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鄢之役,晉伐鄭,荊救之。大夫欲戰(zhàn),范文子不欲,曰:“吾聞之,君人者刑其民,成,而后振武于外,是以內(nèi)和而外威。今吾司寇之刀鋸日弊,而斧鉞不行。內(nèi)猶有不刑,而況外乎?夫戰(zhàn),刑也,刑之過也。過由大,而怨由細,故以惠誅怨,以忍去過。細無怨而大不過,而后可以武,刑外之不服者。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將誰行武?武不行而勝,幸也。幸以為政,必有內(nèi)憂。且唯圣人能無外患,又無內(nèi)憂,詎非圣人,必偏而后可。偏而在外,猶可救也,疾自中起,是難。盍姑釋荊與鄭以為外患乎。”
譯文及注釋
在鄢陵之戰(zhàn)時,晉國討伐鄭國,楚國出兵救鄭。大夫們都想作戰(zhàn),范文子不同意,說:“我聽說,統(tǒng)治人民要使用刑罰來端正臣民,這件事做到了,然后才能對外顯示武力,因此能做到國內(nèi)團結,國外畏懼?,F(xiàn)在我國司法官用來懲罰小民的刀鋸,天天使用得快要壞了,而用來懲罰大臣的斧鉞卻并不使用。在國內(nèi)尚且有不能施以刑典的,又何況對外呢?戰(zhàn)爭,就是一種刑罰,是用來懲罰過錯的。過錯是由大臣造成的,而怨恨來自一般小民,因此要用恩惠來消除小民的怨恨,下狠心禁止大臣的過錯。小民沒有怨恨,大臣不犯過失,然后可以用兵,去懲罰國外那些不順服的人。如今我國的刑罰施加不到大臣,卻下狠心來對付小民,那么,想靠誰來振作軍威呢?軍威不振而打勝仗,只是一種僥幸。依靠僥幸成功來治理國家,一定會有內(nèi)憂。況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無外患,又無內(nèi)憂,如果不是圣人,必然只有偏于一頭才行。如果偏失的一頭在國外,那還可以補救,如果毛病在國內(nèi)發(fā)生,那就難于應付了。我們何不姑且撇開楚國和鄭國,把它們作為外患呢?!?/p>
參考資料:
1、佚名.勸學網(wǎng).http://www.quanxue.cn/CT_RuJia/GuoYu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