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襄公如楚,及漢,聞康王卒,欲還。叔仲昭伯曰:“君之來也,非為一人也,為其名與其眾也。今王死,其名未改,其眾未敗,何為還?”諸大夫皆欲還。子服惠伯曰:“不知所為,姑從君乎!”叔仲曰:“子之來也,非欲安身也,為國家之利也,故不憚勤遠(yuǎn)而聽于楚;非義楚也,畏其名與眾也。夫義人者,固慶其喜而吊其憂,況畏而服焉?聞畏而往,聞喪而還,茍羋姓實(shí)嗣,其誰代之任喪?王太子又長矣,執(zhí)政未改,予為先君來,死而去之,其誰曰不如先君?將為喪舉,聞喪而還,其誰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誰由己貳?求說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說侮不懦,執(zhí)政不貳,帥大仇以憚小國,其誰云待之?若從君而走患,則不如違君以避難。且夫君子計成而后行,二三子計乎?有御楚之術(shù)而有守國之備,則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蹦怂煨?。
反,及方城,聞季武子襲卞,公欲還,出楚師以伐魯。榮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國,而恃諸侯,諸侯其誰暱之?若得楚師以伐魯,魯既不違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魯,諸姬不獲焉,而況君乎?彼無亦置其同類以服東夷,而大攘諸夏,將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魯,君以蠻、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獲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傷?君其入也!”乃歸。
譯文及注釋
魯襄公去楚國,到漢水時,聽說楚康王死了,打算返回。大夫叔仲昭伯說:“國君這次來楚國,不是為了楚康王一個人,而是懾于它的大國盟主的身份和強(qiáng)大的軍隊。如今楚康王雖然已死,但它的大國身份沒有改變,它的軍隊沒有衰敗,為什么要返回?”眾大夫還是希望回國。大夫子服惠伯說:“既然不知如何是好,就姑且聽從國君的吧!”叔仲昭伯說:“你們這次出行,不是為求個人安身立命,而是為了國家的利益,所以才不怕路遙辛勞來向楚國表示尊崇。你們不是服膺于楚國的正義,而是畏懼它的地位和實(shí)力。
服膺于別人的正義,固然要慶賀其喜而吊慰其喪,何況是畏懼而懾服于人呢?畏懼楚國而來,聽說楚君死了又要返回,如果楚國有了新君,又會有誰代替他主辦喪事呢?楚國的王太子現(xiàn)已成年,當(dāng)政的顯貴也未改變,我們?yōu)橄染鴣?,他一死就回去,顯然是看不起新君,誰能說新君的德行不如先君呢?即使在國內(nèi)聽到楚國有喪也應(yīng)前去吊慰,現(xiàn)在聽到有喪反要回去,誰能說這不是對楚國的侮辱呢?楚國的卿大夫臣事自己的新君,負(fù)責(zé)本國的政事,誰會愿意在新君當(dāng)政時別國懷有二心呢?楚國的君臣要除去那些輕侮他們的人,一定會比以前更迫切,這樣楚國對我國的仇恨不就更大了嗎?楚國為免去耽辱就不會示弱,君臣上下一心,懷著深仇大恨來威脅我們,誰能抵御得了它呢?倘若聽從國君的話中途回國而遭致禍患,那還不如違背國君的意見以避免災(zāi)難。況且君子凡事考慮周詳然后才采取行動,你們大家都認(rèn)真考慮了嗎?有抗御楚國的辦法和守護(hù)國家的準(zhǔn)備,就可以回去,如果沒有,不如到楚國去。”于是大家繼續(xù)前行。
訪問完畢回國的路上,到方城山時,聽說季武子襲占了卞城,襄公打算返回楚國,請求楚國出兵討伐季武子。大夫榮成伯說:“不行。君對于臣,他的權(quán)威是很大的。國君的命令不能在本國被執(zhí)行,卻要依靠別國諸侯的力量,諸侯誰還會親近你?倘若請到楚國的軍隊來攻打季武子,而魯國人當(dāng)時并未反對季武子奪取卞城的舉動,他們一定會聽從他的命令,防守一定會牢固。倘若楚國戰(zhàn)勝魯國的季武子,就是周室的王公也見不到什么好處,何況國君您呢?楚國將在魯國安插其同姓鞏固統(tǒng)治,進(jìn)而征服東夷,全力驅(qū)逐中原各國的勢力,以稱王于天下。他們對國君有么什恩德,會把魯國白白送給您呢?倘若楚國沒有打敗魯國的季武子,那么您用蠻夷的軍隊討伐季武子不成,再想返回魯國的話,一定不會獲準(zhǔn)。與其這樣,不如把卞城賜給季武子。季武子出于感恩事奉國君,也不敢不改過。一個人喝醉時常常會發(fā)怒,酒醒后也就回嗔為喜了,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國君還是回國吧!”于是襄公回到魯國。
參考資料:
1、佚名.勸學(xué)網(wǎng).http://www.quanxue.cn/CT_RuJia/GuoYuIndex.html