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箱
《東宮舊事》曰:皇太子初拜,有馬齒呈事箱四枚。
《漢武帝內(nèi)傳》曰:帝崩時遺詔,以雜道書四十卷置棺中。至延康二年,河東功曹李及入上黨抱犢山,彩藥於巖室中,得此書,盛以金箱,卷后題日月,是武帝時河東太守張純以箱及書奏上之。武帝時左右見之,涕泣曰:"此是帝崩時殯殮物。"宣帝愴然,以書付茂陵,安合如故。
晉陸云《與兄機書》曰:一日行曹公器物,有書箱五枚。想兄識彥高,書箱甚似之。
○巾箱
《漢武內(nèi)傳》曰:武帝見西王母巾箱中有一卷書,王母曰:"此《五岳貞形圖》,昨青城諸仙就我求,今當付之。"
《宋書》曰:元兇劭殺逆,南陽公主見女巫嚴道育云:"天神當賜符應。"時主夕臥,見流光相隨,狀若螢火,遂入巾箱,化為雙珠,圓青可愛,因是巫蠱而敗。
《齊書》曰:衡陽王鈞常手自細書寫五經(jīng),部為一卷,置於巾箱中,以備遺忘。侍讀賀玠問曰:"殿下家自有墳索,復何須蠅頭細書,別藏巾箱中?"答曰:"巾箱中有五經(jīng),於檢閱易,且一更手寫,則永不忘。"諸王聞而爭效為,巾箱五經(jīng)自此始也。
《世說》曰:威法濟者,義興人。其兒年二十得病,經(jīng)年,有神來語,言:"床席不凈,神何處得坐?"曰:"有漆巾箱甚凈,神何不入中?"因內(nèi)新果於箱中,覺有聲,以箱蓋覆之。於是便聞箱中動搖,即以衣傅之,可五升米重,而病愈。
《異苑》曰:晉孝武太元末,每聞手巾箱中有鼓吹鞞角之音。帝是歲崩,天下大亂。
○笥
《說文》曰:簞,笥,飯及衣之器也。
《尚書》曰:惟衣裳在笥。
《論語》曰:一簞食,一瓢飲。(簞,笥也。)
《東觀漢記》曰:上問弟五倫:"卿為市掾,人有遺卿母一笥餅,卿從外來見之,奪磨扔,探口中餅出之。"倫對曰:"實無此,眾人以臣愚蔽,故為生此語。"
《東觀漢記》曰:上聞王郎將軍至,復驚去,馮異進笥麥飯,兔肩。
《續(xù)漢書》曰:世祖微時,系南鳴市獄,市吏以一笥飯與之。
《吳越春秋》曰:越以文笥七枚獻吳王。
《西京雜記》曰:宣帝以虎魄笥盛身毒寶鏡。
《風俗通》曰:孝靈帝建寧中,京師長者皆以葦辟方笥為妝具。時有識者竊言:"葦方笥,郡國獻篋也。今珍用,天下皆當有罪讞於理官也。"后黨錮皆讞廷尉,卻墅悉入方葦笥中,斯為驗矣。
張衡《綬笥銘》曰:南陽太守鮑德有詔所賜先公綬笥,傳世用之,更治笥。平子為德主簿,故為之銘也。
○笈
《說文》作極,曰:笈,驢上負也。
《風俗記》曰:笈,學士所以負書,箱如冠藉箱也。
謝承《后漢書》曰:徐稚字孺子,公車五徵,皆不降志。其有喪,負笈弗硾行五里也。
又曰:袁閎字夏甫,汝南人也。博覽群書,常負笈尋師,變易姓名。
又曰:高弘字伯武,河內(nèi)山陽人。為瑯琊相,到官,自負笈,單步入界,聽彩風俗。
又曰:蘇章字士成,北海人,負笈追師,不遠萬里。
又曰:方諸字圣明,負笈到三輔,無術不覽。
又曰:郎宗負笈賣卜給食,諸公表上博士徵宗,宗負笈遁去。
《李固傳》曰:固父為三公,而固步行負笈,千里從師。
《拾遺錄》曰:漢惠帝時有仙人韓稚,東至沈離國,遇其人洞室負笈,而問其年幾何。
《漢武內(nèi)傳》曰:上元夫人語武帝曰:"阿母令以瓊笈妙蘊發(fā)紫臺之文賜汝。"
○火籠
《方言》曰:南楚江沔之間籠謂之篣,或謂之笯,陳楚宋魏之間謂之庸君,今薰籠是也。
《齊書》曰:卞彬性飲酒,火籠什物多諸詭異,自稱卞田居。
又曰:范述曾為永嘉太守,有善政,徵為游擊將軍,郡故舊送錢二十馀萬,一無所授,惟得白桐木火籠樸十馀枚而己。
《梁書》曰:臨賀王正德為吳郡太守,正德自謂應居儲嫡,心常怏怏。后奔魏,初去之始為詩一絕,內(nèi)火籠,曰:"楨幹屈曲盡,蘭麝氣氳銷。欲知懷炭日,正是履冰朝。"
《修復山林故事》曰:當梓宮中有象牙火籠。
《東宮舊事》曰:太子納妃,有漆畫手巾薰籠二、條大被薰籠三。
《西京雜記》曰:漢制:天子以象牙為籠;上皆散花文,后宮則五色綾文。
劉向《別錄》曰:淮南王有《薰籠賦》。
齊謝朓《詠竹火籠詩》曰:庭雪亂如花,井水粲成玉。因炎入豹袖,懷溫奉芳蓐。體密用宜通,文斜性非曲。
梁范靜妻沈詠《五彩竹火籠詩》曰:可憐潤霜雪,纖剖后毫分??椬骰仫L莒,制為縈綺文。含芳出珠被,耀綠接緗裙。徒嗟今麗飾,豈念昔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