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莎雞
《毛詩·豳·七月》曰:六月莎雞振羽。(莎雞羽成而振迅之。)
陸機《毛詩疏義》曰:莎雞,如蝗而班色,翅數重,下翅正赤,或謂之天雞。六月飛而振羽,"索索"聲,幽州人謂之蒲錯也。
《爾雅》曰:翰,天雞也。(孫炎注曰:小蟲,黑身,赤頭,一名莎雞。郭璞癥曰:一名摴雞也。)
《廣志》曰:莎雞,似蠶蛾而五色,赤曰犨雞。
○螽斯
《毛詩·螽斯》曰:《螽斯》,后妃子孫眾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則子孫眾多也。螽斯羽,詵詵兮。(螽斯,蜙蝑也。)
《毛詩·豳·七月》曰:五月斯螽動股。(斯螽,蜙蝑也。)
○蜙蝑
陸機《毛詩疏義》曰:《爾雅》云:"螽斯,蜙(宣龍切。)蝑(相魚切。)也。"楊雄云:"舂黍也,幽州謂之舂箕。角長,青色,斑黑,其股似玳瑁文。五月中以兩股相瑳作聲,聞數十步。"
《毛詩題綱》曰:螽斯,孟松蝑,一名舂黍,似蝗而小,青色,長股而鳴。喻后妃之性不妒忌,子孫眾多。
《爾雅》曰:蜤(音斯。)螽,蜙蝑。(郭璞癥曰:蜙〈蟲從〉也,俗呼蝽〈蟲黍〉。)
○蝙蝠
《春秋運斗樞》曰:搖光攜則服翼,兩頭并翔。廢江淮山瀆之祠,搖光不明,服翼九足。(服翼,附鼠也。)
《孝經援神契》曰:蝙蝠伏匿,故夜食。
《爾雅》曰:蝙蝠,服翼也。(齊人呼為蟙〈蟲墨〉,或謂之仙鼠。職墨二音。)
《抱樸子》曰:千歲蝙蝠,色如白雪,集則倒懸,腦重故也。此物得而陰乾,末服之,令人壽四萬歲。
《玄中記》曰:百歲伏翼,其色赤,止則倒懸。千歲伏翼,色白,得食之,壽萬歲。
《水經》曰:交州丹水亭下有石穴,甚深,未常測其遠近。穴中蝙蝠大者如烏,多倒懸。得而服之,使人神仙。
《荊州記》曰:宜都夷道縣有石穴,穴中有蝙蝠,如烏,多倒懸。
崔豹《古今注》曰:蝙蝠,一名仙鼠,又曰飛鼠。五百歲則色白腦重,集物則頭垂,故謂倒掛鼠。食之得仙。
《幽明錄》曰:淮南郡有物髡人發(fā)。太守朱誕曰:"吾知之矣,多置黐(音離。)以途壁。"夕,有數蝙蝠大如雞,集其上不得去,殺之乃絕。屋檐下已有數百人頭髻。
范注《治瘧方》曰:蝙蝠七枚,合搗五百下。發(fā)日雞鳴服一丸,乩晷一丸。遇發(fā),乃與粥清一升耳。
○守宮
《毛詩·節(jié)·正月》曰:哀今之人,胡為虺蜴?(蜴,螈也。虺、蜴之性,見人則走。)
陸機《毛詩疏義》曰:蜴,一名榮原,水蜴也,或謂之〈蟲虎〉蜼(音濉。)蛇醫(yī)。如蜥蜴,青綠色,大如指,形狀可惡也。
《春秋考異郵》曰:土勝水,故守宮食蠆。(宋均曰:守宮生於土,蠆藏物,屬坎,水也。)
《爾雅》曰:蠑螈,蜥蜴。晰蜴,蝘蜓。蝘蜓,守官也。(轉相解,博異語,別四名也。)
《漢書·東方朔傳》曰:武帝置守宮盆下,使射之。朔曰:"臣以為龍,又無角;謂之為蛇,又有足。跂跂脈脈,善緣壁,若非守宮,即蜥蜴。"上曰:"善"。賜帛十匹。
《抱樸子》曰:謂蜥蜴為神龍者,非但不識神龍,亦不識蜥蜴。
又曰:沙礫無量,而珠璧甚鮮;鴟隼屯飛,而鸞鳳罕出;虺蜥盈藪,而虬龍希睹。
王充《論衡》曰:禹南濟於江,黃龍負舟。舟中人人五色無主,禹乃笑而稱曰:"我受命於天,竭力以勞萬民。生,寄也;世,歸也。視龍,猶蝘蜓也。"龍去而亡患。
揚雄《方言》曰:秦晉四夏謂之守宮,其在澤者謂之蜥蜴,南楚謂之蛇醫(yī),或謂之蠑螈,北燕謂之祝蜒。桂林擲晷,守宮大而能鳴者謂之蛤蚧。
許慎《說文》曰:滎蚖,蛇醫(yī),以注鳴者也。在壁曰蝘蜓,在草曰蜥蜴。蜥蜴,守宮也。
《淮南萬畢術》曰:守宮途齊,婦人無子。取守宮一枚置甕中,及蛇衣,以新布密裹之,懸於陰處。百日,治守宮、蛇衣,分等以唾和之,途婦人齊,磨令溫,即無子矣。
又曰:守宮飾挪帝,有文章。取守宮新合陰陽者牝牡各一,藏之甕中,陰乾,百日以飾挪帝,則生文章。與男子合陰陽,輒滅去。
又曰:取七月七日守宮陰乾之,治合,以井花水和,途女人身,有文章,則以丹途之,不去者不淫,去者有奸。
徐懷遠《南越志》曰:成陽縣樹多守宮,大者能鳴,謂之蛤蚧。
郭義恭《廣志》曰:守宮,鱗色如蛇,而四足,似蝘蜓,有尺馀蝘蜓,有屋壁間者,有草野者,有石上者。
《博物志》曰:蜥蜴或蝘蜓,以器養(yǎng)之,食以朱砂,體盡赤。所食滿七斤,搗萬杵,以點女人支體,終身不滅,故號曰守宮。
崔豹《古今注》曰:蝘蜓,一曰守宮,一曰龍子,善於樹上捕蟬食之。其長細五色者,名為蜥蜴;其短大者,名為蠑螈,一曰蛇醫(yī)。大者長三尺,其色玄紺,善魅人,一曰玄螈,一名綠螈。
曹叔雅《異物志》曰:魚跳躍,則蜥蜴從草中下,稍相依近,便共浮水上而相合。事竟,魚還水底,蜥還草中。
干寶《搜神記》曰:淮南書佐劉雅,夢見青蜥蜴從屋棟落其腹內。因苦腹痛。
《夢書》曰:守宮為寡婦,著垣墻也。夢見守宮,憂寡婦人也。
《吳氏本草經》曰:石龍子,一名守宮,(一名石蜴。)一名山龍子。
揚子云《解嘲》曰:今子乃以鴟梟而笑鳳皇,執(zhí)蝘蜓而嘲龜龍,不亦病乎?
○蜣螂
《爾雅》曰:蛣蜣,蜣螂也。(郭璞注曰:黑甲蟲,啖糞者也。)
張揖《廣雅》曰:天柱,蜣螂也。(一作天杜。)
許慎《說文》曰:蜣螂,一曰天柱。
《沖波傳》曰:蜣螂無鼻而聞香。
《抱樸子》曰:玄蟬潔饑,不羨蜣螂穢飽。
郭義恭《廣志》曰:交州無蜣螂。
崔豹《古今注》曰:蜣螂能以土包糞,轉而成丸,莊周所謂"蛣蜣擲昵,在於轉丸"者也。(一名蜣螂。)一名結蜣,一名弄丸,一名轉丸。
《夢書》曰:蜣螂為憂財輔以行者。夢見蜣螂,憂財糧也。
○白魚
《爾雅》曰:蟫,(音淫。)白魚也。(衣、書中蟲,一孟丙魚。音丙。)
張揖《廣雅》曰:白魚,蛃魚也。
《齊書》曰:明帝初有疾,無輟聽覽,群臣莫知。及疾篤,敕臺省府署求白魚以為藥,外始知之。
《本草經》曰:白魚,一名衣魚,治婦人疝疵、小便不利、小兒頭中風、項僵,皆宜摩之。生咸陽。
《吳氏本草經》曰:衣中白魚,一孟覃。
《范汪方》曰:治小便不利,取白魚二七,搗之,令糜爛,分為數丸,頓服之,即通也。
○螳螂
《易通系卦》曰:螳螂搏蟬之蟲,乘寒而殺物,自隱蔽而有所害,捕搏之像也。
《周書時訓》曰:芒種之日,螳螂生。不生,是謂陰息。
《韓詩外傳》曰:齊莊公出獵,有螳螂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桿何蟲?"對曰:"桿螳螂也,為蟲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公曰:"桿為天下勇士矣。"回車避之,勇士歸焉。(《淮南子》同。)
又曰:楚莊王將伐晉,告大夫:"有諫者死!"孫叔敖曰:"臣園中有榆,榆上有蟬。蟬方奮翼悲鳴,不知螳螂在后,欲決獰蘘食之;螳螂方取蟬,不知黃雀在其后也。"
《禮記·月令》曰:仲夏之月,螳螂生。(蔡邕《月令章句》曰:螳螂,蟲名,食蟬,殺蟲。)
鄭玄《禮記注》曰:螳螂,螵蛸母也。王瓚曰:"《爾雅》云:'莫貉,螳螂。'同類物色也。今沛魯以南謂之螳螂,燕趙之際謂之食疣,齊兗以東謂之馬敷。
《爾雅》曰:莫貉,螳螂,蛑。(螳螂,有斧蟲,江東呼為石螂。蛑,音謀。貉,戶各反。)不過,蟷蠰,(蟷蠰,螳螂別名。堂、襄二音。)其子蜱蛸。(一孟尃蟭,螳蠰卵也。蜱章裨?!聪x尃〉音搏。蟭音焦。)
張揖《廣雅》曰:羊羊、蛻蚘,螳螂也。博焦,夷;冒焦,螵蛸也。
華嶠《后漢書》曰:蔡雍在陳留。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雍者,比至而酒酣焉??陀袕椙凫镀?,雍至門,潛聽之,曰:"嘻!以樂召我而有殺心,何也?"遂反。將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來至門而去。"主人遽自追而問其故,雍具以告。彈琴者曰:"我向鼓弦,見螳螂方向鳴蟬,蟬將去未飛,螳螂為之一前一卻。吾心聳然,惟恐螳螂失之也。此豈為殺心而形於聲者乎?"雍曰:"桿足以當之矣。"
《吳越春秋》曰:吳王夫差令於邦中曰:"寡人欲伐齊,敢有諫者死!"太子友因諷諫以激於王,以清旦懷丸挾彈從后園而來,衣浹履濡,吳王夫差怪而問之,太子對曰:"臣游后園,聞秋蟬之鳴,往而觀之,秋蟬登高樹,自以為安,不知螳螂超枝緣條、曳要舉刃,欲哺其形也。螳螂貪心緯纏,志在有利,不知黃雀盛緣茂林,徘徊枝葉,欲啄螳螂也。"
《莊子》曰:莊周游於雕陵之樊,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執(zhí)彈而留之。(宿留,伺蒲般也。)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zhí)翳且搏之,(執(zhí)草以自翳。)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真,身也。)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
又曰:螳螂怒臂以當車轍,不知不勝任也,是才之美者也。(司馬彪曰:非不有美才,顧不勝任耳。)
揚雄《方言》曰:螳螂謂之髡,或謂之丁,或謂之羊羊。(郭璞注曰:匠箔東呼龁骯。案,《爾雅》丁應下屬,《方言》依此,失其旨。)
許慎《說文》曰:螳螂,不過也,一孟當蠰,一名研父。
邯鄲氏《笑林》曰:楚人居貧,讀《淮南方》,得螳螂伺蟬,自鄣葉可以隱形。遂於樹下仰取葉,螳螂執(zhí)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掃取數斗歸,一一以葉自鄣。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恒答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紹云不見,嘿然大喜。赍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詣縣??h官受辭,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夢書》曰:螳螂為亡人蔽匿草也。夢見螳螂,憂亡命者,
范子《計然》曰:螵蛸出三輔,上價三百。
《吳氏本草經》曰:桑蛸,條,蝕〈疒尤〉。一名害焦,一名致神農,咸,無毒。
成公綏《螳螂賦》曰:氆翼應時,延頸鵠望。推翳俟前,翹翼高抗。鳥伏蛇騰,鷹擊隼放。俯飛蟬而奮猛,躍蟪蛄而逞壯。距車輪而軒翥,固齊侯之所尚。
郭璞《螳螂贊》曰:螳螂氣蟲,揮斧奮臂。當轍不回,勾踐是避。勇士致斃,勵之以義。
○蝍蛆
《春秋考異郵》曰:土勝水,故蝍蛆搏蛇。(宋均曰:蝍蛆生土蛇藏物,屬??????,水也,為隱伏。)
《爾雅》曰:莛藜,蝍蛆。(郭璞注曰:似蝗,大腹,長角,能食蛇腦。)
張揖《廣雅》曰:蝍蛆,吳公也。
《莊子》曰:蝍蛆甘帶。(司馬彪曰:帶,小蛇也。蝍蛆喜食其眼。)
《抱樸子》曰:南人入山,皆以竹管盛活吳公。吳公知有蛇之地,便動作於管中,如此,則草中便有蛇也。吳公見蛇,能以氣禁之,蛇即死。
《淮南子》曰:月照天下,蝕於蟾蜍;螣蛇游霧,而殆蝍蛆。(蟾諸,月中蝦蟆也,食月,故曰食於蟾諸。蝍蛆,蓋吳公也。殆,猶畏也。)
沉懷遠《南越志》曰:綏定縣多吳公。其大者能以氣吸蜥蜴。
劉欣期《交州記》曰:大吳公出徐聞縣界。取其皮,可以冠鼓。(《宋永初記》亦同。)
沉瑩《臨海異物志》曰:晉安東南吳嶼山,吳公千萬積聚。或云:長丈馀以作脯,味似大蝦。
《嶺南異物志》曰:珠崖人,每清明見海中遠山羅列皆如翠屏,而東西不定,悉吳公也。
《嶺表錄異》曰:蜈蚣,《南越志》云:"閣者,其皮可以鞔鼓。取其肉曝為脯,美於牛肉。"又云:"長數丈,能啖牛。俚人或遇之,則鳴鼓燃火炬以驅逐之。"
陶潛《續(xù)搜神記》曰:爰游道人,清苦沙門也。剡縣有一家事蠱,人啖其食飲,無不吐血死。游詣之,主人下食,游依常咒愿,一雙吳公,長尺馀,便於盤中跳走。游快飲食,安然無他。
王琰《冥祥記》曰:沙門安法開者,北人也。常見吳公長三尺自屋墮地,旋徊而去。
葛洪《遐觀賦》曰:吳公大者長百步,頭如車箱可畏惡。越人獵之,屠裂取肉,白如瓠,稱金爭買為羹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