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v日本v欧美v在线播放|伊人网中文字幕

<nav id="3u6n6"></nav><samp id="3u6n6"><tr id="3u6n6"><track id="3u6n6"></track></tr></samp>
    <legend id="3u6n6"><fieldset id="3u6n6"></fieldset></legend>

      
      

    1. 首頁 > 古籍 > 徐霞客游記詩人 > 滇游日記三十二

      滇游日記三十二

      徐弘祖Ctrl+D 收藏本站

      原文

        二十二日晨起,宿霧凈盡,寶藏先以點(diǎn)餉余,與余周歷峰前。憑臨而南為南甸,其外有橫山前列,則龍川后之界也;近嵌麓西為鬼甸,其外有重峰西擁,則古勇前南下之支也;下伏而東度,為筆峰,其外有高嶺東穹,則高黎貢后聳之脈也,惟北向則本山后屏焉。然昨已登嶺北眺,知東北之豁處,為龍川所合;西北之叢處,為尖山所懸;而直北明光六廠之外,皆野人之棲矣。久之,乃飯而別。

        寶藏命其徒徑空前導(dǎo),從東北行,皆未開之徑也。始逾東環(huán)之臂,即東北下,雖無徑而頗坦。三里余,有路循嶺北西去,往鬼甸道,蓋是山前后皆向鬼甸道也。于是交之,仍東下,甚峻。一里,又有路自東南來,西北逾嶺去,此即州中趨冠子坪道。蓋冠子坪從北南度,穹起打鷹之頂,自北望之,不見雙峰如鞍,只覺層起如冠。逾脊西下,是為坪村所托,有龍?zhí)段饔浚斯淼樯狭?,?jīng)鵝籠而南下者也。余交其路,仍東北下,行莽棘中。一里余,北向下,傍西小峽漸有微徑,徑右峽中亦有叢竹深藤。東轉(zhuǎn),再逾一峽,一里,乃北行環(huán)岡上。

        岡之西,大山始有峽中盤在山中盤繞廷伸;岡之東,始隨坡東下。共二里,抵坡麓,則響水溝之峽在其東矣。有溪自西峽出,北涉之,隨西山北行。西山至是稍開,有路西入之。交其路而北,一里余,稍下,又有小水從西塢出,是為王家壩。

        以此水為界,南俱沐府莊。又北半里,遂與南來大路合。

        又北一里,有村在西山下,至是中塢始開。其塢南從酒店脊來,北至此東西乃辟再分為東西走向,溪沿東麓北下,村倚西山東向,而路出其中。又北里許,有岐東北往界頭。余循西山西北下,渡一小峽,半里,西轉(zhuǎn),其南谷為灣腰樹,蓋王家壩之后山也;其北塢為左所屯,乃巃嵸北又起一峰,其余支西北而環(huán)者。

        塢中始有田疇下辟,響水溝之流亦西北貫之,而路從南山西向行。一里余,有小水北流。又西一里余,有結(jié)茅賣漿在南山下,于是巨松錯立,高影深陰,午日俱碧。又西二里為馬站,其北坡下頗有隔林之廬,而當(dāng)路左者止一家,州來者皆飯焉都在此吃飯;其西始田塍環(huán)坡。

        從田中西北行一里余,抵北山下。稍西復(fù)北,一里,逾其坳,有墟場即場鎮(zhèn),為馬站街房。其北山坡雜沓,石齒高下,東岡與西山,遂夾溪北注。共三里,有山橫于前,乃西隨之,半里,北透其坳,其北則山開而下盤環(huán)壑,溪從西山透峽南來,繞壑北去,固知透坳之山,乃自南而西轉(zhuǎn),坳西一峰,即西盡于溪者也。盤壑而西北一里余,遂循溪東岸行,其西岡松檜gùi一種常綠喬木稠密,有大寺基在焉。乃飯于溪旁。又北半里為邱坡,有兩三家倚西山下。其西則群山中進(jìn)為峽,有岐西入之,為古勇道,其東則谷口橫拓,南北之水俱由之出焉。

        于是北行田塍間,二里,屢逾其分流之水。又北一里余。為順江村,古之順江州治也。西山至是中斷復(fù)起,其特聳頗厲,是為三清山。村多環(huán)石為垣,連竹成陰者。又北半里,有水自西峽來,東向而注,是為順江,有木梁跨其上。順江村之東,山塢東辟。過橋,復(fù)北上坡,行竹徑中。半里,北下,過乾海子。一里余,北上坡,有虛茅趕街之草棚在坡北,是為順江街子。

        復(fù)西北行坡坂間。其坂西倚三清山,東臨夾壑,壑之東,則江東山南下而橫止焉。從此三清西亙,江東東屏,又成南北之塢。行坂間三里,北向稍下,忽聞水聲,則路東有溪反自南而北,至是乃東轉(zhuǎn)去,想估計(jì)是順江之分流而至者。蓋江東山之西,已有兩江自北而來,此流何以反北耶?流既東,路遂北盤東垂之坡,二里,是為雞茨坪。逾坪北下一里余,復(fù)得平疇,有賣漿者當(dāng)路右。于是東北行田塍間,一里余,有江自西北往東南,長木橋橫跨之,是為西江;其東又有一江自東北注東南,沿東山與西江并南行塢中,是為東江。既度西江橋,遂北行江夾中,一里而至固棟,宿于新街。固棟一名谷棟,聚落當(dāng)大塢中,東、西二江夾之。其北則雅烏山南垂,橫亙兩山間,至此而止;其南則兩江交合于三里外,合流東南去,至曲石入龍川江;東則江東山,北自石洞東,南向而下;西則三清山北又起一峰,南與三清雁行即整齊排列而峙,其中有峽如門,而小甸之路從之。

        是峰即云峰尖山東下北轉(zhuǎn)之脈,云峰正在其西,為彼所掩,故固棟止西見此山而不見云峰也。

        其地直東與瓦甸對,直西與云峰對,直北與熱水塘對,直南與馬站對。有新、舊二街,南為新,北為舊。

        二十三日命請求而非命令主人取園筍為晨供,味與吾鄉(xiāng)同。

        八九月間有香筍,薰干瓶貯,味有香氣。北一里,過舊街。買飛松一梆于劉姓者家。

        “飛松”者,一名狐實(shí),亦作梧實(shí),正如梧桐子而大倍之,色味亦如梧桐,而殼薄易剝;生密樹中,一見輒伐樹乃可得,遲則樹即存而子俱飛去成空株矣,故曰“飛松”,惟巔塘關(guān)外野人即指當(dāng)時(shí)景頗族,此稱為鄙稱境有之。

        野人時(shí)以茶、蠟、黑魚、飛松四種入關(guān)易鹽、布。其人無衣與裳,惟以布一幅束其陰,上體以被一方幃而裹之,不復(fù)知有衿袖之屬也。

        此野人即茶山之彝,昔亦內(nèi)屬,今非王化所及矣;然謂之“紅毛”,則不然也。

        又北二里余。

        橫岡后亙。

        望之若東西交屬于兩界崇山,不復(fù)知其內(nèi)有兩江之嵌于兩旁也。

        此岡即雅烏山南垂盡處,東、西二江皆從其兩腋南出,疑即挨河,而土人訛為“雅烏”耳。

        陟岡而北,又二里,岡左漸突而成峰,岡右漸嵌而為坑,路漸逾坑傍峰而上,于是坑兩旁皆峰,復(fù)漸成峽。循峽西峰行二里,陟其北坳,遂挾西峰之北而西向下。二里,路右有大栗樹一株,頗巨而火空其中;路左則西江自西壑盤曲東來,破峽而東南去,于是出固棟西山之西北矣。

        始下見盤壑西升,江盤壑底,而尖山兀然立其西南矣。又西下一里,隨江北岸西行二里,始有村廬倚岡頭,是為烏索。

        其江反北向折而來,路乃南下岡就之,半里,則長木橋橫架江上,反自西而東度之。

        橋東復(fù)有竹有廬,從其側(cè)轉(zhuǎn)而西南,則固棟西山與尖峰后大山圍環(huán)其南,而江曲其北者也。

        又西半里,有村連竹甚盛。

        半里,從其村南西轉(zhuǎn),復(fù)行岡坂者二里,岡頭巨松錯落,居廬倚之。半里,西向下,涉一坑。又西南一里余,連過兩村,又西向下,涉一坑,始及山麓。遂西向上,半里,有小水注坡坂間,就而滌體洗澡。

        時(shí)日色亭午即正午,解衣浣濯洗滌久之,乃西南循小徑上。一里,轉(zhuǎn)而西,始與東來路合。時(shí)雷雨大至,行草徑間,一里,稍西下,涉一峽底,于是巨木參霄,緯藤蒙塢,遂極幽峭之勢。

        盤繞行峽嘴而西,一里,又涉一峽底。

        二峽皆在深木中,有小水淙淙自北而南,下注西來之溪,合而東行北出者也。涉峽之西崖,有巨石突立崖右。路由巨石之東,北向上,曲折躋樹蔭中,高崖滴翠,深水篩金,始知雨霽日來,陰暗弄影,不礙凌空之屐也。上三里,遂陟岡脊。

        脊兩崖皆墜深涵碧,聞水聲潺潺在其底,而不辨看不清其底也。

        脊狹不及七尺,而當(dāng)其中復(fù)有輔木以度者,蓋脊兩旁皆削,中復(fù)有窞下陷,故以木填之。行脊上一里,北復(fù)稍下,又涉一南墜之峽,半里,乃西北上,其上甚峻。一里余而飯。稍夷平坦,轉(zhuǎn)西南盤而北,半里,復(fù)曲折上,峻愈甚。一里,又稍夷,循峰崖而轉(zhuǎn)其腰,始望見尖峰在隔箐隴樹間,而不知所循者亦一尖峰也。北半里,抵其峰西腋,稍西下度一脊,遂西上,上皆懸崖削磴?;仡櫱八P脊東峰,亦一峰復(fù)聳,山頭尖削,亦堪與尖山伯仲,但尖山純石中懸,而彼乃土峰前出耳。兩峰之北,復(fù)與西大山夾成深壑,支條盤突,箐樹蒙蔽,如翠濤沉霧,深深在下,而莫窮端倪看不清頭緒和眉目,惟聞猿聲千百,唱和其間,而人莫至也。峰頭就豎石將就豎立的石壁鑿級為梯,似太華之蒼龍脊。兩旁皆危崖,而石脊中垂,闊僅尺許,若龍之垂尾以度,而級隨之,仰望但見層累不盡,而亦不能竟其端倪也。梯凡三轉(zhuǎn),一里而至其頂。頂東西長五丈,南北闊半之,中蓋玉皇閣,前三楹奉白衣大士,后三楹奉三教圣人,頂平者如是而止,其向皆東臨前峰之尖。南北夾閣為側(cè)樓,半懸空中,北祠真武,下臨北峽,而兩頭懸榻以待客;南祠山神,下臨南峽,而中敞為齋堂。皆川僧法界所營構(gòu),蓋其上向雖有道,而未開辟,莫可棲托。法界成之,不及五年,今復(fù)欲辟山麓為下殿,故往州未返。余愛其幽峻,遂止東側(cè)樓。守寺二僧,一下山負(fù)米,一供樵炊而已。

        二十四日晨起,天色上霽,四山咸露其翠微,而山下甸中,則平白氤氳,如鋪絮,又如潏yù水涌起波,無分遠(yuǎn)近,皆若浮翠無根,嵌銀連疊,不知其下復(fù)有坡淵村塍之異也。

        至如山外之山,甸外之甸山間平地,稍遠(yuǎn)輒為嵐翠掩映,無能拈出,獨(dú)此時(shí)層層襯白,一片內(nèi),一片外,搜根剔奧,雖掩其下而愈疏其上。乃呼山僧與之指質(zhì)問明白,或?qū)|(zhì)遠(yuǎn)近諸山,一一表出,因與懸南崖而下。有崖前臨絕壑,后倚峭壁,袆橫罅,下平上覆,恰如匡床,雖小而可憩可臥,是名仙床。俯層峭之下,巉覆累累,無可攀循,僧指其下有仙洞,須從梯級下至第二層,轉(zhuǎn)崖下墜,乃可得之,遂導(dǎo)而行。其洞乃大石疊綴所成,亂崖顛磴,欲墜未墜,迸處為罅,覆處為洞,穿處為門,門不一竅,洞不一層,中欠寬平,外支幽險(xiǎn),若疊級架板,亦可幽棲處也。洞門東向腋中者為大,入而南穿,一峽排空而下,南出峽門。其門南臨絕壑,上夾重崖,有二木球倒懸其前。仰睇之,其上垂藤,自崖端懸空下丈余,即結(jié)為癭yǐng動植物體上的囊狀贅生物,如瓠匏hùpáo即葫蘆之綴于蔓者。癭之端,綴旁芽細(xì)枝,上迎雨露,茸茁夭矯,花葉不一狀,亦有結(jié)細(xì)子圓綴枝間者,即山僧亦不能名之,但曰寄生,或曰木膽而已。一絲下垂,結(jié)體空中,馭風(fēng)吸露,形似膽懸,命隨空寄,其取意亦不誣也。余心識其異,欲取之,而高懸數(shù)丈,前即崩崖直墜,計(jì)無可得。但其前有高樹自崖隙上聳,若得梯橫度樹間,緣柯即樹技而上,以長竹為殳shū一種兵器,可鉤藤而截取之。

        余乃識而行,復(fù)隨導(dǎo)僧由梯級北下懸空之臺。

        乃石脊一枝,下瞰北壑,三面盤空,矯若龍首,條岡回壑,紆郁其下,與仙洞各綴梯級之旁,若左右垂珥。洞倚南崖,以幽峭見奇;臺踞北壑,以憑臨為勝!此峰前兩概即風(fēng)貌也。由峰后西南越脊而下,更多幽境。近法界新開小路,下十里至小甸,乃固棟西向入峽,經(jīng)此而趨古勇之道。其坡有熱水塘,亦法界新開者,由此東可出固棟,西可窮古勇,而余時(shí)有北探滇灘、阿幸之興,遂不及兼收云。

        是午返寺,同顧仆取斧縛竿負(fù)梯而往,得以前法升木取癭。而崖高峽墜,木杪miǎo樹梢難于著力,久而后得之。一癭圓若葫蘆倒垂,上大下小,中環(huán)的頸dì即白色頸子;一癭環(huán)若巨玦一種環(huán)形玉佩,兩端圓湊而中空:皆藤懸于上而枝發(fā)于下。如玦者輕而松,如葫蘆者堅(jiān)而重,余不能兼收,后行時(shí)置輕負(fù)堅(jiān)者而走。

        二十五日余留二詩于山,負(fù)木膽于肩,從東大道下梯級。一里余,東度過坳,遂東南循前峰之腰。又半里,東度脊項(xiàng),于是俱深木夾道。

        由折峻下者二里,涉一南盤峽,復(fù)東北上。半里凌脊,乃東行脊間,左右皆夾壑甚深,而重木翳之。又半里,度脊間鋪木。脊兩旁甚狹,而中復(fù)空墜,故以木填而度之。又東南半里,復(fù)盤壑東北下。二里,至前巨石之左,遂涉南下之溪。半里,復(fù)東逾一岡。又半里,再涉一南下之溪,東向稍上,遂出箐東北行。一里,至下院分岐之路,仍從向來之小路,一里余,至前浴流之所。

        又半里,越塢而得一村,入問熱水塘道。仍東北三里,過烏索橋,從橋西逾岡而北,一里,與大道合。

        隨之西北,循東山之麓行。

        六里,有岡自東山直對西峰而下,驅(qū)江流漱西峰之麓,而路亦因之與江遇。

        已復(fù)逾岡北下,北塢稍開。

        有小水交流西注,蒸氣雜沓而起,即熱水塘也。半里,抵塘上,有池而無屋,雨霏霏撲人。乃令顧仆守行囊于塘側(cè),北半里上坡,觀其街子,已散而無他物。望南岡有村廬在坳脊間,街子人指其上有川人李翁家可歇。復(fù)南半里回覓之。有閩人洪姓者,向曾寓余鄉(xiāng),為導(dǎo)入同寓。余乃出就塘畔招顧仆入,出攜餐啖之。問阿幸路,須仍從此出。此中東至明光,雖止隔一山,險(xiǎn)峻不可行也。見日色尚早而雨止,乃留熱水待出時(shí)浴,并木膽寄李翁家菜園中,遂仍西北行。

        五里,北上坡,為左所,蓋其分屯處也。其處啟廬甚盛,行者俱勸余宿此,謂前皆僰彝即今傣族家,不可棲,且多茶山彝出入,不可晚行。余不顧。又北二里,逾一坡,又三里,過后所屯。漸折而從西北,三里,直追西大山東北垂,復(fù)與江遇?;仡櫦馍脚c前峰并峙,中坳如馬鞍,而左所之南,復(fù)有峰一支自西山突出,橫亙其北,故路必東北從烏索橋抵熱水塘,又西北至此也。此地正當(dāng)尖山之北,其北則西大山漸伏,中遜而西,為巔灘過脈處;東大山直亙而南,分墜西竄,下突小山,橫界于北,為松山坡,坡之北,即阿幸北進(jìn)之峽。

        其西北,高峰浮出于橫坡之上,則阿幸、巔灘之間,又中界之一峰,所謂土瓜山也。行江東岸一里,復(fù)折而東北一里,抵東山腋下。

        山峰叢立處,有兩三家倚東坡而棲,是為松山。

        從其前又北一里,上北山西亙之坡,一里躡坡脊。其脊正西與崩塘相對,有塢西盤,而江水自北橫界脊下,脊若堵墻。溯水北上,從脊間行二里,乃西北下。半里,有石屏西向立峰頭,是為土主碑,乃神之所托也。從石西隨坡下,涉江西上,乃滇灘關(guān)道,已茅塞不通。

        惟茶山野人間從此出入,負(fù)茶、蠟、紅藤、飛松、黑魚,與松山、固棟諸土人交易鹽布。中國指與邊塞相對的中原地區(qū)亦間有出者,以多為所掠,不甚往也。

        其關(guān)昔有守者,以不能安居,多遁去不處,今關(guān)廢而田蕪,寂為狐兔之穴矣。其隘亦纖坦,不甚崇險(xiǎn),去此三里,已望而知之,遂北下坡。一道從塢間溯江東岸北行,為度橋捷徑;一道沿東坡北上,為托宿之所。乃下半里,渡東來小澗,復(fù)上東坡,北隨之行。

        二里,有四五家倚東山而居,即托宿之所也。其主人王姓者,夫婦俱伐木山中未歸。

        余將西度橋,望西山下投棲;聞其地江岸西廬,乃土舍所托,皆不納客,納客者惟東岸王店。

        方躊躇間,一鋤于田者,乃王之鄰,謂其婦亦入山未歸,不識可徐待接待之否。

        余乃還待于其門。

        久之婦歸,為汲水而炊。

        此地名土瓜山,西乃滇灘東北高峰南下之支,東乃雅烏直北崇亙之嶺,中夾成塢,江流貫其間;南則土主碑之橫岡自東而西突,北則土瓜山之東嶺自西而東突,中界此塢,南別松山坡,北別阿幸廠,而自成函蓋于中。蓋滇灘土巡檢昔為某姓,已絕,今為土居之雄者,日龍氏,與此隔江相向,雖末授職,而儼然以土舍自居矣。

        二十六日凌晨起飯,西下行田間,半里,抵江岸。

        溯江北行,有木橋跨江而西,度之。

        復(fù)溯江西岸北行,一里,北上坡。半里,折而東,盤其東突之嘴。半里,復(fù)轉(zhuǎn)而北,從坡上行。西循峰腰,東瞰江流,塢底至此,遂束而為峽。隔峽瞻東山之崖,崩石凌空,巖巖累石重重之狀上擁,峽中之水,北自阿幸廠北姊妹山發(fā)源南下,南趨烏索而為固棟西江者也。

        東西兩界山,自姊妹山分支:西下穹為滇灘東北峰,而下為土瓜山;東下穹為阿幸東山,而南接雅烏。東山之東,北為明光,南為南香甸,第此山峻隔,路仄難逾,故行者避之。

        北行西坡五里,稍下,有小澗自西而東,涉之北上,于是屢陟東突之坡,再渡東流之澗。

        八里,西坪稍開,然北瞻姊妹,反茫不可見。又北二里,盤西山之嘴,始復(fù)見姊妹山北倚,而前壑之下,爐煙氤氳,廠廬在焉。遂五里而至廠。廠皆茅舍,有大爐、小爐。其礦為紫色巨塊,如辰砂之狀。有一某姓者,方將開爐,見余而留飯于龕中。言其北姊妹山后,即為野人出沒之地,荒漠無人居,而此中時(shí)為野人所擾,每凌晨逾箐至,雖不滿四五十人,而藥箭甚毒,中之無不斃者。其妻與子,俱沒于此,現(xiàn)葬山前。

        姊妹山出斑竹,北去此三十里,可望而盡,不必登。明光逾峻而過,東去此四十里,然徑仄無行者,恐箐深蔓翳,亦不可行。乃遂出,仍二十里下土瓜山。

        又一里,過江橋而東,乃沿江南隨塢中捷徑,二里,抵西南坡下。江漱坡而南,路稍東,逾東峽來小澗。其澗西注于江,即前涉土主碑坡北之流。

        江之西亦有小澗自滇灘南來,東注于江,其處乃正流即江之主流之會也。

        復(fù)東南上坡半里,至石屏土主碑下,與前來之道合。又南越岡而下,過松山及諸所,二十里而入熱水塘李老家。

        時(shí)猶下午,遍觀熱水所泄,其出甚異。蓋塢中有小水自東峽中注而西者,冷泉也。小水之左右,泉孔隨地而出,其大如管,噴竅而上,作鼓沸狀,滔滔有聲,躍起水面者二三寸,其熱如沸,有數(shù)孔突出一處者,有從石窞中斜噴者,其熱尤甚。土人就其下流,作一圓池而露浴之。余畏其熱,不能下體,僅踞池中石上拂拭之而已。

        外即冷泉交流,若導(dǎo)入侵之即可浴。

        此冷泉南坡之熱水也。其北倚東坡之下,復(fù)有數(shù)處,或出于砂孔,或出于石窞,其前亦作圓池,而熱亦如之。兩池相望,而溢孔不啻百也。

      譯文及注釋

        二十二日早晨起床,夜霧散盡。寶藏先拿出點(diǎn)心款待我,與我遍游峰前。登高憑眺,南面是南甸,那以外有橫亙的山排列在前方,是龍川江后的地界;近處嵌在山麓西邊的是鬼甸,那以外有重重山峰擁立在西方,是古勇關(guān)前面往南下延的支脈;下方低伏往東延伸的,是筆峰,那以外有高大的山嶺隆起在東方,是高黎貢山后面聳起的山脈;唯有北面是本山在后面成為屏障。不過昨天已登上嶺往北眺望,知道東北開闊之處,是龍川江會合之處;西北山峰成叢之處,是尖山高懸之處;而正北明光六廠之外,都是野人居住的地區(qū)了。很久后,才吃了飯告別。

        寶藏命令他徒弟徑空在前領(lǐng)路,從東北方走,都是未開辟的小徑。開始時(shí)越過向東環(huán)抱的手臂,立即向東北下山,雖然無路但很平坦。三里多,有路沿嶺北往西去,是通往鬼甸的路,原來此山前后都有通向鬼甸的路。于是與道路相交,仍向東下走,十分陡峻。一里,又有路自東南延來,向西北越嶺而去,這就是州里通往冠子坪的路。原來冠子坪從北往南延伸,隆起打鷹山的山頂,從北邊望它,不見雙峰如像馬鞍,只覺得層層聳起如像帽子?越過山脊往西下去,那是坪村依托之處,有龍?zhí)断蛭饔苛鳎枪淼榈纳嫌?,流?jīng)鵝籠往南下流。我穿過此路,仍往東北下走,前行在叢莽荊棘中。一里多,向北下走,依傍著西面的小峽谷漸漸有小徑,小徑右邊的峽中也有叢竹深藤。向東轉(zhuǎn),再越過一條峽谷,一里,就向北前行在環(huán)形的山岡上。山岡的西面,大山開始有峽谷盤繞在山中;山岡的東面,開始順山坡往東下行。共二里,到達(dá)坡腳,就見響水溝的峽谷在它東邊了。有溪水自西邊峽中流出,向北涉過溪水,順西山往北行。西山到這里稍微開闊了些,有路往西通入西山。與這條路相交往北走,一里多,略下走,又有小河從西面山塢中流出,這是王家壩?!惨源撕訛榻纾厦嫒倾甯那f田。〕又向北半里,便與南來的大路會合。又往北一里,有村莊在西山下,到此地中間的山塢這才開闊起來。這個山塢從南面酒店所在的山脊伸展而來,往北到此地后東西兩面才開闊起來,溪水沿東麓往北下流,村莊背靠西山面向東方,而道路經(jīng)過其中。又往北走一里左右,有岔道向東北通往界頭。我沿西山往西北下走,渡過一條小峽谷,半里,轉(zhuǎn)向西,此地南面的山谷是灣腰樹,大概是王家壩的后山了;它北面的山塢是左所屯,是寵岌山北面又聳起的一座山峰,它的余支往西北環(huán)繞。山塢中下邊開始有開墾的田地,響水溝的水流也從西北流貫過山塢,而路從南山向西行。一里多,有小河向北流淌。又向西走一里多,有人在南山下蓋了茅屋賣酒,在這里巨松雜錯林立,高大的樹影,深濃的樹蔭,中午的陽光都成了綠色的。又往西行二里是馬站,它北邊山坡下隔著樹林有許多房屋,可在路左邊只有一家人,州里來的人都在此吃飯,它西面開始有田地環(huán)繞著山坡。從田中往西北行一里多,抵達(dá)北山下。稍向西再向北走,一里,越過山坳,有處好場,是馬站的街房。它北面山坡雜沓,齒狀的巖石高低不一,東岡與西山,就夾住往北流注的溪水。共三里,有山橫在前方,就往西順著它走,半里,向北穿過山坳,山坳北邊就見山勢開闊而下方盤繞成環(huán)狀的壑谷,溪水從西山穿過峽谷往南流來,繞過壑谷往北流去,因此知道山坳穿透的山,是自南往西轉(zhuǎn),山坳西面的一座山峰,就是往西在溪邊到頭的山了。繞著壑谷往西北走一里多,就沿溪流東岸行,溪西的山岡上松柏稠密,有大寺廟的廢基在上面。于是在溪邊吃飯。又向北走半里是邱坡,有兩三家靠在西山下。村西就見群山從中央迸裂成峽,有岔路向西入峽,是去古勇關(guān)的路;村東是山谷口橫向拓開,南北的流水都經(jīng)由這里流出去。從這里往北行走在田野間,二里,多次越過田間分流的溪水。又往北一里多,是順江村,是古代順江州的州治。西山到此處中間斷開重又聳起,那獨(dú)聳的山勢相當(dāng)高險(xiǎn),這是三清山。村中多半是用石塊環(huán)壘成墻的房屋,竹叢連片成蔭。又往北半里,有河水自西面峽中流來,向東流注,這是順江,有木橋橫跨在江上。順江村之東,山塢向東擴(kuò)開。過橋后,又向北上坡,行走在竹林小徑中。半里,往北下行,經(jīng)過乾海子。一里多,向北上坡,有茅屋集市在坡北,這是順江街子。再往西北前行在山坡間。此處山坡西邊緊靠三清山,東邊面臨相夾的壑谷,壑谷的東面,就是江東山往南下延后橫著止住的地方。從此起三清山向西延亙,江東山成為東面的屏障,又形成南北向的山塢。在山坡間行三里,向北稍下走,忽然聽見水聲,就見路東有溪水反而自南流向北,到此就向東轉(zhuǎn)去,猜想是順江分出的支流流到此處的。原來江東山的西面,已有兩條江自北方流來,此條溪流為何反而往北流呢?溪流向東流后,路于是繞過東垂的山坡,二里,這是雞茨坪。越過雞茨坪往北下行一里多,又遇上平曠的田野,在路右邊有賣酒的人。于是往東北行走在田野間,一里多,有江水自西北注往東南,有座長木橋橫跨江上,這是西江;它東面又有一條江自東北注向東南,沿東山與西江并排往南奔流在塢中,那是東江。越過西江橋后,就往北前行在兩江相夾之中,一里后走到固棟,住宿在新街。固棟又叫谷棟,聚居的村落正當(dāng)大山塢中央,東、西二江夾住它。它北邊就是雅烏山的南垂,橫亙在兩山之間,到此地便止住了;它南邊兩江在三里之外相交合流,合流后往東南流去,到曲石流入龍川江;東面是江東山在北方自石洞東邊,向南下延;西面是三清山北邊又聳起的一座山峰,與南邊的三清山如雁陣一樣對峙,兩山中有如門一樣的峽谷,去小甸的路就從那里走。此峰就是云峰尖山往東下延向北轉(zhuǎn)的山脈,云峰正在它的西邊,被它遮攔住了,所以固棟向西只見此山卻看不見云峰。此地正東與瓦甸遙對,正西與云峰相對,正北與熱水塘相對,正南與馬站相對。有新舊兩個街子,南面的是新街,北邊的是舊街。

        二十三日命令房主人取來園中的竹筍作早餐,味道與我家鄉(xiāng)的相同。〔八九月間有香筍,薰干后用瓶子貯藏起來,筍味有香氣。〕向北一里,經(jīng)過舊街。在姓劉的人家中買了一竹筒飛松。“飛松”這東西,另一個名字叫狐實(shí),也叫梧實(shí),正如梧桐子一樣但有梧桐子的一倍大,顏色味道也像梧桐子,但外殼薄容易剝開;生長在密樹之中:一看見就伐樹才可得到,遲了就只有樹而子卻全都飛走成空樹了,所以叫做“飛松”,唯有巔塘關(guān)外野人境內(nèi)有這種東西。野人時(shí)常拿茶葉、黃蠟、黑魚、飛松四種東西人關(guān)來交換食鹽、布匹。那些人無衣褲,僅用一幅布束在陰部,上身用一方形布慢披著裹住身子,不再知道有衣襟袖子之類了。此野人就是茶山長官司的少數(shù)民族,從前也曾歸屬內(nèi)地,今天已不是君王的德化所能到達(dá)的地方了;然而把他們稱為“紅毛”,卻是不對的。

        又往北行二里多,后面有山岡橫亙,遠(yuǎn)望它好似與東西兩面的高山互相連接,不再知道山內(nèi)有兩條江深嵌在兩旁了。此岡就是雅烏山南垂的盡頭處,東、西二江都是從它的兩側(cè)往南流出,懷疑就是挨河,不過是當(dāng)?shù)厝隋e讀為“雅烏”罷了。上肉往北行,又走二里,岡左漸漸突起變成山峰,岡右漸漸下嵌為坑谷,路漸漸越過坑谷傍著山峰上走,在這里坑谷兩旁都是山峰,又漸次成為峽谷。順峽谷的西峰行二里,登上它北面的山坳,于是傍著西峰的北面向西下行。二里,路右邊有一棵大栗樹,相當(dāng)巨大但火燒空了樹干;路左邊就是西江自西面的壑谷中彎彎曲曲往東流來,沖破峽谷向東南流去,到這里已走出固棟西山的西北方了。這才見到下方盤繞的壑谷在西面敞開,江流環(huán)繞在壑底,而尖山突兀聳立在壑谷西南方了。又往西下行一里,順江北岸往西行二里,開始有村莊房屋依傍在岡頭,這是烏索。那江水反而折向北流來,路就往南下岡走近江流,半里,有座長木橋橫架在江上,反而自西往東越過江。橋東頭又有竹叢有房屋,從它側(cè)邊轉(zhuǎn)向西南,就見固棟西山與尖峰后面的大山圍抱在它的南面,而江流彎曲流過它的北面。又向西半里,有村莊竹林連片十分興盛。半里,從此村南頭往西轉(zhuǎn),再在山岡山坡間前行二里,岡頭巨松錯落,居屋背靠山岡。半里,向西下走,跋涉過一處坑谷。又向西南走一里多,一連走過兩個村莊,又向西下走,涉過一個坑谷,這才到達(dá)山麓。于是向西上山,半里,有小河流注在山坡間,走過去洗身體。此時(shí)夭色是正午,脫衣洗灌了很久,這才往西南沿小徑上走。一里,轉(zhuǎn)向西,開始與東來的路會合。此時(shí)雷雨暴降,行走在草叢小徑間,一里,略向西下走,涉過一條峽谷底部,在這里巨樹參天,橫爬的藤條蒙住山塢,竟然極盡幽深陡峭的氣勢。繞過峽嘴往西走,一里,又涉過一處峽底。兩處峽谷都在深樹之中,有小溪涂涂自北流向南,往下注入西來的溪中,合流后向東流往北流出去。涉到峽谷的西崖,有巨石突立在山崖右側(cè)。路由巨石之東,向北上山,曲折上登在樹蔭之中,高高的山崖上翠色欲滴,深樹叢中篩下黃金,這才知道已雨晴日出,陰晴弄影,不妨礙凌空上登。上爬三里,終于登上岡脊。岡脊兩側(cè)的山崖都墜入深淵沉浸在碧色之中,聽見崖底下水聲潺潺,但辯不出峽底。岡脊狹窄不到七尺,但在岡脊中段又鋪有木頭越過去,原來岡脊兩旁都很陡削,中間又有深坑下陷,所以用木頭來填補(bǔ)空處。在脊上行一里,再向北稍下走,又涉過一處往南卞墜的峽谷,半里,就向西北上山,那上去的路非常陡峻。一里多后吃飯。稍微平坦些,轉(zhuǎn)向西南繞向北,半里,再曲折上登,越加陡峻得厲害。一里,又稍平坦些,沿峰上的山崖轉(zhuǎn)到山腰,這才望見尖峰在山警相隔的土隴樹叢之間,但卻不知順著走的也是一座尖峰。往北半里,抵達(dá)那尖峰的西側(cè),稍向西下走越過一處山脊,于是往西上走,上面全是懸崖和陡削的石瞪?;仡^看前邊繞過的山脊的東峰,也有一座山峰又聳起,山頭尖削,也能與尖山比高低,不過尖山是純石懸在中央,而那座尖峰是土峰往前突出罷了。兩座山峰之北,又與西面的大山夾成深壑,條形的支脈盤繞前突,山著中樹叢蒙密蔭蔽,如翠綠的波濤沉浮的濃霧,深深向下,而無法窮究它的邊際,只聽到千百聲的猿啼,唱和在其間,但人無法能到。峰頭就著豎立的巖石鑿成石梯,似太華山的蒼龍脊。兩旁都是危崖,而石脊垂在中間,寬處僅一尺左右,好似龍尾下垂前伸,石階順著山脊走,仰面望去只見層層疊疊延綿不盡,而且也不能看到它的邊際。梯子共轉(zhuǎn)了三個彎,一里后來到山頂。山頂東西長五丈,南北寬處有一半,中間建蓋了玉皇閣,前邊三開間中供奉著白衣觀音,后面三開間供奉著儒、釋、道三教的圣人,山頂平坦之處如此便完了,它們的朝向都是向東面臨前方山峰的峰尖。南北相夾的樓閣是側(cè)樓,懸在半空中,北樓祭祀真武大帝,下臨北面的峽谷,在兩頭懸架了臥床招待客人;南樓祭祀山神,下臨南邊的峽谷,在中間敞開作為齋堂。都是四川僧人法界所營建的,原來山上從前雖然有路,但未開辟,無處可棲身。法界建成了它,不到五年,今天又打算開辟山麓作為下殿,所以前往州城未返回來。我愛這里幽靜險(xiǎn)峻,便停留在東側(cè)樓。守寺的兩個僧人,一個下山去背米,一個供燒柴煮飯而已。

        二十四日早晨起床,天色晴開,四周群山都露出翠微的山色,但山下的甸子中,只見平鋪著白色氰氯的云氣,如鋪開的棉絮,又如翻涌的波浪,不分遠(yuǎn)近,全似無根漂浮的翠玉,如連片重疊鑲嵌的白銀,不知它下面還有山坡深淵村莊田野的異境了。至于山外之山,甸子外的甸子,稍遠(yuǎn)處就被山霧遮蔽翠色映襯,不能分辨出來,獨(dú)有此時(shí)襯托著層層白云,一片在內(nèi),一片在外,搜根剔隱,雖然遮住了它的下面但它的上邊愈加疏朗。于是喚來山中的僧人與他一同指點(diǎn)詢問遠(yuǎn)近諸山,一一指示出來,于是與他懸下南面的山崖。有石崖前臨絕壑,后靠峭壁,中間挖成橫向的裂縫,下邊平整上面下覆,恰似方正的臥床,雖小些但可以歇息可以躺臥,這名叫仙床。俯視層層峭壁之下,竣巖累累下覆,無可順著攀登之處,僧人指點(diǎn)山下有個仙洞,必須從梯級上下到第二層,轉(zhuǎn)過山崖下墜,才可走到那里,于是領(lǐng)路前去。此洞是大石塊堆疊連綴而成的,亂石崖中倒斜的石瞪,想要墜落又未墜落,進(jìn)裂處成為縫隙,下覆之處成為山洞,穿通之處成為洞口,洞口的石竅不止一處,洞不止一層,中間缺少寬平之處,外邊支撐著幽深的險(xiǎn)石,如果壘起石階架起木板,也可作為隱居之處了。洞口朝向東方山側(cè)之中的為大,進(jìn)去后往南穿行,一個峽谷排列在高空下延,往南走出峽口。峽口南邊面臨絕壑,上方夾著重重山崖,有兩個木球倒懸在前方。仰面斜視它,它上邊垂下藤枝,自石崖頂端懸下空中一丈多,馬上結(jié)為瘤狀的囊體,如葫蘆連綴在藤蔓上。囊體的頂端,旁邊連綴著嫩芽細(xì)枝,向上迎著雨露,綠茸茸的茁壯生長,極有氣勢,花葉形狀不一致,也有結(jié)出圓圓的細(xì)子連綴在枝條間的,即便是山中的和尚也不能說出它的名稱,只是叫做寄生,或者稱為木膽而已。一絲下垂,結(jié)出的囊體中間是空心的,駕馭著山風(fēng),吮吸著雨露,形狀似懸掛的膽囊,隨意寄生在高空,取其意為名也不枉。我心知它的奇特,想摘取下來,可懸在數(shù)丈高之處,前邊就是迸裂的山崖筆直下墜,估計(jì)不可得到。但是它前邊有高樹從山崖的縫隙中向上聳立,如果找到梯子橫越到樹上,沿樹枝上爬,用長竹竿作受,可鉤住藤條截取到它。我于是記住此地才走開,又跟隨領(lǐng)路的僧人由梯級往北走下懸空的石臺。石臺是一支石脊,下瞰北面的壑谷,三面盤繞在高空,屈曲好似龍頭,條形的山岡回繞的壑谷,曲折盤結(jié)在山下,與仙洞各自點(diǎn)綴在梯級的兩旁,似垂在左右的耳環(huán)一樣。仙洞緊靠南面的山崖,以幽深陡峭見奇;石臺盤踞在北面的壑谷上,以憑高臨險(xiǎn)為勝!這是峰前的兩處景象。由峰后往西南越過山脊下走,幽境更多。近來法界新開修了小路,下行十里到小甸,是固棟向西入峽,經(jīng)過此地通往古勇關(guān)的通道。此處山坡上有個熱水塘,也是法界新開辟的,由此向東可出到固棟,往西可到達(dá)古勇關(guān),但此時(shí)我有往北去探滇灘關(guān)、阿幸廠的興致,便顧不及兼游了。

        這天中午返回寺中,同顧仆拿來斧子綁在竹竿上扛著梯子前去,得以用前述的方法爬上樹取來囊體??缮窖绿邖{谷深墜,樹梢難于著力,很久后才取到囊體。一個囊體圓如倒垂的葫蘆,上大下小,中間環(huán)繞白色的頸;一個囊體呈環(huán)狀如巨大的玉塊,兩端圓圓地湊在一起而中間是空的,都是藤條懸在上方而枝芽發(fā)于下方,如玉塊樣的又輕又松,似葫蘆的又硬又重,我不能兼而有之,后來走時(shí)放棄了輕的背走了堅(jiān)硬的。

        二十五日我留下兩首在山上,把木膽扛在肩上,從東邊的大道走下梯級。一里多,往東越過山坳,就向東南沿前峰的山腰走。又行半里,向東越過山脊的頸部,在這里全是深樹夾住道路。曲折陡峻地下走二里,涉過一條向南彎曲的峽谷,再向東北上山。半里登上山脊,無是往東行走在脊上,左右都是相夾的壑谷,非常深,但重重林木遮住了它。又行半里,越過脊上鋪著的木頭。山脊兩旁十分狹窄,而中間重又從空中下墜,所以用木頭填塞缺口走過去。又往東南半里,再繞著壑谷往東北下行。二里,走到前方巨石的左邊,就涉過往南下流的溪水。半里,再向東越過一座山岡。又走半里,再涉過一條往南下流的溪水,向東稍上走,終于走出山著往東北行。一里,到了下院分岔的路口,仍從先前來的小路走,一里多,走到先前在溪流中洗澡的地方。又走半里,越過山塢后遇見一個村莊,進(jìn)村打聽去熱水塘的路。仍向東北三里,過了烏索橋,從橋西越過山岡往北行,一里,與大道會合。順大道往西北,沿東山的山麓行。六里,有山岡自東山正對著西峰下延,順延江流沖刷著西峰的山麓,而路也順著山岡與江相遇。不久又越過山岡往北下山,北面的山塢稍許開闊起來,有小溪交相往西流注,蒸氣雜亂升起,這就是熱水塘了。半里,走到塘上,有池子但無房屋,雨霧霏霏撲人。于是命令顧仆在塘側(cè)守行李,我往北上坡半里,觀覽這里的街子,集市已散無其他東西。望見南面山岡上有村莊房屋在坳脊之間,街子上的人指點(diǎn)岡上有個四川人李翁的家中可以住宿。再往南半里回頭去找他。有個姓洪的福建人,從前曾寓居我家鄉(xiāng),為我領(lǐng)路進(jìn)入同鄉(xiāng)寓所中。我于是出門走近塘畔招呼顧仆進(jìn)來,拿出帶著的飯吃。但是,往北探游滇灘、阿幸的興致,自己也不能控制。打聽去阿幸廠的路,必須仍從此地出去。此地往東到明光,雖只隔著一座山,但險(xiǎn)峻不可行。見天色還早而雨停了,就暫離熱水塘等回來時(shí)再沐浴,連同木膽寄放在李翁家的菜園中丁仍向西北行。

        五里,往北上坡,是左所,大概是分兵屯墾之處。此處居民房屋十分興盛,走路的人都勸我住在此地,說是前邊都是焚彝人家,不能住,而且多有茶山彝出入,不可在晚上走路。我不理會。又向北二里,越過一道山坡,又走三里,走過后所屯。漸漸轉(zhuǎn)彎從西北走,三里,直逼西大山的東北垂,再次與江相遇。回頭看去,尖山與前峰并峙,中間下凹如馬鞍,而左所的南邊,又有一山支脈自西山突出來,橫亙在它北面,所以路必須向東北從烏索橋到達(dá)熱水塘,又向西北來到此地。此地正當(dāng)尖山之北,它北面是西大山,漸漸低伏下去,中部往西后退,是滇灘關(guān)的山脈延伸而過之處;東大山一直往南綿亙,分支下墜向西竄,下沖為小山,橫列在北方,那是松山坡,坡的北面,就是阿幸廠向北進(jìn)去的峽谷。它的西北,高峰浮出于橫向的山坡之上,就是阿幸廠、滇灘關(guān)之間,其間又隔著一座山峰,那是所謂的土瓜山了。在江東岸行一里,再折向東北一里,抵達(dá)東山側(cè)旁之下。山峰成叢矗立之處,有兩三家人緊靠東面的山坡居住,這是松山。從村前又往北一里,走上北山向西綿亙的山坡,一里登上坡脊。此脊正西與滇塘相對,有山塢往西盤繞,而江水流自北面橫隔的山脊下,山脊好似一堵墻。溯江水往北上行,從脊上行二里,于是往西北下走。半里,有巖石屏風(fēng)樣向西立在峰頭,這是土主碑,是神靈依托之處。從巖石西邊順山坡下走,涉過江水往西上山,是去滇灘關(guān)的路,已被茅草阻塞不通。唯有茶山的野人間或從此處出入,背負(fù)茶葉、黃蠟、紅藤、飛松、黑魚,與松山、固棟各地的人交換食鹽布匹。中國也間或有出去的人,因?yàn)槎啾粨尳伲辉趺丛溉?。這里的關(guān)口從前有人守衛(wèi),因?yàn)椴荒馨簿?,大多逃走不愿居住,如今關(guān)口廢棄田園荒蕪,荒寂得成為狐貍野兔的巢穴了。此處的隘口也曲折平坦,不十分高險(xiǎn),距此地三里,望一望就知道它的形勢了,就往北下坡。一條道從山塢間溯江東岸往北行,是過橋的捷徑;一條道沿東面的山坡往北上坡,是投宿的地方。于是下坡半里,渡過東來的小澗,再走上東面的山坡,往北順山坡行。

        二里,有四五家人背靠東山居住,就是投宿的地方。姓王的房主人,夫婦都到山中伐樹未歸。我將向西過橋,望著西山下去投宿;聽說此地江岸西邊的房屋,是土舍居住的場所,都不接納客人,接納客人的只有東岸的王家客店。正猶豫間,一個在田中鋤地的人,是王家的鄰居,說他妻子也進(jìn)山未歸,不知可不可以慢慢等她。我于是回來在他門口等待。很久后婦人歸來,為我汲水煮飯。此地名叫土瓜山,西面是滇灘關(guān)東北的高峰往南下延的支脈,東面是雅烏山正北高大橫亙的山嶺,中間夾成山塢,江水流貫其間;南面是土主碑所在橫列的山岡自東往西前突,北面是土瓜山的東嶺自西向東前突,中央隔成此處山塢,南邊與松山坡隔開,北邊與阿幸廠隔開,而在中央自成一處盒蓋樣的地形。原來滇灘關(guān)的土巡檢從前是某姓人,已經(jīng)絕嗣,今天是土著居民中稱雄的,稱做龍氏,與此地隔江相望,雖未授與職位,但儼然以土舍自居了。

        二十六日凌晨起床吃飯,向下行走在田間,半里,抵達(dá)江岸。溯江往北行,有木橋跨到江西岸,過橋。再溯江西岸往北行,一里,向北上坡。半里,折向東,繞過那向東突的山嘴。半里,又轉(zhuǎn)向北,從坡上行。往西沿山腰走,往東俯瞰江流,塢底到了此地,便束攏成為峽谷。隔著峽谷遠(yuǎn)望東山的石崖,崩裂的巖石凌空,高峻地向上擁立,峽中之水,自北邊的阿幸廠北面的姊妹山發(fā)源往南下流,向南流向?yàn)跛骱蟪蔀楣虠澋奈鹘?。東西兩列山,從姊妹山分支:往西下延隆起成為滇灘關(guān)東北的山峰,而后下延為土瓜山;向東下延隆起成為阿幸廠的東山,而后往南連接到雅烏山。東山之東,北邊是明光,南邊是南香甸,但只是此山險(xiǎn)峻隔絕,道路狹窄,難以翻越,故而走路的人避開它。從西坡往北行五里,略下走,有小澗自西流向東,涉過小澗往北上走,從這里起屢次上登東突的山坡,兩次渡過東流的山澗。八里,西面的平地稍變開闊,然而向北望姊妹山,反而茫然不可見。又向北二里,繞過西山的山嘴,這才重新見到姊妹山斜靠在北方,而前方壑谷之下,爐煙氮氯,廠房就在那里了。于是五里后走到廠區(qū)。廠區(qū)皆是茅屋,有大爐、小爐。所煉的礦石是紫色的巨塊,如朱砂的形狀。有一個某姓的人,正將開爐,見到我就留我在他屋中吃飯。談起此地北面的姊妹山后面,就是野人出沒之地,荒漠無人居住,而且這一帶時(shí)常被野人騷擾,每到凌晨越過山警來到,雖不滿四五十人,可毒箭非常毒,中箭的人沒有不死的。他的妻子與兒子,全死在此地,現(xiàn)葬在山前。姊妹山出產(chǎn)斑竹,在北邊距此地三十里,可以一眼望盡,不必登。明光越過峻嶺,在東面離此地四十里,但小徑狹窄無人行走,擔(dān)心山警幽深藤蔓密蔽,也不可行。于是只好出來,仍舊二十里走下土瓜山。

        又走一里,過了江上的橋往東,于是沿江流往南順山塢中的捷徑走,二里,抵達(dá)西南山坡下。江水沖刷著山坡往南流,路稍偏東,越過東面峽中流來的小澗。此澗往西注入江中,就是先前涉過的土主碑坡北的水流。江的西岸也有小澗自滇灘關(guān)往南流來,向東注入江中,此處正是諸水會流之處。再向東南上坡半里,到石屏風(fēng)土主碑下,與前邊來的道路會合。又向南越過山岡下走,經(jīng)過松山及諸處哨所,二十里后進(jìn)入熱水塘李老的家中。此時(shí)還是下午,遍觀熱水流泄之處,水流出的樣子十分奇異。塢中有小溪自東面峽中往西流注的,是冷泉。小溪的左右,泉孔隨地而出,孔大處如竹管,泉水從竅中噴上來,作出凸起沸騰的形狀,滔滔作聲,躍出水面有二三寸,水熱得如沸水,有數(shù)孔在一處突出來的,有從石坑中斜噴出來的,那水尤其熱得厲害。當(dāng)?shù)厝司驮谌南掠危蘖艘粋€圓池在露天沐浴。我害怕水太熱,不能浸下身體,僅蹲在池中的巖石上輕輕攪水而已?!渤赝饩褪抢淙诲e流過,如果把它導(dǎo)入池中就能沐浴了。〕這是冷泉南面山坡的熱水。它北邊緊靠東面山坡之下,又有幾處泉孔,有的從砂孔中流出,有的從石坑中流出,泉孔前邊也修了圓池,而且水也很熱。兩個圓池相望,而溢水的泉孔不下一百個左右。

      參考資料:
      1、佚名.是何年網(wǎng).http://www.4hn.org/files/article/html/0/238/17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