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五月五日
《大戴禮》曰:五月五日,畜蘭為沐。
謝承《后漢書》曰:陳臨為蒼梧太守,推誠而理,導(dǎo)人以孝悌。臨征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臨東城門上,令小童潔服舞之。
又:《禮儀志》曰: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也。
沈約《宋書》曰:元徽五年五月五日,皇太后賜帝玉柄毛扇,帝嫌其毛柄不華,因此欲加酖害。
《宋略》曰:王鎮(zhèn)惡以五月五日生,家人欲棄之。其祖猛曰:"昔孟嘗君以此日生,卒得相齊,此兒必興吾宗,以鎮(zhèn)惡為名。"
《唐書》曰:崔信明以五月五日正中時生,有異雀數(shù)頭,身形甚小,五色皆備,集于庭樹,鼓翼齊鳴,其聲清亮。隋太史良使至青州,遇而占之曰:"五月為火,火為離,離為文采,日正中,文之盛也。又有雀五色,奮翼而鳴,此兒必文藻煥爛,聲名播於天下。雀形既小,祿位殆不高矣。"及長,博聞強記,下筆成章。鄉(xiāng)人高孝基有知人鑒,每謂人曰:"崔信明才學(xué)富贍,雖名冠一時,但恨其位不達耳。"
《孝子傳》曰:紀(jì)邁五月五日生,其母棄之,村人紀(jì)淳妻養(yǎng)之。年六歲,本父母云,汝是我兒,邁涕泣,傭所得,輒上母。
《續(xù)齊諧記》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見人自稱三閭大夫,謂回曰:"嘗見祭甚善,但?;简札埶`。今若有惠,可以練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約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言,后乃復(fù)見感之。今人五日作粽子,帶五色絲及練葉,皆是汨羅之遺風(fēng)也。
《西京雜記》曰:王鳳以五月五日生,其父母欲不舉。其叔曰:"昔田嬰敕其母勿舉田文,文后為孟嘗君。以古事推之,非不祥。"遂舉之。
《鄴中記》曰: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燒死,世人為其忌,故不舉火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飲食祠神,及作五色縷,五色辛盤相問遺,不為介子推也。
《荊楚歲時記》曰:五月五日,西人并蹋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戲。
又曰: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土人悉臨水而觀之。
又曰:是月俗忌蓋屋及曝薦席。(《風(fēng)俗通》云:五月蓋屋,令人頭禿。又《異苑》云:新野庾寔家嘗以五月暴席,忽有一小兒死于席下,俄失所在,其后寔女子遂亡。相傳彌以為忌此條通五月之事,今附於此。)
又曰:五月五日,荊楚人并蹋百草,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故《師曠占》曰:"歲病,則艾草先生也。"
《風(fēng)土記》曰:仲夏端五,端,初也。俗重此日與夏至同。先節(jié)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以栗棗灰汁煮令熟,節(jié)日啖。煮肥龜令極熟,去骨加鹽豉麻蓼,名曰菹龜。黏米一名粳,一曰角黍,蓋取陰尚陽包裹末之象也。龜表肉里,陽內(nèi)陰外之形,所以贊時也。
《抱樸子》曰:或問辟五兵之道。答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著心前。
又曰:蟾蜍萬歲者,頭上有角,頷下丹書八字再重,五月五日中時取之,陰干百日,以其足畫地,即為流水。
《風(fēng)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溫。
又曰:亦因屈原,一名長命縷,一名續(xù)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朱索。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孝經(jīng)援神契》云:仲夏始出婦人染練,或有作務(wù)?!队駹T寶典》云:此節(jié)備儗甚多,其尚矣。又曰:日月星辰鳥獸之狀文繡金縷帖畫,貢獻所尊,古詩云:繞臂雙條達是也。)
又曰:五月五日,集五色繒辟兵。余問服君,服君曰:"青赤白黑以為四方,黃為中央,襞方綴於胸前,以示婦人蠶功也??楙湈霊异堕T,以示農(nóng)工成。轉(zhuǎn)聲以襞為辟兵耳。"(按麥肙音涓,麥莖也。)
《養(yǎng)生要集》曰:術(shù)味苦,小溫,生漢中南鄭山谷,五月五日采之。
《琴操》曰:介子綏割腓股以啖重耳。重耳復(fù)國,子綏獨無所得。綏甚怨恨,乃作龍蛇之歌以感之,終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綏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fā)火。
《玉燭寶典》曰:五月五日,采艾懸於戶上,以攘毒氣。按《荊楚歲時記》云:"宗則,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未雞時采艾,見似人處攬而取之,用灸有驗。是日競渡,采雜藥。"
《夏小正》曰:此月畜藥,以蠲除毒氣也。
《異苑》曰:五月五日,剪鴝鵒舌,以能學(xué)人語。
又曰:田文母嬖,五月五日生文,父敕令勿舉之,后母私舉,文長成童,以實告之,文遂啟父曰:"不舉五日子何?"父云:"生及戶,損父。"文曰:"壽命于天,豈壽命于戶?若壽命于戶,何不高其戶,誰能至其戶耶?"父知賢,為嗣。齊封為孟嘗君。
《世說》曰:胡廣本姓黃,五月五日生,父母惡之,置甕中投于江,胡翁聞甕中有兒啼,往取之,養(yǎng)為子,遂七登三司。
《會稽典錄》曰:女子曹娥者,會稽上虞人,父能弦歌為巫。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溯濤迎波,沉溺死,不得尸。娥年十四,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七月,遂投江而死。
習(xí)鑿齒《與褚常侍書》曰:想往日與足下及江州,五月五日共澡浴戲處,追尋宿眷,仿佛玉儀,心實悲矣。
《國史補》曰:揚州舊貢江心鏡,五月五日揚子江中所鑄也?;蜓灾杏邪贌捳撸呤疅拕t已易破難成,往往有自鳴者。
酈道元注《水經(jīng)》曰:如深水有異魚。按正光元年五月五日,天氣清爽,聞池中鎗鎗。若鉦鼓聲,池水驚而沸,須臾雷電晦冥,有五色蛇,自池上屬于天,久之乃滅,波上水定,惟見一魚在,其一變?yōu)辇垺?/p>
○伏日
《歷忌釋》曰:伏者,何也?金氣伏藏之日也。四時代謝,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於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陰陽書》曰:候夏至后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后初庚為后伏,謂之三伏。曹植謂之三詢也。)
《史記》曰:張子房始見下邳圯上老人與一編書,曰:"讀是為王者師,后十三年濟北殿穀城山下黃石,即我也。"良后從高帝過濟北,果見谷城下黃石,良取寶而祠之。留侯死,并黃石葬之。每上冢,伏臘祠黃石。
又曰:秦穆公始為伏祠。
《漢書》曰:東方朔為郎,伏日詔賜諸郎肉,朔獨拔劍割肉,謂其同官曰:"當(dāng)早歸,請受賜。"即懷肉而去。上問朔曰:"賜肉不待詔而去,何也?"上令自責(zé)。朔曰:"受賜不待詔,何無禮也;拔劍割肉,一何壯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歸遺細君,又何仁也。"上笑曰:"令生自責(zé)而反自譽。"復(fù)賜酒一卮,肉百斤,遺細君。
又曰:楊惲《報孫會宗書》曰:"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去聲。)
《漢官儀》曰:伏日萬鬼所行,故伏。漢魏日有飲食之會。故《漢書》楊惲《閑居》曰:"養(yǎng)羊沽酤,供伏臘之費。"
《典略》曰:大駕都許,使光祿大夫劉松北鎮(zhèn)。袁紹軍與紹子弟日共宴飲,常以三伏之際,晝夜酣飲極醉,至於無知,云以避一時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飲。
《荊楚歲時記》曰:六月伏日并作湯餅,名為辟惡。
王翙《鄴中記》曰:石季龍于冰井臺藏冰,三伏之月,以冰賜大臣。
宋王玄謨《壽陽記》曰:明義井,三伏之日,炎暑赫曦,男女行來,其氣短急,望見義井,則喜不可言。未至而憂,既至而樂,號為歡樂井。
《世說》曰:郄嘉賓三伏之日詣謝公,炎暑熏赫,復(fù)當(dāng)風(fēng)交扇,猶沾汗流離。謝著故絹衣,食熱白粥,晏然無異。郄謂謝公曰:"非君,幾不堪此。"
崔實《四民月令》曰:初伏,薦麥瓜於祖禰也。
《風(fēng)俗通》曰:漢中、巴蜀自擇伏日。俗說漢中、巴蜀、廣漢土地溫暑,草木蚤生晚枯,氣異中國,夷狄畜之。故令自擇伏日也。謹案《漢書高帝分四都之眾,用良平之策,還定三秦,席卷天下。蓋君子所因者本也,論功定封,加以金帛,重復(fù)寵異,令自擇伏日,不同於風(fēng)俗也。
《書儀》曰:六月三日伏日。昔賈誼在湘南,六月三庚日,有鵩鳥來,時以南方毒惡,以助太陽銷爍萬物,故損人,因避之。
稽含《困熱賦序》曰:三伏之節(jié)始奏,商秋之辰未期,余下俚貧生,居室卑陋,狹巷不來清風(fēng),短廡不足增蔭。嘆彼夏屋之士,體逸高廊,并天而寒暑殊,同世而憂樂異矣。
程曉詩曰:平生三伏時,道路無行車,閉門避暑臥,出入不相過。今世褦襶子,觸熱到人家,主人聞客來,顰蹙柰此何。搖扇臂中疼,流汗正滂沱。傳戒諸高明,熱行宜見呵。
晉潘岳《懷縣詩》曰:南陸迎修景,朱明送末垂。初伏啟新節(jié),隆暑亦赫曦。
○七月七日
《漢武帝故事》曰:景帝嘗夢高祖謂己曰:王美人生子可名為彘。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武帝于猗蘭殿。(謹按《洞冥記》漢武帝未生之時,景帝夢一赤彘從云中直下如林木蔽戶牖,望閣上有丹霞蓊郁,既而乃改崇芳閣為猗蘭殿,后王夫人生武帝也。)
又曰:七月七日,上於承華殿齋,其日忽有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來也。"有頃,西王母至,有二青鳥如鳳,夾侍王母旁也。
又曰:王母遣謂帝曰:"七月七日,我當(dāng)暫來。"帝至日掃宮內(nèi),燃九華之燈。
又曰:《漢武帝內(nèi)傳》曰:帝登尋真之臺齋,至七月七日夜,忽見天西南如白云起,郁郁直來趨宮。有頃,西王母至,乘紫云之輦。
又曰:七月七日,乃掃除宮掖之內(nèi),張云錦之帷,燃九光微燈。夜二唱后,西王母駕九色之斑龍上殿。
又曰:七月七日,西王母降,武帝戴太真晨纓之冠,履玄瓊鳳文之舄。
宋卜子《楊園苑疏》曰: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閣,常至七月七日宮女出,登樓曝衣。
《晉書》曰:魏武帝辟高祖。以漢祚將終,不欲屈節(jié)于曹氏,辭以風(fēng)痺不能起居。魏武遣親信令史微服於高祖門下樹蔭下息,時七月七日,高祖方曝書,令史竊知,還具以告。乃重遣辟之,敕行者曰:若復(fù)不動,便可收之。高祖懼而應(yīng)命。
《后魏書》曰:太祖道武皇帝韓珪,七月七日生于參合陂。
又曰:任城王澄為雍州,功縗在身,故以七月七日集文武騎射。張普惠,字洪賑,為錄事參軍,奏記請停。
《列仙傳》曰:陶安公者,六安鑄冶師也。一朝火散,冶上紫色沖天,安公伏冶下求哀,須臾,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冶與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龍。"至日龍來,安公騎之東南而去,邑中數(shù)萬人預(yù)共送之,皆與辭訣。
又曰:王子喬,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鳴。游伊洛之間,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二十余年后,于山中謂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緱氏山頭。"是日,果乘白鶴駐山嶺,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shù)日而去。
又曰:吳蔡經(jīng)去家時已老,及還更少壯,頭發(fā)皆黑。語家中,言七月七日王君當(dāng)來,可作數(shù)百斛酒飲之。至期日,王方平果來,乘羽車,駕五龍,聞金鼓簫管人馬之聲。
《荊楚歲時記》曰:七夕,婦人結(jié)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瑜石為針,(宋孝武七夕詩曰,迎風(fēng)披采縷,阿月貫玄針。)陳瓜果于中庭以乞巧。有喜子網(wǎng)于瓜上,以為符應(yīng)。
周處《風(fēng)土記》曰:七月初七日,其夜灑掃中庭。然則中庭乞愿,其舊俗乎?
又曰:魏時人或問董勛云:"七月七日為良日,飲食不同於古,何也?"勛云:"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shù),故以糜為珍。今北人惟設(shè)湯餅,無復(fù)有糜矣。"
又曰:陸云與兄平原書曰:(機為平原相。)一日按視曹公器物,書刀五枚硫璃筆一枝,景初二年七月七日,劉婕妤云,之見此使人恨然。案魏武帝於漢為相,不得有婕妤。又景初是魏明帝年號。如此,則文帝物也,與曹公器玩同處,故致舛雜矣。
《日緯書》曰: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主關(guān)梁;織女星主瓜果。嘗見道書云:牽牛娶織女,取天帝錢二萬備禮,久而不還,被驅(qū)在營室是也。言雖不經(jīng),有是為征也。
《西京雜記》曰:戚夫人侍兒賈佩蘭云:"在宮時見戚夫人侍高祖,至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滇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連愛。"
又曰: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針于開襟樓,俱以習(xí)俗也。
《輿地志》曰: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淮南子》曰:七月七日午時,取生瓜葉七枚,直入北堂中向南立以拭面,靨即當(dāng)滅矣。
又《萬畢術(shù)》曰:七月七日采守宮陰干之,合以井華水和涂女身有文章,即以丹涂之,不去者不淫,去者有奸。
晉周處《風(fēng)土記》曰:七月初七日,其夜灑掃于庭,露施幾筵,設(shè)酒酺時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爾雅》曰:河鼓謂之牽牛。)織女。言此二星辰當(dāng)會,守夜者咸懷私愿,咸云,見天漢中有弈弈白氣,有光耀五色,以此為征應(yīng)。見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壽,無子乞子,惟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頗有受其祚者。
梁吳均《齊諧記》曰:桂陽城武丁有仙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何事渡河?"答曰:"暫詣牽牛。"世人至今云,織女嫁牽牛也。
《韋氏月錄》曰:《龍魚河圖》云:七月七日,取赤小豆,男吞一七,女吞二七,令人畢歲無病。
又曰:七月七日曬曝,革裘無蟲。
又曰:合烏雞藥:是七月七日取烏雞血和三月三日桃花末涂面及遍身,三二日肌白如玉。此是太平公主法,曾試有效。
《世說》曰:郝隆七月七日見鄰人皆曝曬衣服,隆乃仰,出腹臥,云:"曬書"。
崔寔《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作麹合藍丸及蜀漆丸,暴經(jīng)書及衣裳,習(xí)俗然也。
又曰:世傳竇后少小頭禿,不為家人所齒,遇七夕,人皆看織女,獨不許后出,乃有神光照室,為后之瑞。
《竹林七賢論》曰:阮咸,字仲容,籍兄子也。諸阮俱世儒學(xué),善居室,內(nèi)足於財,惟籍一巷,尚道業(yè),好酒而貧。舊俗七月七日法當(dāng)曝衣,諸阮庭中爛然,莫非綈錦。咸時總角,乃豎長竿,標(biāo)大布犢鼻裈於庭中,曰:"未能免俗,聊復(fù)共爾。"
《酉陽雜俎》曰:魏仆射收臨代,七月登舜山徘徊顧眺,謂主簿崔撫曰:"吾所經(jīng)多矣,于山川沃壤,襟帶形勝,天下名州不能過此,惟未審東陽何如?"撫對曰:"青得古名,齊得舊號,二處山川形勢相似,曾聽所論,不能逾越。"公遂命筆為詩。
《雜異書》曰:時有女子尚幼,七夕見家人出庭望候天門開,獨在室中不出,曰:"若合當(dāng)見者,雖暗室中亦應(yīng)見之。"至夜深,忽見天上門開,云氣赫弈,因求富。及長嫁而富,既寡,家累鉅萬。有賈客貨其絹百匹去,而船覆溺,資貨皆沒。其女子偶開后房,見絹在其中,但濕耳。后賈客歸而自首。女子曰:"絹歸矣。"驗之而信。(亦出《夷堅錄》亦是開元以后事。)
《國史補》曰:興元元年七月七日,斬偽官喬林,將臨刑,曰:"林以七月七日生,亦以此日死,豈非命也夫!"
古詩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軋軋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晉潘尼《七月七日侍皇太子宴玄圃園詩》云:商風(fēng)初授,辰火玄流。朱明送夏,少昊迎秋。嘉木花園,芳草被疇。于時我后,以豫以游。
宋孝武《七夕詩》曰:開庭鏡天路,余光不可臨。沿風(fēng)披弱縷,迎曜貫玄針,薄藝誠無取,時務(wù)聊可尋。
宋謝惠連《詠牛女詩》曰:落日隱檐楹,升月照簾櫳。團團滿葉露,淅淅振條風(fēng)。蝶夢恒栩栩,終年闕相從。遐川阻昵愛,修渚曠清容。弄杼不成藻,聳轡騖前蹤。昔離秋已雨,今聚夕無雙。傾河易回斡,款情難久悰。沃若靈駕旋,寂寞云幄空。留情顧華寢,遙心逐奔龍。
宋顏延之《織女贈牽牛詩》曰:婺女麗經(jīng)星,嫦娥棲飛月。慚無一媛靈,托身侍天闕。閭殊闔未央,銀河豈沐發(fā)。漢陰不夕悵,長河為誰越?有促宴歸期,萬頃涼風(fēng)發(fā)。非怨杼柚勞,但念芳菲歇。
宋謝莊《七夕詠牛女應(yīng)詔詩》曰:輟機起春暮,停箱動秋襟。琥車照漢右,芝駕肅河陰。珠殿釭未暗,瑤庭露已深。夜清豈掩抑,弦徽無久臨。
蘇彥《七月七日詠織女詩》曰:火流涼風(fēng)至,少昊協(xié)素藏。織女思北征,牽牛嘆南陽。時來嘉慶集,整駕巾玉箱。瓊佩垂藻蕤,霧裙結(jié)云裳。金翠耀華輜,軿軒散流芳。釋轡紫微庭,解襟碧琳堂。忻燕未及究,晨暉照扶桑。仙童唱道情,盤螭起騰驤。悵悵一宵促,遲遲別日長。
梁簡文帝《七夕穿針欹疑詩》曰:憐從帳里出,想見夜窗開。針欹疑月暗,縷散恨風(fēng)來。
梁劉孝儀《詠織女詩》曰:金鈿已照耀,白日未蹉跎。欲待黃昏至,含嬌渡淺河。
梁庾肩吾《七夕詩》曰:玉匣卷懸衣,針縷開夜扉。姮娥隨月落,織女逐星移。離前看促夜,別后對空機。寄語雕凌鵲,填河未可飛。
隋庾信《七夕賦》曰:兔月先上,羊燈次安。睹牛星之曜景,視織女之闌干。于是秦娥麗妾,趙艷佳人,窈窕名燕,逶迤姓秦。娥麗裝而半故,憐晚飾之全新。此時并舍房櫳,共往庭中,縷條緊而貫中,針鼻細而穿空。
隋王昚《七夕詩》曰:天河橫欲曉,鳳駕儼應(yīng)飛。落日移妝鏡,浮云動別衣。歡逐今宵盡,愁隨還路歸。猶將宿昔淚,更上去年機。
張文恭《七夕詩》曰:鳳律驚秋氣,龍梭靜夜機。星橋百枝動,云路七香飛。映月回雕扇,凌霜曳綺衣。含情向華幄,流態(tài)入重闈。歡余夕漏盡,怨結(jié)曉驂歸。誰念分河漢,還意兩心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