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冢墓四
《禮論》曰:問:"君將臨墓,主人先以除身無服。將若不哭,主人當哭否?"賀循答之云:"凡君臣民,皆須先君哭,禮也。此祭君宜哭,則主人不敢以哭煩君耳。"
又曰:問:"墓中有何面為上?"荀納以為緣生奉終,宜依禮坐。蔡謨難,據(jù)周公明堂位東西,以此為上,與納反。納又引廟位以答。王濮陽北墓向南,以西為上。
《上黨郡記》曰:令狐征君隱城東山中,令狐終即云葬焉。諸生遵師法,而陪葬者三百馀家。松三千樹,大皆數(shù)十圍,高四五十丈。今俗名其山曰令狐墓,漢史所稱壺關(guān)三老令狐茂者是也。
伏琛《齊地記》曰:臨淄小城北門東二百馀步有晏嬰冢。
又曰:齊桓公冢,齊城之南東十五里,在牛山?;腹N髂习死铮兄俑岗#犰杜I街?。
又曰:朱虎城東二十里有柴阜,其西南隅有魏獨行君子管寧墓,石碑猶存。城東北三十里柴阜東頭有魏征士邴原墓,石碑猶存。
又曰:牛山西南二里有孫賓墓,石碑猶存。
《吳地記》曰:昌門外女墳者,吳王闔閭女墓也。乃以文石為槨,藏金玉珍玩,以人從死。高墳深池,池水成湖,故名曰女墳。亦與虎丘俱見發(fā)掘,皆無所得也。
又曰:昌門南有要離墓。吳王闔閭既殺王僚而代之,僚子慶忌亡奔衛(wèi)。慶忌勇捷過人??纸Y(jié)諸侯,還為國難。伍子胥與要離為行人,要離弱而謀于王曰:"殺臣妻子,刑臣左手。"要離因亡奔衛(wèi)。慶忌聞吳王暴虐如此,甚信之,遂與俱還,圖共襲吳王。行及大江,要離刺殺慶忌,因亦自殺,闔閭葬之於昌門南大城內(nèi)。齊門外,有慶忌墓。
丘淵之《齊道記》曰:先是,嬴博二縣共界,漢武帝封禪,合作此縣以供祀,故曰奉高。東南三十里有延陵兒冢,本云其高可隱,今乃二丈馀,似是后人陪之。
伍輯之《從征記》曰:齊襄王墓在汝水西。墓西有僖公墓,東有四田墓,傳云,倨、榮、廣、布也。墓皆方墓圓墳。
戴延之《西征記》曰:彭城南有亞父范曾冢。冢高四十馀丈,東北有隧道。其城北三里有劉向墓。泗水東三里,漢大夫龔勝冢,石碣猶存。(恥登王莽之朝,不食而死。)
又曰:金鄉(xiāng)焦氏山北數(shù)里,有漢司隸校尉魯俊冢。前有古石祠堂,堂壁皆有青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皆刻石記之。
伏滔《北征記》曰:姑孰九井山北十里,有吳大將諸葛瑾墓,墓墻猶存。西北十八里直瀆前墓,是吳將甘寧墓也。相者云:"此墓有王氣。"孫皓鑿其后,計里名為直瀆。
《續(xù)述征記》曰:太公冢在堯山北五里。平地為墳,高十丈。曾有發(fā)之者,冢深數(shù)十仞,得一銅槨,金玉甚多。尚父五世葬周,斯實田和冢也。和遷齊,居於海上,而別為諸侯,亦稱太公也。
又曰:宿預(yù)州縣水南大徐城,古之徐國。城北徐君墓,季子解劍墳樹,則斯地也。
又曰:城陽縣城二里,小城二里。小城南九里有堯陽,自漢迄于晉,二千石及丞尉刊名。堯即位至永嘉三年二千七百有二十一載,記于堯碑。城東南六里,堯母慶都墓,稱曰靈臺。堯陵北二里,仲山甫墓,墓前祠堂石室儼然若新。
《皇覽·冢墓記》曰:顓頊冢在東都濮陽縣頓丘城外廣陽里中。王莽時,使使者祠顓頊冢。
又曰:秦始皇冢在驪山,古之驪戎國,今之所豐也。晉獻公伐驪戎,獲二女。其山陰多黃金,其陽多美玉,謂藍田是也。故貪而葬焉。并天下徒七十馀萬穿入地,洞三泉而致槨。宮觀奇器、珍怪諸物藏之。令一匠人作機弩,人有近穴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金銀為鳧鶴。機關(guān)轉(zhuǎn)相幹,終而復(fù)始。上具畫天文,以人魚膏為燈,度久不滅。后宮無子者皆殉,從死者甚眾??止そ持瑲⒐そ踌恫刂?,因閉羨門。復(fù)土樹草木,以像山,墳高五十馀丈,周回五里馀。后項籍燒其宮觀,關(guān)東賊發(fā)之,后牧羊兒亡羊,羊入藏中,持火照羊,燔其槨。后賊遂取其銅。
又曰:太上皇葬萬年,高帝父也。高帝葬長陵,孝惠帝霸陵。諸陵皆用瓦器,不為墳。王莽之亂,天下無道,獨無災(zāi)害。孝景帝葬陽陵,孝武皇帝葬茂陵,孝昭皇帝葬平陵,孝宣皇帝葬杜陵,孝元帝葬渭陵。元帝下詔曰:"無置從民,令天下無騷動之憂。"自是陵園不置邑。孝成帝葬延陵,孝哀帝葬義陵,孝平帝葬原陵。孝文皇帝弟、淮南厲王長坐謀反,后置園如諸王。長好道,事八公。世之愚者云:長仙。醫(yī)巫訖曰:"淮南好道,百官皆得仙。狗吠云中,雞鳴天上。"東平思王冢在東平,松皆西靡。
又曰:蒼頡冢在馮翊衙縣利陽亭南道旁,墳高六尺,學(xué)書者皆往上姓名、投刺,祀之不絕。
又曰:蚩尤冢在東郡壽張縣閿鄉(xiāng)城中,高七尺。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一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又肩髀冢在山陰郡巨野。傳言蚩尤與黃帝戰(zhàn)於涿鹿之野,黃帝克之,身體異處,皆葬之。
又曰:奚仲冢在魯國縣東去縣二十五里山上,因名奚仲山。下亭名奚仲亭。
又曰:湯冢在濟陽薄縣北郭。冢四方,方八十步,高七尺,上平。
又曰:吳太伯冢在會稽吳縣北,去城十里。
又曰:周文王、武王、周公冢在京兆長安聚。
又曰:王子黽冢在南陽鄂縣西。
又曰:夏育冢在濟南歷山上。
又曰:秦穆公冢在甘泉宮祈年觀下。
又曰:虢公冢在河內(nèi)溫縣東、濟水南,大冢是也。其城南有虢公臺。
又曰:葉公諸梁子高冢在南郡葉縣西北,去城三里所。近縣民皆祠之。
又曰:魯大夫叔梁紇冢在魯國東陽聚安泉東北八十四步,名曰防冢。民傳言防墳於墳地微高。
又曰:孔子冢在魯城北便門外,南去城一里。冢塋方百畝,冢南北廣十步,東西十步,高丈二尺。冢為祠壇,方六尺,與地方平,無祠堂。冢塋中樹以百數(shù),皆異種。魯人世世皆無能名其樹者。民云孔子弟子異國人,各持其國樹來種之??鬃訅L中不生荊棘及刺人草。伯魚墓在孔子冢東,與孔子并,大小相望。子思冢在孔子冢南,大小相望。
又曰:師曠家左右扶風(fēng),名曰師曠山,人民不敢上其上。
又曰:伯樂冢在濟陰定陶東南一里,冢高五丈。
又曰:楚武王冢在南郡鯛陽縣葛陂鄉(xiāng)城東北,民謂之楚王岑。
又曰:鄭相子產(chǎn)冢在河南郡新鄭城外,大冢是也。
又曰:靖郭君冢在魯國薛城中東聚。孟常冢在魯薛城中。
又曰:文信君呂不韋冢在河南洛陽城北,邙山道西,大冢是也。民傳言呂母冢不韋先墓,故其冢名呂母。不韋死,獲過於始皇矣。民傳云:不韋好經(jīng)書,皆以葬。漢明帝朝,公卿、大夫、諸儒八十馀人論五經(jīng)誤失。符節(jié)令宋元上言:"臣聞秦昭王與不韋好書,皆以書葬。王至尊,不韋久貴,冢皆以黃旸題湊,處地高燥,未壞。臣愿發(fā)昭王、不韋冢,視未燒詩書。"
又曰:亞父冢在廬江居巢縣郭東居巢亭中。
又曰:齊桓公冢在臨淄城二十里淄水南。孟嘗君與齊桓公冢同處。
《唐書新語》曰:開元中,集賢學(xué)士徐堅葬妻,問兆域之制於張說。曰:"長安神龍之祭,有黃州僧泓者,能通鬼神之意,而以人事參之。仆嘗聞其言,猶記其要。墓欲深而狹。深者,取其幽;狹者,取其固。平地之下一丈二尺為土界,又一丈二尺為水界,各有龍守之。土龍六年而一暴,水龍十二年而一暴。當其隧者,神道不安。故深二丈四尺之下,可以設(shè)窀穸。墓之四維,謂之折壁。欲下闊而上斂,其中項謂之中樵,中樵欲俯嵚而旁煞。墓中末米粉為飾,以代石堊,不置瓴甋瓦,以其近於火。不置黃金,以其久而為怪。不置朱丹、雄黃、礜石,以其氣燥而烈,使墳上草木枯而不潤。不置羽毛,以其近於尸也。鑄鐵為牛豕之象,可以御二龍。玉潤而潔,能和百神,置之墓內(nèi),以助神道。僧泓之說如此。"
又曰:大理卿徐有功持法不濫。及其葬也,將穿墓,筮者曰:"必有異應(yīng),以旌善人。"果獲石堂,其大如倉,中空外堅,四門八牖。占曰:"此天所以祚有德也。置之墓中,其后終吉。"后優(yōu)詔褒贈,寵及其子。
《圖墓書》曰:大墓天剛,嚴父之門。八將之首,位處乾尊。欲得連岡隱軫,狀如亂云,望之翙翙,絕而復(fù)連。小頓大起,千里相牽。壽過期頤,世世登仙。
又曰:望之如飛雷,即之如鳥驚。法出勇士,伏節(jié)御兵。
又曰:夫欲依山葬者,其山連延,百里不絕。一高一下,小頓則大起,出公卿。若三重之山,望之似城郭,多諸支別者,亦出公卿。如新月形在腹中,葬冢之所,若至日沒見日光者,出封侯。
又曰:凡相山陵之法:山望如龜狀,葬之出公卿、封侯,代代不絕。山望如龍狀,有頭尾蜲蛇者,葬之出二千石。凡依山作冢者,皆當立在山東為利,得山之形力也。山如龜形,又巍巍直上如〈門卦〉狀,出二千石。
又曰:欲知貧富,岡陵肥薄。狀如肥馬,草木茂盛,色黃紫,皆富也。岡陵多傷缺,土色赤白,地瘠,草木黃赤不茂,或多細石,皆貧。
《相冢書》曰:冢欲得見郡縣城郭,欲得連屬,長長無極。冢,青氣郁郁,出二千石;赤氣,出公卿;白氣,出刑戮;黃氣,出封侯。欲得雌龍地,多子孫。不用雄龍岡、武子岡。
又曰:凡葬於龍耳,貴出侯。青烏子稱"山三重相連名傘山,葬之出二千石。"
張載《七哀詩》曰: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問誰家冢,皆云漢世主。
魏武帝《遺令》曰: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
魏文帝《為漢帝置守冢詔》曰:朕承符運,受終革命。其敬事山陽公,如舜之宗堯。有始有卒,傳之無窮。前群司奏處正朔,欲使一皆從魏制,意所不安。其令山陽公於其國中,正朔、服色、祭祀、禮樂自如漢。又為武、昭、宣、明帝置守冢各三百家。
宋孝武《置自古帝王守冢戶詔》曰:先代帝王,因時創(chuàng)業(yè)。君人建國,禮尊南面。而歷運推移,年代久遠,丘垅殘毀,樵牧相趨。塋兆堙蕪,封樹莫辨。自古以來,帝王陵墓,可隨近十戶,蠲其役,以供守視。
宋高祖《修楚元王墓詔》曰:夫褒賢崇德,千載彌尊;敦本敬始,義隆自遠。楚元王積仁基德,啟藩斯境,素風(fēng)道隆,作范后昆。本支之祚實隆,鄙宗遺芳馀烈奮于百代。而丘封依然,墳塋莫翦,感遠存往,慨焉永懷。夫愛人懷樹,甘棠且猶勿翦;追甄墟墓,信陵尚或不絕。況瓜瓞所興,開源自本者乎!可蠲復(fù)近墓五家,長給灑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