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è zì
注音ㄐ一ㄝˋ ㄗˋ
⒈ ?通假字,如借“公”為“功”,借“果”為“敢”,借“崇”為“終”
英interchangeability of words or characters;
⒈ ?訓詁術語。指古書中與本字讀音相同或相近而被借來代替本字的字。
引清 王引之 《經(jīng)義述聞·毛詩上》“咸林”:“案‘咸’當作‘或’?!颉?,‘棫’之借字也。古音‘或’如‘棫’,故‘棫’通作‘或’?!?br />楊樹達 《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莊子謝施說》:“‘斜’者,‘衺’之同音借字?!?/span>
⒉ ?指本無其字的假借。
引章炳麟 《文學說例》:“本無兄弟昆弟之名,故亦不製其字。及其立名借字,則社會已開,必在 虞 夏 以后也?!?/span>
⒊ ?借據(jù)。
引李廣田 《水的裁判》:“大山 還是不承認有這筆債,還是那老話,說是既沒有借字,又沒有帳本,他老子都已爛得只剩白骨頭了,還償什么債!”
⒈ ?以同音字或近音字通用假借。參見「通假」條。
⒉ ?借貸財物的憑證,由出借人保存。也作「借據(jù)」、「借券」。
近借條
英語see 通假字[tong1 jia3 zi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