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v日本v欧美v在线播放|伊人网中文字幕

<nav id="3u6n6"></nav><samp id="3u6n6"><tr id="3u6n6"><track id="3u6n6"></track></tr></samp>
    <legend id="3u6n6"><fieldset id="3u6n6"></fieldset></legend>

      
      

    1. 首頁 > 古籍 > 明儒學案詩人 > 諸儒學案上·布衣陳剩夫先生真晟

      諸儒學案上·布衣陳剩夫先生真晟

      黃宗羲Ctrl+D 收藏本站

      原文

        陳真晟字剩夫,初字晦夫,其后以布衣自號。福之鎮(zhèn)海衛(wèi)人。年十七八,即能自拔於俗。入長泰山中,從進士唐泰治舉子業(yè)。業(yè)成,薦於有司。至福州,聞防察過嚴,無待士禮,乃辭歸。自是不復(fù)以科舉為事,務(wù)為圣賢踐履之學。初讀《中庸》,做存養(yǎng)省察工夫,學無頭緒。繼讀《大學》,始知為學次第。以朱子所謂敬者,乃《大學》之基本也,乃求其所以為敬。見程子以主一釋敬,以無適釋一,始於敬字見得親初,乃實下工夫,推尋此心之動靜,而務(wù)主於一。靜而主於一,則靜有所養(yǎng),而妄念不復(fù)作矣;動而主於一,則動有所持,而外誘不能奪矣。嘗語人曰:“《大學》誠意章為鐵門關(guān),難過,主一二字,乃其玉鑰匙也。蓋意有善惡,若發(fā)於善而一以守之,則其所謂惡退而聽命矣?!庇謬L語人曰:“人於此學,若真知之,則行在其中矣。蓋知之真,則處善安,循理樂,其行甚順。然而氣質(zhì)有偏勝,嗜欲有偏重,二者用事,其順而易者,反逆而難矣。此圣門論學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之后,又加以篤行也?!碧祉樔辏靡链ü适?,詣闕上《程朱正學纂要》,其書首採程氏學制,次採朱氏論說,補正學工夫,次作二圖,一著圣人心與天同運,次著學者心法天之運,次乃言立明師,補正學,輔皇儲,隆教本數(shù)事,以終上文。圖說書未上,先上疏,乞召見而陳其說。不報。及書上,奉旨禮部看了來說,署部事侍郎鄒榦寢其事。繼而家居。讀提學頒行敕諭教條,有合於程、朱教法,喜曰:“此學校正教也,然科舉不定正考,雖有正教不行也。”因採敕諭中要語,參以程氏學制,呂氏鄉(xiāng)約,朱氏貢舉私議,作《正教正考會通》,定考德為六等,考文為三等,以告當路。當路亦不省。凡先生學有所得者,至是皆無所遇。聞臨川吳聘君名,欲往質(zhì)之。乃貨其家具得五金,兄子從行,謂之曰:“死則瘞我於道,題曰閩布衣陳某墓足矣。”行至南昌,張東白止之宿,扣其所學,大加稱許,曰:“禎敢僭謂:自程、朱以來,惟先生得其真,吳、許二子,不足多也。如聘君者不可見,亦必不見耳?!彼爝€鎮(zhèn)海。先生生於鎮(zhèn)海,遷於龍巖,晚定居於漳之玉淵。成化十年卒,年六十有四。先生學無師承,獨得於遺經(jīng)之中,自以僻處海濱,出而訪求當世學者,百尺竿頭,豈無進步?奈何東白以“得真”一言,遂為金柅,康齋、白沙終成欠事。然先生之學,於康齋似近,於白沙差遠。而白沙言:“聞其學術(shù),專一教人靜坐,此尋向上人也?!弊觿⒆釉唬骸耙徽哒\也,主一敬也,主一即慎獨之說,誠由敬入也。剩夫恐人不識慎獨義,故以主一二字代之。此老學有本領(lǐng),故立言諦當如此?!笔枪蕱|白得真之言,亦定論也。

        心學圖 其一為天地圣人之圖

        大書一心字,以上一點規(guī)而大之,中虛曰太極,太極左曰靜,右曰動,太極前倒書一復(fù)字。靜作黑十六點,動作白十六點,蓋太極生兩儀也。十六點之外,每點各作十點,如旋螺彎而向左,十點之外,又各作十六黑白點,共三十二點,大於前之三百二十點也。每一大點包二卦,蓋自二而四,自四而八,自八而十六,自十六而三十二,自三十二而六十四,即邵子《先天圖》也?!独ぁ贰ⅰ稄?fù)》在下書冬至,《乾》、《垢》在上書夏至,《升》、《訟》為義曰立秋,《咸》、《遯》曰秋分,《否》、《謙》為正曰立冬,《明夷》、《無妄》為仁曰立春,《臨》、《同人》曰春分,《履》、《泰》為中曰立夏,蓋兼太極而一之也。

        心學圖 其一為君子法天之圖

        大書一心字,其上一點規(guī)而大之,視前圖差小。中虛曰敬,敬左曰靜,右曰動,前一字向上曰復(fù)。靜之左,中分其圈而為黑,黑外為白,白外復(fù)為黑。動之右,中分其圈而為白,白外為黑,黑外復(fù)為白。即《太極圖》之陰陽動靜也。然白黑皆互圓相入,與太極稍異。上曰《乾》,下曰《坤》,左曰《坎》,右曰《離》,《坎》之左曰靜主動,《離》之右曰動主靜,《乾》之上書圣要四說:曰主一無適,曰整齊嚴肅,曰常惺惺法,曰其心收斂不容一物。蓋採朱子之說,亦合先天太極為一者也。右圖二,一著天心動靜之本然,是性之原也。一著君子法天之當然,是性之復(fù)也。圣人亦天心之自然者也,君子豈可以不學乎?然復(fù)性之說,經(jīng)傳詳矣,而未有如此后一圖義之要而盡者也。惟君子知之,又能主敬以體之,以盡其法天之功效也。而有序焉,蓋始則主敬,使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即致知誠意之事,是始學之要也,固不外此一圈。終則敬立而動靜相根,明通公溥,即知至意誠之事,是圣功之成也,亦不外此一圈。而自始至終,則皆不離乎敬焉。如是,則法天之功,至與前一大圈,同一渾然燦然而無間矣。一敬之功用如此,豈不大哉?三代學校之所以教者,惟此而已。此豈后世記誦俗學之所能與耶?自伏羲畫卦示精之后,(即《復(fù)卦》)堯以是(欽)傳之舜,舜以是(恭)傳之禹,禹以是(精一)傳之湯,湯以是(日躋)傳之文(緝熙)、武(戒)、周公(待旦)、孔子,孔子傳之顏(心齋)、曾(一貫)、思(尊德性)、孟(求放心)。及孟氏沒而遂失其傳者此也。寥寥千余載,至周、程、張、朱氏出,然后此學大明。及朱氏沒而復(fù)晦者,只由宋、元學校雖皆用程、朱之書,而取士又仍隋、唐科舉,是以士視此心學為無用,故多不求,遂又多失其真?zhèn)餮伞?/p>

        學??嫉碌鹊谑?/p>

        上上等 即能主敬窮理修己者。

        上中等 即能求以主敬窮理修己者。

        中上等 性行端潔,居家孝弟,廉恥禮遜,見善必行,聞過必改。

        中中等 通明學業(yè),曉達治道。

        下上等 能習經(jīng)書。

        下中等 惟記誦舊文務(wù)口耳之學。

        考文等第式

        上等 考德名在下之中,則考文雖上亦降,如此則王拱辰、夏竦不魁矣。

        中等 考德名在上之中,中之上,考文雖中亦取。

        下等 考德名在上之上,則考文雖下必取,如此則程正叔不報罷矣。

        考德名在中之中,下之上者,則??计湮模灰嗖坏每x,如此則王佐不狀元矣。

        論學書

        所論欲搜剔圣賢微言緒論而紬繹之,以庶幾深乎道,殆是也。蓋紬繹亦窮理之事,《大學》之要,莫先於窮理,豈不信然?然以程、朱之學揆之,要必先求其所以能紬繹之者,以為之本,然后可也。若無其本,則雖欲勉強以紬繹之,亦不可得也。蓋義理之聚於物,猶蠶絲之聚於繭,至精深微密者也。今欲紬繹之於繭為易,蓋引其緒以出於外者也;於物理為難,實游其心以入於內(nèi)者也。故茍非先養(yǎng)其心,使有剛銳精明純一之氣,則安能入其微,步其精,以詣其極,隨其表里精粗之處無不到,而脫然盡得其妙於吾胸中乎?妙有不盡得,則雖曰紬繹,猶未紬繹也。如一物有十分道理,已繹到八九分,則一二分繹不得,此一二分正其所謂精妙者也。精妙者既不能繹,則其所繹者八九分皆其粗者耳。得其粗,味其精,雖謂之全未紬繹亦可也。且但一物不能繹,則物物皆不能繹,譬如印板,但印出一張糊糢,則張張皆糊糢,心粗之病,何以異此?茍如此而欲望深於道,殆難矣。矧道不惟精深,實且廣大,蓋合眾精深而為一廣大者也。故既不能析之極其精,則必不能合之盡其大,所謂物有未格,則知有未至者此也。然所以合之者,又須此心先有廣大之量,然后能也。故先儒曰:“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庇衷唬骸昂B(yǎng)須用敬,進學在致知?!彼^敬者,豈非涵養(yǎng)此心,使動而窮夫理,則有剛銳精明純一之氣,靜而合夫理,又有高明廣大之量者乎?凡此,皆有真實工夫,做到至處,所謂圣學也。程、朱之學,入道有門,進道有階,升堂觀奧,皆有明轍,惟此最為要法,誠不可不先講而力求者也。

        夫?qū)W一也,豈有道俗之分?所以分者在乎心而已矣。故志乎義,則道心也;志乎利,則俗心也。以道心而為俗學,則俗學即道學;以利心而為道學,則道學即俗學,只在義利之間而已矣。惟在朝廷則不然,朝廷風化攸系,故以道學鼓天下,則天下皆道學,而義風盛。以俗學鼓天下,則天下皆俗學,而利習熾。此程、朱所以皆欲朝廷革俗習,而崇義方,有以也。若君子自學,茍立志有定,則無不可者也。何俗為?(以上《答周公載》)

        今之學者,皆言居敬,多只是泛泛焉,若存若亡,而無主一無適之確,則是未嘗居程子之敬也。皆言窮理,亦只是泛泛焉,務(wù)多讀書,而無即事窮理之精,則是未嘗窮程子之理也。

        蔡九峰之學,未得為淳,只觀其自序,乃以窮神知化與獨立物表者并言,亦可見矣。若物之表果有一箇獨立者,則是莊、列之玄虛??倒?jié)謂老子得《易》之體,正亦同此。是皆於體用一原,顯微無間之旨,見得不透徹故也。(以上《答何椒丘》)

        執(zhí)古辯

        世人言執(zhí)古貴乎通今,執(zhí)古而不通今,猶執(zhí)一也。此言不然。夫所謂古者,即先王之制,著於禮經(jīng)者是也。所謂今者,何禮也?豈非流俗之弊,習與性成者乎?姑以喪禮言之,古者以不飲酒食肉為禮,今人必以飲酒食肉為禮,如執(zhí)古則不能以通今,通今則非所謂執(zhí)古,豈一人真有兩箇口,其一則執(zhí)古,又其一則通今乎?抑只是一箇口,但遇酒食則通今,及醉飽之后則執(zhí)古,斯謂可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