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北過北地富平縣西,河側有兩山相對,水出其間,即上河峽也,世謂之為青山峽。河水歷峽北注,枝分東出。河水又北徑富平縣故城西。秦置北部都尉,治縣城,王莽名郡為威戎,縣曰持武。建武中,曹鳳字仲理,為北地太守,政化尤異,黃龍應于九里谷高岡亭,角長三尺,大十圍,梢至十余丈。天子嘉之,賜帛百匹,加秩中二千石。河水又北,薄骨律鎮(zhèn)城。在河諸上,赫連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但語出戎方,不究城名。訪諸耆舊,咸言故老宿彥云,赫連之世,有駿馬死此,取馬色以為邑號,故目城為白口騾韻之謬,遂仍今稱,所未詳也。河水又徑典農城東,世謂之胡城。又北徑上河城東,世謂之漢城。薛瓚曰:上河在西河富平縣,即此也,馮參為上河典農都尉所治也。河水又北徑典農城東,俗名之為呂城,皆參所屯,以事農曠。河水又東北徑廉縣故城東。王莽之西河亭。《地理志》曰:卑移山在西北。河水又北與枝津合。水受大河,東北徑富平城,所在分裂,以溉田圃,北流入河,今無水?!稜栄拧吩唬簽湻慈?。言河決復入者也。河之有灉,若漢之有潛也。河水又東北徑渾懷障西?!兜乩碇尽?,渾懷都尉治塞外者也。太和初,二齊平,徙歷下民居此,遂有歷城之名矣。南去北地三百里。河水又東北歷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 ∮直边^朔方臨戎縣西,河水東北徑三封縣故城東。漢武帝元狩三年置。《十三州志》曰:在臨戎縣西百四十里。河水又北徑臨戎縣故城西。元朔五年立,舊朔方郡治,王莽之所謂推武也。河水又北,有枝渠東出,謂之銅口,東徑沃野縣故城南。漢武帝元狩三年立,王莽之綏武也,伎渠東注以溉田,所謂智通在我矣。河水又北屈而為南河出焉。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渾縣故城東。漢武帝元朔二年,開朔方郡縣,即西部都尉治。有道,自縣西北出雞鹿塞,王莽更郡曰溝搜,縣曰極武。其水積而為屠申澤,澤東西百二十里。故《地理志》曰:屠申澤在縣東。即是澤也。闞駰謂之窳渾澤矣。 屈從縣北東流,河水又屈而東流,為北河。漢武帝元朔二年,大將軍衛(wèi)青絕梓嶺,梁北河是也。東徑高闕南?!妒酚洝?,趙武靈王既襲胡服,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山下有長城,長城之際,連山刺天,其山中斷,兩岸雙閉,善能云舉,望若闕焉。即狀表目,故有高闕之名也。自閉北出荒中,闕口有城,跨山結局,謂之高闕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漢元朔四年,衛(wèi)青將十萬人,敗右賢王于高闕。即此處也。河水又東徑臨河縣故城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恭王子劉賢為侯國,王莽之監(jiān)河也。
至河目縣西,河水自臨河縣東徑陽山南。《漢書注》曰:陽山在河北。指此山也。東流徑石跡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馬之跡,故納斯稱焉,南屈徑柯目縣,在北假中。地名也。自高闕以東,夾山帶河,陽山以往,皆北假也?!妒酚洝吩磺厥姑商駥⑹f人,北擊胡,度河取高闕據(jù)陽山北假中是也。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東徑臨戎縣故城北,又東徑臨河縣南,又東徑廣牧縣故城北。東部都尉治,王莽之鹽官也。徑流二百許里,東會于河。河水又南徑馬陰山西?!稘h書音義》曰:陽山在河北,陰山在河南。謂是山也,而即實不在河南?!妒酚浺袅x》曰:五原安陽縣北有馬陰山。今山在縣北,言陰山在河南,又傳疑之,非也。余案南河、北河及安陽縣以南,悉沙阜耳,無他異山。故《廣志》曰: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無山以擬之,是義、志之僻也,陰山在河東南則可矣。河水又東南徑朔方縣故城東北,《詩》所謂城彼朔方也。漢元朔二年,大將軍衛(wèi)青取河南地為朔方郡,使校尉蘇建筑朔方城,即此城也。王莽以為武符者也。案《地理志》云:金連鹽澤、青鹽澤并在縣南矣。又案《魏土地記》曰:縣有大鹽池,其鹽大而青白,名曰青鹽。又名戎鹽,入藥分,漢置典鹽官。池去平城宮千二百里,在新秦之中。服虔曰:新秦,地名,在北方千里。如淳曰:長安以北,朔方以南也。薛瓚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實之,謂之新秦也?! ∏线^五原西安陽縣南,河水自朔方東轉,徑渠搜縣故城北?!兜乩碇尽?,朔方有渠搜縣,中部都尉治,王莽之溝搜亭也。《禮三朝記》曰:北發(fā)渠搜,南撫交趾。此舉北對南?!队碡暋分莆鲋А⑶岩?。河水又東,徑西安陽縣故城南,王莽更之曰漳安矣。河水又東,徑田辟城南?!兜乩碇尽吩唬汗饰鞑慷嘉局我?。屈東過九原縣南,河水又東徑成宜縣故城南,王莽更曰文虜也。河水又東徑原亭城南。闞駰《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河水又東徑宜梁縣之故城南。闞駰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謂之石崖城。河水又東徑稒陽城南,東部都尉治。又徑河陰縣故城北,又東徑九原縣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漢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也。王莽之獲降郡、成平縣矣。西北接對一城,蓋五原縣之故城也,王莽之填河亭也?!吨駮o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鄲命吏大夫奴遷于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通子戍吏,皆貉服矣。其城南面長河,北背連山,秦始皇逐匈奴,并河以東,屬之陰山,筑亭障為河上塞。徐廣《史記音義》曰:陰山在五原北。即此山也。始皇三十三年,起自臨洮,東暨遼海,西并陰山,筑長城及開南越地,晝警夜作,民勞怨苦,故楊泉《物理論》曰:秦始皇使蒙恬筑長城,死者相屬,民歌曰: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拄。其冤痛如此矣。蒙恬臨死曰:夫起臨洮,屬遼東,城塹萬余里,不能不絕地脈,此固當死也。
又東過臨沃縣南,王莽之振武也。河水又東,枝津出焉。河水又東流,石門水南注之,水出石門山?!兜乩碇尽吩唬罕背鍪T障。即此山也。西北趣光祿城。甘露三年,呼韓邪單于還,詔遣長樂衛(wèi)尉高昌侯董忠,車騎都尉韓昌等,將萬六千騎,送單于居幕南,保光祿徐自為所筑城也,故城得其名矣。城東北,即懷朔鎮(zhèn)城也。其水自障東南流,徑臨沃城東,東南注于河。河水又東徑稠陽縣故城南,王莽之固陰也?!兜乩碇尽吩唬鹤钥h北出石門障,河水決其西南隅。又東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于臨沃縣,東流七十里,北溉田,南北二十里,注于河。河水又東徑塞泉城南而東注。又東過云中楨陵縣南,又東過沙南縣北,從縣東屈南,過沙陵縣西,大河東徑咸陽縣故城南。王莽之賁武也。河水屈而流,白渠水注之。水出塞外,西徑定襄武進縣故城北。西部都尉治,王莽更曰伐蠻,世祖建武中,封趙慮為侯國也。白渠水西北徑成樂城北。《郡國志》曰:成樂,故屬定襄也?!段和恋赜洝吩唬涸浦谐菛|八十里有成樂城。今云中郡治,一名石盧城也。白渠水又西徑魏云中宮南?!段和恋赜洝吩唬涸浦袑m在云中縣故城東四十里。白渠水又西南徑云中故城南。故趙地?!队菔嫌洝吩疲黑w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長城,東至陰山。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陰山河曲而禱焉。晝見群鵠游于云中,徘徊經(jīng)日,見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為我乎?乃即于其處筑城,今云中城是也。秦始皇十三年,立云中郡,王莽更郡曰受降,縣曰遠服矣。白渠水又西北徑沙陵縣故城南,王莽之希恩縣也。其水西注沙陵湖。又有芒干水出塞外,南徑鐘山。山即陰山。故郎中侯應言于漢口陰山東西千余里,單于之苑圃也,自孝武出師,攘之于漠北,匈奴失陰山,過之,未嘗不哭。謂此山也。其水西南徑武皋縣,王莽之永武也。又南徑原陽縣故城西,又西南與武泉水合,其水東出武泉縣之故城西南,縣即王莽之所謂順泉者也。水南流又西屈,徑北輿縣故城南。按《地理志》,五原有南輿縣,王莽之甫利也,故此加北。舊中部都尉治。《十三州志》曰:廣陵有輿,故此加北。疑太疏遠也。其水又西南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南徑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縈帶長城,背山面澤,謂之白道城。自城北出有高阪,謂之白道嶺。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窮。余每讀《琴操》見琴慎相和,《雅歌錄》云:飲馬長城窟。及其跋涉斯途,遠懷古事,始知信矣,非虛言也。顧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頹基焉。沿溪亙嶺,東西無極,疑趙武靈王之所筑也。芒干水又西南,徑云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水發(fā)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徑武川鎮(zhèn)城。城以景明中筑,以御北狄矣。其水西南流,歷谷,徑魏帝行宮東。世謂之阿計頭殿。宮城在白道嶺北阜上,其城圓角而不方,四門列觀,城內惟臺殿而已。其水又西南歷中溪,出山西南流,于云中城北,南注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塞水出懷朔鎮(zhèn)東北芒中,南流徑廣德殿西山下。余以太和十八年,從高祖北巡,屆于陰山之講武臺,臺之東,有高祖《講武碑》,碑文是中書郎高聰之辭也。自臺西出南上山,山無樹木,惟童阜耳,即廣德殿所在也。其殿四注兩夏,堂字綺井,圖畫奇禽異獸之象。殿之西北,使得焜煌堂,雕楹鏤桷,取狀古之溫室也。其時,帝幸龍荒,游鸞朔北。南秦王仇池楊難當舍著委誠,重譯拜闕,陛見之所也。故殿以廣德為名。魏太平真君三年,刻石樹碑,勒宣時事,碑頌云:肅清帝道,振懾四荒。有蠻有戎,自彼氏羌,無思不服,重譯稽顆。恂恂南秦,斂斂推亡,峨峨廣德,奕奕焜煌。侍中、司徒東郡公崔浩之辭也。碑陰題宣城公李孝伯、尚書盧邏等從巨姓名,若新鏤焉。其水歷谷南出山,西南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南注沙陵湖,湖水西南入于河。河水南入楨陵縣西北,緣胡山,歷沙南縣東北,兩山、二縣之間而出。余以太和中為尚書郎,從高祖北巡,親所徑涉。縣在山南,王莽之槙陸也,北去云中城一百二十里。縣南六十許里。有東、西大山,山西枕河,河水南流,脈水尋《經(jīng)》,殊乖川去之次,似非關究也。
又南過赤城東,又南過定襄桐過縣西,定襄郡,漢高帝六年置,王莽之得降也。桐過縣,王莽更名椅桐者也。河水于二縣之間,濟有君子之名?;饰夯傅凼荒辏餍矣苤?,東行代地,洛陽大賈,赍金貨隨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長曰:子封送之。渡河,賈人卒死,津長埋之。其子尋求父喪,發(fā)冢舉尸,資囊一無所損。其子悉以金與之,津長不受。事聞于帝,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為君子濟。濟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河水又東南,左合一水,水出契吳東山,西徑故里南,北俗謂之契吳亭。其水又西流注于河。河水又南,樹頹水注之,水出東山西南流,右合中陵川水,水出中陵縣西南山下,北俗謂之大浴真山,水亦取名焉。東北流,徑中陵縣故城東,北俗謂之北右突城。王莽之遮害也?!妒葜尽吩唬荷茻o縣南七十五里有中陵縣,世祖建武二十五年置。其水又西北,右合一水,水出東山,北俗謂之貸敢山,水又受名焉。其水西北流,注于中陵水。中陵水又西北流,徑善無縣故城西。王莽之陰館也?!妒葜尽吩唬号f定襄郡治?!兜乩碇尽?,雁門郡治。其水又西北流,右會一水。水出東山下,北俗謂之吐文水,山又取名焉。北流徑鋤亭南,又西流徑土壁亭南,西出峽,左入中陵水,中陵水又北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謂之沃水。又東徑沃陽縣故城南,北俗謂之可不埿城,王莽之敬陽也。又東北徑沃陽城東,又東合可不埿水,水出東南六十里山下,西北流注沃水。沃水又東,徑參合縣南。魏因參合陘以即名也。北俗謂之倉鶴陘。道出其中,亦謂之參合口。陘在縣之西北,即《燕書》所謂太子寶自河西還師參合,三軍奔潰,即是處也。魏立縣以隸涼城郡,西去沃陽縣故城二十里??h北十里,有都尉城?!兜乩碇尽吩唬何株柨h西部都尉治者也。北俗謂之阿養(yǎng)城。其水又東合一水,水出縣東南六十里山下,北俗謂之災豆渾水。西北流,注于沃水。沃水又東北流,注鹽池?!兜乩碇尽吩唬蝴}澤在東北者也。今鹽池西南去沃陽縣故城六十五里,池水徵渟,淵而不流,東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池北七里,即涼城郡治。池西有舊城,俗謂之涼城也,郡取名焉。《地理志》曰:澤有長丞。此城即長丞所治也。城西三里有小阜,阜下有泉,東南流注池,北俗謂之大谷北堆,水亦受目焉。中陵川水自枝津西北流,右合一水于連嶺北。水出沃陽縣東北山下,北俗謂之烏伏真山,水曰誥升袁河。西南流徑沃陽縣,左合中陵川,亂流西南與一水合,北俗謂之樹頹水。水出東山下,西南流,右合誥升袁水,亂流西南注,分謂二水。左水枝分南出,北俗謂之太羅河;右水西徑故城南,北俗謂之昆新城。其水自城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南,大羅水注之,水源上承樹頹河,南流西轉,徑武州縣故城南?!妒葜尽吩唬何渲菘h在善無城西南百五十里。北俗謂之太羅城,水亦藉稱焉。其水西南流,一水注之。水導故城西北五十里,南流徑城西,北俗名之曰故槃回城。又南流注太羅河。太羅河又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左得湳水口。水出西河郡美稷縣,東南流?!稏|觀記》曰:郭伋,字細侯,為并州牧。前在州,素有恩德,老小相攜道路,行部到西河美稷,數(shù)百小兒各騎竹馬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曰:聞使君到,喜,故迎。伋謝而發(fā)去,諸兒復送郭外。問:使君何日還?伋計日告之。及還,先期一日,念小兒,即止野亭,須期至乃往。其水又東南流,羌人因水以氏之。漢沖帝時,羌湳狐奴歸化,蓋其渠帥也。其水,俗亦謂之為遄波水,東南流入長城東。咸水出長城西咸谷,東入湳水。湳水又東南,渾波水出西北窮谷,東南流注于湳水。湳水又東徑西河富昌縣故城南,王莽之富成也。湳水又東流入于河。河水左合一水,出善無縣故城西南八十里,其水西流,歷于呂梁之山,而為呂梁洪。其山巖層岫衍,澗曲崖深,巨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蕩,濤涌波襄,雷渀電泄,震天動地。昔呂梁未辟,河出孟門之上,蓋大禹所辟,以通河也。司馬彪曰:呂梁在離石縣西。今于縣西歷山尋河,并無過峘,至是乃為河之巨險,即呂梁矣,在離石北以東可二百有余里也?! ∮帜线^西河圁陽縣東,西河郡,漢武帝元朔四年置,王莽改曰歸新。圁水出上郡白土縣圁谷,東徑其縣南?!兜乩碇尽吩唬簢羲鑫?,東入河。王莽更曰黃土也。東至長城,與神銜水合,水出縣南神銜山,出峽,東至長城,入于圁。圁水又東徑鴻門縣??h,故鴻門亭?!兜乩盹L俗記》曰:圁陰縣西五十里有鴻門亭、天封苑、火井廟,火從地中出。圁水又東,梁水注之,水出西北梁谷,東南流,注圁水。圁水又東徑圁陰縣北。漢惠帝五年立,王莽改曰方陰矣。又東,桑谷水注之,水出西北桑溪,東北流,入于圁。圁水又東徑圁陽縣南,東流注于河,河水又東,端水入焉。水西出號山?!渡胶=?jīng)》曰:其木多漆棕,其草多穹窮,是多圁石,端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河水又南,諸次之水入焉,水出上郡諸次山。《山海經(jīng)》曰:諸次之山,諸次之水出焉。是山多木無草,鳥獸莫居,是多象蛇。其水東徑榆林塞,世又謂之榆林山,即《漢書》所謂榆溪舊塞者也。自溪西去,悉榆柳之藪矣。緣歷沙陵,屆龜茲縣西北。故謂廣長榆也。王恢云:樹榆為塞。謂此矣。蘇林以為榆中在上郡,非也。案《始皇本紀》,西北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東。屬之陰山。然榆中在金城東五十許里,陰山在朔方東,以此推之,不得在上郡。《漢書音義》,蘇林為失是也。其水東入長城,小榆水合焉。歷澗西北,窮谷其源也。又東合首積水,水西出首積溪,東注諸次水,又東入于河?!渡胶=?jīng)》曰:諸次之水,東流注于河,即此水也。,河水又南,湯水注之?!渡胶=?jīng)》曰:水出上申之山,上無草木,而多硌石,下多榛楛,湯水出焉。東流注于河也。
又南離石縣西,奢延水注之。水西出奢延縣西南赤沙阜,東北流,《山海經(jīng)》所謂生水出孟山者也。郭景純曰:孟或作明。漢破羌將軍段颎破羌于奢延澤,虜走洛川。洛川在南,俗因縣土謂之奢延水,又謂之朔方水矣。東北流,徑其縣故城南。王莽之奢節(jié)也。赫連龍升七年,于是水之北,黑水之南,遣將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改筑大城,名曰統(tǒng)萬城。蒸土加功,雉堞雖久,崇墉若新,并造五兵,器銳精利,乃咸百煉,為龍雀大鐶,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曰: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名冠神都,可以懷遠,可以柔逋,如風靡草,威服九區(qū)。世甚珍之。又鑄銅為大鼓,及飛廉、翁仲,銅駝、龍虎,皆以黃金飾之,列于宮殿之前。則今夏州治也。奢延水又東北與溫泉合。源西北出沙溪,而東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東,黑水入焉。水出奢延縣黑澗,東南歷沙陵,注奢延水。奢延水又東臺交蘭水。水出龜茲縣交蘭谷,東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東北流與鏡波水合,水源出南邪山南谷,東北流注于奢延水。奢延水又東徑膚施縣,帝原水西北出龜茲縣,東南流??h因處龜茲降胡著稱。又東南注奢延水。奢延水又東,徑膚施縣南。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漢高祖并三秦,復以為郡。王莽以漢馬員為增山連率,歸,世祖以為上郡太守。司馬彪曰:增山者,上郡之別名也。東入五龍山。《地理志》曰:縣有五龍山、帝原水。自下亦為通稱也。歷長城東,出于白翟之中。又有平水,出西北平溪東南入奢延水。奢延水又東,走馬水注之。水出西南長城北陽周縣故城南橋山,昔二世賜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黃帝冢故也。帝崩,惟弓劍存焉,故世稱黃帝仙矣。其水東流,昔段颎追羌出橋門至走馬水,聞羌在奢延澤,即此處也。門,即橋山之長城門也。始皇令太子扶蘇與蒙恬筑長城,起自臨洮,至于碣石,即是城也。其水東北流入長城,又東北注奢延水。奢延水又東,與白羊水合,其水出于西南白羊溪,循溪東北,注于奢延水。奢延水又東入于河?!渡胶=?jīng)》曰:生水東流注于河。河水又南,陵水注之。水出陵川北溪,南徑其川,西轉入河。河水又南得離石水口,水出離石北山,南流徑離石縣故城西?!妒酚洝吩疲呵卣淹醴ペw取離石者也。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劉綰為侯國,后漢西河郡治也。其水又南出西轉徑隔城縣故城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劉忠為侯國,王莽之慈平亭也。胡俗語訛,尚有千城之稱。其水西流,注于河也。
又南過中陽縣西,中陽縣故城在東,東翼汾水,隔越重山,不濱于河也。
又南過土軍縣西,吐京郡治,故城,即土軍縣之故城也,胡、漢譯言,音為訛變矣。其城圓長而不方,漢高帝十一年,以封武侯宣義為侯國。縣有龍泉,出城東南,道左山下,牧馬川上多產名駒駿,同滇池天馬。其水西北流,至其城東南,土軍水出道左高山,西南注之。龍泉水又北屈徑其城東,西北入于河。河水又南合契水,傍溪東入窮谷,其源也。又南至祿谷水口,水源東窮此溪也。河水又南得大蛇水。發(fā)源溪首,西流入河。河水又南,右納辱水?!渡胶=?jīng)》曰:辱水出鳥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陰多鐵,陽多玉,其水東流,注于河。俗謂之秀延水。東流得浣水口,傍溪西轉,窮溪便即浣水之源也。辱水又東會根水西南溪下。根水所發(fā),而東北注辱水。辱水又東南,露跳水出西露溪東流,又東北入辱水,亂流注于河。河水又南,左合信支水,水發(fā)源東露溪,西流入千河。河水又南,左會石羊水,循溪東人,導源窮谷,西流注于河。
又南過上郡高奴縣東。
域谷水東啟荒原,西歷長溪,西南入于河。河水又南合孔溪口。水出孔山南,歷溪西流,注于河。孔山之上有穴,如車輪三所,東西相當,相去各二丈許,南北直通,故謂之孔山也。山在蒲城西南三十余里。河水又右會區(qū)水?!渡胶=?jīng)。西次四經(jīng)》之首曰陰山,西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谷、柞,其下多杻、橿,其陽多金、玉,區(qū)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世謂之清水,東流入上郡長城。徑老人山下,又東北流。至老人谷,傍水北出,極溪便得水源。清水又東得龍尾水口,水出北地神泉障北山龍尾溪,東北流注清水。清水又東會三湖水,水出南山三湖谷,東北流入清水。清水又東徑高奴縣,合豐林水,《地理志》謂之洧水也。故言高奴縣有洧水,肥可,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恫┪镏尽贩Q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為溝,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后黑,如凝膏,然極明,與膏無異,膏車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縣洧水也。項羽以封董翳為翟王,居之三秦,此其一也。漢高祖破以縣之,王莽之利平矣。民俗語訛,謂之高樓城也。豐林川長津瀉注,北流會清水。清水又南,奚谷水注之,水西出奚川,東南流入清水。清水又東注于河。河水又南,蒲川水出石樓山,南徑蒲城東。即重耳所奔之處也。又南歷蒲子縣故城西,今大魏之汾州治。徐廣《晉紀》稱,劉淵自離石南移蒲子者也。闞駰曰:蒲城在西北,漢武帝置。其水南出,得黃盧水口,水東出蒲子城南,東北入谷,極溪便水之源也。蒲水又南合紫川水,水東北出紫川谷,西南合江水,江水出江谷,西北入紫川水。紫川水又西北入蒲水,蒲水又西南入于河水。河水又南合黑水,水出定陽縣西山,二源奇發(fā),同瀉一壑,東南流徑其縣北,又東南流,右合定水,俗謂之白水也。水西出其縣南山定水谷,東徑定陽縣故城南。應劭曰:縣在定水之陽也。定水又東注于黑水,亂流東南入于河。
譯文及注釋
又往北流過北地郡富平縣西邊,
河畔有兩座山峰相對并峙,河水就從兩山間流出一一這就是上河峽,世人稱為青山峽。河水穿過山峽北流,往東分出一條支流。河水又往北流經(jīng)富平縣舊城西邊,秦時設置北部都尉,治所就在這座縣城。王莽稱郡為威戎,縣名持武。建武年間(25 - 57 ) ,曹鳳,字仲理,當了北地太守,他施政教化成績特別出色,因此在九里谷高岡亭有黃龍出現(xiàn)。龍角長三尺,龍身粗十圍,尾長.十余丈?;实奂为勊?,賞賜絲綢百匹,把傣祿增加到中二千石。河水又北流,河中洲上有個薄骨律鎮(zhèn)城,就是赫連勃勃的果城。直到今天,洲上還有桑樹和果樹林殘留下來。但薄骨律一名來自戎族地區(qū),城名語義卻無從查考。訪問當?shù)乩先?,都說據(jù)前輩博聞廣識的人士相傳:赫連時候有一匹駿馬死在這里,取駿馬的毛色為城名,稱為白口騷,音訛為“薄骨律”,相沿至今不改,不知是否如此。河水又流經(jīng)典農城東邊,世人稱為胡城。又往北流經(jīng)上河城東邊,世人稱為漢城。薛攢說:上河在西河富平縣,就是此城。馮參當上河典農都尉時,治所就在這里。河水又往北流經(jīng)典農城東邊,俗稱呂城,也是馮參的駐地,在這里管理農民。河水又往東北流過廉縣老城東邊,就是王莽的西河亭。《 地理志》 說:卑移山在西北。河水又北流,與支流相匯合。這條支流上流承接大河,往東北流經(jīng)富平城,隨處分水灌溉田園,北梳注入河水,但今天已經(jīng)無水了?!?爾雅》 說:滲,反回重新流入的意思,是說河水決口溢出后重又流入。河水有撇水,正像漢水有潛水一樣。河水又往東北流經(jīng)渾懷障西邊,按《 地理志》 ,這是渾懷都尉在塞外的治所。太和(227 ? 233 )初年,平定了三齊,把歷下的百姓遷到這里來居住,因而有了歷城這地名,這里南距北地三百里。河水又往東北流經(jīng)石崖山西邊,山離北地五百里。山間的巖石上,有天然形成的紋理,形狀都像虎和馬,輪廓分明,像是畫成一般,所以又叫畫石山。
又往北流過朔方郡臨戎縣西邊,
河水往東北流經(jīng)三封縣老城東邊。三封縣置于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 )?!?十三州志》 說:三封縣在臨戎縣西一百四十里。河水又往北流經(jīng)臨戎縣老城西邊。臨戎縣置于元朔五年(前124 ) ,原來是朔方郡的治所,王莽稱為推武。河水又往北流,有一條支渠往東分出,東經(jīng)沃野縣老城南邊,分水口叫銅口。沃野縣建立于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0 ) ,就是王莽的綏武。支渠引水東流來灌溉田畝,所謂引水流通,全在我們自己的智慧,這話真不錯。河水又折向北方,成為南河分出。河水又北流,在魔渾縣老城東往西分流溢出。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開拓朔方郡,縣城就是西部都尉治所。那里有一條路,從縣城西北通出雞鹿塞。王莽把郡名改為溝搜,縣名改為極武。河水溢出后積聚成屠申澤,這片沼澤東西廣達一百二十里?!?地理志》 說:屠申澤在縣東,指的就是此澤。闡胭則稱為廊渾澤。
從縣北轉彎東流,河水又轉彎東流,這就是北河。漢武帝元朔二年,大將軍衛(wèi)青越過梓嶺,在北河造橋。北河往東流經(jīng)高網(wǎng)南邊?!?史記》 載,趙武靈王采用胡人服裝以后,從代沿著陰山腳下直到高網(wǎng),都建了要塞。山下有長城,長城旁邊,連綿的山脈高插云天,中間有個:斷口,在兩岸巍然聳立,多有云霧繚繞,望去就像宮胭似的,以形狀取名,所以叫高網(wǎng)。從高網(wǎng)往北去荒中,胭口有一座城,跨山構筑,稱為高胭戍。從古代直到今天,常在城內駐扎重兵守衛(wèi),以守備邊塞的要道。漢朝元朔四年(前125 ) ,衛(wèi)青率領了十萬大軍,在高網(wǎng)打敗了右賢王,就是這地方。河水又往東流經(jīng)臨河縣舊城北邊。漢武帝元朔三年,把這里封給代恭王的兒子劉賢,立為侯國;這就是王莽的監(jiān)河。
到河目縣西邊,河水從臨河縣往東流經(jīng)陽山南麓?!?漢書注》 說:陽山在河北。指的就是這座山。河水往東流過石跡阜西邊。這座小山上的巖石,碎裂后露出的斑紋都有馬、鹿的蹄痕,因而得名。河水轉彎南流,從河目縣舊城流過,縣城在北假地帶。北假是個地名,從高網(wǎng)以東,沿河在兩岸連山之間,直到陽山以遠一帶地方,都叫北假?!?史記》 說:秦派蒙恬率領十萬人馬,北上攻打胡人,渡河奪取了高網(wǎng),把守住陽山的北假。北河又南流,與南河匯合。南河上游承接西河,往東流經(jīng)臨戎縣老城北邊,又往東流經(jīng)臨河縣南一邊,又往東流過廣牧縣老城北邊。老城是東部都尉治所,就是王莽的鹽官。南河流了二百里左右路程,往東與河水相匯合。河水又往南流過馬陰山西邊?!?漢書音義》 說:陽山在河北,陰山在河南。說的就是這座山。但據(jù)實地核查,陰山卻不在河南?!?史記音義》 說:五原安陽縣北有馬陰山?,F(xiàn)在山在縣北,卻說是在河南,這又是存疑造成的錯誤。我按南河、北河以及安陽縣以南,都是沙丘,沒有其他特別的山,所以《 廣志》 說:朔方郡北部有流沙七處,卻沒有與此相當?shù)纳?,這是《 音義》 、《 廣志》 的偏見。說陰山在河水東南,倒還差不多。河水又往東南流經(jīng)朔方縣舊城東北。《 詩》 說:在那朔方筑城,說的就是這地方。漢元朔二年(前127 ) 大將軍衛(wèi)青把河南那片地方立為朔方郡,派校尉蘇建去筑朔方城,就是此城。王莽則稱為武符。按《 地理志》 說:金連鹽澤、青鹽澤都在縣南。又按《 魏土地記》 說:縣里有個大鹽池,池里的鹽顆粒粗大而色澤青白,名叫青鹽,又叫戎鹽,可入藥。漢時設置典鹽官。大鹽池離平城宮一千二百里,在新秦一帶。服虔說:新秦是地名,在北面方圓千里。如淳說:在長安以北,朔方以南。薛攢說:秦驅逐了匈奴,把河南一帶納入版圖,并遷了一些百姓過去,以充實人口,稱為新秦。
折向南方,流過五原都西安陽縣南邊,河水從朔方向東轉彎,從渠搜縣老城北邊流過。按《 地理志》 ,朔方有渠搜縣,是中部都尉治所,就是王莽的溝搜亭?!?禮? 三朝記》 說:北方開發(fā)渠搜,南方安撫交趾。這里把北方與南方相對并舉,這也就是《 禹貢》 里所說的析支、渠搜。河水又往東流經(jīng)西安陽縣老城南邊,王莽改名為漳安。河水又往東流經(jīng)田辟城南邊?!?地理志》 說:這是舊時的西部都尉治所。
折向東方,流過九原縣南邊,河水又往東流經(jīng)成宜縣老城南邊,王莽改名為艾虜。河水又往東流經(jīng)原亭城南邊。闡胭《 十三州志》 說:這是中部都尉治所。河水又往東流經(jīng)宜梁縣舊城南邊。闡駒說:在五原西南六十里,現(xiàn)在人們稱為石崖城。河水又往東流經(jīng)稠陽城南邊,這就是東部都尉治所;又從河陰縣舊城北邊流過,又往東流經(jīng)九原縣舊城南邊,秦始皇設置九原郡,治所就在這里;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 年 ),改名為五原,也就是王莽的獲降郡成平縣。老城西北與一城相對,大概是五原縣老城,也就是王莽的填河亭?!?竹書紀年》 :魏襄王十七年(前302 ) ,邯鄲朝廷命令吏大夫的奴仆遷居到九原,又命令將軍大夫的嫡子和駐防邊境的官吏,都穿上胡人的服裝。老城南對長河,北依連山。秦始皇驅逐了匈奴,傍著河水東岸修筑保壘,與陰山連成一線,成為河上的要塞。徐廣《 史記音義》 說:陰山在五原以北。指的就是此山。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 ) ,起自臨挑,東到遼海,西傍陰山,興工修筑長城,又去南方開拓南越。民佚白天戒備,夜間開工,勞瘁不堪,怨聲載道。所以楊泉《 物理論》 說: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長城,到處躺滿了死尸。民歌說:生兒你別去撫養(yǎng),生女你喂她成長。你沒看見長城下,遍地是尸骨縱橫!百姓的怨恨痛苦,已經(jīng)到了這地步J 蒙恬臨死時說:從臨挑開始直到遼東,筑城挖壕萬余里,不可能不櫥斷地脈,這本來就該辦死罪一了!
又往東流過臨沃縣南邊,廟沃就是王莽的振武。河水又東流,分出一條支流。河水又東流,石門水往南注入。石門水發(fā)源于石門山?!?地理志》 說:發(fā)源于北方的石門障,說的就是這座山。從石門障往西北走.就到光祿城。甘露三年(前51 ) ,呼韓邪單于回國,詔令派遣長樂衛(wèi)尉高昌侯董忠、車騎都尉韓昌等,率領騎兵一萬六千名,護送單于去幕南鎮(zhèn)守光祿城。光祿城是光祿大夫徐自為所筑,因而得了光祿之名。光祿城東北,就是懷朔鎮(zhèn)城。水從石門障往東南流,從臨沃城東邊流過,往東南注入河水。河水又往東流經(jīng)稠陽縣老城南邊,就是王莽的固陰?!?地理志》 說:從縣北發(fā)源于石門障。河水沖塌了它的西南角,又往東南流,有支流注入。這條支流上口在臨沃縣承接大河,往東奔流了七十里,灌溉著北岸南北二十里間的田畝,注入河水。河水又往東流經(jīng)塞泉城南邊,往東流去。又往東流過云中郡禎陵縣南邊,又往東流過沙南縣北邊,從縣東折向南流,經(jīng)過沙陵縣西邊,
大河往東流經(jīng)咸陽縣舊城南邊,就是王莽的貴武。河水曲折地奔流,白渠水注入。白渠水發(fā)源于塞外,往西流過定襄武進縣舊城北邊。武進縣是西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為伐蠻,世祖建武年間立為侯國,封給趙慮。白渠水往西北流經(jīng)成樂城北邊?!?郡國志》 說:成樂,原屬定襄?!?魏土地記》 說:云中城東八十里有成樂城,現(xiàn)在是云中郡治所,又名石盧城。白渠水又往西流經(jīng)魏云中宮南?!?魏土地記》 說:云中宮在云中縣老城東四十里。白渠水又往西南流經(jīng)云中老城南邊,這是舊時趙國地方?!?虞氏記》 說:趙武侯從五原河曲開始筑長城,東端直到陰山。又在河西建造大城,一邊崩塌,沒有筑成,于是在陰山河曲,另卜新址,向神祈禱。白天見有一群天鵝在云中翱翔,整天盤旋不去,下面現(xiàn)出大片亮光。武侯說:天鵝莫非是為我而來的嗎?于是就在那里筑城,這就是今天的云中城。秦始皇十三年(前234 ) ,設置云中都,王莽改郡名為受降,縣名叫遠服。白渠水又往西北流經(jīng)沙陵縣老城南邊,這就是王莽的希恩縣。渠水往西注入沙陵湖。還有一條芒干水,發(fā)源于塞外,往南流經(jīng)鐘山,就是陰山。從前郎中侯應對漢朝皇帝說:陰山東西千余里,可說是單于的園林。自從孝武帝出兵,在漠北爭奪這片地方,匈奴失去了陰山,經(jīng)過那里沒有不痛哭的。他說的就是這條山脈。渠水往西南流經(jīng)武皋縣,就是王莽的永武;又往南流過原陽縣老城西邊,又往西南與武泉水匯合。武泉水發(fā)源于東方的武泉縣老城西南。武泉縣就是王莽的順泉。武泉水往南流,又折向西邊,流經(jīng)北輿縣老城南邊。按《 地理志》 ,五原有個南輿縣,就是王莽的南利,所以這里加北字,叫北輿,舊時原是中部都尉治所。《 十三州志》 說:廣陵有輿縣,所以這里加北字,叫J 匕輿,但兩地相距太遠,恐怕是不會以南北方位來區(qū)別地名的。武泉水又往西南注入芒干水。芒干水又往西南流,從白道南谷口流過,右邊有一座城,傍著長城,背靠山嶺,前臨沼澤,叫白道城。從城北出去,有一道高坡,叫做白道嶺。沿路有個土洞,洞中有泉水涌出,永遠汲不完。我常讀《 琴操》 ,看到《 琴慎相和雅歌錄》 ,有“飲馬長城窟”的詩句。待到走了這條路,追想起古時的事,才知道寫得非常確切,并非虛言。回頭眺望左右兩邊,山頂上有一道像是塌毀的城墻廢址,沿著溪流和山嶺蜿蜒伸展,東西都看不到盡頭,想來可能就是趙武靈王所筑。芒干水又往西南流過云中城北邊,有白道中溪水注入。溪水發(fā)源于武川以北的邊塞,往南流經(jīng)武川鎮(zhèn)城,這座城是景明年間(500 - 503 )為防御北狄而筑。水往西南流,穿過峽谷,流過魏帝行宮東邊,世人稱為阿計頭殿。宮城在白道嶺北邊的山上,城角建成圓形,不是方方正正的;四座城門上高筑城樓,城內只有高臺殿宇而已。水又往西南流過中溪,出山后往西南流,在云中城以北往南注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流,塞水發(fā)源于懷朔鎮(zhèn)東北的芒中,往南流經(jīng)廣德殿西山下。我在太和十八年(494 )隨從高祖到北方巡察,到了陰山的講武臺。臺的東邊有高祖《 講武碑》 ,碑文是中書郎高聰?shù)氖止P。從臺西出去,往南登山,山上沒有樹木,只是一座光山而已,廣德殿就在那里。殿宇四面披檐,兩邊有廊,廳堂內和藻井上都描繪奇禽異獸。宮殿西北是餛煌堂,楹柱方椽都精雕細琢,模仿古時的溫室殿。當時高祖鶯駕臨幸朔北荒漠的邊區(qū),南秦王仇池楊難當撤去藩國稱號前來投誠歸順,通過翻譯來朝拜高祖,這就是他覷見的地方,所以取名廣德殿。魏太平真君三年(442 )刻石立碑,頌揚當時這件史事,碑文的頌詞說:清除國內的禍害,威懾四境的邊疆。無論是蠻戎各族,直到那西方的氏羌,無人不心悅誠服,攜帶翻譯前來拜望。南秦恭順地俯首聽命,敬畏地納土請降。巍峨的廣德殿,壯麗的餛煌堂!這是侍中、司徒、東郡公崔浩的手筆。碑的背面題著宣城公李孝伯、尚書盧遐等隨從大臣的姓名,仿佛新刻的一樣。塞水經(jīng)過山谷南端出山,往西南注入芒干水。芒干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沙陵湖,湖水往西南注入大河。河水往? 南流進禎陵縣西北,沿著胡山,流經(jīng)沙南縣東北,從二縣的兩山之間流出。我在太和年間當尚書郎,隨從高祖到北方巡察,那一帶是我親身經(jīng)歷過的地方。縣城在山南,就是王莽的棋陸,北距云中城一百二十里??h南六十里左右,有兩座大山東西對峙,山的西邊臨河,河水往南流。按照水脈來核對經(jīng)文,其中記述川流經(jīng)過之地,次序卻頗不相符,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又往南流過赤城東邊,又往南流過定襄郡桐過縣西邊,定襄郡是在漢高帝六年(前201 )設置,就是王莽的得降。桐過縣,王莽改名為椅桐。河水在二縣中間的一段,有個渡口叫君嚼子濟?;饰夯傅凼荒?,皇上西行到榆中視察,往東去代郡各地巡行。洛陽有個大商人帶了錢幣貨物跟在后面,夜間迷了路,去投宿于渡口津長處。津長名叫子封,送他過河。不料商人暴病而死,津長把他埋葬了。商人的兒子來尋父親的遺體,掘開墳墓,抬出尸體,所帶的行李財貨絲毫沒有損失。商人的兒子把所有的金銀都贈送給津長,津長卻不接受。這件事傳到皇帝那邊,皇帝說:真是一位君子!于是就把渡口取名為君子濟。渡頭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河水又往東南流,在左邊匯合了一條水。這條水發(fā)源于契吳的東山,往西流經(jīng)舊時鄉(xiāng)里的南邊,北方俗稱契吳亭。水又西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有樹頹水注入。樹頹水發(fā)源于東山,往西南流,右邊匯合中陵川水。川水發(fā)源于中陵縣西南山下,北方俗稱大浴真山,水也叫大浴真水,往東北流經(jīng)中陵縣老城東邊,北方俗稱北右突城,就是王莽的遮害?!?十三州志》 說:善無縣南七十五里有中陵縣,世祖建武二十五年(49 )置。川水又往西北流,右邊匯合了一條水,這條水發(fā)源于東山,北方俗稱貸敢山,水也叫貸敢水。水往西北流,注入中陵水。中陵水又往西北流經(jīng)善無縣老城西邊,就是王莽的陰館?!?十三州志》 說:這是舊時定襄郡的治所,按《 地理志》 ,是雁門郡的治所。水又往西北流,右邊匯合了一條水。這條水發(fā)源于東山腳下,北方俗稱吐文水,山也叫吐文山。水往北流經(jīng)鋤亭南邊,又往西流經(jīng)土壁亭南邊,西流出峽,在左邊注入中陵水。中陵水又北流,分成兩條,一條往東北流,叫沃水;又往東流經(jīng)沃陽縣老城南邊,北方俗稱可不堡城,就是王莽的敬陽。又往東北流經(jīng)沃陽城東邊,又往東與可不堡水匯合。這條水發(fā)源于東南六十里的山下,往西北流,注入沃水。沃水又往東流經(jīng)參合縣南邊。參合縣是魏國依參合隆而命名的,北方俗稱倉鶴隆,有路從中間通過,那地方也叫參合口。這個山口在縣城西北,《 燕書》 中所謂太子寶從河西領兵回到參合,三軍潰散奔逃,說的就是這地方。魏國立為縣,隸屬于涼城郡,西距沃陽縣老城二十里??h城北面十里,有個都尉城。《 地理志》 說:這是沃陽縣西部都尉治所。北方俗稱阿養(yǎng)城。沃水又東流,匯合了一條水,這條水發(fā)源于縣城東南六十里的山下,北方俗稱災豆渾水,往西北流,注入沃水。沃水又往東北流,注入鹽池 ?!?地理志》 說:鹽澤在東北。指的就是鹽池。現(xiàn)在鹽池西南距沃陽縣老城六十五里,池水澄清寧靜,淵深不流,東西長三十里,南北二十里。池北七里就是涼城郡治;池西有一座舊城,俗稱涼城,郡也按此城取名?!?地理志》 說:鹽澤有長、盡等官,涼城就是他們的治所。城西三里有小山,山下有泉水,往東南流注入池中。這座小山北方俗稱大谷北堆,水也因山而取名。中陵川水從支流分出處往西北流,右邊在連嶺北邊匯合了一條水。這條水發(fā)源于沃陽縣東北山下,北方俗稱烏伏真山,水叫浩升袁河,往西南流經(jīng)沃陽縣,在左邊與中陵川匯合,往西南亂流,匯合了一條水,北方俗稱樹頹水。樹頹水發(fā)源于東山下,往西南流,在右邊與浩升袁水匯合,亂流向西南奔去,分為兩條:左邊那條分支往南流,北方俗稱太羅河;右邊那條往西流經(jīng)老城南面,北方俗稱昆新城,水從城邊往西南流,注入大河。河水又南流,有太羅水注入。太羅水上源承接樹頹河,往南流,向西轉彎,流過武州縣老城南邊?!?十三州志》 說:武州縣在善無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北方俗稱太羅城,水也依城命名。太羅水往西南流,有一條水注入,這條水從老城西北五十里流來,往南流經(jīng)老城西,北方俗稱故架回城,又南流注入太羅河。太羅河又往西南流,注入大河。河水又在左邊流到浦水口,浦水發(fā)源于西河郡美櫻縣,往東南流。《 東觀記》 說:郭極,字細侯,當并州牧。先前在州任職時,平時對百姓有恩德,因此老老小小手拉著手在路上迎接他。他到西河美櫻巡察時,有兒百個小孩跨著竹馬來迎接拜見他。郭極間道:你們?yōu)槭裁蠢线h來到這里?孩子們說:聽說您來了,我們很高興,所以來迎接您。郭極向他們道謝后,就打發(fā)他們回去,孩子們又送他到城外,問道:您哪一天回來呀?郭極估算了一下,就把日期告訴他們。但回來時卻早了一天,想到了孩子們,他就在野亭里留宿,待到約定的日子才走。水又往東南流,羌人都以水為姓氏。漢沖帝時,羌人浦狐奴歸化于漢,他就是羌人的頭目。這條水民間也稱為遺波水,往東南流進長城東邊。咸水發(fā)源于長城西邊的咸谷,東流注入浦水。浦水又往東南流,渾波水發(fā)源于西北方的窮谷,往東南流注入浦水。浦水又往東流經(jīng)西河富昌縣老城南邊,就是王莽的富成。浦水又東流,注入大河。河水在左邊匯合了一條水,這條水發(fā)源于善無縣老城西南八十里。水往西流,經(jīng)呂梁之山,稱為呂梁洪。呂梁山巖石層沓,山谷低平,山澗彎彎曲曲,崖岸又高又深;高聳的巨巖陡峭千丈,河流沖激,波濤洶涌,勢如雷電,轟隆之聲震天動地。從前呂梁沒有開鑿時,河水從孟門流出來,大禹鑿通這里來疏導河水。司馬彪說:呂梁在離石縣以西。今天在縣西爬山越嶺探尋河水,都看不到有什么阻障,到了這里才成為河上重大的險地。這就是呂梁,在離石北方偏東約二百余里。又往南流過西河郡固陽縣東邊,
西河郡設置于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王莽改名為歸新。固水發(fā)源于上郡白土縣的固谷,往東流過縣南。《 地理志》 說:固水發(fā)源于西方,東流入河。白土縣,王莽改名為黃土。固水往東流到長城,與神銜水匯合。神銜水發(fā)源于縣南的神銜山,出峽后往東流到長城,注入固水。固水又往東流經(jīng)鴻門縣,就是舊時的鴻門亭。《 地理風俗記》 說:固陰縣西五十里有鴻門亭、天封苑、火井廟,那里有火從地下冒出。固水又東流,梁水注入。梁水發(fā)源于西北方的梁谷,往東南流,注入固水。固水又往東流經(jīng)固陰縣北邊。固陰縣是漢惠帝五年(前190 )所立,王莽改名為方陰。又東流,桑谷水注入。桑谷水發(fā)源于西北方的桑溪,往東北流,注入固水。固水又往東流經(jīng)囿陽縣南邊,東流注入河水。河水又東流,有端水注入。端水發(fā)源于西方的號山。《 山海經(jīng)》 說:山上的樹大多是漆棕,草大多是芍勞,又多憐石,端水就發(fā)源在這里,東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有諸次之水注入。這條水發(fā)源于上郡的諸次之山?!?山海經(jīng)》 說:諸次之山是諸次之水的發(fā)源地。山上多樹無草,沒有鳥獸棲息,但大象和蛇卻很多。水往東流經(jīng)榆林塞,世人又稱為榆林山,就是《 漢書》 所謂榆溪舊塞。從這條溪流往西走,都是長滿榆樹和柳樹的澤地,沿著沙陵一直延展到龜茲縣西北,所以叫廣長榆。王恢說:種植榆樹作為屏障。就是指這地方。
蘇林認為榆中在上郡,其實不是。按照《 始皇本紀》 ,在西北驅逐了匈奴,從榆中沿著河水以東,與陰山相連。但榆中在金城以東五十里左右,陰山則在朔方以東,照此推斷,榆中是不可能在上郡的了?!?漢書音義》 以為蘇林是弄錯了,這話說得不錯。諸次之水往東流進長城,與小榆水匯合。沿著溪澗往西北走,到了山谷盡頭就是它的源頭了。又往東流與首積水匯合。首積水發(fā)源于首積溪,往東注入諸次水,又往東流,注入河水。《 山海經(jīng)》 說:諸次之水東流注入河水,說的就是這條水。河水又南流,湯水注入?!?山海經(jīng)》 說:湯水發(fā)源于上申之山,山上沒有草木,卻多大石,下面棒樹和楷樹卻很多,湯水就發(fā)源在這里,東流注入河水。又往南流過離石縣西邊,
奢延水在這里注入河水。奢延水發(fā)源于奢延縣西南的赤沙阜,往東北流?!?山海經(jīng)》 說生水發(fā)源于孟山,就指這條水。郭景純說:孟字也有寫作明字的。漢時破羌將軍段順在奢延澤擊潰羌人,羌人都逃往洛川。洛川在南,民間因此水流經(jīng)縣境,就叫它奢延水,又叫朔方水。水往東北流經(jīng)舊縣城南邊,這就是王莽的奢節(jié)石赫連勃勃龍升七年,派遣將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在此水以北、黑水以南改筑了一座大城,名叫統(tǒng)萬城。城以蒸過的泥土精工修筑,非常堅固,雖然年代已久,但高城難諜仍像新的一樣。又制造了各種兵器,千錘百煉,弄得都是鋒利精良。又制了一把寶刀,裝上雕著龍雀的大環(huán),號稱大夏龍雀。刀背上刻的銘文說:古代最鋒利的兵器,吳楚寶劍號稱湛盧;今日又有大夏龍雀,威名傳遍京都??墒惯h方諸國歸順,可將逃亡者安撫。雄威震懾天下,就像風吹草伏。世人十分珍視這把寶刀。又用銅鑄成大鼓、飛廉神獸、銅人、銅駝、龍虎之類,都用黃金裝飾,排列在宮殿前面。這座統(tǒng)萬城就是現(xiàn)在夏州的治所。奢延水又往東北流,與溫泉水匯合。水源出自西北的沙溪,往東南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東流,有黑水注入。黑水源出奢延縣的黑澗,往東南流過沙陵,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東流,匯合了交蘭水。交蘭水發(fā)源于龜茲縣交蘭谷,往東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往東北流,與鏡波水匯合。鏡波水發(fā)源于南邪山的南谷,往東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往東流經(jīng)膚施縣,有帝原水發(fā)源于西北方的龜茲縣,往東南流。這地方因收留過龜茲國投降的胡人居住,所以得名。水又往東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東流,從膚施縣南邊流過。膚施縣設于秦昭王三年(前304 ) ,是上郡的治所。漢高祖平定了三秦,又立為郡。王莽任命馬員為增山連率,王莽失敗后,馬員歸降世祖,世祖仍舊任命他為上郡太守。司馬彪說:增山是上郡的別名。奢延水往東流進五龍山?!?地理志》 說:縣里有五龍山、帝原水,從這里起,下流也通稱為帝原水。水流過長城東邊,在白翟地區(qū)流出。又有平水發(fā)源于西北方的平溪東南,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東流,走馬水注入。走馬水發(fā)源于西南方長城以北的陽周縣老城南邊的橋山,從前秦二世就是在這里逼使蒙恬自殺的。王莽改名為上陵峙,這是因為山上有黃帝墓的緣故。黃帝死后,只留下弓和劍,所以世人都說黃帝升仙了。水往東流,從前段穎追擊羌人出了橋門,追到走馬水,聽說羌人在奢延澤,就是這地方? 、’所謂門,就是橋山的長城門。秦始皇命令太子扶蘇和蒙恬一起筑長城,從1 愉鑼勝開始直到竭石,就是這道城。水往東北流進長城,又往東北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東流,與白羊水匯合。白羊水發(fā)源于西南的白羊溪,順溪往東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東流,注入河水。《 山海經(jīng)》 說:生水東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陵水注入。陵水發(fā)源于陵川的北溪,往南流過平原,折向西邊注入河水。河水又往南流到離石水口。離石水發(fā)源于離石北山,往南流經(jīng)離石縣老城西邊?!?史記》 說:秦昭王攻趙,奪取離石。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 ,把這里封給代共王的兒子劉給,立為侯國,后漢時是西河郡的治所。水又往南流出,折向西邊,流過限城縣老城南邊。漢武帝元朔三年把這里封給代共王的兒子劉忠,立為侯國,就是王莽的慈平亭。胡人因民間語訛,至今還叫它千城。水往西流,注入河水。
又往南流過中陽縣西邊,
中陽縣舊城在東邊,汾水流過城東,與河水隔了好幾重山,并不瀕河。
又往南流過土軍縣西邊,
土軍縣是吐京郡的治所,老城也就是土軍縣的老縣城。由于胡語與漢語對譯,音變而致訛。城形橢圓而不方正,漢高帝十一年(前196 )把它封給武侯宣義,立為侯國??h里有一釜龍泉。出城往東南方走去,道路左邊山下的牧馬川出產名馬,一分雄駿,就像滇池天馬一樣。水往西北流到老城東南。土軍水發(fā)源于道路左邊的高山上,往西南注入龍泉。龍泉水又北轉流經(jīng)城東,往西北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與契水匯合。沿溪邊往東進入山谷,到盡頭就是水源了。又往南流到祿谷水口,水源往東在溪流的盡處。河水又南流,接納了大蛇水。此水發(fā)源于溪頭,西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在右邊接納了辱水?!?山海經(jīng)》 說:辱水發(fā)源于鳥山,山上多桑樹,山下多褚樹,山北多產鐵,山南多產玉。水往東流注入河水,俗稱秀延水。辱水往東流到洗水口,沿溪往西轉彎,溪流盡頭就是烷水的源頭。辱水又東流,與根水匯合。西南溪下就是根水的發(fā)源地,往東北注入辱水。辱水又往東南流,有露跳水從西露溪流來,先往東流,又往東北流入辱水,亂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在左邊匯合信支水。信支水發(fā)源于東露溪,西流匯入河水。河水又南流,在左邊匯合石羊水,循著溪流往東進山,水源出自山谷盡頭,西流注入河水。
又往南流過上郡高奴縣東邊,域谷水從東方的荒原出發(fā),往西流經(jīng)長溪,往西南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與孔溪口一條水匯合。這條水發(fā)源于孔山南麓,循溪西流,注入河水??咨缴嫌腥齻€洞穴,大小如車輪,東西兩邊相距都差不多,約二丈左右,南北穿山直通,所以叫孔山。孔山在蒲城西南三十余里。河水又在右邊匯合區(qū)水?!?山海經(jīng)? 西次四經(jīng)》 開頭第一列山就是陰山,西北一百七十里是申山,山上多長小米和柞樹,山下多扭樹和僵樹,山南多產金玉,區(qū)水就發(fā)源在這里,東流注入河水。世人把它叫做清水,往東流入上郡長城,流經(jīng)老人山下,又往東北流到老人谷。沿著水邊往北走,到了溪流盡頭就是水源了。清水又往東流到龍尾水口,龍尾水發(fā)源于北地神泉障北山的龍尾溪,往東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東流,匯合了三湖水。三湖水發(fā)源于南山的三湖谷,往東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往東流經(jīng)高奴縣,匯合了豐林水?!?地理志》 稱為淆水。所以說高奴縣有淆水,水上有油,能燃燒,可以采集起來使用?!?博物志》 說:酒泉延壽縣南山有泉水流出,大小有如籮筐,在地上沖出一條水溝。水上有油,稠膩得像肉汁一樣,舀來放到器皿中,開始時呈黃色,以后就變成黑色,好像凝凍的油脂一樣,點著后很明亮,和油脂沒有芬別。用這種油來漆車和水雄上的鐵圈極好,當?shù)厝朔Q為石漆。水上浮油也到處都有,不止高奴縣清水一處。項羽把這地方封給董翁為翟王,讓他住在這里,所謂三秦,這就是其中之一。漢高祖攻下這地方,設立為縣,就是王莽的利平。民間語訛,把它稱為高樓城。豐林川長流瀉注,北流與清水匯合。清水又南流,奚谷水注入。奚谷水發(fā)源于西方的奚川,往東南流入清水。清水又東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有蒲川水發(fā)源于石樓山,南流經(jīng)過蒲城東邊,這就是重耳逃奔的地方。又往南流經(jīng)蒲子縣老城西邊,這是當今大魏所屬汾州的治所。徐廣《 晉紀》 說:劉淵從離石南遷到蒲子。闡胭說:蒲城在西北,漢武帝所置。蒲川水往南流,有黃盧水口。黃盧水發(fā)源于東方的蒲子城南邊,往東北流入谷,溪流盡頭就是水源了。蒲水又南流,與紫川水匯合。紫川水發(fā)源于東北的紫川谷,往西南流,匯合了江水。江水發(fā)源于江谷往西北注入紫川水。紫川水又往西北流,注入蒲水;蒲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匯合了黑水。黑水發(fā)源于定陽縣的西山,兩個源頭齊發(fā),一同瀉入一個深淵,往東南流經(jīng)縣北,又往東南流,在右邊匯合定水,俗稱白水。定水發(fā)源于該縣南山的定水谷,往東流經(jīng)定陽縣老城南邊。應助說:縣城在定水北邊。定水又東流,注入黑水,亂流往東南注入河水。
參考資料:
1、佚名.是何年網(wǎng).http://www.4hn.org/files/article/html/0/253/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