康元年(280 )改為今名。循水又往東北流經(jīng)永循縣,該縣是漢靈帝中平二年(185 )所立。循水又往東北流,注入贛水,贛水把十條水全都接納了過來,合成一條大河,注入彭蠢澤。往北注人大江。

        大江以南,贛水接納了各大川,東西四十里間,澄碧的潭水向遠(yuǎn)處伸展,成為一片汪洋,綠波明凈如玉,匯注于江水。

        廬江水發(fā)源于三天子都,往北流過彭澤縣西,往北注人江水。按《 山海經(jīng)》 ,三天子都又稱天子郭。王彪之《 廬山賦? 敘》 說:廬山,就是彭澤之山,雖然不在五岳之內(nèi),但峰巒磋峨,上接蒼彎,實(shí)在也是極其高峻的名山。孫放《 廬山賦》 說:尋陽郡南有廬山,是九江的主峰,此山俯臨彭鑫的大澤,鄰接平曠的原野?!?開山圖》 說:廬山伸展向四方,周圍四百余里,層巒疊嶂,山巖高達(dá)萬協(xié),其間藏著許多靈異的事物,留著許多仙人的遺跡?!?豫章舊志》 說:廬俗,字君孝,本姓匡,他的父親東野王與都陽縣令吳丙為輔佐漢室平定天下而死。漢封廬俗于那陽,名為越廬君。廬俗兄弟七人,都喜好道術(shù),就在宮亭山上修煉,所以世人稱為廬山。漢武帝南巡時看到此山,覺得有點(diǎn)神靈,就封廬俗為大明公。遠(yuǎn)法師的《 廬山記》 說:殷、周之交,匡俗先生從仙人接受了道術(shù),同游此山,當(dāng)時人們以為他所棲止的地方是神仙的廬舍,因而就作為山名。又按周景式說:廬山匡俗,字子孝,本來是東里子,出自周武主時,因他生來就有神靈之性,屢次逃避朝廷的征聘,在這山上建廬而居,當(dāng)時人們都很敬仰他,奉他為師??锼缀髞砩闪?,只留一間空屋,弟子看到他的居室都很悲哀,早晚號哭,就像黃帝登仙時小臣們抱著他的烏號弓哀哭一般。世人稱他為廬君,山就因而取名為廬山了。這些都是民間的口頭傳說,并非確實(shí)可信的記載。所以《 豫章記》 以廬為姓,照廬字來命名,周氏和遠(yuǎn)師或者是仰慕廬山,就編造了這些話,借廬俗作為假托。這兩條記載既相矛盾,兩件事情又互不一致,按《 山海經(jīng)》 ,還是始于大禹時,記錄就更遙遠(yuǎn)了?!?海內(nèi)東經(jīng)》 說:廬江發(fā)源于三天子都,在彭澤以西入江。這就是說廬江的名稱是山水相依的,兩者互舉,分明不是由匡俗開始的。這都是好事的人硬把這類傳聞拿來編造故事罷了。又據(jù)張華《 博物志? 曹著傳》 ,山神自稱姓徐,受封于廬山,后來吳猛經(jīng)過這里,山神去迎接他。吳猛說:你在這山里為王已近六百年,現(xiàn)在你受命為王的期限已到頭了,不宜再在非你所應(yīng)占有的地方久居了。吳猛又贈詩說:仰望眾仙的樓臺館舍,俯視大王的仙宮靈府,長年里只圖心懷快暢,逢摯友當(dāng)把真情傾吐。這是神道之類事情,卻也有換任調(diào)動,按事理就很難說得清楚了。吳猛是隱居深山得道的人。《 尋陽記》 說:廬山上有叫三石梁的,長數(shù)十丈,但寬不到一尺,下面深杳無底。吳猛帶子弟登山,走過這道石梁,看見一個老人坐在桂樹底下,用玉杯承接了甘露漿遞給吳猛。又到一處,看到有幾個人給吳猛擺了玉膏。吳猛弟子偷了一件寶物,想拿來給世上的人看,石梁立即變得和手指一般細(xì)了。吳猛叫他把寶物送回去,手牽著弟子,叫他閉上眼睛,領(lǐng)著他回來。廬山山明水秀,風(fēng)清氣爽,氣候溫和,土壤肥沃,而人民安樂,山林隱逸的人士,到巖穴中來隱居的從不中斷;像龍鳳一般蟄伏待時的賢才,一到這里也會樂而忘歸了。秦始皇、漢武帝和太史公司馬遷,都曾登臨這里的巖峰,遙望九江,憑眺石鐘山和彭蠢澤。廬山北有石門水,發(fā)源于嶺端,那里有兩塊高聳的巨石,樣子像門,因此有石門之名。水從這兩塊巨石之間流出,從懸崖上飛瀉而下,高近三百步,到了底下,飄散開來約十多步。從下面仰望,瀑布似乎高與天連,仿佛是從云端垂下的一幅飄曳的白絹。下面有巨石,可坐數(shù)十人,冠軍將軍劉敬宣常常來此攀登。石門水流過山間,流經(jīng)龍泉寺南,此寺是太元年間( 376 - 396 )僧人慧遠(yuǎn)所建。石門水往下流入大江。南面的山嶺,就是彭蠢澤西面的天子郭。這里峰巒峻峭,山徑艱險,人跡罕至;嶺南有大路,沿山下行,風(fēng)景如畫。據(jù)傳說,這是匡先生所開通到江邊的道路。巖上有三處宮殿遺址,依次上山,最上面的遺址在峰頂;山下有神廟,稱為宮亭廟,所以彭湖也有宮亭之稱。按《 爾雅》 說:大山叫宮。宮這名稱大概就起源于此,未必就是由三宮而來的。這座神廟十分顯靈,能分開風(fēng),隔開江流;能把船只釘在水上不移動,也能讓它繼續(xù)航行。往來行人經(jīng)過這里,定要恭敬地祭祀,方才可以離開。所以曹毗歌詠道:把風(fēng)分成兩股,把水裂為兩道。從前吳郡太守張公直,從任上被召返回,途經(jīng)廬山。兒女們?nèi)⒂^祠廟,一個丫矍同他女兒開玩笑,指著妃子們的神像說是像她;那夭晚上妻子夢見神來聘娶,很是害怕,立即就開船。天明時船到中流,就不能前進(jìn)了,一船人都驚惶翹來,說道:你舍不得一個女兒,全家都要遭殃了!張公直心里不忍,就讓妻子把女兒放到江中去。妻子先把席子攤開,放在水上,然后把已故哥哥的女兒去頂替,于是船又能前進(jìn)了。這時候張公直才發(fā)覺放下去的是哥哥的女兒,他對妻子發(fā)怒道:你這么做叫我還有什么臉見人?于是把自己的女兒放到水中。將抵對岸時,遠(yuǎn)遠(yuǎn)看到兩個姑娘在岸邊,旁邊站著一個官吏說道:我是廬君的主簿,他敬佩你的義氣,特此把兩位姑娘送還。所以干寶把這件事寫入他書中的《 感應(yīng)》 篇內(nèi)。山東邊有石鏡,是照水的發(fā)源地。有一塊圓石懸于崖上,光潔明凈,能照見人的身形;當(dāng)晨光中霧靄初散的時候,陽光照射在石上,周圍事物照映得纖毫畢露,所以叫石鏡。又有兩條泉水常在流瀉,猶如白云在山間繚繞?!?廬山記》 說;黃龍南有白水,是一條瀑布。水從山腰流出,飛掛三四百丈,急流從林際奔瀉而下,浪花飛濺,望去宛如高懸的白絹。瀑布下注的地方,都成為巨井,深不可測。水流向山下注入江水的深潭。廬山南邊有上霄石,陡峻的崖壁高遠(yuǎn)如與云霄相接。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 ) ,驚嘆這座山岳的高遠(yuǎn),于是就以上霄為名記載下來。上霄峰南,大禹刻石標(biāo)明它的丈尺里數(shù),所以現(xiàn)在還有刻石的名’稱。湖中有落星石,周圍百余步,高五丈,上面長著竹木。據(jù)傳說,有星隕落在這里,所以叫落星石。又有一塊孤石,獨(dú)立在大湖中,周圍一里,高聳百丈,瑰奇卓絕;頂上雖有林木叢生,但飛禽卻極少聚集到這里來。傳說上面有玉膏可采,但實(shí)際如何不得而知。老人們說:從前大禹治水到過這里,刻石紀(jì)功;又說碑是秦始皇所立。但年代久遠(yuǎn),無從考辨了。

      參考資料:
      1、佚名.是何年網(wǎng).http://www.4hn.org/files/article/html/0/253/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