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ái xiāo
注音ㄆㄞˊ ㄒ一ㄠ
繁體排簫
⒈ ?古代管樂器。也稱簫。編竹而成,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按律排列于木櫝中,上端平齊,下端兩旁長而中部短,參差不同,故又名“參差”。管底以蠟蜜封堵的稱“底簫”,無底的稱“洞簫”。木櫝以紅或黑色髹漆,有戧作云形者,則稱“云簫”。
⒉ ?吹簫。
⒈ ?古代管樂器。也稱簫。編竹而成,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按律排列于木櫝中,上端平齊,下端兩旁長而中部短,參差不同,故又名“參差”。管底以蠟蜜封堵的稱“底簫”,無底的稱“洞簫”。木櫝以紅或黑色髹漆,有戧作云形者,則稱“云簫”。參閱《通典·樂四》。
引《元史·禮樂志二》:“簫二,編竹為之。每架十有六管,闊尺有六分。黑搶金鸞鳳為飾,鍮石釘鉸。以黃絨紃維於人項,左右復垂紅絨絛結(jié)。架以木為之,高尺有二寸,亦號排簫。”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第四人為 湘夫人,女像,面色綠,馀與 湘君 相似,手執(zhí)排簫?!?/span>
⒉ ?吹簫。
引宋 馬子嚴 《水龍吟·為陳坂種玉莊作》詞:“弄玉 排簫, 許瓊 揮拍,胎禽飛舞?!?/span>
⒈ ?樂器名,由長短不同的竹管比連而成,故稱為「排簫」。分為大小二種,大者二十三(或二十四)?管,小者十六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