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帶
《說文》曰:帶,紳也。男子鞶帶,婦人帶絲,象系珮之形。帶必有巾,故從巾。
《釋名》曰:帶,蒂也,著於身如物蒂也。
《易·訟卦》曰:或賜之鞶帶,終朝三褫之。(鞶,命服之草帶上飾也。)
《禮記·玉藻》曰:革帶博二寸。
《漢書》曰:文帝遺匈奴黃金飾具帶一,黃金犀毗。
又班固《與竇將軍箋》云,復(fù)賜固犀毗金頭帶,此將軍所帶也。
《東觀漢記》曰:楊賜拜太常,詔賜自所服冠幘綬玉,兼革帶。
又曰:鄧遵破匈奴,上賜金剛鮮卑緄帶一具。
《典略》曰:文帝嘗賜劉楨廓落帶,其后師死,欲取之為象,因與啁楨云:"夫物因人而貴,故在賤者之所不御至尊之側(cè)。"楨答曰:"荊山之璞,耀元后之寶;隨侯之珠,燭眾女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鼲鼯之尾,綴侍臣之幘。此皆伏朽壞之下,潛污泥之中,而揚光欽簇之上,發(fā)彩疇昔之外。楨所帶無他妙飾,若實殊異,上可納也。"
《魏略》曰:疏勒王獻大秦赤石帶一枚。
又曰:漢陽嘉三年,疏勒王獻海西責(zé)石金帶。
《吳書》曰:陸遜破曹休於石亭,上脫御金校帶以賜遜,又親以帶之,為鉤絡(luò)帶。
《吳錄》曰:鉤絡(luò)者,鞍飾革帶也,世名為鉤絡(luò)帶。
《齊書》曰:張融形貌短丑,精神清徹。王敬則見融革帶寬,殆將至骼,謂曰:"革帶太急。"融曰:"既非步吏,急帶何為?"
《后周書》曰:隨文作相,李穆曰:"周德既衰,愚智共悉,天時若此,豈能違天?"乃遣使謁隨文帝,并上十三镮金帶,蓋天子服也,以微申其意。
《戰(zhàn)國策》曰:魯仲連謂田單曰:"將軍黃金橫帶,而馳乎淄澠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
《楚漢春秋》曰:北郭先生獻帶於淮陰侯,曰:"牛馬為人任用,力盡猶不置其革。"
吳時《外國傳》曰:大秦國人皆著袴褶、絡(luò)帶。
又曰:扶南人悉著鉤絡(luò)帶。
《穆天子傳》曰:天子北征,舍于珠澤,獻白玉食,天子賜黃金之環(huán)三五,朱帶具飾三十。西征至赤烏氏,先出自周宗,乃賜赤烏之人具帶五十。
《鄴中記》曰:石虎皇后女騎腰中著金環(huán),參縷帶。
《述異記》曰:夏侯祖欣為兗州刺史,喪於官,沈僧榮代之。祖欣見形詣僧榮,沈床氏有一織成乏飾絡(luò)帶,夏侯曰:"此帶殊好,豈能見之與?"沈曰:"甚善。"夏侯曰:"卿直許,終不見關(guān),必以為施,可命焚與沈。"沈?qū)η盁?,視此帶,己在夏腰矣?/p>
應(yīng)璩《新詩》曰:革帶繩為復(fù),舄穿無底。
○大帶
《論語·衛(wèi)靈公》曰: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貉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子張書諸紳。(紳,大帶。)
《詩·芄蘭》曰:容兮遂兮,垂帶悸兮。(容儀可觀,珮玉遂遂然垂,其紳帶悸悸焉有節(jié)度。)
又《野有死麕》曰:無感我?guī)溬?,無使尨也吠。
又《都人士》曰: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卷發(fā)如蠆。匪伊垂之,帶則有馀。匪伊卷之發(fā)則有旟。(旟,揚也。)
又《鳴鳩》曰: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帶伊絲,其弁伊騏。(騏,騏文也。弁,皮弁也。其帶伊絲,謂大帶也。大帶用素絲以雜色飾馬,騏當作琪,以玉為之。)
《禮·玉藻》曰:凡侍於君,紳垂足如履齊。(紳重則磬折,齊裳下緝。)
又曰: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子游曰:"三分帶下,紳居二焉,韠結(jié)三齊。
又曰:素帶終辟,大夫素帶垂辟,士練帶率下辟,居疏圊帶,弟子縞帶。(素帶終辟,謂諸侯也。辟讀如裨冕之裨,謂以繒彩飾其側(cè)也。)
○裳
《釋名》曰:上曰衣,下曰裳。裳,障也,以自障也。
《易·坤卦·六五》曰: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又《易·系》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尚書大傳》曰:舜曰:"精華己竭,褰裳去之。"
《詩·緇衣》曰:子惠思我,蹇裳涉洧。
又《雞鳴》曰:東方未明,顛倒衣裳。(箋云:朦壺氏掌漏刻之節(jié),東方未明而為己明也。)
又《葛屨》曰:摻摻女手,(摻摻猶纖纖也。)可以縫裳。要之襋(音戟)之,好人服之。(要,礻要;襋,領(lǐng)也。)
又《七月》曰: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陽,明也。)
又《鴻雁》曰:乃生男子,載衣之裳,載弄之璋。
《禮·玉藻》曰:衣正色,裳間色。
又《曲禮上》曰:諸母不漱裳。
《左傳》曰:華登以吳師救華氏。齊烏枝明曰:"用少莫如齊致死,齊致死莫如去備。彼多兵矣。請皆用劍從之。"華氏北,復(fù)即之。廚人濮以裳裹首,而荷以走,曰:"得華登矣。"遂敗華氏于新里。
《春秋演孔圖》曰:驅(qū)除名政,衣吾衣裳,坐吾曲床,濫長九州滅六王,至于沙丘亡。
《后漢書》曰:祭遵為人廉約,夫人裳不加緣。
《東觀漢記》曰:鮑宣妻桓氏女,字少君。宣嘗就少君父學(xué),父奇其清苦,以女妻之,裝送甚盛。宣謂妻曰:"少君生富驕習(xí)美飾,而吾貧賤,不敢當。"妻乃悉歸侍御服飾,更著短布之裳。
《續(xù)漢書與服志》曰:樊噲常持鐵盾。聞項羽有意煞漢王,噲裂裳以裹盾,冠之入軍門,立漢王旁。
《管子》曰:桀之時,女樂三千人,無不服盾文繡衣裳者。
《鄧析子》曰:責(zé)疲者以舉千鈞,督跛者以及走兔,驅(qū)騏驥於廷,求猿猴於檻。斯逆理而求之,猶倒裳以索領(lǐng)也。
《晏子春秋》曰:景公飲酒,數(shù)日衣縠繡之裳,一衣而五彩具焉。
又曰:景公飲酒數(shù)日,去冠披裳,自鼓盆甕而己。
《淮南子》曰:楚欲攻宋。墨子聞之,自魯趨而往,十日十夜,足重繭而不休息,裂裳而裹之,至于郢,見楚王。
《風(fēng)俗通》曰:禹入裸國,欣起而解裳。俗說禹治水,乃播入裸國。君子入俗,不改其恒,於是欣焉而解裳也。原其所以,當言皆裳。裸國,今吳即是也。被發(fā)文身,裸以為飾,蓋正朔所不及也,猥見大圣之君,悅禹文德,欣然皆著衣裳矣。
郭子橫《洞冥記》曰:東方朔生三日而母死,鄰母得而養(yǎng)之。經(jīng)歲,母忽失朔,累月暫歸。后復(fù)去家萬里,見一枯樹,脫白布裳掛樹,裳化為龍。
《嵇康集·目錄》曰:孫登字公和,於汲郡北山中為土窟,夏則編草為裳,冬則以發(fā)自覆。
崔骃《達旨》曰:有事則褰裳,濡足。
劉梁《七舉》曰:黼黻之服,紗縠之裳。繁飾參差,微鮮若霜。
《古樂府·陌上?!吩唬呵厥嫌泻门悦麨榱_敷。緗綺為下裳,紫綺為上襦。
傅玄《裳銘》曰:上衣下裳,天地則也;服從其宜,君子德也。
《楚辭》曰:青云衣兮白霓裳。
又曰:彩薜荔以為裳。
又曰:披彩裳之芬芳。
又曰: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揚雄《反騷》曰:被芙蓉之朱裳。
○裙
《釋名》曰:裙,下裳也,連接裙幅也。緝,下橫縫緝,其下也。緣,裙之柂緣也。
又曰:裙,里衣也。古服裙不居外,皆有衣籠之。
揚雄《方言》曰:陳魏之間謂裙為帔,(音披)繞衿謂之裙。
《東觀漢記》曰:王良為司徒司直,妻布裙,徒跣曳柴。
《續(xù)漢書》曰:漢明德太后禿裙不緣。
又《五行志》曰:獻帝時女子好為長裙,而上甚短。
《魏略》曰:敦煌俗,婦人作裙,攣縮如羊腸,用布一匹,皇甫隆為太守,禁改之。
《魏志》曰:管寧恒著布裙。
《宋書》曰:羊欣字敬元,年二十,時王獻之為吳興太守,甚知愛之,欣嘗夏月著新絹裙晝寢。獻之入縣見之,書裙數(shù)幅而去,欣書本工。因此彌善。
《齊書》曰:魚復(fù)侯子響不道,帝以兵圍之。有司奏絕子響屬籍,賜為蛸氏。子響密作啟數(shù)紙,藏妃王氏帬腰中,具自申明,云:"輕舫還闕而不得見,此苦之深,惟愿矜之,無使竹帛,齊有反父之子,父有害子之名。"
《后魏書》曰:河間人齊與太武攻赫連昌,帝以微服入其城。齊固諫,不許,乃與數(shù)人從帝入城內(nèi)。既覺,諸門悉閉,帝及齊等因入其宮中,得婦人裙,系之槊,帝乘而上,因此得拔,于齊有力焉。
《北齊書》曰:世祖為胡皇后造真珠裙,積所費不可勝計。后被火燒之。
《晉東宮舊事》曰:皇太子納妃,有絳紗復(fù)裙,絳碧結(jié)綾復(fù)裙,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繡纓雙裙,紫碧紗縠雙裙,丹碧杯文雙裙。
《山陵故事》曰:梓宮有緗絳雙裙,無腰。
《晉宋舊事》曰:崇進皇太后為太皇太后,有絳碧絹雙裙,絳絹褥裙,緗絳紗復(fù)裙,白絹裙。
《四王起事》曰:惠帝還洛陽,得蘿骺車一乘,以單帛裙為幃。
《河?xùn)|記》曰:西河無蠶桑,婦女著碧纈裙,上加細布裳。
《秦州記》曰:婦人著裙,制乃三十馀幅。
崔鴻《十六國春秋·后趙錄》曰:孟卓字君偉,少修苦之志,著單裙,十年不換。
《西京雜記》曰:趙飛燕為皇后,其女弟上織成□裙。
《列女傳》曰:梁鴻妻孟光,布裙荊釵。
《汝南先賢傳》曰:戴良嫁五女,皆布裙,無緣裙四等。
《真人內(nèi)傳》曰:南極夫人被錦,服青羽裙。
《俗說》曰:車武子婦大妒,夜恒出掩襲車。車后呼其婦兄顏熙夜宿共眠,取一絳裙掛著屏風(fēng)上。其婦果來,拔刀徑上床,發(fā)欲刃床氏人。定看,乃是其兄,於是慚羞而退。
繁欽《定情詩》曰:何以合歡欣,紈素三條裙。
束晳《近游賦》曰:著紫裙之裨蓰。
又曰:帽有四角之隆,裙有三條之煞。
○裈
《晉書》曰:王澄之荊州,送者傾城,澄脫衣,著犢鼻裈,上樹取鵲(音寇)旁若無人。
《晉記》曰:客詣劉伶,值其裸袒,因責(zé)伶。伶笑曰:"吾以天為屋,以屋為裈,諸君不當入,何怨乎?"
《宋書》曰:桂陽侯義融孫冕字茂德,性庸鄙,為郢州刺史,暑月露裈上廳事。
《齊書》曰:郁林王常裸袒,著紅縠緄。
《梁書》曰:周弘正善玄理,為當世所宗。藏法師於開善寺講說,門徒數(shù)百。弘正年少未知名,著紅裈錦絞髻,踞關(guān)而聽,眾卻曙之,弗譴也。既而乘閑進難,舉坐盡傾。法師疑非世人,覘知,相賞狎。弘正后為左民尚書,夏月著犢鼻裈,衣朱衣,為有司所奏彈。其放達如此。
又曰:吉士瞻,少時嘗於南蠻國中擲搏,無裈褰露,為儕輩所侮。及平魯休烈軍,得絹三萬匹,乃作百裈,其外并賜軍士,不以入室。
又曰:謝幾卿性通脫,在省署夜著犢鼻裈,與門生登閤道,飲酒酣呼,為有司糾奏,坐免。
《西京雜記》曰:司馬相如初與卓文君至成都,遂相謀還成都賣酒,相如自著犢鼻裈滌器,以恥王孫也。
《世說》曰:范宣潔行廉約。韓伯字康伯,為豫章太守,遺百匹絹不授,減五十匹復(fù)不授。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授。韓后與范載,就車中裂二丈與范,云:"人寧可使婦無裈耶?"范笑而授之。
阮籍《大人先生傳》曰:群虱之處裈,逃于深縫,自以為吉宅。君子之處城中,何異虱處裈中乎?
《竹林七賢論》曰:諸阮皆儒學(xué)富財,惟阮咸好酒,家貧。俗七月七日曬衣,諸阮庭中并列綈錦,咸以長竿掛犢鼻布裩。人問之,曰:"未免能俗,聊復(fù)爾爾。"
《語林》曰:桓宣武性儉,著故裈,上馬不調(diào),裈敗,五形遂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