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于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
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
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yōu)闇夭?,至夏變?yōu)槭畈 J畈≌?,熱極重于溫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復大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斗歷占之。
九月霜降節(jié)后,宜漸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節(jié)后,宜解也。所以謂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為雨水故也。至驚蟄二月節(jié)后,氣漸和暖,向夏大熱,至秋便涼。
從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九月十月,寒氣尚微,為病則輕;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嚴,為病則重;正月二月,寒漸將解,為病亦輕。此以冬時不調,適有傷寒之人,即為病也。
其冬有非節(jié)之暖者,名曰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復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輕重,為治不同,證如后章。
從立春節(jié)后,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fā)于冬時伏寒,變?yōu)闇夭 ?/p>
從春分以后,至秋分節(jié)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氣,于四時之中,一時有六氣,四六名為二十四氣也。然氣候亦有應至而不至,或有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
但天地動靜,陰陽鼓擊者,各正一氣耳。是以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陽爻升,一陰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陽氣下,一陰氣上也。斯則冬夏二至,陰陽合也;春秋二分,陰陽離也。陰陽交易,人變病焉。此君子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順天地之剛柔也。
小人觸冒,必嬰暴疹。須知毒烈之氣,留在何經,而發(fā)何病,詳而取之。是以春傷于風,夏必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病瘧;秋傷于濕,冬必咳嗽;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此必然之道,可不審明之。
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數久淹,困乃告醫(yī)。醫(y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皆宜臨時消息制方,無不效也。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
又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是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后賢,開其未悟者。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凡傷于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fā)。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fā)。以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fā)。以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此三經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fā)。以其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jié)M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fā)。以其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fā)。以其脈循陰器、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經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若兩感于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煩滿而渴;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jié)M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則榮衛(wèi)不行,府藏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于寒,更不傳經,不加異氣者,至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也;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歇也;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也;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過十三日以上不間,尺寸陷者,大危。
若更感異氣,變?yōu)樗≌撸斠琅f壞證病而治之。若脈陰陽俱盛,重感于寒者,變成溫瘧。
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更遇于風,變?yōu)轱L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遇溫熱,變?yōu)闇囟?。溫毒為病最重也。陽脈濡弱,陰脈弦緊者,更遇溫氣,變?yōu)闇匾撸ㄒ槐咀鳢懀?。以此冬傷于寒,發(fā)為溫病,脈之變證,方治如說。
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既巳讨?,數日乃說,邪氣入藏,則難可制,此為家有患,備慮之要。
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若或差遲,病即傳變,雖欲除治,必難為力。服藥不如方法,縱意違師,不須治之。
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矣。未有溫覆而當不消散者。不在證治,擬欲攻之,猶當先解表,乃可下之。
若表已解,而內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內不消,大滿大實,堅有燥屎,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虛熱入,協熱遂利,煩躁諸變,不可勝數,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
夫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夫如是,則神丹安可以誤發(fā)?甘遂何可以妄攻?虛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兇之機,應若影響,豈容易哉!
況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須臾,視身之盡,不暇計日。
此陰陽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fā)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而醫(yī)術淺狹,懵然不知病源,為治乃誤,使病者殞歿,自謂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曠野,仁者鑒此,豈不痛歟!
凡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后,發(fā)表攻里,本自不同,而執(zhí)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飲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實違。夫智者之舉錯也,常審以慎;愚者之動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變,豈可詭哉!世上之士,但務彼翕習之榮,而莫見此傾危之敗,惟明者,居然能護其本,近取諸身,夫何遠之有焉。
凡發(fā)汗溫服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若病劇不解,當促其間,可半日中盡三服。若與病相阻,即便有所覺,重病者,一日一夜,當日卒時觀之,如服一劑,病證猶在,故當復作本湯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劑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與之。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言能飲一斗,與五升。若飲而腹?jié)M,小便不利,若喘若噦。不可與之。忽然大汗出,是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之病。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飲水自愈,小渴者,乃強與飲之,因成其禍,不可復數。
凡得病厥,脈動數,服湯藥更遲;脈浮大減?。怀踉旰箪o,此皆愈證也。
凡治溫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并中髓也。
凡脈四損,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四損。脈五損,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脈一至,名曰五損。脈六損,一時死。平人六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六損。
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脈陰陽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脈至乍疏乍數者,死。脈至如轉索者,其日死。譫言妄語,身微熱,脈浮大,手足溫者,生。逆冷,脈沉細者,不過一日,死矣。
此以前是傷寒熱病證候也。
譯文及注釋
四時八節(jié)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立春正月節(jié)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
驚蟄二月節(jié)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
清明三月節(jié)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
立夏四月節(jié)指巽小滿四月中指巳
芒種五月節(jié)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
小暑六月節(jié)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
立秋七月節(jié)指坤處暑七月中指申
白露八月節(jié)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
寒露九月節(jié)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
立冬十月節(jié)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
大雪十一月節(jié)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
小寒十二月節(jié)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陰陽大論》說:春天氣候溫暖,夏天氣候炎熱,秋天氣候涼爽,冬天氣候嚴寒,這是四季正常氣候的變化規(guī)律。冬季嚴寒,自然界各種生物深深地潛藏、伏匿,懂得養(yǎng)生的人能順應自然之性而防護固密,所以不能被寒邪所傷。如果不慎感受了寒邪,這就叫傷寒。四時之氣皆能傷人而致病,但傷寒這種邪氣,是最為凜冽、肅殺的邪氣,所以為害最烈。
感邪后立即發(fā)病的,名叫傷寒。感邪后不立即發(fā)病,寒毒邪氣藏于肌膚之內,到了春季發(fā)病的,就成為溫??;到夏季發(fā)病的,就成為暑病。所謂暑病,是熱甚而重于溫病的病癥。所以辛苦勞累的人,春夏季之所以多患溫熱病,并不是感受了時行之氣,而是由于冬季觸犯了寒邪,寒邪伏藏所致。
所謂時行之氣,是指時令的反常氣候,如春季天氣應該溫暖卻反而很冷,夏季天氣應該炎熱卻反而很涼爽,秋季天氣應該涼爽卻反而酷熱,冬季天氣應該寒冷卻反而溫暖異常。人們如果感受了時行邪氣,不論男女老幼,就會患相似的病癥,這就是時行病。
如果要想知道四時正常氣候致病及四時不正常的疫疬之氣致病的規(guī)律,可以按歷法來推算。一般來說,農歷九月霜降節(jié)以后,氣候應當逐漸變冷。漸至冬季嚴寒,一直到正月雨水節(jié)前后,寒冷才漸漸解除。之所以叫“雨水節(jié)”,是因為冰雪融化而變?yōu)橛晁木壒省5搅硕麦@蟄節(jié)前后,氣候漸漸溫暖,漸至夏季炎熱,到了秋季氣候又變涼爽。從霜降節(jié)以后到春分節(jié)以前,凡是觸犯霜雪霧露,感受寒邪后,立即就病的,叫做傷寒。九月十月間寒氣還較輕,致病也較輕微;十一月十二月間嚴寒凜冽,致病就重;正月二月間寒冷漸漸消退,致病也較輕。這些都是冬季調攝不當,恰好感受寒邪,立即就病的病癥。如果冬季有反常的溫暖,觸犯而致病的,就叫冬溫。冬溫毒邪與傷寒根本不同。冬溫的發(fā)病有先有后,或交相重疊,病情有輕有重,其治法也就不同,它的癥候表現如后章所述。
在立春節(jié)以后。如果沒有突然出現嚴寒天氣而又沒有結冰下雪,卻發(fā)生了高熱的疾病,這是春天的陽氣升發(fā),引動了冬季伏藏的寒邪,變成了溫病。
從春分節(jié)以后到秋分以前,氣候突然變冷,因而致病的,都是時行寒疫。三月四月間,有時天氣驟然寒冷,此時人體陽氣還較弱,若被寒邪所傷,患熱病尚較輕。五月六月人體陽氣已經旺盛,一旦感受了寒邪,產生的熱病就重。七月八月人體的陽氣已經減弱,此時感受寒邪,產生的熱病也輕。這種疾病與溫病、暑病相似,但治療卻有區(qū)別。
在一年四季中,每十五天為一節(jié)氣,每一季度有六個節(jié)氣,一年共有二十四個節(jié)氣。一般說來,氣候應與節(jié)氣相應。但是氣候的變化異常復雜,有時節(jié)氣已到,而此時的氣候卻沒有到;有時節(jié)氣未到,而此時的氣候卻提前到來;有時氣候雖應時而至,但表現太過,這些都能成為致病的邪氣。然而,天地之間,陰陽之氣相互鼓動推進,各自稟受一氣。所以氣候會由春天的溫暖,變?yōu)橄奶斓难谉?;由秋天的涼爽,變?yōu)槎镜膰篮6烈院?,陰氣最盛,陰極則陽生,所以陽氣開始上升,陰氣開始下降。夏至以后,陽氣最盛,陽極則陰生,所以陽氣開始下降,陰氣開始上升。這樣,到了冬至夏至,是陰陽二氣相合之時;春分秋分,是陰陽二氣相離之期。當陰陽轉換之時,人如果不能適應就會生病。所以,懂養(yǎng)生的人在春夏季養(yǎng)陽、秋冬季養(yǎng)陰,以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不懂養(yǎng)生的人,就不能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觸冒四時邪氣,就會患急性熱病。若要知道這些毒烈的邪氣侵害哪一經,產生什么病,就必須詳細診察,才能得出正確結論。所以,春季感受風邪,夏天就發(fā)生泄瀉;夏天感受暑邪,秋冬就會發(fā)瘧疾;秋天感受濕邪,冬天就會發(fā)咳嗽;冬天受寒,春天就會產生溫病。這是正常的規(guī)律,醫(yī)者務須深究明白。
傷寒這種病,是逐漸由淺向深發(fā)展的,所以應當根據病情的發(fā)展來施治處方,現今社會上的人患傷寒病,初起時不及時治療,或者治療不對證,或者拖延日久,直到病情危重了才去就醫(yī),醫(yī)生又不按規(guī)律和次序施治,當然就沒有效果。如果醫(yī)生能夠根據病情變化,隨證處方施治,就沒有不收到效果的。現在我搜集整理張仲景原著,記錄其癥候和診察疾病的方法,以及有良效的方劑,以備社會急需。
此外,地域有溫涼高低不同,物體屬性有剛有柔的差異,人們的飲食起居也不相同,病癥與治法也應有別。所以黃帝提出四方居民治法不同的問題,岐伯則列舉了砭石、毒藥、微針、灸火芮等四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及其作用,以教誨后代有知識的人,啟發(fā)不知道變通的人,診病的醫(yī)生,必須一一明察。
大凡感受寒邪,則會形成發(fā)熱的疾病。發(fā)熱雖然很甚,也不會導致死亡。但是如果是相表里的兩經同時感受寒邪而發(fā)病,就容易死亡。
尺部寸部脈象均浮的,是太陽受邪患病,多在一二天發(fā)病。因為太陽經脈上連風府,行于頭項、腰脊部位,所以有頭項疼痛、腰脊拘緊不柔和等癥狀。消濼:消,散也。濼,熱灼津液之謂,又有邪氣留滯難除之意。針此穴可解除上述疾患,故名之。有疏經活絡,清三焦熱之功。
尺部寸部脈象都長的,是陽明受邪患病,大多在二三天發(fā)病。因為陽明經脈起于鼻旁,行于目下,所以有身體發(fā)熱、目痛、鼻干燥、不能安臥等癥狀。尺部寸部脈象都弦的,是少陽受邪患病,大多在三四天發(fā)病。因為少陽經脈循行胸脅、出入耳中,所以有胸脅疼痛而又耳聾的癥狀。太陽、陽明、少陽這三經患病,為病在經脈,邪氣尚未傳入腑,可以用發(fā)汗法治愈。尺部寸部脈象都沉細的,是太陰受邪生病,大多在四五天發(fā)病。因為太陰經脈絡于胃,循行咽部,所以有腹部脹滿,咽喉干燥的癥狀。尺部寸部脈象都沉的,是少陰受邪生病,大多在五六天發(fā)病。因為少陰經脈穿過腎、絡于胸膈,連系舌根,所以少陰病見舌燥、口渴。尺部寸部脈象都微緩的,是厥陰受邪生病,大多在六七天發(fā)病。因為厥陰的經脈環(huán)繞陰器,入屬于肝,所以有煩悶、陰囊縮入的癥狀。太陰、少陰、厥陰這三經患病,邪氣已經傳入胃腑,可用泄下法治愈。
至于說到兩感病,是指互為表里的陰陽兩經同時感受寒邪而發(fā)病。例如,第一天太陽受邪,就與少陰同時發(fā)病,出現頭痛、口干、心煩、腹部脹滿而渴等?。坏诙礻柮魇苄?,就與太陰同時發(fā)病,出現腹部脹滿、身體發(fā)熱、不想進食,譫語等癥;第三天少陽受邪,就與厥陰同時發(fā)病,出現耳聾、陰囊縮入、四肢冰冷、湯水喝不進、不省人事等癥,大約六天就會死亡。如果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受邪患病,導致營衛(wèi)之氣不流行,臟腑不通,則必死無疑。
如果病人不是兩感病,又沒有發(fā)生傳經,并且未再感受新的致病邪氣的,到第七天,太陽病就會衰退,頭痛就會好轉;第八天,陽明病衰退,發(fā)熱就會稍退;第九天,少陽病衰退,耳聾漸漸恢復,就能聽得見聲音;第十天,太陰病衰退,腹部脹滿減輕,恢復到正常,并想吃東西;十一天少陰病衰退,口渴就會停止,舌干消失,并且打噴嚏;十二天厥陰病衰退,縮入的陰囊就會松弛復原,少腹拘急緩解,邪氣均去,病人精神爽慧。
如果經過了十三天病情仍繼續(xù)發(fā)展,寸關尺三部脈均沉伏不顯的,則預后險惡。
如果又感受其它邪氣,變成其它疾病的,應當依據后述壞病癥進行施治。如果尺寸脈都緊而有力,又感受寒邪的,就會轉變成溫瘧。如果寸脈浮滑、尺脈濡弱,感受風邪的,就會轉變成風溫。如果寸脈洪數、尺脈實大,再感受溫熱,就會轉變成溫毒。溫毒是最嚴重的一種病。如果寸脈濡弱、尺脈弦緊的,又感受溫邪,就會轉變成溫疫。這些都是冬季感受寒邪,而變成溫病的疾病。總之,必須詳加診察所變之證,因證立法處方,隨證施治。
大凡人們有了疾病,往往不及時就醫(yī),卻隱瞞忍耐,希望能夠僥幸痊愈,結果成了頑固難治的疾病。小孩及婦女,尤其如此。因此,一旦感受時令不正之氣而身體不適,就應該及早告訴醫(yī)生,及時找出病因,趁邪尚在肌表、病勢尚輕淺時,及時進行治療,多能治愈。如果患病的人隱瞞忍耐,多天后才找醫(yī)生,邪氣已經深入臟腑,就難于治療了。這是那些有患病人的人家,應當注意的要點。凡是制作湯藥,要不拘時間,不避早晚,發(fā)覺病后,不論早晨晚上,馬上就煎湯服藥治療,那么疾病就容易痊愈。如果稍有遲誤,疾病就會傳變,雖然想根治,也無能為力了。此外,服藥不遵法度,隨意違反醫(yī)囑,還不如不治療。
大凡傷寒病,多為感受風寒所致。風寒開始侵襲肌表,漸至由表入里,病邪入里就不容易解除了。因此,凡風寒在表,應及時治療,施用發(fā)汗解表,并注意服藥后適當復蓋衣被,使周身溫暖而得汗,病邪就會消散。如果不遵循表里先后的證治規(guī)律,一起病就行攻下,就會引起變證。因此,如果表證尚未解除,還應當先解表,表解后,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如果表證已解而里證未除,一般可用下法。但若里實未成,未見大滿大實之證,則不可攻下,若過早攻下,則病不能解除,如果表證已解,而里實已甚,腸中燥屎已成,而見大滿大實之證,就應攻下燥屎,燥屎得去,則病可愈。如果不能攻下,而妄行攻下,致正氣損傷,邪熱內入,而產生協熱下利、煩躁等各種變證的,不可勝數,病變輕的就會加重,重的就會死亡。
陽熱熾盛陰液虧虛的癥候,誤用發(fā)汗法治療就會導致死亡,用瀉下法治療就會痊愈。寒邪外盛、衛(wèi)陽被遏的癥候,用發(fā)汗法治療就會痊愈,用瀉下法治療就會導致死亡。如果明白這些道理,那么怎么會誤用神丹來發(fā)汗?又怎么會妄用甘遂來瀉下?虛證與實證的治療,相距千里,疾病吉兇安危的變化,與治療息息相關。治療得當,就可去邪愈疾;治療不當,反會促使患者死亡。治療得當與否與疾病吉兇的變化,真可以說是如影隨形,如響應聲。由此可見,治病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更何況陽熱盛的人服下桂枝湯,就會斃命;陰寒盛的人服下承氣湯,就會死亡。死亡與生存的關鍵,發(fā)生在傾刻間,甚至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眼看著病人死亡。這些陰陽虛實、錯綜復雜的癥候,其表現相差極其微小,如果發(fā)汗、吐下正好顛倒,那么災禍馬上就會到來。而一些醫(yī)術淺薄、知識狹窄的醫(yī)生,看病懵懵懂懂,不知病的根源,一治療就發(fā)生錯誤,從而導致病人的死亡,還妄稱病人該死。至使冤魂堵塞了陰間的道路,死尸堆滿了曠野。仁慈的人看到這種情況,怎么能不痛心呢?
凡屬兩感病表里同病的,治療應當有先有后。解表與攻里,本來就屬兩種不同的治法,但固執(zhí)錯誤,主觀臆斷的人,卻說什么神丹甘遂混合服用,既解表邪,又除里邪,言語雖巧,道理卻根本不通。聰明人的舉止行動,常審查周嚴、謹慎從事;而愚蠢人的行為舉止,往往魯莽急躁。醫(yī)生的行為直接關系到病人的安危,怎么可以置病人安危于不顧,而強行狡辯呢?現今社會上有地位的人,只知追求顯赫的榮華富貴,卻看不到身體有死亡的危險。只有明白事理的人,才懂得愛護自己的生命,而不為名利所動搖。
凡是溫服發(fā)汗的湯藥,處方后雖然說明一日服三次,但如果病情嚴重,服一次藥后病不能解除的,應當適當縮短服藥間隔時間,可以在半天內服完三次。如果藥不對證,服藥后就會有不適的感覺。病情重的,應該晝夜服藥,并嚴密觀察24小時,以防病情變化。如果服完一劑藥后,病癥還在的,應當再煎制湯藥服用。此外,有的病人服藥后不易汗出,直至服完三劑藥后才汗出病解。如果服藥后始終不出汗的,屬于危險的癥候。
凡是患時氣病,到了五六天,病人口渴想飲水,卻又不能多喝的,就不應給病人喝。為什么呢?因為此時病人里熱未甚,飲水后不能消耗掉,就會產生疾病。到了七八天,口渴厲害想要喝水的,應當依病情酌情給與,但不能讓病人喝滿喝足。譬如,病人說要飲一斗水,只給予五升。如果喝水后病人感覺腹部脹滿,小便不通暢,或氣喘,或呃逆,就不能再給予了,如果喝水后突然大汗出的,這是病要自愈的征兆。
一般說來,虛寒證口多不渴,如果反而出現口渴能飲水的,這是陽氣恢復、陰寒邪去、疾病將愈之兆。如果有不懂醫(yī)道的人,偶聽說患病能喝水,就會痊愈,于是稍見口渴的,就勉強給病人喝水,因而釀成變證,不可勝數。
大凡患病,病人脈象動數,服湯藥后變成遲脈;或者原來的脈象浮大,現在變成小脈;或者初起神情躁煩不安,后來轉為神情安靜,這都是疾病將要痊愈的征象。
大凡治療溫熱病,可以針刺人體的五十九個穴位。人體的穴位共有三百六十五個,其中三十個穴位禁用艾灸,如果誤灸就會對人造成損害;七十九個穴位禁用針刺,如果針刺就會造成災禍,這是因為針刺或艾灸這些穴位,都會損傷骨髓。
凡出現四損之脈的,三天就會死亡。所謂“四損”,是指正常人呼吸四次,病人脈搏來一次。如出現五損之脈的,一天就會死亡。所謂“五損”,是指正常人呼吸五次,病人脈搏來一次。如出現六損之脈的,一個時辰就會死亡。所謂“六損”,是指正常人呼吸六次,病人脈搏來一次。
脈象盛大而身體怕冷,是患的傷寒病;脈象虛軟而身體發(fā)熱,是患的中暑病。
脈象尺寸部都盛大,大汗淋漓而病不解的,為正不勝邪之兆,屬于死亡的癥候。
脈尺部寸部都呈虛象,發(fā)熱不停止的,為正虛邪熱亢極,屬于危險的癥候。
脈搏跳動忽快忽慢的,是心氣將竭、營衛(wèi)之氣斷絕之象,病情危重。
脈搏跳動堅硬搏指,如扭轉的繩索的,是真臟脈現之兆,預后不良。
病人神昏譫言妄語,身體輕微發(fā)熱,脈象浮大,手足溫暖的,尚有生機;如果手足厥冷,脈象沉細的,則預后不良。以上所敘述的,是傷寒熱病的癥候。
參考資料:
1、佚名.360doc.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510/06/8726658_2842854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